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飯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副主編
上學之路是我們從小就熟悉的路,似乎沒什麼特别。
但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有一群孩子每天都要經過這樣的危險去上學: 忍耐嚴寒、翻山越嶺、橫穿沙漠、動物襲擊 ......
沿途的風景或壯觀或優美,裝點着他們翻山涉水的上學之路。
這正是豆瓣 9.6 分的紀錄片《翻山涉水上學路》的續集。
從埃塞俄比亞到墨西哥,不同國家的孩子,上學之路卻都一樣艱難,他們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正值開學季,我們特别推薦給各位!
50 ℃下
徒步 150 公裡橫穿沙漠去上學
埃塞俄比亞,達納吉爾凹沙漠,阿布德拉内村。
這是世界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
在這,日間最高溫度可達 50 ℃,地面溫度高達 70 ℃。更糟糕的是,埃塞俄比亞最活躍的火山之一,爾塔阿雷火山随時可能噴發。
孩子們每天要橫穿沙漠,在陽光暴曬下徒步幾個小時,才能到學校。
每天早上 6 點,11 歲的哈米德在為家人做好早餐後,便出發前往學校。一路上沒有水源,所以他在出發前會拼命多灌水,以免在沙漠中暈倒。
除了高溫,更令家長們擔憂的,還有突如其來的沙塵暴,曾經有名孩子就在沙塵暴中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有回來 ......
每年,100 多公裡外的山裡下雨時,雨水順流而下,流過幹涸的河床形成洶湧的濁浪,讓人無法通行 ......
但這都阻止不了哈米德忍受酷熱的折磨,在一望無垠的沙漠中前行。
邊劃船邊舀水
她們說上學是有趣的事情
尼加拉瓜東部,聖尼古拉斯,人煙稀少,叢林茂密,埃斯孔迪河流蜿蜒其中。
孩子們要想上學,要在湍急的河流中劃一個半小時,或者是穿過蛇、蠍子等有毒動物密布的熱帶叢林,經曆一段漫長而艱險的旅途,才能到達學校。
早上 5 點,弗洛雷斯三姐妹起床了,她們最大的才 9 歲,小的不過 5 歲。
每天早上她們要先幹 1 個半小時的家務,然後吃塊面包喝點米稀填飽肚子,劃船 3 公裡前往學校。
她們乘坐的獨木舟長約 5 米,重達 200 公斤,比三姐妹還重。最大的問題是,船内早已破亂不堪,為了能順利出發,舀水就要花費 15 分鐘。
獨木舟駛入看不到盡頭的紅樹林沼澤,蜘蛛、蛇等有毒動物潛伏其中。
為了盡快通過,姐妹三人分工合作,二姐在船頭,大姐在船尾,小妹則要時刻警惕船内沒入的河水,不時将水舀出。
姐妹三人分工合作,要是有一人生病了她們就無法上學。
好不容易通過沼澤,進入主河道,迎接她們的是湍急的河流和未知的水生生物 ......
此時已經 7 點半了,從起床一直忙到現在,姐妹三人早已疲憊不堪,但随着路程的縮短,恐懼漸漸變成了期待,因為學校就在眼前,她們興奮不已。
大姐說:我喜歡上學,因為能見到朋友;
二姐:我們老師很好,很關心我;
小妹:我很期待上學,因為學習很有趣 ......
