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初中生的近視率爲71.1%,高中生近視率達80.5%,近視防控已上升爲國家戰略。[1]
因近視防控效果接近于角膜塑形鏡,佩戴便捷性更優,離焦鏡有着"鼻梁上的OK鏡"之稱,其兩大指标:延緩近視加深與延緩眼軸增長均有着不錯的效果,被譽爲近視防控"神器"。
離焦鏡因此成爲近視防控領域成長最快的賽道。東吳證券測算,2021-2025年複合增長率爲38%,國泰君安預計2025年國内近視防控市場規模望達千億級别,離焦鏡零售端預計将形成300億-585億元市場規模。
然而,就是這樣被廣大家長寄予厚望的"神器",經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曆時兩個多月的深入調查,發現山寨離焦鏡存在大範圍的驚人騙局:療效假、臨床虛、套路深、價格亂,對我國青少年的近視防控産生不利影響。
療效假
宣傳數據"放衛星"
同行互揭造假
離焦鏡發展至今,概括起來可分爲三個技術階段,第一階段爲全焦,效果不明顯,無代表産品;第二階段爲周邊離焦,效果約30%,代表産品爲蔡司成長樂;第三階段爲多點離焦,效果約60%,代表産品較多,國際品牌有新樂學、星趣控等,國産品牌有普諾瞳、睛鷹MyoDISC鏡片等。
在蔡司成長樂時代,離焦鏡的效果維持在30%左右,真正使得離焦鏡成爲可與OK鏡媲美的第一款産品是新樂學,将效果提升一倍到59%,其技術核心爲DIMS,是香港理工大學杜嗣河教授團隊研發的。
也正是這一技術突破,讓離焦鏡赢得了醫療界的認可,迅速打開市場。
就在今年,香港理工大學杜嗣河教授團隊和同校的張志輝教授團隊推出了睛鷹多環離焦鏡,獲得2023年日内瓦國際發明展最高殊榮"特别大獎",它在内地的經銷總部爲廣州市蘇明達光學,其執行董事施信諾是業内的資深專家。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離焦鏡、OK鏡被醫學界公認爲比較有效的兩種近視控制手段,OK鏡屬于三類醫療器械,有着最爲嚴格的監管,但離焦鏡不屬于醫療器械,不需要醫療器械許可證就可以上市銷售。
不過,少部分離焦鏡企業爲體現自身産品在近視防控方面的效果,與衆多山寨産品劃清界限,主動進行臨床試驗,以權威醫療機構的臨床數據來證明療效。
目前,從已經公布的臨床數據來看,在延緩近視增長和眼軸增長方面,表現優異的企業,已經取得了60%左右的近視防控效果。
例如,進口品牌方面,以2年臨床試驗結果爲例,依視路的星趣控顯示,有效延緩近視加深平均達67%,有效延緩眼軸增長平均達60%;豪雅的新樂學,有效延緩近視加深59%,有效延緩眼軸增長平均達60%。
近年來,國産品牌崛起,在臨床數據上表現不俗,前文提到的睛鷹,其研發的核心人物——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教授、超精密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志輝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介紹了這款産品的臨床試驗,睛鷹是根據第一代DISC專利的研究成果而延伸的,根據10年的跟蹤發現,此專利技術近視管理效果達到60%。
張志輝進一步表示,不僅如此,在他們與DISC center做一年的臨床試驗最新結果顯示,得到的數據比60%還要高。
除了睛鷹外,普諾瞳的臨床預試驗首階段(6個月)中,其延緩屈光度進展約67.57%,延緩眼軸增長約68.75%。在真實世界研究中,普諾瞳的數據也相當能打,戴鏡6個月顯示,抑制眼軸增長有效率62.34%,抑制屈光度進展有效率86.67%。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公布臨床試驗的離焦鏡有7家企業,相關數據均全部公開,可以通過各種平台查詢檢索。臨床試驗結果不理想時,企業仍會公布,做到"報喜也報憂",例如,明月鏡片在2022年的一次發布會上,公布了輕松控Pro3個月"屈光度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的臨床試驗結果。
然而,并非所有的離焦鏡企業在廣告宣傳時都會這樣坦蕩。在電商平台,記者随機找到了幾家離焦鏡,當記者問起離焦鏡的效果時,商家均宣稱具有近視防控的效果,在延緩近視增長加深方面效果顯著,其中,某品牌宣稱其離焦鏡在延緩近視增長方面的效果爲87%,延緩眼軸增長的效果爲76%。
