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三年前,一個名爲八戒的汽車博主,在體驗柯尼塞格 Agera R + 的時候原地整了腳地闆油。
但因爲機油溫度沒上來,直接把這全球 6 台之一超跑的油管整爆了。
看着滿地的機油,大夥在心疼千萬豪車的同時,基本都是抱着看樂子的心态,一邊嘲笑着車評人不懂車,一邊在算修好車需要賣幾套房。
可當最近又一台頂級豪車被踩爆時,與其說看熱鬧,人們表現出的更多是不解和憤怒。
因爲這次它被踩爆的地方,是被人們吐槽了無數次的年檢站。
就在上周,一位廣州的勞斯萊斯古斯特車主把車開到了檢測站準備做排放檢測,然而因爲不知道什麽原因,這台古斯特在檢測的過程中突然發生了爆缸,機油漏了一地,估計損傷不小。
事後檢測站回應,這台大勞的車齡已經有 10 年左右,不是新車。因爲還不能确定是車的問題還是工作人員的問題,所以還需要排查一段時間。
意思就是,有可能是車子本身就有問題,才導緻了它沒扛過标準的測試程序。
雖說乍一看,這個解釋雖然看着還挺合理的,但是沒過多久就被淹沒在了網友們的憤怒之中。
關于事情本身,有人質疑大勞的 V12 發動機 10 年正是當打之年,咋可能一次年檢就被踩爆了?監測站要是明知道大勞的年紀比較大,檢測的時候爲啥不溫柔點?
但更多的聲音,還是指向了 " 暴力年檢 " 。
看得出來,大夥對年檢這事兒的意見大,肯定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而大家的怨念之所以會這麽大,主要還是因爲年檢這個看着簡單的例行公事,這麽多年下來,還真就給很多車主帶來過相當多的困擾。
對于還沒買車或是剛買車的差友來說,年檢可能是個隻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抽象概念。但無論是從定義還是流程上看,年檢這玩意其實都說不上有多複雜。
顧名思義,年檢就是一個對車輛的年度檢查,爲的是确認一台車能不能符合上路行駛的基本标準。
裏頭的項目,包括檢查外觀有沒有受損、刹車輪胎發動機這些核心部件工作正不正常、有沒有非法改裝和違章,以及尾氣排放合不合格。
最複雜的部分,也就是把車開起來測測動力,測測尾氣。
而且因爲新車基本上在這些指标上都不會有啥大問題,所以在最新的年檢規定裏,就寫了新車在落地以後的 6 年時間裏都是免檢的, 6-10 年的時候兩年檢查一次, 10 年以後才是每年一檢。
形象點說,年檢就有點像給上年齡的 " 中老年車型 " 做的基礎體檢。
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體檢流程,這麽多年下來卻給許多車主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陰影。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明明送去年檢以前車子還好好的,檢完以後卻跳出了一堆新毛病。
有發現自己車年檢以後啥燈都亮的。
有在年檢過程裏,眼睜睜看着自己車水箱被踩爆的。
更嚴重的就是和那台大勞一樣,發動機等的核心部件會受到損傷,剛下年檢線就要被拉去修理廠花大價錢大修。
而且不僅是家用車,一些貨車司機在年檢的時候也遇到了車輛損壞的情況。似乎隻要涉及到年檢,多少就會和損傷車輛有點關系。
類似的事情一多,再加上年檢一次還得花個幾百塊,久而久之,年檢在車主們的口中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基礎體檢這麽簡單了。
反而更像是花錢找人把自己打一頓,要是能抗住揍就發個合格證繼續上路,每年打一次。
真的又形象,又抽象。
可是按理來說,年檢裏頭都是一些非常簡單的測試,怎麽就會把車子搞壞呢?
