(⊙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衆号:地球知識局
一步慢 步步慢
作者:朝乾 / 編輯:蟹黃撈飯、Alicia
為什麼歐亞大陸的人類文明相較其他大陸發展更快更全面?近代以來,為什麼是歐洲人殖民其他大陸,而不是非洲、美洲、澳洲人征服歐洲?關于這些問題,數百年來有着無數人試圖解答,其中不乏種族主義、西方中心主義的謬論。
全世界的燈光和經濟活動分布,是極不均勻的
人類之間巨大的差異,原因究竟是什麼?
(滑動查看)▼
美國生物地理學家賈雷德·戴蒙德在他的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中,從自然地理和生态資源的獨特角度,嘗試解答人類文明濫觞的疑惑。他在另一部著作《崩潰》中,延續了《病菌、槍炮與鋼鐵》的方法論,研究了環境惡化、資源枯竭導緻社會崩潰的數個案例。這就是我局今天要推薦的圖書。
這兩部書都融彙了跨學科的知識背景,是有助于我們理解人類社會起源、發展、衰敗的佳作。其視角宏大而論證嚴謹,文筆流暢而通俗易懂。
《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
原價207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38元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購買▼
購買了《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的小夥伴們,可以憑借訂單截圖,加入我們的讀者交流群,與局長及球局作者就世界地理、全球性問題、海外旅行等話題展開友好而熱烈的交流。局長還将不定期分享相關書籍,并發放福利。
想要入群的小夥伴,可将購買《槍炮、病菌與鋼鐵》/《崩潰》的訂單截圖(需包含具體書名信息),通過公衆号的菜單欄留言發送給我們,運營小姐姐将向你發送入群二維碼。【由于群成員名額有限,之前已加入讀者群的朋友請勿重複入群。】
進群方式見下圖 ▼
升級版的環境決定論
在《槍炮、病菌與鋼鐵》的開頭,作者在新幾内亞島考察時,當地的一個政治人物抛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白人殖民者制造了衆多現代工業制成品,而當地的黑人卻什麼名堂也沒搞出來?
作者将這個問題推而廣之,進而表述為:為什麼世界上不同大陸上的人類社會,發展速度存在巨大差異?
正是這種巨大的"速度差異"
導緻歐洲殖民者來到來到南太平洋時
所面對的社會甚至還沒發展到鐵器時代▼
關于這個問題,人們(尤其是歐洲人)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歐洲白人聰明,其他大洲的人愚笨。換言之,即人種的智力差異決定了社會發展的程度。這是典型的種族主義觀點。
然後這一套說辭,會把智力擴展到道德等方方面面
從島民擴展到印度人、猶太人等等
本質是将歧視和屠殺合法化(圖:shutterstock)▼
這種觀點看似有理,因為歐洲人開始殖民的時候,撒哈拉以南非洲、澳洲的土著居民還普遍處在采集、狩獵階段;美洲雖然存在過阿茲特克、瑪雅和印加文明,但很快就被少量西班牙人滅絕了。
尤其是在澳洲,白人用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現代國家,而土著人至少在澳洲居住了4萬年,卻連金屬工具都沒造出來。
既然可以鑽木取火,為啥還要發明打火機呢
(圖:shutterstock)▼
但事實上,這種觀點非常經不起推敲,無論何種膚色的人,普遍的智力水平是差不多的。這并非基于"政治正确",而是建立在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基礎上的。例如,作者賈雷德·戴蒙德經過觀察與推測,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新幾内亞的土著黑人,總體上比西方人更聰明。
首先,聰明≠會用手機、會開車、會說英語
試問,你覺得自己很聰明麼?
