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20 年 1 月 24 日全國電影院緊急停止放映,到 2023 年 1 月 1 日全國電影營業率 100%,中國電影在波濤洶湧中,走過了整整三年。
如果要用一種類型片,來形容中國電影在 2020 到 2022 這三年的遭遇,或許可以是一部并不太吸引人的動作片——精彩短暫而猛烈,文戲枯燥而漫長。
片子的開頭,就是一長段漫長的等待。
2020 年的春節檔本被寄予厚望,《唐人街探案 3》《奪冠》《囧媽》《姜子牙》《緊急救援》《熊出沒》共同上映,喜劇動作動畫三大賣座類型一應俱全,卻沒想到被突然而來的新冠疫情打斷," 史上最強春節檔 " 徹底啞火。伴随而來的,就是中國電影有史以來最黑暗的半年——徹底關停。
當影院在 2020 年 7 月 20 日正式重新開業後,大家仿佛看到了走出低谷的曙光,卻沒有人能想到,關停将成為這三年裡一個主導一切的大象,始終伴随左右。
當然,既然影院重新開張,總會有吸引觀衆重回大銀幕的大片登場。在 7 月成為 " 英雄 " 的,正是管虎導演的《八佰》。
這并不是主旋律商業大片的開始,當然更不是結束。管虎導演獲得成功的地方,是其将商業類型片的屬性格外加強,讓這部抗日戰争片的觀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于是,該片用 31 億元獲得了 2020 年票房冠軍,也全面開啟了主旋律商業大片席卷中國銀幕的趨勢。
從《八佰》《金剛川》,到《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父輩》《中國醫生》《奇迹 · 笨小孩》,再到分别登上 2021、2022 年度票房榜榜首的《長津湖》《水門橋》,這些主旋律商業大片幾乎席卷了每一年的票房十強榜,就算其中有幾部觀衆不太叫好,但從未有其他類型的影片,能獲得如此高概率的叫座。三年來,主旋律商業大片,完全可以又名穩賺高回報大片。
票房是最實際的用腳投票,能從主旋律商業大片的票房變化,看到觀衆對這一類型的态度——不論影迷們有多少意見,在這三年中,該類型确實最受歡迎。
但每個類型都有生命周期,沒有任何一個類型可以在自我循環中不斷走下去,哪怕一時占據了主流,毫無章法地紮堆出現,且沒有在商業類型上進行進一步的融合與升級,再多的觀影熱情也會被消耗殆盡。
57 億的《長津湖》仿佛是主旋律戰争片的一個頂峰,然而到了《水門橋》,這場觀影熱潮便下降至 40 億票房,更别提 2022 年國慶檔,《萬裡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同步上映,隻有《萬裡歸途》用 16 億票房勉強維系住主旋律商業大片的面子。
不過三年時間,觀衆持續用腳投票,讓一個具有中國電影特色的類型從極盛跌落神壇,雖然不至于像國産愛情片那樣陷入泥潭,但主旋律商業大片不再閃耀出太陽般的光芒,隻能算是多個高熱度類型片中的其中之一。
更何況,當 2022 年國慶檔最受期待的主旋律大片《長空之王》在上映前突然撤檔,也給所有希望通過投資該類型賺得盆滿缽滿的公司敲響了警鐘——在中國電影市場,沒有什麼類型片是可以穩賺不賠的,主旋律也會遭遇黑天鵝,電影投資,風險永遠比收益的概率大。
整個類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過于依賴該類型的影視公司也會遭遇不同程度的影響。從 2020 年開始,博納影業出品的影片便都是該類型,雖然《長津湖》《水門橋》都是上映當年的票房冠軍,但依然有多部影片失利,比如 3611.6 萬元票房的《海的盡頭是草原》和 2.15 億票房的《平凡英雄》。
