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年代劇,Sir 終于等到了。
開篇。
一個鏡頭便把我們拉回了熟悉的 80 年代。
舞廳蹦迪。
大打出手。
更重要的是,這裏的主角,是一群誓要在這座城市闖出名頭的熱血少年。
沒錯。
國産劇很少涉及的人,很少涉及的年代,如今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來頭也不小。
監制,是《我不是藥神》的文牧野;導演,是《奇迹 · 笨小孩》的編劇韓曉邯;主演,是《裝腔啓示錄》的韓東君。
講述一段隐秘往事的年代劇——
似火流年
老實說,這部劇 Sir 其實期待了很久。
Sir 一口氣看了 11 集,如果隻用一個詞評價的話,那隻能是:
不負衆望。
甚至可以這麽說。
它填上了國産劇一直無法填補的空白。
01
重回 80 年代
上一次,你在國産劇裏看到 80 年代是什麽時候?
《喬家的兒女》?
劇裏,母親去世、父親不争氣,但兄弟姐妹依然相互扶持、和樂融融的溫馨。
《大江大河 2》?
劇中,宋運輝高考成績全縣第一名,考入大學、成了金州化工廠的骨幹,開啓人生逆襲的副本。
但不知道你發現沒,當我們提到 80 年代,總會與開放初期的朝氣蓬勃有關,總是在泛黃的濾鏡中,透露着被美化過的不真實。
真實的 80 年代,是 " 混雜 " 的,正處新陳交替之際。
明亮中帶着陰冷、帶着灰調。
《似火流年》裏,有這麽一個場景。
錄像廳裏。
幾個偷看黃色錄像的少年被大哥發現,于是一路狂奔。
陽光明媚。
在慢鏡頭下,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
仔細看,這一路上,我們看到的是貼着殘破的紙的斑駁的牆,是發黴發黑的竹竿晾曬着新潮時髦的衣裳,是一片來不及砌起的磚,是寫着 " 理解萬歲 " 但無人在意的塗鴉 ……
總之。
是新的剛來,舊的未去,一派混沌的景象。
沒錯。
真實的 80 年代,不僅有生機盎然的春日,也有灼熱的夏夜、蕭瑟的秋風和陰冷的冬夜,像是将一年四季攪和一團,混沌難分,晦暗不明。
這樣的時代氛圍,正是新舊交替之間的社會面貌。
故事說的是五個少年的一段往事。
男主徐衛彪(韓東君 飾)," 不學無術 ",極講義氣,成日裏帶着兩個小兄弟林志華(張耀宇 飾)、張鵬(甘昀宸 飾)厮混,賺賺零花錢,打打架,是一個典型的 80 年代少年。
這日。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遇到了打黑拳的汪磊(賈弘逍 飾),以及江湖老大的兒子忠餘楠(張宥浩 飾)。
于是陰差陽錯。
五人卷進了一場地下江湖大變天的腥風血雨中。
但在那之前,創作者先在 " 時代感 " 上下了不少功夫。
沒錯,《似火流年》的好。
首先就在于它的鏡頭沒有放過這些 80 年代的新與舊。
舊——
屋頂已經掉瓦的平房。
生鏽掉皮的大門。
新——
電視機、" 二八 " 自行車、大哥大、收音機,屬于 80 年代的新潮物件。
燈紅酒綠的迪斯科舞廳、隻能背着家人躲起來偷偷看的錄像廳、電影院新上映的張國榮電影、上不得明面的地下拳擊賽、縱情高歌的卡拉 OK。
但隻是這些 " 表象 " 嗎?
不。
這種舊與新的混雜,真正的底色,其實是身處新舊交替之間的年輕人,他們迫不及待地棄舊迎新。
一個細節。
徐衛彪領頭的 " 五人組 ",有了錢之後,第一時間便是脫下老套陳舊的校服,換上當時最時髦的打扮,牛仔衣、花襯衫、喇叭褲、黑墨鏡。
而當時的老江湖,還隻是樸樸素素地穿着黑西裝。
徐衛彪等人雖然是半大小子,卻比當時的許多老江湖打扮起來還要 " 潮 "。
當社會湧起新風氣時,年輕一代是難以按耐自己的沖動與熱血的。
而 80 年代的 " 新 ",不僅僅是穿衣打扮、生活用品的更新換代,還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态:
百家可以争鳴,百花可以齊放。
隻是。
當隐秘的角落也在悄然生長的時候,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又會如何選擇?
