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九邊 (ID:ertoumu893),作者:九邊,題圖來源:《逆行人生》
徐峥的《逆行人生》剛出來的時候,我壓根沒想去看,給人的感覺就是嘩衆取寵消費苦難。
不過後來一個失業了的小夥伴去看了兩次,還推薦我一定要去。我覺得他品味在線,就去了一趟,看完也很感慨,當時就想寫篇影評,不過那時候很多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極差。而且當時就發現,使勁罵這個電影的人,跟我一開始的心态有點像,根本沒去看就貼了個标簽開始罵。
我當時覺得如果立馬寫,可能大家覺得我是在拿錢洗地,也就沒興趣看我寫了啥,不如再等等,後來就把這事給忘了。這兩天電影在各個視頻平台上線了,周末又去看了一遍,趕緊開整。
很多人不喜歡這個電影,說它消費苦難,說富人拍片給窮人看。其實隻要去看看,就能發現這部電影并沒有消費苦難,裏邊沒人以送外賣爲榮,甚至覺得自己就是個脫了長衫的祥子,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和解,不以送外賣爲榮,也不以此爲恥。至于富人扮演窮人,這就更離譜了,如果演員不能演窮人,那窮人以後真不會出現在屏幕上了。
至于有人說劇情魔幻的,滿大街的外賣快遞滴滴司機,電影裏的劇情,除了最後那個小程序的事,其他的哪個沒發生過?甚至可以負責任地說,電影再魔幻,跟現實比起來也就那樣。
電影名叫《逆行人生》,剛開始以爲說的是外賣員爲了趕時間逆行的事,看完反應過來說的也是另一件事:這個社會除了極少數人,絕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前半場整體上揚,後半場開始倒着走了。隻是前些年大家以爲這種 " 逆行 " 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等到那一天到來,往往發現是斷崖式的。
或者說,這個社會對于我們絕大部分人來說,路是越走越窄的。小的時候以爲世界這麽大,應該有無數的道路供自己選擇吧,但是等我們長大了,卻發現在每個階段,其實能選的路并不多,尤其是年齡大了,選擇就更狹小了,而且往往也不是什麽好路。唯一的一條好路走不下去後,剩下的都不太能看,整體品質可不是斷崖式下跌。
徐峥在電影裏扮演的高志壘是一個大廠技術骨幹的角色,年齡大了被裁員,這種情況在現實裏多不多?明擺着嘛,多的離譜。
那技術骨幹離職後,就隻能去送外賣?
這個我了解一些,因爲我自己在大廠混了十幾年,這幾年身邊也有不少人離職後确實比較難。
這個原因很多,最關鍵的一點,大廠是極度螺絲化的,幹的年頭長了,慢慢确實跟社會脫節了。如果很幸運進了管理層,收入倒是高一些,但是幾年不碰技術,慢慢就手生的不行了。
如果一切順利還行,如果真出點啥事,這種人生存能力反而是最差的,這有點像食物鏈頂端的物種往往看着兇猛,其實适應性反而是最脆弱的。
我有時候經常在想一個問題,如果像我這樣幹了七八年管理,哪天需要去求職應聘,我都不知道該跟 HR 說我到底會啥,好像啥都會點,又好像沒啥可說的,總不能跟别人說我适合做領導吧,我也沒見過那個企業高薪誠聘一個領導。
這也是爲啥很多大廠程序員 " 畢業 " 後,得找個星巴克去學習,因爲絕大部分人都跟外邊的社會脫節了,需要重新惡補,那種穩定環境裏混得越久脫節越嚴重。
前段時間還跟一個中年大廠 " 畢業 " 的小夥伴聊了下,他有個比喻,說在一個公司呆十幾年再到社會上,跟坐十幾年牢新出獄的感覺差不多,會發現社會無比陌生。
我在那篇《想清楚了一些事,感覺人生輕松了一些》提到的那個小夥伴,他這次找到的工作,薪資是他在大廠的零頭,如果他要還一萬五的房貸,他也懵逼了。電影裏高志壘就是被房貸逼去跑外賣的。
那問題來了,怎麽就沒混出點人脈和資源?
