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件事在網上炸開了鍋。
燕郊突發爆炸後,3 名央視記者奔赴第一現場做報道。
但沒想到,直播過程中,居然被 10 餘人強行架走,中止拍攝。
還遭訓斥「給救援工作添亂」。
這讓很多人驚詫,正常報道的記者爲何會被這樣對待?
雖然後續通告解釋是爲人身安全考慮。
但人們依然無法接受,畢竟還有那麽多在槍林彈雨中工作的戰地記者。
很多同行表示,這種情況對女記者來說太常見了。
這又引發人們對記者這一行業的關注和讨論。
社媒崛起的時代,還需要報道記者嗎?傳統調查記者的處境又是怎樣的呢?
巧的是,島國一部新劇,正回應了這些問題。
創作者采訪了 80 名日本電視台記者後,改編了她們的真實經曆。
以相當新穎的形式,揭示了不同時期報道記者的真實處境、心境。
豆瓣8 分 +, 評論區 很多人都大贊「真實」。
首條好評,就出自一位深受觸動的記者。
到底講了怎樣的故事?
看過後,或許會對這一行有全新的認知——
《電視報道記者 ~ 連接新聞的女人們 ~》テレビ報道記者 ~ニュースをつないだ女たち~
這部劇陣容相當豪華。
導演狩山俊輔,去年剛推出高分劇《重啓人生》。
主演是一衆實力派女演員,共同塑造了真實的女記者群像。
木村佳乃,代表作《我的恐怖妻子》。
仲間由紀惠,因《午夜兇鈴 3》爆火的「最美貞子」。
江口德子,神似安藤櫻的黃金配角,在《半澤直樹》《重啓人生》等神劇中都給人深刻印象。
最年輕的芳根京子,也是一出道就拿下日劇學院賞最佳女主角,被日媒稱是新垣結衣的「勁敵」。
不得不說,大多數人對女記者的認知相當單一、貧乏。
最大印象估計是「年輕貌美」。
現實中,最近一次引發廣泛關注的,是因長相甜美出圈的王冰冰。
熱播劇中的女記者,也無一不是青春靓麗。
《以愛爲營》中的雜志社女記者,主打一個「美女」人設。
《掃黑風暴》中江疏影飾演的卧底夜總會的記者黃堯。
《狂飙》中李一桐扮演的相似的卧底記者孟钰。
比起職業本身,她們身上最強的标簽都是年輕的漂亮女孩。
這部劇中,女記者的形象則完全不同。
她們就是職場打工人。
不隻有惹眼的年輕女孩,也有平凡的成熟女性。
比如,負責培訓新人的資深記者真野(江口德子 飾),就是一名已爲人母的中年婦女。
她們未必個個貌美。
也不總是一副光鮮亮麗,精明強幹的模樣。
像新人記者小令(芳根京子 飾),經常好幾天不洗頭,并不會爲了工作特意打扮。
一如燕郊爆炸時候央視女記者的處境。
她們有時也「卑微」無比,到哪都不受待見。
奔赴一線報道,卻被驅趕,被認爲是在添亂。
事關人命的重大事件,也總以人身安全爲由,被認爲「不适合女人幹」。
采訪受害者家屬,被指責「吃人血饅頭」。
這種認知偏差,也是因爲很多人對女記者的了解,隻限于 屏幕前的短短幾分鍾。
這部劇則把重點放在鏡頭背後。
先從新聞行業的内部運作,提供整體認知,掃除知識盲區。
比如,很多人可能好奇,一些突發案件發生後,記者是如何第一時間知道的呢?
其實,涉及公共安全問題時,警局宣傳部會主動聯系記者,定期召開記者會。
這一點在我國也是一樣。
但僅憑這一渠道還不夠,出色的記者往往有極強的 獨立取材能力。
除了采訪、報道, 她們還需自己收集線索,整理資料,有極強的溝通能力、寫作能力和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
年輕一代必不可少的還有互聯網信息檢索能力。
比如,2022 年日本發生的棄嬰案,一個年輕女孩自己生下孩子後,丢進街邊的儲物櫃裏。
記者們借助社媒賬号,短時間内掌握了當事人的正面照片,風俗女身份。
雖然這些也都有其他部門的配合,但記者的綜合能力往往直接影響報道的質量。
除了工作,女記者們的個人生活又是怎樣的?
很多國産劇中,女記者都工作自由,追求者衆多,戀愛經驗豐富。
但這部劇中,情況完全相反。
新聞講求時效性,記者就需要随時待命、四處奔波,她們屬于自己的時間很少。
比如,小令和男友交往多年,感情向來很好。
但工作後,因爲過于繁忙,陪伴和溝通越來越少。
小令又因爲遲遲無法适應工作節奏,每天深陷焦慮,負能量爆棚。
既不能提供給男友情緒價值,也不能從男友身上獲得有效的安慰,最終導緻這段關系無疾而終。
前輩真野能順利戀愛、結婚,因爲她的丈夫是電視台的攝影師。
兩人是工作拍檔,能多一些相處時間,也能互相有所體諒。
不過,無論感情狀況如何,性緣關系從來不是她們生活中的主要的情感課題。
劇中幾個女記者,都是被理想和熱愛驅動才選擇了這一行。
她們會和很多新聞事件的相關人員建立特殊的情感聯系。
比如 ,棄嬰案中抛棄嬰兒的年輕母親,當時被輿論指責沒人性、不配當母親。
但當小令看到前輩真野在工作和育兒之間精疲力竭時,她忍不住去想,這個母親是否也深陷同樣的困境呢?