于是,這導緻博納影業在 2022 年 8 月正式登陸 A 股主闆後的現金情況依然并不樂觀。在 2022 年 12 月底,博納影業再發公告,實控人于冬将持股 99.29% 的西藏祥川進行股份質押,且此次質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達 100%。再加上此前于冬在 10 月質押的 1.37 億股博納影業股份,他已将持有的半數股份均進行了質押。看來在上市融資之後,回款周期和票房不佳等情況,讓電影公司依然難以回避回款周期慢、現金流緊缺的問題。
如果說主旋律商業大片,是這三年的中國電影裡内容上的高潮,那與之相對的,節奏上的高潮,無疑是發生在每年的三大檔期身上。
經過多年來的層層篩選,春節檔、暑期檔和國慶檔,已經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無可替代的三大檔期。早在 2018、2019 年,就有許多從業者在分析過分依賴檔期的弊端,但沒想到,在最近這三年,檔期效應愈演愈烈,對整個電影市場的作用,也從飲鸩止渴變成救命稻草。
2020 年 7 月 20 日,電影院的重新開張,讓剩下一半的暑期檔配合《八佰》釋放了擠壓已久的觀影熱情,這股浪潮幾乎無縫鍊接到國慶檔,讓停業半年的冰冷市場也跑出了 200 億。
2021 年春節檔和國慶檔,誕生了《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 3》《長津湖》這樣豪取四五十億的 " 票房怪獸 ",遠超第四名的 15 億票房。2022 年同樣如此,《水門橋》《獨行月球》《這個殺手不太冷靜》讓春節檔和暑期檔一騎絕塵。
從佳作上映帶來觀影熱潮,到檔期回過頭來倒逼電影創作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創作,電影行業似乎也經曆了一場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賣 2 億與賣 10 億的電影的品質差異可能極小,檔期選擇成為電影票房潛力的最重要依據。
而這種情況不是 2020 年才出現,隻是在 2020 到 2022 這三年間的程度愈發加深。過去不擠進檔期是一種豪賭,這三年不擠進檔期如同自殺。哪怕是獲得當年全球票房冠軍的《阿凡達:水之道》,也在 12 月 16 日上映後持續走低,直到元旦檔才再次拉升票房。
在這背後不可忽視的問題是,觀衆的購票習慣,已經從 " 有好電影特别想去看 ",變成 " 放假無聊順便去看電影 "。電影内容的吸引力,在這三年裡逐漸退潮。
想要讓觀衆回到大銀幕,最需要搞清楚的問題就是,觀衆究竟愛看什麼電影?除了主旋律商業大片,還有什麼類型是能夠在今年俘獲觀衆的?
還真的有,那就是與生活關系密切、擁有濃郁情感的影片,俗稱 " 哭片 "。
讓觀衆哭,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不管用真心還是用技巧,能讓觀衆哭出來就是有大賣機會的賺錢片。
2020 年的最後一天,《送你一朵小紅花》就以面對生死的格局,讓觀衆淚流滿面。此後,《你好,李煥英》在 2021 年春節開啟了讓觀衆 " 哭 " 的大潮,原本在春節檔并不占優的該片,憑借傳遞到觀衆心中的真情實感獲得逆襲,創造了 54 億的票房神話。2022 年,一部講述殡葬行業的《人生大事》,在暑期檔獲得 17 億票房。就連爆笑喜劇《獨行月球》,也有好幾個橋段讓不少觀衆淚流滿面。
如果以上是用真情實感與高級的技巧讓觀衆自然地情感流露,那剩下的可能更多都是用強行煽情來賺取眼淚了。
要說 " 哭片 " 的 " 重災區 ",還得這三年的國産愛情片,全是煽情和技巧,狠活之下内核空虛。2020 年暑期檔先來一個 5 億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豆瓣評分 5.3 分;2021 五一檔再來一部催淚愛情片《你的婚禮》,也用 4.7 的豆瓣評分收獲 7.9 億票房;最後的高潮,無疑是 2022 年情人節檔以《十年一品溫如言》為首的片名極長的愛情片紮堆出現,給這個類型最後的 " 緻命一擊 "。