有人脈就怪了。
做技術的本來就談不上有啥人脈,這一點随便問問那群碼農,估計都同意。
至于爲啥沒有,我也納悶爲啥沒有,不過确實沒。可能是做技術出身的人有種莫名的優越感,總也看不上那種閑聊和無效社交,總是跟别人保持若即若離的 " 弱關系 "。而且總也拉不下臉去找别人辦事,也不願意主動找别人閑聊,甚至懶得在朋友圈給别人點個贊,慢慢跟誰關系都一般,跟誰也不長。跟你關系再怎麽好的同事,一般離職半年後就再也不聯系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這個社會上絕大部分人都沒啥人脈,尤其在走下坡路的時候。
但是我覺得這個電影的好,并不在于描述一種社會現實,或者說呼籲大家善待外賣員。
而在于個體,尤其是年齡大了的個體,人生遭逢變故後的面對方式。
高志壘一開始也看不上送外賣,但是被生活一步步逼到了最後的一條路上,隻好黃袍加身跑上了。事實上絕大部分送外賣的,也都是這麽個情況。
盡管跑上了,但是内心是抗拒的,而且快遞這事比想象中的難得多,所以活幹不好,頻頻被差評;
他和媳婦覺得房子是底線,爲了保住房子,跑快遞分心差點被大車給撞沒;
接受不了身份的轉變,害怕去老同事那裏送外賣;
但現實就是現實,改變不了隻好接受,外賣這活不咋樣,但是那是當前自己唯一的選擇,隻能是抓住這唯一的稻草。
如果大家也經曆過人生的低谷,就會對這些心路曆程非常感同身受,剛開始覺得自己不該這樣活,慢慢的發現眼前這條路盡管不是自己想要的,可又是自己唯一可選的,隻好去接受現實。
電影的開始,高志磊爲了保住房子去送外賣,電影的最後,伴随着内心的徹底釋然,他還是賣掉了房子,孩子也放棄了國際學校。
電影的結尾,主角做了個 app,可以各種找捷徑,隐約又要回到外賣大廠的算法部了,其實在原版裏是沒這個劇情的,
是的,這個電影還有個版本。爲啥結尾不一樣,大家也都懂,畢竟公映電影太喪不合适,結尾還是要包餃子的。
其實我個人的感覺,就算去掉這個劇情,劇情到了最後并不喪,不但不喪,反而能給人一種力量。咱們一會兒說。
這裏有個問題,現實裏你做這麽一個 app,類似某團什麽的網站會找你嗎?
當然不會了。
多簡單的道理,你們騎手們通過不斷優化策略縮短送餐時間,包括逆行、闖紅燈、穿越地下車庫,這些都沒問題,出了事你自己負責。
如果平台在自己的 app 裏指導騎手去做這些事,不僅輿論上會陷入困境,而且法律上也說不過去。恰好相反,平台會一再提醒你不要做這些事,安全第一,至于能不能按時送達,那是你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完全沒必要。
騎手們随着送單量越來越大,對自己送餐那一帶越來越熟,他們會找到自己那一帶所有的捷徑,最終 " 送餐時間 " 會向一個穩定值附近收斂。平台算法隻需要把這個穩定值找出來就行了。
回到本文話題,按照現實主義的路數,高志壘的結局應該結束于他搬出大房子,一家住到老房子就結束了。
咱們寫文章拍電影,自然總想給個好結局,現實卻不一定,現實裏絕大部分人面臨這些問題,最終往往是沒啥奇迹的,隻有極小一部分人重回巅峰,絕大部分人後續可能會有起色,不過不會離自己的主線太遠,還有一小部分人徹底一蹶不振。
電影最讓我有觸動的地方,就是主角高志磊經曆這些事,慢慢徹底放下了之前的執念,關于身份,關于财富,坦然面對自己 " 優勢不在 " 的局面,并且努力去過好當下的日子。
他明顯内心強大了太多,可以安心去之前工作的寫字樓給同事送外賣,還順便求贊。他已經不再沉溺于曾經的輝煌和曾經的傷害,淡定面對未來,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完全接受了現實。
這些說起來是很容易的,可是當大家真經曆一些挫折,尤其年齡大了,翻盤越來越難的時候,就知道有多難了。我還見過太多人接受不了身份的落差,還想維持高收入,就去玩投資,越玩賠的越多,白走了很多彎路,最後依舊得接受現實。
在 B 站看的時候,一堆彈幕說高志壘的老婆實在是太好了,男主都成那樣了依舊不離不棄,感覺很科幻。
據我十來年的觀察,一般家庭出現變故,隻要男人表現不太過分,比如躺在家裏從此不出門,或者變成個賭徒,女性往往會爆發出更強的韌性。
另一個觀察是,絕大部分家庭面對困難的能力要比面對巨大财富的能力強太多。這也是爲啥很多人完整經曆了互聯網十年大爆發,按理說賺到不少,但最後不但沒攢到錢,反而欠了一屁股。
所以這個片真正的好,就在于讓我感受到了力量,一種樸實無華的、堅定的力量,是一部關于普通人勇氣和責任的史詩。
文末,突然想起來以前看到的一個說法,說漢朝宮廷把最重要的宮殿叫 " 未央宮 "," 央 " 的意思是最好的那一刻,易經認爲物極必反,過了頂點,自然就是下坡路,就開始逆行,所以漢朝宮廷希望他們自己永遠沒到那個折返點,那就是永遠上升。
不過現實裏沒有持續上揚的曲線,所有 " 類生命體 ",人、公司、王朝的運勢,都無一不呈現出一個巨大的 " 鍾型曲線 ",先上升,然後進入高原平台,最後下降。
我們也一樣,過了三十多歲,尤其進入四十歲,絕大部分人的人生也就過了那個 " 央 ",人生也就有了一種 " 逆行 " 的傾向,一種向下的牽引力就跟重力似的拉扯着大家。
隻能是希望大家永遠不要逆行,如果那一天真的不可避免的來了,也有戰鬥下去的勇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