一起女大學生遇害案中。
兇手放火燒毀現場,沒留下一點痕迹,導緻案件遲遲未告破。
電視台做了特别節目呼籲社會關注,真野前去采訪遺屬。
因爲遇害女孩一直渴望成爲一名記者,她的父母看到年輕的真野,都感慨萬分。
真野也心情複雜,一直在想能否爲他們多做點什麽。
而對她們影響最大的,還是同事關系,尤其是前後輩關系。
劇中,新人小令的成長,完全得益于女性前輩的影響。
畢業剛入行後 ,她發覺記者這一行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同。
傳統新聞業衰退後,更多工作都在線上進行,完全沒有實感。
又碰上疫情期,她的工作隻是每天更新數據,多少人感染,多少人去世……
她一度很挫敗,懷疑自己是否入錯了行。
但後來,她看到了真野以前在地震期間做的報道。
除了說明受災情況,公布遇難者人數。
真野把話筒交給那些幸存者, 他們有人慶幸自己家人都安好,有人講述親人逝去的悲傷, 有的對斷聯 的朋友傳話……
這期節目不再是冰冷的新聞,成了 連接無數情感的重要媒介。
這讓小令意識到,作爲記者,她可以主動展開數字背後的人生。
一個念頭随之萌發。
她線上聯系采訪了一位住院護士。
當時疫情剛爆發,日本社會被恐懼感籠罩,人們關心的都是會不會感染、會不會死亡、有什麽後遺症……
但護士卻說,她不小心感染給了其他患者,爲此感到十分自責和不安。
因爲小令這期采訪,很多人開始反思傳染病的污名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情緒。
這部劇其實是日本電視台的台慶劇,借這些女記者的故事,記錄日本新聞業的變遷,傳遞新聞理想。
尤其女記者群體常常被标簽化的當下, 這部劇卻有意呈現了很多真實報道背後,作爲社會功臣的女記者形象。
比如上面提到的惠比壽棄嬰案。
得益于女性的敏感,事後小令又自己聯系采訪了嬰兒父親,還原了事情全貌。
讓更多人看到年輕母親的困境,才改變了輿論對嬰兒母親一邊倒的斥責,掀起全社會對母職的思考。
還有,以前,日本刑事案件存在公訴時效。
許多強奸、連環殺人等惡性案件可能還沒有找到兇手,卻因爲過了追訴期,無法再繼續追究法律責任。
一名女記者主動聯系受害者遺屬和辦案警察,引導他們對着鏡頭講述他們的不甘,最後引發社會關注,推動日本在 2010 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案,取消公訴時間限制。
此外,讓人驚喜的是,這部劇毫不粉飾,大膽捅破了很多社會問題。
比如,性别歧視。
今天看來,記者是一個女性居多的行業。
卻不知,這是一代代女性記者堅持與世俗偏見相抗的結果。
20 世紀末,女記者曾根憑多次出色報道, 成爲 日本第一個負責警視廳的女性記者。
她爲此完全舍棄了自己的生活,拒絕進入婚姻。
但卻一直被人嚼舌根,說她「用色相換新聞」。
被勸「這個工作不适合女人幹一輩子」,被質問「你是想當男人嗎?」
還有,這部劇也反思了媒體業的過勞問題。
老一輩記者們習慣了無償加班。
年輕的小令卻提出不滿,理想主義一定要以傷害身體爲代價嗎?
還責怪前輩們過度内卷,影響整個行業風氣。
「這不是你自己樂意就可以的。」
讓人忍不住感慨,内娛很多劇還在消費女記者的形象,這部日劇已經觸及到如此之深。
燕郊爆炸女記者遇阻的熱搜之後,很多人好像突然想起了女記者這一群體。
其實就像劇中呈現的一樣,我們看到的很多新聞,背後都有她們的努力,隻是不爲人所知。
比如,記者周轶君,20 年前,她在戰亂頻仍的加沙地帶堅守兩年,記錄了殘酷戰場中的人和事,表達對戰争的反思。
陳曉楠,她也是黎以戰争爆發後,第一個親臨一線的記者。
還有美國 911 事件發生時,她沖進直播間說的第一句話是「對不起,我沒有化妝。」
這句話後來甚至成了突發新聞的經典開場。
在傳統新聞業式微的情況下,她們也依然懷抱新聞理想,擁抱變革。
她們嘗試拍紀錄片、做訪談節目。
依然不變媒體人的身份和使命。
大概,還有許許多多和她們一樣的人,即使并不出名,也在身體力行書寫着、诠釋着「女記者」一詞, 就像成名前一步一腳印的王冰冰。
近年國産女性職場劇興起,這些原本都是可貴的素材,可惜卻無人在意。
反倒是女記者的容貌、戀愛,被渲染成了熒屏上的重點。
今天,「新聞已死」好像成了誰都可以喊一喊的口号。
這對那麽多仍追求新聞正義、新聞理想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這部劇最大的價值,不僅在于幫我們走出偏見,走進一個真實的行業。
更在于揭示這種不公,挑動我們麻痹的神經。
明明還有那麽多人,比我們親曆過更多的絕望,卻仍未停止發出聲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