而在脖子哥看來,年檢的規定其實沒啥太大毛病。更值得商榷的,是執行年檢時候的方式和方法。
就拿大夥意見最大的尾氣檢測來說,根據 GB18285-2018 《 汽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 雙怠速法及簡易工況法 ) 》,檢測時需要在啓動發動機之後,把轉速逐步從 0 拉升到 70% 的額定轉速。
由于大部分家用車的最高轉速都在 6000-7000 左右,所以檢測站一般都會踩到 5000 轉左右,也就是傳說中的 " 一腳 5000 轉 " 的地闆油。
不過雖說是地闆油,但因爲測試的時候變速箱處于的是空擋狀态,發動機并沒有實際的負載。因此相比于真的在路上猛踩一腳,測試裏的這點強度理論上的強度其實并不高。
但問題就在于,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大部分需要年檢的車型都是已經跑了 10 年以上的老車了。因爲車齡較長,這些車上的零部件難以避免的,會出現許多不可逆的老化和損壞。
比如發動機的支架膠墊,老化以後就會變硬變脆,導緻發動機的密封和減震性能大幅下滑。而像是進氣歧管、鏈條張緊臂這些核心部件,采用的也是類似塑料的 PA66 樹脂,長時間沒有更換和會出現變硬、開裂等老化的情況。
長途奔襲、激烈駕駛這些新車手拿把掐的工況,對于這些老車而言可能十分要命。
看過 Top Gear 節目的差友們,應該對這種情況并不陌生。上了年紀的老車,真就指不定因爲啥就會突然罷工。
當然退一步說,要是因爲零件老化過不了年檢,也算檢查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像在冷車的時候猛踩油門這種操作,多少就有些離譜了。
因爲汽車在冷車狀态下,不僅水溫不夠高,機油也沒有完全潤滑發動機。這時候猛來一腳地闆油,很可能導緻潤滑不足的缸體出現磨損甚至是拉缸。
以上這些加在一起,才導緻了年檢過程中的事故頻發。
到這肯定有差友說了,老車測的時候得小心些,冷車的時候不能猛踩油門,這些不都是汽車領域的基礎知識嗎?
可問題就在于,這些檢測機構說到底,其實也沒有那麽專業。
比如我找到的一家某個省份的機動車檢測機構,經營範圍裏就寫明了機動車尾氣檢測。
巧的是,他們現在正好在招聘和尾氣檢測相關的技術人員。
當我想着這類技術員怎麽都得具備較高的專業門檻和技術儲備時,我看到了他們對任職資格的要求。
學曆要求啥的就不說了,大夥仔細看,在任職資格的第三點和第四點。
意思是不是說,可以先入職,再考取引車員和尾氣操作人員的崗位合格證?
而當我把檢索範圍拓展到全國以後,發現類似崗位的職責要求其實都大差不差,幾乎都沒有在明面上要求求職者必須持證上崗。
雖說具體面試的情況可能會不一樣,但我覺得多少也能說明一些問題。
退一萬步說,就算檢測機構各方各面都專業到不行,人家在測試一台車的時候也僅僅是在完成工作上的任務,大概率也不會像我們日常對自己車那樣的小心呵護。
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也就沒啥好奇怪了。
所以脖子哥想說的是,雖然這十幾年來我們的年檢政策已經經過了相當大程度的優化。
就比如在 2014 年,新車的上牌免檢範圍就從一開始的轎車和部分乘用車,變成了所有轎車和小客車;2019 年的時候更将新車的 6 年 3 檢改成了 6 年免檢。
最近更有消息表示,從明年開始,前照燈偏差檢測、車輛噪音檢測、懸架檢測、電子手刹檢測、速度檢測以及速度誤差檢測這六項檢測項目将取消,進一步縮短檢測的流程。
但正如這次大勞事件一樣,目前依舊有大量不專業、不細心甚至不負責的檢測機構,在用一成不變的方式,機械地重複着本應因車制宜的年檢制度。
而本應是讓更多老車健康馳騁的年檢制度,在他們的影響下卻成了車主們口中又傷車、又傷感情的 " 萬惡之源 " ,多少有些令人唏噓。
所以在希望政策越來越好的同時,作爲車主,在年檢暫時還不會有明顯變化的前提下,盡可能在檢測前做好準備工作——比如确認車輛的細節狀況、檢測過程親自到場觀察檢測流程、出問題的第一時間立刻聯系保險公司等等,才是最重要的。
畢竟雖然大家都在吐槽 " 暴力年檢 " ,但如果真就運氣不好被咱碰上出了啥問題,想在事後把責任劃分清楚,難度相當之大。
就像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高級工程師、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宋雙羽說的那樣:
( 責任劃分 )這個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看導緻車輛損壞的具體原因是什麽,是沒有按照發動機維護保養的要求操作,還是平時沒有做好維護保養、車輛本身有問題,或者是由檢測當中的偶發事件引起的。
裏頭随便拿一項出來,都夠咱們和檢測站糾結上一陣了。
所以爲了事後不麻煩,咱們還是得事前多花些功夫,讓愛車盡可能穩定、安全地通過年檢。
當然還有一個思路是,找黃牛整一台不用發動機的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