這是因為,西方人生活在相對安全的社會環境中,基本上隻要躲過了傳染病的侵襲,就能順利生育後代;而新幾内亞人則生活在十分動蕩不安的環境中,時刻面臨謀殺、部落戰争,隻有聰明人才能逃出鬼門關,将基因傳遞給下一代。
沒錯,還有傳染病這一項
除了以上的先天原因外,現代的西方孩子花了太多時間在不必動腦的娛樂上,如電視、收音機;而新幾内亞孩子所做的事,則更有利于後天心智的發育。
另一種錯誤觀點是基于氣候的解釋,許多人(尤其是北歐人)認為,寒冷地區生存條件較為惡劣,支撐生存所需的物資更多,人們為了生存而激發了創造才能;而熱帶地區的人則不需要建造足以保暖的房屋,瘋長的植物也足以保障食物。因為太宜居,反而無法激發創造力。
沒錯,他們隻是相信自己喜歡的理論而已▼
戴蒙德同樣反對這一觀點,他的理由是:北歐人對亞歐大陸文明的發展可以說是毫無貢獻,而那些對人類社會起到關鍵作用的發明,比如農業、車輪、文字、冶金術,幾乎都是亞歐大陸較為溫暖地區的産物。北歐的發達,隻是因為處在一個方便輸入先進發明的地方。
和埃及、巴比倫等文明所實現的人類基礎發明相比
北歐文明确實可以說是毫無貢獻(文明5)▼
美洲大陸的情況,也是如此。高緯度地帶的社會發展近乎停滞。而美洲土生土長的文字系統,是北回歸線以南的阿茲特克人發明的;最古老的陶器是南美洲靠近赤道之處的印加人發明的;而在藝術、天文學方面最先進的是中美洲的瑪雅文明。
這些土著文明在被征服後其實是被長期污名化的
敗于鋼鐵、槍炮、病菌的本質,乃是敗于封閉
第三種觀點甚至在中國也十分常見,那就是河畔、河谷地帶容易孕育文明,比如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畔的兩河文明;尼羅河畔的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畔的印度文明;以及黃河、長江孕育的中華文明。這些地區的高産量農業依賴于大型灌溉系統,而隻有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才能興修水利。
世界上的古文明并非全是大河流域文明
即使不是,其實也同樣可以發展出中央集權▼
作者經過考察後發現,這種觀點犯了因果倒置的錯誤,因為中央集權政府先于複雜的灌溉系統出現。換言之,中央集權的産生另有原因,産生了中央集權後,才開始建造灌溉系統。也就是說,産生了中央集權的關鍵因素,與複雜的灌溉系統并無關系。
比如,也可能是戰争導緻中央集權
既然中央集權可以帶來多種優勢
那通向中央集權的現實需求其實也有很多種
事實上,兩河流域的農業社會起源于丘陵山地地帶,待發展出中央集權後,才興修水利,轉移到平原、河谷地帶。而居住在澳洲東南部河谷地區的土著,卻一直沒能發展出農業。
所以,雖然戴蒙德十分認同自然環境、資源禀賦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卻用細緻的觀察、缜密的邏輯批駁了以上三種基于經驗主義的錯誤觀點。一言以蔽之,戴蒙德的著作是一種基于唯物主義的、升級版的環境決定論。
馴化的偉力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的名稱,來源于第3章《卡哈馬卡的沖突》,這場沖突的一方是擁有數百萬臣民、8萬大軍的印加帝國,另一方是西班牙人皮薩羅率領的168名殖民者。然而沖突的結局極富戲劇性——印加皇帝被皮薩羅關押了8個月後遭到殺害,印加帝國随之滅亡。
踩着阿茲特克和印加文明的屍身
從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廣大地域都淪為西班牙殖民地▼
作者通過回顧這場沖突,歸納了決定戰争、沖突勝負的幾種最直接因素——既包括槍炮、鋼鐵、馬匹等軍事技術,也包含傳染病。
面對在亞歐大陸流傳已久的傳染病,歐洲人早已獲得免疫,而美洲土著卻毫無抵抗力。此外,航海技術、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文字同樣是決定沖突勝負的直接因素。
相比于鋼鐵槍炮這些看得見的武器
天花、麻疹、霍亂等才是最大的殺手
美洲原住民人口在100年後隻剩下十分之一不到▼
在這些最直接因素的背後,是幾種影響社會發展的間接因素。比如,傳染病的出現,離不開龐大而密集的人口,而要養育這麼多人口,離不開發達的農業、畜牧業。而人類要想克服傳染病,又要有能夠馴化的動物。比如人類治愈天花始于接種牛痘。
牛痘法雖然粗陋,但卻有效,但前提是得有牛....