光着腳連走 7 天
走向 100 公裡外的學校
巴布亞新幾内亞,有世界上最重要的熱帶雨林。
卡魯裡部落被這一望無際的原始叢林與現代文明分隔開來,一直到幾十年前才被人發現。
這裡沒有飛機,不通火車,方圓幾百裡都沒有公路。
上學之路上,隐藏着危險的野生動物,而水面寬闊、水流湍急的塔卡力河才是最大的阻礙。
卡魯裡部落位于叢林的深處,接觸到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有少部分人,開始意識到,隻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叢林 100 公裡外的學校是唯一的希望,他們需要光着腳走上 7 天才能到達。
8 歲的朱尼爾和 12 歲的堂姐露絲就是其中的幸運兒。
為了給朱尼爾上學,家裡已經把所有能賣的都賣掉了。一路上驚險萬分,如果這兩個孩子能夠平安到達學校,他們将是村裡僅有的上過學的人。
一路上大大小小幾百條河,連續幾天的翻山涉水是對他們體力和意志的考驗。
曆經千辛萬苦,朱尼爾和露絲終于到達塔卡力河,這是他們上學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
以往河對岸的獨木舟和漁船不見蹤影,塔卡力河河水高漲,他們過不了河。
他們在河岸吃着蛇肉,搭着簡易帳篷度過了一宿,一直守到第二天,浪潮略小他們才終于等到了漁船。
8 歲的朱尼爾無法克服對水的恐懼,放棄了上學。
但是 12 歲的露絲不願輕易放棄,她緊緊抓住了船,在湍急的河流中終于踏上了對岸,她将孤身一人繼續踏上求學之路,向着夢寐以求的學校前行。
從現在開始,她就要告别熟悉而危險的原始叢林,進入陌生而新奇的現代文明。
陡峭懸崖上
6 歲男孩說我想當老師
西馬德雷山脈,位于墨西哥西北部。
在這片遠離現代文明的廣袤山區,就是拉拉穆裡人的家鄉。為了上學,這裡的孩子需要翻山越嶺走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惠蘇齊村的寄宿學校。
孩子們要克服 1000 多米的海拔落差,到達學校時往往精疲力盡。但是對知識的渴望,讓她們忘記了随時可能摔下懸崖喪失性命。
周一早上 5 點半,2000 多米海拔處的查帕特裡村,零下 5 攝氏度,6 歲的特蕾莎已經醒來,他們穿上顯眼的傳統服飾,腳上的系帶鞋是他們唯一的禦寒措施。
特蕾莎和姐妹們做完家務後便開始上路了,肚子餓了,就吃松樹的種子,吸取裡面的汁液填飽肚子,特蕾莎的涼鞋壞了,就簡單的修補,繼續趕路。
與此同時,住在低海拔的 6 歲洛倫索也獨自出發了,一路沿着峭壁爬行,攀爬 1000 多米。
路上還可能會遇到野獸,洛倫索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因為人煙稀少,如果發生意外,根本不會有人來救他。
肚子餓了,就路邊的樹上扯下幾片葉子,塞進嘴裡咀嚼補充能量。
走累了腳被磨出血,就捏捏腳繼續趕路,繼續攀爬陡坡登上山頂,他笑着說:"我以後想成為一名老師。"
這些孩子上學的艱難,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但實際上,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并不遠。
四川涼山的 " 懸崖村 ",處于美姑河大峽谷斷坎岩肩斜台地,海拔 1400 多米,與地面垂直距離約 800 米。
村裡通向外界,需要順着懸崖斷續攀爬 17 條藤梯,腳一滑底下就是萬丈深淵。一直到 2017 年,國家為這裡的孩子和村民們修建了一條 " 鋼管路 ",孩子們的上學之路多了一絲保障。
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條件多麼簡陋,這些孩子冒着生命危險也要讀書。因為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父母都相信唯有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打破階級壁壘。
" 隻有好好上學,才能走出沙漠找到工作。"
" 在這裡,能去上學是種幸運,唯有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 我希望她能好好學習,學會西班牙語,找到一份好工作。"
就像 ITV 紀錄片《人生七年》中,原來出身于倫敦的尼克,考上了牛津大學,才有機會在美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核能,留校任教,逆襲為中産階級。
其中曲折我們不得而知,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讀書,改變了尼克的一生。
這些孩子,都無比珍惜每一次受教育的機會。無論是在酷暑中,幾個小時不喝水橫穿沙漠;還是悶熱的熱帶叢林中,連續 7 天風餐露宿;還是要冒着每天摔下 1000 米懸崖的風險……
他們在求學的路上,一直都無比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