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巨頭東芝走向私有化退市
出處:北京商報 作者:方彬楠 趙天舒 網編:武杉 2023-09-22
日本老牌企業東芝的資本故事或将告一段落。9 月 21 日,東芝公司宣布,由私募股權基金 " 日本産業合作夥伴(JIP)" 牽頭的 150 億美元要約收購已獲得成功,超過一半的股東參與此次收購,達到将公司私有化的門檻。JIP 目前持有該公司 78.65% 的股份,該交易完成後,東芝将從東京證券交易所退市。據日本共同社報道,退市最快于年内完成,屆時東芝 74 年上市曆史将終結。
東芝是日本制造業的代表之一,在家電、電氣、能源、基建等領域都有巨大影響力。東芝還是日本最大的半導體制造商,曾發明 NAND 閃存芯片。2015 年,東芝在被曝光會計造假醜聞後陷入财務危機,長期處于管理混亂、經營困難的狀态。
這期間,東芝多次傳出并購重組方案,均告流産。有分析說,東芝的重組方案遲遲難以确定,與東芝握有敏感技術、日本有關方面對投資方的選定特别慎重相關。
2017 年,東芝爲化解資不抵債困境引入外部資金,增資 6000 億日元,得以避免退市。然而,一些分析人士認爲,參與增資的海外股東等行使發言權,會影響東芝經營。
2021 年 4 月,私募股權公司 CVC 就提出了對東芝的私有化要約。當時東芝公司拒絕了這一提議,但表示會考慮可靠的要約方案。
2022 年,東芝開始尋找收購方,以便與上述海外投資者切割,當年 10 月選定 " 日本産業合作夥伴 " 爲主的财團作爲優先收購方。
直到今年 3 月,東芝接受了日本國内企業組成的資金聯盟、日本産業夥伴(JIP)的收購提案。JIP 的提案目标是,東芝的企業價值在未來能逐步提升,等公開收購後就将東芝從證交所退市,等企業價值回升後再讓東芝重新上市。根據日本媒體的報道,按照東芝市值計算,JIP 的公開收購金額約 153 億美元。
東芝的故事開始于 1875 年。那一年,日本發明家田中久重在銀座煉瓦街創立了店鋪兼工廠,成爲東芝的前身。東芝中國官網信息顯示,1875 年是公司創始人開啓創業的起點,之後從 1882 年起,公司改名爲田中制造所。
東芝的另一位創始人藤岡市助參與了日本第一批電燈(弧光燈)的研究,于 1890 年與三吉正一攜手創立了 " 白熱舍 ",也成爲東芝起家的業務。從最早的白熾燈到後來的家電産品,東芝的業務逐步擴張至生活産品、信息通信、半導體等等。1949 年公司在東京證交所上市。
這家擁有一百多年曆史的老牌日企經曆了二戰的影響和反彈,也一度創造過許多 " 日本首創 ",包括日本第一台雷達、第一台晶體管電視與微波爐、第一部彩色影像電話、第一台筆記本電腦、第一台 DVD 等。鼎盛時期,家電業務收入占到東芝總收入的三分之一,與夏普、松下成爲日本白色家電 " 三巨頭 "。
但近十年内,這個頭頂光環的科技巨頭逐步從輝煌走向衰落。原因内外交織——半導體方面,美國的制裁、他國的發展讓其失去了優勢;中國制造的崛起同樣讓東芝的家電業務受到沖擊。而在 2011 年日本 311 大地震發生後,福島核電站洩漏事件讓東芝在核電業務上跌了跟頭。
内部管理也問題頻出。2015 年,一宗财務造假案讓這家曆史悠久的企業名譽蒙塵,股價一落千丈。2015 年,東芝虛報利潤的醜聞曝光,涉及該事件的包括前後三任社長,5 年間虛報利潤高達 12 億美元。造假事件曝光後,東芝股價大跌、市值縮水 40%。
爲了甩掉包袱,輕裝上陣,2021 年底,有消息傳出東芝決定分拆爲三家公司:一家注重新能源和基礎設施,一家專注硬盤和半導體業務,另一家專注于閃存芯片的生産。彼時,東芝公司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新公司的分拆和上市目标将于 2023 财年下半年完成。但這一計劃沒多久就遭到其他股東的投票否決,他們認爲東芝管理層和董事會沒有竭盡全力征求私募股權公司收購東芝全部股份的提議。
在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看來,東芝經過幾年的賣賣賣,業務版圖已經大幅縮水,如今業務陷入困境,股價低迷,股東們對管理層充滿着不信任,所以導緻分拆沒有成功。
東芝的衰落也被一些人看作日本傳統優勢制造業近年麻煩不斷的縮影。松下、日立、豐田等日企都曾被爆出數據造假、以次充好、質檢不合格等醜聞。其中,神戶制鋼的造假史被爆超過 30 年;小林制藥口服藥添加了超标 2.5 倍的催眠成分,導緻病人健康受損,公司被勒令停業整頓 116 天。
北京商報記者 方彬楠 趙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