從正面角度來說,情感濃厚的 " 哭片 ",其實正是觸及到最近幾年觀衆的主流情緒。在新冠疫情來臨、經濟發展放緩的大形勢下,許多人的生活遠不及過去那樣積極向上,會将影院作為一個避難所,為他人的故事而哭還是為自己而哭已經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此處換得一種情感上的宣洩和釋放。至于觀衆是在哭後進行推薦還是差評,考驗的就是每一位創作者了。
也正是通過這些影片,出品方聯瑞影業、儒意影業能夠以中等體量的成本,獲得了遠超預期的票房受益,在這三年的中國電影一路走低時,逆市上揚。聯瑞由過去偏向發行的公司,轉型成為優質電影的出品公司。儒意影業也一躍成為當下一線的電影公司,成為衆多電影人優先考慮的合作對象。
除了哭,國産喜劇依然是 2020 到 2022 年影院裡的剛需。除了前文提到的《你好,李煥英》《獨行月球》,《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也在 2022 春節檔成為僅次于《水門橋》的現象級喜劇。
但真縱向比較,國産爆笑喜劇,在這三年真的有什麼明顯進步嗎?其實未必。相比《瘋狂的石頭》《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等至今依然被觀衆津津樂道的喜劇,這三年的國産喜劇帶來的更多是一時的 " 奶頭樂 ",拼湊段子、狗血跟人物虛假,讓觀影過程中的笑與尴尬并存。
尤其是有這麼一類喜劇,用較低成本和似曾相識的笑料堆砌,在一個合适的檔期上映,總能取得較為不錯的票房受益,比如 8.6 億的《溫暖的抱抱》、5.5 億的《哥,你好》、4.6 億的《李茂扮太子》和正在上映的《絕望主夫》,與幾億票房相伴的,是均不及格的豆瓣評分。
喜劇是剛需,尤其是春節檔跟賀歲檔。哪怕在疫情封控最嚴重的時候,也有影院經理表示,不少熟客會專門來影院點名想看喜劇。用其中一位的話來說," 過節沒喜劇,就跟春晚沒小品一樣無聊 "。
跟 " 讓觀衆哭 " 一樣,在這三年裡,有許多觀衆需要喜劇來排解壓力、享受娛樂。《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之所以能在 2022 春節檔後半段逆襲成功,其 " 唯一一部喜劇 " 的身份功不可沒。
但觀衆對喜劇的強需求,其實并沒有得到真正的滿足。雖然在綜藝上,已經有《脫口秀大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等優質的喜劇節目出現,但喜劇電影在最近三年,評分及格、能創造觀衆津津樂道的喜劇橋段的片子,卻屬實寥寥無幾。而且過去大量的喜劇大師,在這幾年中并沒有太多出産,比如新片《美人魚 2》一直沒有上映的周星馳,《囧媽》之後沒有執導新戲的徐峥,開創賀歲檔 " 馮氏喜劇 " 的馮小剛,在《瘋狂的外星人》之後一直在監制卻沒有執導的甯浩。
最近三年的國産喜劇,實在是讓開心麻花跟 " 麻花系 " 的主創給包圓了。除了《溫暖的抱抱》《哥,你好》《李茂扮太子》《絕望主夫》等有 " 圈錢嫌疑 " 的幾部,叫好叫座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獨行月球》也都來源于此。其餘能夠争鋒的,不過賈玲的《你好,李煥英》、易小星的《沐浴之王》和劉循子墨的《揚名立萬》。
可以說,在最需要喜劇的三年間,國産喜劇片是供不應求的。作為剛需,國産喜劇這一類型的生命力根本沒有結束,隻是需要創作者更加懂得如今的社會、更好地把握着年輕觀衆的所思所想再進行創作。
真正讓國産喜劇被觀衆诟病的,是那些沒有新梗全是套路的尬笑電影。當觀衆不再以 " 含騰率 " 來評判一部國産喜劇值不值得看時,未來的國産喜劇片,才有可能滿足觀衆日益增長的喜劇需求。
如果說上面這些類型體現的是普通觀衆對這三年來中國電影的一種态度,那對極少數深度影迷來說,這三年的期盼得到了滿足嗎?