電視上播放着《上海灘》,發哥一身西裝,沖進心愛的女人的婚禮現場,盡顯 " 大哥 " 風采。
跟一家人擠在平房裏吃着飯的徐衛彪,看着發哥,看得心馳神往。
很快。
他就跟發小宣告他的遠大抱負:
混江湖,當老大,闖出一片天。
那是一個從無到有的時代," 混江湖 " 還是當時的新興事物,甚至發展成産業鏈。
不過江湖,并不是那麽好混的。
02
何以爲 " 義 "
江湖也有江湖的規矩。
" 義 ",一字頂千斤。
不過,《似火流年》先讓我們看到,何以爲 " 江湖 "。
它會是正處于無畏無知年紀的少年的一場群毆。
徐衛彪等人搶了小混混的客人,賺了一筆錢,可然後呢?
窄巷裏。
他們随即就被小混混帶入堵截了。
徐衛彪掏出錘子,林志華拿起闆磚,接着就是一通(被群毆的)混戰。
也會是在看不見的角落,社會團夥盤算着分地盤。
怎麽分?
他們用樹枝來表明每個人占有的地盤份額,之後,用樹枝煮水,每個人都喝下樹枝水,就表示認同了這個分法。
哪怕不服氣。
但。
最重要的,其實是劇裏這樣一句台詞:
義是困住一生的難題。
它不是單純地講義氣,而是講述在一個巨變的環境中,對于 " 義 " 這個詞的掙紮與理解。
在時代面前。
那些曾經的規矩,終将灰飛煙滅。
就拿劇情的主軸,徐衛彪兩次營救忠餘楠舉例吧。
第一次。
我們看到的是傳統的義氣與熱血。
如果你看到一個素不相識的纨绔子弟險遭綁架,會怎麽做?
袖手旁觀?
徐衛彪等人的做法卻是,承諾要将發燒昏迷的忠餘楠送回家。
爲什麽?
隻有一個詞:義氣。
做人嘛,不能行不義之事,答應的事情,就要做到底。
于是。
林志華成爲 " 智多星 ",出謀劃策,層層布局,徐衛彪和張鵬成爲前鋒,先去将對方的車胎放氣,然後調虎離山,引開對方。
武力值最高的汪磊則變成 " 後衛 ",則拉着三輪闆車,主力運送昏迷的忠餘楠回家。
這些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
就靠着 " 一諾千金 ",哪怕中槍了、遭到圍攻了,也堅持到将忠餘楠送到家中的那一刻。
老港片裏的兄弟情、俠義心,在國産劇裏重現。
但第二次呢?
我們看到的,卻是秩序崩潰後的殘忍。
起因是賀爾清(劉洋 飾)綁架了忠餘楠。
爲什麽?
因爲小城裏的 " 小社會 ",既是一個聯盟,又各有各的地盤,平日裏守着幫裏的規矩,相安無事,宛如平靜的湖水。
但,一旦有石子投入,湖水就不再平靜,泛起漣漪,甚至掀起波濤。
賀爾清就是這顆石子。
他曾被兄弟出賣,逃去東北,如今重回小城,打亂所有的規矩。
于是不但殺了忠餘楠的父親。
還讓忠餘楠變成曾經叔伯都避而不見的 " 喪家犬 "。
在這次 " 大洗牌 " 中。
我們切切實實地看到了衆生相——
忠父," 仁義大哥 ",但出賣過兄弟,又出賣兒子的兄弟。
叔伯,表面和善,但還是觊觎着、哄搶着過去的忠家地盤。
利益當前。
" 義 " 變得複雜難辨。
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剛剛實行,很多人都在觀望中。
有人遵循舊的理念,所謂 " 士農工商 ",商人總被人看不起,也有人接着新觀念,開始 " 下海 ",賺到了第一桶金。
當新舊的理念開始互相沖擊、互相糾纏。
野蠻生長也就開始了。
03
消失的記憶
所以,大概是年紀漸長吧,Sir 在看劇的過程中,時常會回想起那些聽起過的 80 年代故事。
記憶裏某個打着石膏的倔強少年。
或者許多年後偶遇,隻能寒暄一笑的兒時 " 仇家 "。
那些幾乎要被深埋的記憶,突然間跳了出來,宣告着自己的存在。
爲什麽我們會懷念 80 年代?