線上各類宣稱具有近視防控效果的商家
這兩組數據均顯著高于目前市面上所有的主流大牌離焦鏡效果,而當記者繼續問哪裏可以查詢到臨床結果時,店家宣稱"這個是我們的臨床數據,看我們的介紹就可以了。"并未回答記者相關問題,也未提供任何效果證據。
而當記者走訪北京潘家園眼鏡城和丹陽國際眼鏡城時,發現在近視防控效果方面"放衛星"的現象更爲普遍,許多眼鏡店都宣稱其售賣的離焦鏡不僅價格便宜,而且近視防控效果也很好。
而當記者繼續在臨床試驗結果這方面追問時,許多商家都堅定地表示,"就是做了臨床試驗,但是不能公開,也查不到。"
并且,各眼鏡店爲攬客而随意拉踩同行的現象也不在少數,在丹陽國際眼鏡城,記者走訪了兩家相鄰眼鏡店。前一家店員推薦,某款離焦鏡的近視防控效果有80%多,而當記者就這款離焦鏡去後一家詢問時,店員卻表示,"這一數據是假的,别聽他們瞎說,那個價格怎麽可能?"該店員還向記者介紹起自家離焦鏡效果才是真實的。而當記者又問起其離焦鏡的效果有沒有臨床試驗結果時,他們卻開始顧左右而言他。
鏡片商爲記者展示用應力儀檢測鏡片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施信諾對于宣傳和廣告上的亂象早有耳聞,他對記者表示,他就看過一些企業以其他指标來代替近視防控效果,用一些偷換概念的手段,制造一個漂亮的近視防控率。
爲了區别于這些亂象,施信諾在睛鷹的市場宣傳時,就避開了通用的臨床試驗近視防控率作爲宣傳,而是采用真實世界的度數控制作爲賣點。
除了在臨床試驗上支支吾吾、含糊其辭的店家,更有甚者,與眼科醫院搞起了引流行爲。
在丹陽眼鏡城老城負一樓,記者在一家名爲"彪馬工廠"的眼鏡店了解到,該店的離焦鏡做過臨床試驗,并且是在醫院做的。
丹陽眼鏡城的眼鏡店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當記者問是哪家醫院,店家表示是在南京明康眼科醫院,就位于丹陽火車站樓下,如果不相信,可以帶記者去醫院找專家核實。
在商家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了南京明康醫院,當記者向對方求證臨床試驗時,對方卻開始給記者科普離焦鏡的防控效果,而記者多次詢問臨床試驗相關事宜,對方一直閉口不談,反而向記者介紹起了一款名爲"雲星控"的離焦鏡,并表示這款離焦鏡有"半年漲度數超過75度免費更換"的承諾,"這是不成文的規定。"
在記者一再要求看臨床數據的态度下,對方表示數據都在位于南京的南京明康眼科醫院那裏,而丹陽這家醫院還正在裝修,不方便出具。記者來到了正在裝修的醫院,發現這裏隻有施工工人,當記者問起何時能出具證明時,店員表示得等裝修好再說,并一再向記者推薦他們的離焦鏡。
店員向記者推銷他們的離焦鏡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技術缺
仿冒産品大行其道
成本極低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地實地調查了解到,目前市面上,上文中那些拿不出臨床證明的離焦鏡,在起名、外觀、包裝等方面,都十分接近有臨床試驗的品牌,用一位眼鏡廠老闆的話說,"就是模仿和抄襲,都是這樣。"
記者以經營眼鏡店,需要采購離焦鏡爲由,輾轉聯系到丹陽一位經營眼鏡工廠已有8年的老闆,他告訴記者,這些便宜的是第二代離焦鏡,叫"貝殼離焦"。在他看來,這類離焦鏡已經沒有多大宣傳的必要,"防控效果比較低,也沒有做過報告。"
他所謂的報告,即臨床試驗,"市場上許多便宜的,基本都是這樣的離焦鏡,各個廠家之間也是互相抄襲,抄蔡司的成長樂。"對于這種互相抄襲的情況,他一臉見怪不怪的神态,"整個行業都是這樣。"
他對記者表示,成長樂是蔡司2010年上市的離焦鏡産品,12個月的臨床試驗表明,延緩近視增長平均減緩30%。在如今各大廠離焦鏡能達60%左右的數據來看,成長樂的近視防控效果其實并不理想。
"這些離焦鏡都沒有做過臨床試驗,因爲它的離焦量低,制造成本低,售價低,本來這個鏡片就隻比正常鏡片貴個七八塊錢。"據他介紹,這類離焦鏡不是他們廠的重點産品,但是也在生産和售賣,因爲價格便宜,主要面對一些想給孩子配離焦鏡但又舍不得花三四千元的那些家長,這種鏡片,我們1.56的才賣30多塊錢。"
