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郎玉峰
新能源爆發之後,我們看到了很多所謂的 " 強強聯合 " 的品牌誕生,更有很多在技術上融合的産品出現。
當然強強聯合是為了給用戶帶來體驗感更好的産品,但由于諸多品牌融合之後,内部的競争摩擦反而會讓産品的出現耽誤的更久,極狐阿爾法 S HI 版就是最好的例子。
1
豪華品牌開始找幫手?
國内品牌逐漸開始 " 找幫手 " 之時,很多日系、德系等傳統強隊,卻在新能源行業陷入 " 兩難之地 "。無法跟随國内市場内卷的競争腳步,産品無法達到面面俱到的綜合實力,但還想要擁有不錯的市場表現,的确有些癡人說夢。
無論是大衆、本田、豐田、日産等,目前在新能源市場數據表現中,均無法達到傳統燃油車時代的成績,所以這些品牌,比用戶想象的更焦灼。
而有一個品牌卻讓筆者非常意外,交付短短幾個月,數據就呈穩步增長态勢,産品體驗也獲得一衆好評,這個品牌就是 smart,除了性價比,一切都是優點。
熟悉 smart 的都知道,這是梅賽德斯旗下的品牌,此前的産品大家也都非常熟悉,在和吉利重新聯合開發以後,推出的首款車型 smart 精靈 #1 再一次将 smart 推向頂峰,無論是口碑還是市場,目前均呈較好的态勢前進。
當然,smart 精靈 #1 能有如此的表現,筆者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集兩個品牌的優勢,smart 精靈 #1 誕生于目前吉利品牌重磅打造的 SEA 浩瀚架構平台,浩瀚架構首款車型極氪 001 目前已經可以達到月均交付超 1 萬台,作為一台成交均價超 30 萬的豪華電動車,這已經可以清晰的說明産品的實力。
浩瀚架構賦予了産品的核心素質,梅賽德斯的優秀基因更讓 smart 精靈 #1 的設計和風格獨具一格,看慣了今年市場推出的一系列車型,比如比亞迪海豹、長安深藍 SL03、零跑 C01、哪吒 S 等一衆轎跑電動車以後,再來會看 smart 精靈 #1 的設計,格調獨特,的确可以從中脫穎而出。
吉利和 smart 這樣的國産品牌和豪華品牌合作絕不止此一個,2018 年,寶馬就與長城合資成立了光束汽車,距今已過 4 年,近期終于在迎來關于光束汽車的最新消息。
根據目前的信息,光束汽車内部傳出一份保定 KNT 試驗車輛免費試駕的申請報名表,其中明确标注第一輛保定 KNT 車輛将于 12 月 21 日下線,根據信息,下線車輛基于已上市的 MINI COOPER SE 打造,并且整車項目采用量産的正規化工藝路線和要求進行試制,也就證明離量産版本更進一步。
MINI 品牌和 smart 品牌,定位相仿,并且兩個品牌在全新電動化領域出發以後,與國内的兩個品牌,分别是長城和吉利開展合作,所以無論是全新 smart 品牌,還是光束汽車推出的新産品,定位依舊相仿,而 smart 精靈 #1 的成功,會被光束汽車複制嗎?
2
電動 MINI 有未來嗎?
電動 MINI 能否有很好的市場表現,其實 smart 精靈 #1 已經為光束汽車做了非常好的榜樣,并非說目前 smart 精靈 #1 已經成為市場爆款,隻是從 smart 精靈 #1 推出以後的産品特點,以及用戶的口碑兩個角度剖析,加上近幾個月的市場反饋,即可了解 smart 精靈 #1 成功的秘密。
smart 精靈 #1 的成功主要源于兩個核心因素。首先就是前文提及的基于非常優秀的浩瀚架構平台誕生,尤其是還有極氪 001 作為背書,更讓 smart 精靈 #1 站在巨人肩膀看世界。其次就是 smart 保留了品牌的核心特點,全新打造設計理念,與目前市場上衆多 " 大衆化 " 電動車不同,所以兩個特點的加持下,smart 精靈 #1 才有了目前的不錯的市場。
反觀保定 KNT,首先先從設計理念展開聊聊。筆者個人認為,從設計理念,和品牌的設計基因來剖析,MINI 一定是優于 smart 品牌的,畢竟目前燃油車市場中,MINI 也是獨具一格的存在,并且市場數據表現也非常可觀,從市場的交付數據來将,MINI 相較于 smart 更受歡迎。
今年 9 月份舉辦的 MINI 品牌文化展上,MINI Aceman 概念車也提前展現了 MINI 的設計思路和占路方向,從目前的概念設計思路來看,MINI 一定是更年輕、更大膽、更數字化的體驗,所以在整車的設計思路,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智能座艙的設計理念上,筆者認為,電動 MINI 相較于 smart 一定更受用戶歡迎和青睐。
而目前還未有關于更多光束汽車的信息,無論是造車平台還是産品定位等,均還未有報道。但根據目前長城汽車緻力于發展新能源賽道的角度來剖析,保定 KNT 極大可能性擁有很多長城檸檬的基因,包括智能座艙和智能輔助駕駛等,動力電池應該來自于蜂巢能源;目前能夠猜測的信息,至此于此。
smart 精靈 #1 的出現,也會給更多豪華品牌以及傳統合資品牌開辟一條全新的思路,尤其是目前國内電動市場的内卷腳步,更是傳統品牌無法匹敵的,無論是軟件生态還是智能化的表現,已經被國内品牌牢牢占據,所以傳統豪華品牌想要在電動賽道不掉隊,選擇一個 " 盟友 ",更有助于更快的鞏固自己的地位,即便在新能源領域強如豐田,都開始和比亞迪開展合作,所以留給其他傳統品牌的機會,已然不多了。
寫在最後
無論是光束汽車還是 smart,以及未來有更多 " 強強聯合 " 的品牌出現,也許用戶都不會覺得奇怪,但用戶在選購汽車時,更要了解品牌之間的合作模式,究竟隻是付費購買技術,還是兩個品牌深度合作共同持股,否則很有可能遇到品牌之間的 " 摩擦 ",影響用戶未來的體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