很可惜,并沒有。作者電影、文藝片雖然跟商業大片相比,可能所需要的成本較少,也無需堆砌天價明星坐鎮,但當電影産業本身在走下坡路的時候,受影響最嚴重的,反倒是這些在市場上不太會受到主流觀衆青睐的 " 邊緣影片 "。
曾經,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作品在歐洲三大電影節柏林、戛納、威尼斯上大放異彩,開啟了中國電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輝煌。哪怕到了近 10 年,依然有《山河故人》《白日焰火》《江湖兒女》《推拿》《蘭心大劇院》等作品入圍主競賽并獲得獎項。然而從 2020 年至 2022 年,隻有一部《隐入塵煙》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成為這三年裡中國内地電影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中的獨苗。
除了審查方面的原因,找不到投資是藝術片在近三年發展遭遇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對許多影視公司來說,國際版權銷售并不是一個熟悉的領域,中國影片若未獲獎,面對國際發行商其話語權也相對較低。而這些影片在國内的票房,大概率帶不回來多少收益,且收益極不穩定,少則一兩百萬,多則上億。對已經入不敷出的影視公司來說,這一類型的投資優先級自然會放在較後的位置。
甚至可以發現,最近三年,有越來越多原本隻拍作者電影的大導演,也在一些廣告短片中出現。
好在一些年輕創作者,依然沒有停下腳步。比如魏書鈞的《永安鎮故事集》,在 2021 年入圍了戛納電影節導演雙周單元,以及多位入圍三大短片單元的新人導演。可能他們的作品還略顯稚嫩,還達不到前輩在國際影展上亮相時的驚豔,但也為近三年的中國藝術片帶來了一抹亮色。另外,諸如 FIRST 青年電影展、平遙電影展在這三年中依然堅持舉辦,也為許多初出茅廬的年輕創作者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或許經過一定時間的成長,未來的他們将有機會代表華語電影走上更大的舞台。
不過,相比可以在這三年裡進行創作、尋找短片或網絡内容機會的電影主創來說,最難的還是電影産業的末端——影院。
早在 2020 年 7 月,那時剛剛解封的影院經營者,絕大多數對未來還是帶着美好的期許,想盡各種辦法将半年損失補足回來。
然而在這三年中,影院始終沒有等來電影産業的回暖。從 2020 到 2022,分别隻有 204 億、472 億、300 億,12123 家影院所産出的票房,回到 2014 年隻有 4918 家影院的水平。
疫情封控對影院這門生意帶來直接影響。當地發生疫情影院關停是最直接的,在許多城市,還會出台進入封閉空間娛樂場所需要 48 小時、72 小時核酸證明的文件,令許多觀衆嫌麻煩,打消了走進電影院的念頭。
另外,除重要檔期之外,其他時間都沒有具備号召力的新片上映,讓不少影院陷入了開門營業卻沒有觀衆的窘境。2022 年春節檔後,直到 6 月底才開始有《人生大事》和《侏羅紀公園 3》上映,一定程度喚醒市場,4、5 月有許多影院經營者選擇主動閉店歇業,正是因為沒有什麼具有市場号召力的新片上映," 來影院借洗手間的路人比觀衆還多 ",開一天賠一天。
通過這三年,影院已經從過去的一項值得投資的生意,變成一筆許多人避之不及的不良資産。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每一年的影院數量增幅都在大幅萎縮。到了 2022 年,全國僅增加不到 200 家影院。許多影院經營者連成本價都賣不掉,也有極少數仍具有資本厚度的公司,通過抄底提高市場份額,等待未來的複蘇。
從 2020 到 2022,經曆了這麼多的 " 至暗時刻 ",這部觀賞性欠佳的動作戲也草草收尾。未來的中國電影,在 2023 年似乎隻有 " 複蘇 " 這一條路可以走。
但這條跌下山崖重新向上攀登的道路,并沒有那麼好走。
2023 年的春節檔,似乎有機會給整個中國電影打出一劑強心針。《流浪地球 2》《深海》《滿江紅》《無名》《交換人生》《中國乒乓》《熊出沒 · 伴我 " 雄芯 "》七部同時登場, 覆蓋了科幻、動畫、喜劇、諜戰、主旋律、動作等多種類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不同喜好觀衆的觀影需求。
還是需要警惕,過高的檔期集中度,會讓春節檔到清明檔之間兩個月的時間裡,普通觀衆再次陷入 " 無片可看 " 的局面。
2022 年的 4 月、5 月便是這樣,其實并非沒有電影上映,上映了《神奇動物:鄧布利多之謎》《精靈旅社 4:變身大冒險》《新蝙蝠俠》《月球隕落》等好萊塢片,隻可惜都沒有獲得觀衆的青睐。
對國内影視公司來說,不論是商業片還是作者電影,其實都有一套在熱門檔期宣發更易獲得高票房的邏輯,要反其道而行之,開創新的宣發方法論,面臨着許多難以想象的風險。
還需要警惕的是,雖然如今待映的影片還有許多,但其中有一部分因為審查風險(或技術問題),短期内并沒有可以在大銀幕上映的可能,另外一部分本來就是因為制作完成後的品質不達預期才變成 " 存貨 ",若因為 2023 年電影較少便強行推上大銀幕,隻會帶來觀衆的吐槽和謾罵,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對中國電影市場來說,2023 年更像是複蘇之前最後的沉寂。隻有當市場的活力重新旺盛,等待不同風格的創作者順利開機并制作完成,經過合理的周期,再将成果推向市場,才有可能重新獲得觀衆的喜愛,通過優質的、貼近觀衆需求的全新内容,将觀衆從紛繁的娛樂市場中,重新拉回最具儀式感、最具觀賞性的電影院裡,靜靜感受逃離現實生活的兩三個小時。
(文章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