眼鏡廠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離焦鏡樣品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當效果上無法帶給消費者安全感時,廠家似乎要從服務和贈品上找回來,努力給消費者營造一種花更少的錢享受相同質量的感受。
這位老闆告訴記者,他們每一副離焦鏡,都會免費給消費者贈送一套視覺訓練三件套。"我們每一副鏡片都會送這樣的禮盒,裏面有反轉拍、聚散球、視力表,這些都是爲了提高小孩子近視防控的效果,這個就是我們家的服務。其實這個三件套我們并不賣,就是讓眼鏡店送給客戶,這會讓客戶的體驗感更好一些。"
他進一步告訴記者,他們有"漲幅超度數免費換"的承諾,并且一定會兌現,"我們每年賣的這種防控鏡片,有售後率并不高的,大概5%。客戶來找我們,讓我們換眼鏡,換就換呗。成本也不大,換一副眼鏡的事,給客人加工一下就好了。"
漲度數免費換新協議 每經記者 李宣璋 翻拍
在他看來,免費換鏡的成本不大,所以有客戶找上門來要求換鏡,并不是多麽大不了的事情,表現得雲淡風輕。殊不知,因爲佩戴這類效果不明的離焦鏡而導緻錯過了近視防控的黃金期,對于廣大家長和孩子來說,是不可挽回的損失和巨大傷害。
施信諾認爲,因爲高度近視帶來的後遺症是非常多的,所以離焦鏡的意義就是要在小孩發育的黃金時期,控制住眼睛度數的增長。
在丹陽眼鏡城,記者找到了大量上述老闆所說的離焦鏡,店員表示,這些離焦鏡雖然便宜,仍然具有防控效果,但卻拿不出效果證明。有的商家表示,貝殼離焦他們賣了好幾年了,來配鏡的家長也比較多。
在丹陽眼鏡城老城的負一樓,有許多隻做眼鏡鏡片批發的眼鏡店,與大家熟知的一走進眼鏡店裏就能看到琳琅滿目的眼鏡不同的是,這類眼鏡店隻是堆滿了好幾面牆的各式各樣的鏡片,而離焦鏡,也堆在這些數以萬計的鏡片之中。
滿牆的所謂"離焦鏡"鏡片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臨床虛
偷換概念,混淆屈光度人數占比與延緩近視率
對于離焦鏡來說,臨床試驗是檢驗效果的試金石。企業在臨床試驗上,往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市面上被證實有效的離焦鏡,其臨床試驗經過長期、多次的驗證,豪雅的新樂學,目前已經公布了6年的臨床試驗結果,是曆時最長的近視管理鏡片研究之一。
張志輝教授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睛鷹的臨床試驗是在香港理工大學、中山大學這兩所頂尖的眼科院校開展的,設備和人員方面都是頂尖的,臨床試驗一直在開展最新的研究。
"現在睛鷹團隊與國内多家大學、醫院及香港理工大學商議開展多點雙盲随訪研究,對睛鷹鏡片功能做進一步研究。"張志輝介紹。
選擇與大學和醫院開展臨床,是離焦鏡企業通常的選擇,這樣既可以保證試驗的科學性,又可以向外界展現自身的實力,在這方面,國内企業不乏佼佼者,例如愛博醫療的普諾瞳、明月鏡片的輕松控Pro等。
拿普諾瞳來說,自2021年10月上市以來,一直在進行相關臨床試驗,據公開資料,普諾瞳目前已開展6個月的預試驗、6個月的真實世界研究等多個效果研究,并且在要求更高、環境更苛刻的真實世界研究中,依然取得了非常好的表現。
明月鏡片在臨床試驗方面,可謂是愈挫愈勇。前文已提到,其在2022年公布了一次不理想的臨床試驗結果。不過,就在今年5月,明月鏡片發布了最新的臨床試驗結果。華西醫院劉隴黔教授表示,最近一季度,輕松控Pro延緩近視加深有效率達82%;戴鏡12個月,輕松控Pro延緩近視加深有效率爲 60%。
臨床試驗對于離焦鏡來說意味着什麽?施信諾對記者表示,爲了證明離焦鏡的有效性到底有多強,他解釋到,小孩在身體發育階段,控制近視的時間并不多,可以說是非常寶貴的黃金期,加之近視進展的節奏很快,所以就需要離焦鏡能起到控制效果,避免孩子發展成高度近視,高度近視會帶來很多危害,如視網膜脫離風險比正常人高30倍以上,還有引起黃斑病變的風險等。
然而,就是如此重要的指标,也不乏企業在這方面弄虛作假,偷換概念。記者在丹陽調查得知,一款名爲"悠米雙面複合全視域周邊離焦鏡片"(以下簡稱悠米離焦鏡)的産品,它的産品外包裝盒上寫着"延緩近視加深平均達82.26%"。要知道,從目前已公開的臨床數據來看,最高值爲60%多(業内通常是看半年時間的效果)。如果"82.26%"這一數據是真實的,那悠米離焦鏡無疑是采用了革命性的技術,将所有其他的離焦鏡甩出幾條街。