當然和 " 百花齊放 " 分不開。
比起 70 年代的恢複高考、90 年代的 " 下崗 "" 下海 " 熱潮、千禧年後的狂飙突進。
剛剛實行開放的 80 年代,破而未立,有如剛剛埋下的一顆種子,尚未生根發芽。
它很容易成爲一筆帶過的背景,讓人忽略它的勃勃生氣。
但其實。
很早以前,學者陳平原就用十二個字,概括了整個 80 年代:泥沙俱下,衆聲喧嘩,生氣淋漓。
這種 " 生氣 ",是打破一切規矩的生命力和大膽叛逆。
那個時候的年輕人。
就像《頑主》裏的馬青仨人,他們敢在大街上肆意沖撞郁郁寡歡的中年人。
沖撞那些陳規,那些權威,那些現實。
他們無所畏懼。
他們覺得未來有無限可能。
正如陳丹青所說,"80 年代,是興奮和騷動的十年。"
但。
隻是熱情、隻是無畏、隻是生機勃勃嗎?
我們都知道。
生機的背後,其實是傷痛。
一個例子。
《似火流年》裏有一個出現過多次的 " 符号 " ——
父親。
父親代表着什麽?
在傳統社會,那就是秩序。
秩序崩潰,便會群魔亂舞,就像《陽光燦爛的日子》,父親隻要不在場,一群孩子便天不怕地不怕,無所顧忌混社會。
而如果我們發現。
我們賴以信仰的秩序本身便是缺陷呢?
就像《似火流年》裏。
編劇給幾個少年安排了不同的 " 喪父 " 背景。
但。
都不是可以被公開談論的死亡。
徐衛彪的父親死于一場援越戰争。
這是一場曆史上鮮有提及的行動,其中的人與事都漸漸隐入塵煙。
忠餘楠的父親死于地下火拼。
這使得他非但不能成爲 " 英雄 "(幫派争奪中的敗者),甚至不能成爲一個無辜的受害人(混社會份子有前科),隻能 " 憑空消失 "。
而汪磊的父親呢?
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其混社會的背景以及汪磊對此事的避而不談,我們可以知道,至少,也不會光彩。
同樣的 " 喪父 " 經曆。
同樣的隐秘傷痛。
這仿佛是十年浩劫之後,80 年代一整批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
我們當然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麽。
于是。
在這樣的前提下。
他們寫傷痕文學,把傷口揭開給别人看;他們熱愛詩歌,在文字的音符裏尋找答案。
他們全方位接受外來文化,以求從血液開始脫胎換骨;他們盡情歌舞,用荷爾蒙的氣味,遮蓋住自己的不安的内心 ……
就像崔健在工人體育館,扯開嗓子,唱出前所未有的 " 我 ":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也像劉子楓在《黑炮事件》裏發出的低聲哀歎:
以後我再也不下棋了。
隻是可惜。
這樣混亂中透露着生機,野蠻中隐藏着希望,明亮中暗含着傷痛的 80 年代,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鮮少被提及了。
它被加上了一層柔和的濾鏡。
逐漸被模糊,被遺忘。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Sir 第一眼看到《似火流年》時,其實興奮感是大于一切的,那個被遺忘的時代,那些少年在暗處的成長,直覺上便覺得,它已經填補了國産劇的一個空白。
即使理性來看,《似火流年》還有諸多不完美。
但。
也已足夠珍貴。
它展現的不僅是一段真實的曆史、一群有血有肉的人,告訴我們,他們曾存在過、發光過。
它也是一種尊重。
畢竟,無論是時代,還是人,它都有它本來的模樣。
它們不該被濾鏡篡改。
也值得今天回過頭來,去思考血脈偾張之後,又留下了什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桀骜不馴 8 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