(圖:壹圖網)▼
事實上,有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物種,是一塊大陸能否發展出高級社會的決定性因素。因為農業、畜牧業是建立在植物與動物的馴化基礎上的。
地球上的植物種類數量極為龐大,光會開花的野生植物就有20萬種,但大多數是果實、葉子、根莖均不可食用。可供食用的植物有幾千種,其中的幾百種得到了或多或少的馴化。而這數百種植物中,大部分都不是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
比如香蕉是可以馴化的
但香蕉顯然不能作為社會主食
更不可能支撐起一個文明(圖:shutterstock)▼
實際上,現代世界作物産量的80%是由十幾種關鍵植物貢獻的,包括谷物、塊根和塊莖類、豆類、糖料作物、水果等。尤其是谷物,提供了世界人口所需熱量的一半。
比如水稻養活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
亞洲季風區的社會基礎就是水稻農業
因此,人類的祖先也許早就探索遍了所有有用的植物,也馴化了所有值得馴化的野生植物。然而在這些成功馴化的植物中,亞歐大陸占據了大多數。戴蒙德引用了馬克·布盧姆勒的研究成果,在56種大種子作物中,地中海地區就有32種,而美洲隻有11種,撒哈拉以南非洲隻有4種,澳洲隻有2種。由此可見植物馴化對社會發展的關鍵意義。
比如季風氣候下的稻作農業
支撐起了東亞、南亞規模龐大的人口
但光有季風還不行,還要有農作物資源
古代澳大利亞幾乎就是空白▼
而馴化動物,尤其是大型哺乳動物對人類的好處更加顯著:它們的肉、奶能為人類提供熱量,糞便可作為肥料,皮革可以穿戴,畜力能提供陸地運輸的動力,能供人乘騎或用于軍事,還能為人類提供很多疾病的免疫力。
比如最毋庸贅言的——馬
一種改變歐亞大陸數千年曆史的關鍵動物資源
而遊牧社會的經濟基礎其實是——羊(圖:壹圖網)▼
那麼,為什麼有的動物能馴化,而有的卻不能呢?在俄國文學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有這樣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戴蒙德移植這一原則來解釋大型哺乳動物的馴化問題——可馴化的動物是相似的,而不可馴化的動物則各有各的原因。也就是說,動物的馴化,需要同時滿足衆多條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動物看上去被人類馴養了,但并不構成生物意義上的馴化,比如馬戲團的大象。
抱歉,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馴化
在148種大型哺乳動物中,有14種被馴化了,而亞歐大陸和北非又占據了13種,隻有羊駝是在美洲馴化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則一種也沒有。而要想馴化一種動物,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六項條件:
·飲食習性:馴化動物大部分是素食、雜食動物,因為喂養食肉動物成本太高。即使是食草動物,也不能挑食。
·生長速度:大猩猩和大象雖然都吃素而且不挑食,但長成年至少需要15年,成本太高。
這種就快多了(圖:shutterstock)▼
·圈養繁殖問題:人類不喜歡在衆目睽睽之下性交,有的動物也一樣,比如獵豹。有的動物交配前,要經過複雜的求偶程序,圈養條件下無法滿足,如南美的駱馬。
·性情兇殘程度:灰熊大體上吃素且不挑食,但日本的阿伊努人總是将小灰熊養到一歲就宰殺,因為一旦養大無異于自殺。而斑馬咬了人就不肯松口,也無法馴化。
斑馬看起來人畜無害
但如果受到驅趕,就會變得危險暴怒
加上它松散的群居模式,使得它一直沒有被人類馴化
(圖:圖蟲創意)▼
·是否容易受驚吓:大多數鹿和羚羊一有風吹草動就拔腿飛奔,無法圈養。
·群居習性:群居且有嚴格等級的動物群體,較為容易接受被圈養。
這不就是俺麼(圖:shutterstock)▼
總之,亞歐大陸條件非常好,擁有最多可供馴化的大型食草哺乳動物。因為亞歐大陸面積最大,生态最多樣,所以候選物種最多,同時适合馴化的比例也最高。