不過,記者打開包裝盒卻看到,其産品内側對于"82.26%"的表述又換了一種方式:"延緩近視加深平均≤-0.25D占比79.03%,≤-0.50D占比82.26%。"
這樣的表述方式讓人頗爲疑惑,因爲這款離焦鏡公布的是控制近視增長的人數占比,而業内公布的都是延緩近視增長的有效率。悠米離焦鏡這種"不走尋常路"的行爲,讓人對于它的效果存疑。
悠米離焦鏡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爲了解悠米離焦鏡防控效果究竟如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多方突破,成功聯系到該企業,并暗訪進入到他們的工廠,最終拿到了核心的臨床報告和産品資料。
在被悠米的董事長迎接至辦公室後,記者問起這款離焦鏡的防控效果,與其他廠家含糊其辭不同的是,悠米的總經理信誓旦旦地表示,他們的"悠米離焦鏡"是經過了嚴格的臨床試驗,并且取得了82.26%的這一秒殺市面上所有離焦鏡的最好成績。
據他介紹,這款産品屬于第四代離焦鏡,而市面上其他的離焦鏡,都是第三代。這是他們花了5年時間才搞出來的全新産品,"光是研發就花了兩三年時間,研發和臨床花了将近5000萬,并且申請了國家專利。"
"82.26%這個數據,是怎麽來的,是指延緩近視增長嗎?"面對記者的質疑,悠米的總經理有些不悅地說到:"當然是做臨床得出來的,南京同仁醫院做的。"說完,他轉身離開了房間。
片刻,悠米的總經理回來後,将一摞資料丢給記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份資料的标題爲《全視域周邊離焦眼鏡對兒童近視控制效果對比臨床研究中期臨床報告》,在試驗結果處寫着:"在随訪過程中,6個月的離焦眼鏡組等效球鏡度數和眼軸長度與現有既往文獻DIMS組相近;6個月的離焦眼鏡組屈光度增長≤-0.25D人數占比79.03%,≤-0.50D人數占比82.26%。"
悠米離焦鏡臨床報告 每經記者 李宣璋翻拍
記者發現,對于延緩近視增長的有效率,其臨床報告已經寫明"離焦鏡組初次配鏡與三個月複查,與普通眼鏡組相比,等效球鏡度相比單光組減緩28.57%",這一結果才是悠米離焦鏡延緩近視增長的有效率,而絕非該企業宣稱的"82.26%"。
面對悠米離焦鏡的廣告将控制近視度數人數增長的比例指代爲延緩近視增長有效率的做法,記者采訪了多位近視防控領域的專家,他們從專業的角度,對這一行爲持否定态度。
一位不願具名的兒童眼科專家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離焦鏡市場很亂,隻有幾款離焦鏡是公認的。以人數占比來代替近視防控有效率,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首先,近視防控的目的是希望50度都不要增加,而不是隻把目标設成增長50度;其次,以度數增長的人數比例來代指近視防控率,是很難下這一結論的。
而至于該離焦鏡28.57%的有效率,她認爲,臨床試驗結果顯示爲這一數據,這個數字就比較真實了。不同的離焦鏡效果不一樣,差别比較大,有的效果就比較好,在60%左右。
茗視光眼科近視防控中心主任、醫學博士張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爲是近視防控,所以首先要看延緩近視增長的有效率,單指近視發展的程度"≤-0.50D人數占比82.26%"來說,這個描述是不準确的,所以也就不能夠用"82.26%"作爲宣傳的一個數據。
悠米離焦鏡工廠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關于悠米離焦鏡在近視防控方面的效果,其臨床報告顯示:随訪3個月後,延緩近視增長28.57%。随訪6個月後,等效球鏡平均屈光度增加-0.25±0.29D。
北京某眼科醫院副院長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他認爲企業這樣的行爲有偷換概念的傾向,因爲該試驗的參照物與我們正常的參照物不同,我們正常的參照物是"0度",也就是說,以度數不增長爲參照來進行對比,而這個試驗的參照物是增長50度,"50度這個标準,是業内認爲青少年每年正常增長度數大概就是50度,這是大家普遍能接受的一個标準,這個試驗就是以此爲基準。"
而對于以人數占比來指代延緩近視增長有效率這種偷換概念方式打廣告的現象,該專家表示,這種情況在業内"還是挺多的"。
