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絕對想不到這個專業的冷門程度有多離譜,每個聽到我專業的人都是這種表情 ( ⊙ ˍ ⊙ ) ……"
近日,研究學習甲骨文方向的 95 後女生李瑩,因發視頻吐槽專業 " 冷門 " 意外走紅,不少網友在線催更,希望通過學習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後的故事。
這個 " 全網最冷門專業 " 到底有多 " 冷 "?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又是如何被解讀的?
01
" 每個漢字都有一段生命軌迹 "
今年 2 月,李瑩發布了一期主題爲 " 甲骨文方向畢業是種什麽體驗 " 的短視頻,語氣诙諧幽默," 一個甲骨文‘專業’畢業生的獨白 " 娓娓道來,引發關注。
視頻中,她向大家科普甲骨文的源頭、學甲骨文的用途,并講到 " 每個漢字之所以成爲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背後都有一段屬于它自己的生命軌迹。"
講解過程中,她舉例了甲骨文中 " 鬥 " 字的由來:" 鬥 " 的字形如同兩個人拿着兵器戰鬥。↓
秦朝篆文将 " 鬥 " 字統一成下面的樣子。↓
後來,楷書又把 " 鬥 " 字變得更加方正,便于書寫。↓
近代簡體字改革後,這個字被改用同音字 " 鬥 " 來代替。李瑩說," 鬥 " 字本來的形象是一個舀酒的勺子,是度量單位,起初并沒有争鬥的意思。
視頻在網絡廣泛傳播,這個被吐槽最 " 冷門 " 的專業逐漸引起關注和讨論,李瑩滿是意外和驚喜:" 從來沒想到,會有這麽多人對甲骨文感興趣!有很多家長和老師留言,希望通過學習甲骨文了解中國文化。"
02
過程很苦,但結果很酷
今年 27 歲的李瑩,畢業于浙江師範大學。本科時,第一次接觸到文字學的她,就被甲骨文深深吸引,于是,研究生期間便選擇了漢語言文字學古漢語專業甲骨文研究方向。
" 我那屆學古漢語專業的有 4 個人,但隻有我一個人學甲骨文。學校并未安排專門的教室,我就和師兄師妹在導師家中學習。" 李瑩在發布的視頻中透露,導師今年就要退休,如果學校一直招不到研究甲骨文的老師,這個專業方向隻能暫停。" 我的研究方向是真的很‘冷門’。"
△隻有李瑩(右一)等四個學生的畢業照
研究生畢業後,李瑩幾乎找不到和甲骨文相關的工作,于是決定開設視頻賬号,成爲了一位知識分享博主。
找選題、寫腳本,李瑩在家裏搭建起簡單的拍攝場地。一次,她和朋友聊天時聊到自己的專業和方向,她才意識到,原來對甲骨文感興趣的人有很多。
△開拍前,李瑩做準備工作。
随着視頻的不斷走紅,李瑩也逐漸找到了職業方向:用另一種方式傳播自己熱愛的文字。" 這個時代需要有更多的人了解甲骨文,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我想用這種方式傳承古文化。"
爲了挖掘甲骨文所蘊含的樂趣,李瑩會特意去找背後有故事的 " 字 ",再結合網絡熱點把科普做得妙趣橫生。她認爲,趣味性和專業性正是視頻制作的核心。
△用甲骨文寫的 " 情書 "
之後,李瑩陸續發布多期内容:" 商朝人一次狩獵上百頭的秘訣 "" 在草叢裏看日落,順便造了個字 "" 甲骨文的情書什麽樣 "……
李瑩坦言," 釋字 " 就像警察破案一樣,首先要讀懂甲骨文,查閱各類古籍,以紮實的理論作基礎,之後尋找各類線索進行串聯。" 最難的一步就是将各種線索組織在一起論證。過程很苦,但結果很酷!"
03
" 冷 " 專業要如何 " 熱 " 起來?
" 小小的辦公室堆滿了書 "" 一個人,一間屋子,一輩子 ""99% 的無用功換來 1% 的突破 "…… 在李瑩眼中,甲骨文學者正是這樣做着研究。每一個字被破譯的背後,都有着不爲人知的孤獨與堅持。
其實,爲 " 冷 " 專業秉持着 " 熱 " 心态,不斷傳承努力的,遠不止李瑩一人。
95 後考古博士 " 水星 ",通過 " 偵探劇 " 式科普視頻 ,将網友帶入博物館。↓
學習文物 " 冷門專業 " 的秦月語,耗時半年臨摹 2.1 米高的敦煌莫高窟 159 窟《普賢變》走紅。她說,希望繼續利用新媒體讓傳統之美煥發生命力。↓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聚焦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關注文物背後的故事。↓
随着新技術、新平台的不斷發展,古文化被逐漸賦予嶄新的活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正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看到 " 冷 " 專業背後的 " 熱 " 魅力和真價值。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