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政策進退兩難
11 月 17 日外媒報道,美國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公司應用材料正在接受美國司法部的刑事調查。起因是應用材料涉嫌通過其韓國子公司違規向中國企業供應設備。這是中美貿易戰以來,第一家美國大型半導體公司因爲 " 通華 " 而被美國發起刑事調查。
由于這項調查是由美國檢察官辦公室國家安全部門領導,美國媒體據此認爲事态嚴重。但蹊跷的是,在一年前的 2022 年 10 月應用材料就因爲向中國公司供貨收到檢察官的傳票,但目前美國檢方仍表示:" 我們不确認也不否認(對應用材料發起)調查。"
應材是否 " 違規 " 不論,美國設備企業對華出口的強烈意願路人皆知,再加上美國方面高高舉起的鞭子遲遲不願落下。意味着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圍堵進入阻力重重、進退兩難的僵持階段。而且越往後,美國會越認識到封堵中國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錯誤。
中國引力
在國家安全、卡脖子壓力以及市場需求的推動下,中國境内的 Fab、IDM 廠商積極擴産建廠,大幅拉動半導體設備的需求。尤其在目前産業下行周期,中國市場需求對應用材料這種設備巨頭更具有吸引力。
近 3 年來中國晶圓廠設備需求強勁,整體采購額大幅增長。根據芯謀研究調研數據,2020 年中國晶圓廠設備采購額爲 154.1 億美元,到 2023 年這一數字達到 299 億美元,較 2020 年上漲 94%。中國晶圓廠顯著加大采購數量,帶動整個中國設備市場強勁增長。
2020 年中國晶圓廠設備采購額(億美元)
2023 年中國晶圓廠設備采購額(億美元)
這樣的誘惑面前,美國企業怎麽會無動于衷?
2022 年 10 月的制裁細則出台,應用材料馬上在一個月後給出測算:新規則的限制下,如果美國政府審核應用材料對華合規銷售申請的速度較快的話,給應用材料 2023 财年造成的損失可能達到 15 億至 20 億美元;如果審核進展緩慢,應用材料預計将損失高達 25 億美元。而應用材料 2022 财年營收爲 257.85 億美元,這意味着禁令将給應用材料造成接近 10% 的損失。
半導體建廠有高峰期和低谷期,在擴産高峰之後,市場對設備的需求會出現顯著下降。而且美國、歐洲大張旗鼓建線,大多是口惠而實不至。據悉美國建線的錢現在還沒有到位,再加上效率低下,無論是台積電還是三星的擴産項目都進展緩慢,其前景被一步步看淡。相對而言中國市場大,需求強勁,中國真實建設的産線反而很多。美國設備企業對歐美市場失望,又要錯失中國市場,自然焦躁不安。
别人吃肉
僅僅靠美國企業圍堵不住中國,而歐洲企業和亞洲企業的态度微妙。尤其市場下行階段,它們的配合度并不高。三星、台積電和 SK 海力士向美國政府施壓繼續運維甚至擴産在中國大陸的工廠;ST 更是大手筆在華建造新的工廠;而英特爾卻不得不将在華工廠出售。
再回到設備領域,美國技術含量成爲對華設限的紅線。" 含美率 " 既是限制中國企業的指标,更是限制美國企業的指标。
2020 到 2023 年這三年中,美國半導體設備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從 53% 下降至 43%。而日本半導體設備從 2020 年的 17% 上升到 2023 年的 21%;荷蘭半導體設備從 2020 年的 16% 增長到 2023 年的 19%。
在制裁之後,中國企業主動尋求非 A 設備替代美國産品,使得日本、荷蘭吃到了替代美國設備的紅利。在中國市場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美國産品的占比不增反降。即便美國政府再怎麽誇大國家安全,美國企業也會坐立不安。
本土崛起
圍堵中國半導體是一把雙刃劍。部分企業受到重創的同時,中國半導體設備公司獲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在國家支持和市場需求調動下,各路産業資本跑步進入中國芯片設備領域。半導體全産業鏈大力配合國内半導體設備企業,尤其得到制造廠的大力支持,不僅研發進度大幅提速,進廠難度也大幅下降。而且很多有實力的芯片制造企業自己就參與投資了上下遊設備企業。
而在制裁之前,設備公司鮮有投資人問津,代工廠也不太願意國産設備進入産線。美國的制裁改變了這一切,幫助中國設備企業徹底改變不利境地,獲得前所未有的成長機會。
根據芯謀研究調研數據,在 2020 至 2023 年間,本土設備廠商的銷售額從 9.9 億美元增長至 33 億美元,市場占比從 7% 增加至 11%。銷售額達到三年前的 3 倍多,市場份額增幅高達 57%。
以已經發布三季報的國内半導體設備頭部企業北方華創、中微公司、先導智能、晶盛機電、盛美上海、正帆科技等今年前三季度數據來看,在經濟下行期間,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逆勢大漲,呈現出長期向好的趨勢。美國制裁種瓜得豆,已經有一批美國智庫指出制裁對中國半導體産業起到了反向助推作用。
僵持待變
美國不惜失去相當一部分中國市場爲代價來限制中國,中國半導體産業蒙受損失後穩住陣腳,但中國設備企業快速成長。這個局面意味着中美半導體對抗進入相持階段,但時間站在了中國這一邊。僵局遲早會被打破,中美必然會有一方率先做出變化。
對華設備限制,使得國内半導體設備企業不需要去面對外企高強度的競争壓力,國内制造企業主動扶持國産設備企業,本土設備企業必然會取得快速成長。面對此情此景,國際半導體企業已經坐不住了。ASML 的 CEO 數次警告,對華出口限制可能會導緻該公司永久喪失中國的市場機會。美國英偉達的黃仁勳也發出警告,美對華實施出口管制的同時,中國企業制造自己的芯片,與英偉達的遊戲、圖形和人工智能處理器展開競争。
最難受的還是美國設備公司,中國半導體設備自立自強的第一步就是打通非 A 供應鏈。假以時日,美國設備企業不僅要永遠失去中國市場,還要在全球市場面對中國設備公司的競争。這一步看似遙遠,但在五年前誰能想得到中國汽車能夠将德國汽車甩在身後?
結語
眺望制裁之下的中國半導體的未來,我們隻需回看其它本土産業的成長路徑:先在低附加值市場摸爬滾打很多年,脫穎而出一批有競争力的優秀本土企業;然後建立研發體系,培養出一批優秀人才,再依靠巨大的國内市場,把自己的比較優勢全部發揮出來;量變引發質變,技術趕超國際企業,從本土逐步走向海外。
家電如此,光伏如此、面闆如此、手機也是如此,新能源車更是如此。中國半導體産業的崛起與中國其它産業的崛起必然是同一個邏輯。隻不過半導體産業的難度更大,因而過程更長。但現在半導體産業因爲美國的制裁而大幅提速,崛起過程之短可能超乎想象。現在美國方面顯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如果對華政策不做調整,美國企業要麽處境更加艱難,要麽自己會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