北京健宮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王良海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以此結果來指代該離焦鏡延緩近視加深有效率爲82.26%不夠嚴謹,"需要注明時間,比如是半年還是一年的時間。"
記者注意到,這份報告的結尾,落款爲"南京同仁醫院",并蓋着"南京同仁醫院科教部"的章,時間爲2023年2月22日。
落款和蓋章并不一緻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對于臨床報告的落款和蓋章不一緻的情況,張晶認爲,蓋章顯示是醫院科教部,意義确實是不一樣的,"一般來說,首先應該是科教處蓋章,證明科教處對這個臨床研究是審核過的;其次,要有醫院的蓋章,僅僅有科教處的蓋章是不夠的。"
悠米的總經理對記者表示,企業找醫院做離焦鏡臨床試驗的話,花費在一兩百萬左右,并且,臨床這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亂象,例如數據造假、專家收錢給企業站台等現象。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們自身在臨床試驗上亂搞的行爲,絲毫不影響面對記者時反複承諾"誰敢亂來、不能亂來"。
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這款離焦鏡的價格。悠米的總經理告訴記者,悠米離焦鏡在眼鏡店的售價爲2800元,而他們給批發商價格不到100元,批發商再以260元的價格賣給零售店,零售店再賣給消費者。"
讓悠米的總經理更加得意的是銷售情況。他表示,這款産品銷量很大,在沒有拿到臨床結果的時候,他們2021年就在賣了,一年的時間賣了6萬多副。并且,從市場反饋來看,投訴率很少,基本上隻有1%。
毫無疑問,巨大的銷量和利益背後,廠家宣傳"延緩近視82.26%"起到了強力的推動作用。
價格亂
十幾元就能買到山寨離焦鏡
在大衆的認知中,離焦鏡價格高昂,在眼科醫療機構配一副,往往要花費三四千元。以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幾款離焦鏡爲例,進口品牌中,蔡司的成長樂、依視路的星趣控等,國内品牌中,明月鏡片的輕松控Pro、愛博醫療的普諾瞳等,其線下終端售價均接近4000元。
線下眼鏡店的蔡司成長樂和明月鏡片輕松控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從券商的研報中,也可以證實這一點,東吳證券一篇離焦鏡的調研報告指出,離焦鏡的主流價格在2000~4000元。比普通眼鏡貴好幾倍甚至十多倍,成爲離焦鏡區别于普通眼鏡最明顯的标簽。
研報圖片
離焦鏡的價格爲何會如此高昂?施信諾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研發經費是主要的成本,一款離焦鏡往往得花費好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投入好幾千萬。并且,在眼鏡行業,離焦鏡屬于高精尖項目,例如模具和光學的設計,這些都有較高的門檻。
施信諾表示,他們公司成立于上個世紀70年代,在眼鏡行業已有50多年的曆史,不過,真正開始離焦鏡業務,要從2019年算起,目前他們公司有兩款離焦鏡産品,睛鷹MyoDISC(以下簡稱睛鷹)和阿波羅鏡片品牌的新瞳學Pro。
"這款産品僅僅是近三年的研發投入至少都在5000萬,至于之前投入的時間和心血,我認爲就沒有辦法用金錢來考量。"施信諾表示,真正好的離焦鏡,其技術理念和制造工藝是非常核心的專利,其他企業想要短時間内破解,相當困難。
在他看來,研發的巨大投入和技術工藝的高門檻,造就了離焦鏡在近視防控上的出色效果,有着這樣龐大的投入,價錢自然不會低。
然而,記者注意到,市面上有防控效果、經過臨床試驗驗證的離焦鏡,價格在三四千元左右;一些沒有臨床試驗、拿不出效果證明的山寨離焦鏡,隻需要十幾元就能買到,價格相差幾百倍。
在線下眼鏡店,記者走訪了位于北京最大的眼鏡中心潘家園眼鏡城,還有中國眼鏡第一城江蘇省丹陽市,發現山寨離焦鏡的價格亂象尤爲明顯,或許用"沒有最低,隻有更低"來形容離更爲合适——在丹陽眼鏡城,有許多打着"眼鏡工廠店"爲名的眼鏡店,記者看到了許多二三十元一副的離焦鏡鏡片,店家稱之爲"白包",而稍微貴一點的,百元左右,店家稱之爲"彩包"。