大陸的縱橫
決定社會發展速度的另一項決定性因素,是大陸的軸線走向。
當我們展開世界地圖,不難發現各塊大陸的走向是不一樣的。比如美洲南北長、東西窄,中間的巴拿馬地峽甚至隻有82千米寬。由此可見,美洲是南北走向的,非洲也同樣是南北向的,而唯一東西走向的橫軸大陸,就是亞歐大陸(澳洲可以看作孤懸在南半球的大島,不在考察之列)。
也就是說,非洲、美洲都是跨緯度傳播
但歐亞大陸主要是跨經度傳播
(滑動查看)▼
事實上,大陸的走向關乎作物與牲畜的傳播速度,也間接影響了文字、輪子等關鍵發明的傳播速度。近500年來,亞歐人與美洲、非洲土著命運的迥異,正是由這個基本地緣格局造成的。
農作物資源的傳播速度,在不同條件下差異很大:沿東西軸線傳播最快,如糧食生産從西南亞向西傳入歐洲和埃及,向東傳入印度河流域,平均每年約0.7英裡;而沿南北軸線傳播最慢,每年不到0.5英裡。墨西哥的玉米被馴化了4000多年後,才到達美國東部。
如今我們能夠如此暢快地吃瓜
還得感謝亞洲大陸是東西向的(圖:壹圖網)▼
牲畜的傳播也是如此,馴化于西南亞的牲畜向西傳播到歐洲、向東傳播到印度河流域,而南美羊駝在安第斯山脈被馴養了5000年後,中美洲的阿茲特克人、瑪雅人依舊沒有馱畜。
瑪雅文明不靠畜力就能造奇觀固然厲害
但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那麼,大陸軸線是怎樣影響作物、牲畜傳播速度的呢?處于同一緯度的東西兩地,晝夜長短和季節變化是相同的,溫度和降雨也差不多,生态環境、生物群落也大同小異,連疾病也很相似。比如葡萄牙,伊朗北部和日本緯度大緻相同,雖然葡萄牙到伊朗、伊朗到日本距離都在6000~7000千米左右,但三地氣候都差不多。
但是南北走向就不一樣了,哪怕隻是往南或往北走2000千米,氣候就大不一樣。各大陸的熱帶雨林氣候都在南北緯10度之間,地中海氣候都在北緯30-40度之間。而植物都是在一定氣候條件下演化的,跨越緯度必然難以種植,南橘北枳就是這個道理。
動物也同理,東西遷徙更容易适應新環境,而南北向遷徙則更容易水土不服——人就是如此。馬匹也從未越過赤道,傳播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很簡單的道理
東西向傳播即使要跨過高山大漠,但溫度大緻類似
這不光對人友好,關鍵是農作物很容易成功移植
而絲綢之路上最有價值的,其實就是這些動植物資源▼
所以,唯一呈東西走向軸線的亞歐大陸,憑借着快速傳播的作物和牲畜,迅速發展出複雜的高級社會,而南北向的美洲、非洲,則被曆史的車輪無情碾過。
《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在中國流傳已久,這一次,中信出版集團引進了全新的版本,不但增補、校訂了譯文,而且新增了作者親筆撰寫的中文序言。而《崩潰》可以看作是《槍炮、病菌與鋼鐵》的續作,考察了某些地區的社會在一段時間内人口急劇減少,社會複雜程度驟降,終至瓦解的原因。這兩部書講述了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全過程,堪稱珠聯璧合,原價207元,在我局官方微商城下單,隻需138元。
*發貨說明
1.天津發貨,韻達/圓通/郵政快遞随機發貨,48h内完成發貨;
2.關于售後:請保證圖書塑封完整,拆封後無質量問題不支持7天無理由退貨。如出現質量問題,請直接到公衆号後台聯系退換;
3.需要查詢物流的讀者,可直接點擊文末"閱讀原文"進入我們的店鋪,右下角"我的訂單"裡進行查詢;
4.出版方直發,正品保證;
5.需要發票的讀者,下單時備注擡頭、稅号、電子郵箱(如需開明細,請務必注明)。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更多好書推薦
▼
人類簡史三部曲
原價204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132元
《第三種黑猩猩》
原價98元,官方微商城下單僅63.7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