記者問起"白包"和"彩包"有何差别,店家稱"白包"是不帶包裝的,而"彩包"是帶包裝的,這倆都是丹陽本地生産的離焦鏡,價格都很便宜,當問起有沒有臨床試驗時,店家表示,"幾十元的東西,怎麽可能做臨床試驗。"
在丹陽當地,遍布着大大小小的眼鏡生産工廠,本地的離焦鏡,都是在這些工廠裏生産出來的,爲搞清楚這些低價的離焦鏡從何而來,記者深入到工廠源頭,一探究竟。
一位自稱在當地有4家眼鏡企業的老闆告訴記者,他們生産的離焦鏡,有4個品牌,價格在十幾元到一兩百元,平均每月的銷量上萬副,銷往全國各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他們的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離焦鏡,這位總經理告訴記者,他們一款208元的離焦鏡,到了終端(即消費者),價格在2800多元,而他們工廠的毛利率大概接近三成。
滿貨架的離焦鏡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攝
在另一家工廠,記者同樣了解到,該工廠生産的離焦鏡,價位與前一家類似,也是在十幾元到上百元。
施信諾對記者表示,他本人見過一些很差的産品也在市面上流通,這些離焦鏡在宣傳上有的偷換概念、以次充好。他認爲這種行爲不太合理、不遵守規則,這會使得近視患者的正當權益受到損害。
從近視防控效果的角度來說,施信諾表示,驗配、回訪這些服務,都是确保離焦鏡效果的必要措施。然而,一些離焦鏡在這方面是缺失的,連最基礎的驗光都沒有做到,這就導緻問題很麻煩,效果也無法保障。
政策建議
将離焦鏡納入醫療器械管理
經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長時間深入市場、企業、工廠的調查摸排,山寨離焦鏡的種種亂象讓人驚愕,那麽這些亂象又是怎樣産生的?如何才能終止騙局呢?
爲此,記者采訪了大量專家和從業者,他們的觀點總結起來,一句話可以概括:認定離焦鏡的醫療屬性,建議将離焦鏡納入醫療器械進行監管,就能根治種種亂象。
施信諾表示,生産廠家作爲品牌同時也是制造商,眼鏡店是接觸消費者的零售行爲服務商,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制定行業标準及指引以應對行業發展。例如,流程規範、消費者回訪服務等标準。
江蘇一位離焦鏡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應該加強離焦鏡的監管,例如,納入醫療器械、将臨床試驗作爲強制性要求等措施,這将對離焦鏡市場亂象起到極大的糾正作用。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眼鏡企業高管表示,離焦鏡作爲鏡片,是工業品,歸工信部管,而眼鏡店歸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管,這二者都不在醫療系統裏,不歸衛健委管。但是,眼睛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器官,近視雖然不完全是病,但有病理性。因此,建議衛健委和有關部門賦予離焦鏡醫療器械的屬性,在此基礎上,再定好标準。例如,規定眼鏡店要有足夠的經驗和設備才可以驗配。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副主任李岩對記者表示,他認爲,離焦鏡有醫療屬性這一說法是對的,但是,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他們對于将離焦鏡納入醫療器械的動力不足,态度并不是很積極。
策劃|蒲付強
記者|李宣璋
編輯|李彪
視覺|劉陽
排版|易啓江
記者代表作品:
種植牙論戰:真的是暴利?應像心髒支架一樣大降價?牙醫能否以盈利爲目的?
"種植牙自由"之辯:入醫保、進集采、靠行政力量"殺到地闆價",老百姓會真的受益嗎
參考資料:
[1]衛健委: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爲53.6%。人民網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