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鄭仲芹
9 月 18 日上午 10 時,江陰澄星實業集團(下文簡稱 " 澄星實業 ")持有的 5108.2133 萬股華龍證券的股份流拍。
該筆股權拍賣起拍價 1.941 億元,保證金 2000 萬元,加價幅度 100 萬元。
圖片來源:阿裏拍賣平台
時代周報記者多次緻電華龍證券,也向該公司發去了采訪郵件,截至發稿日均未獲得回複。
針對此次的流拍情況,甬興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鄭嘉偉于 2023 年 9 月 18 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近期的股權拍賣,其實無論是券商還是銀行,都有流拍的情況,這應該和整個資本市場情緒偏弱有關系。"
拍賣爲償還 " 澄星系 " 近 19 億債務
華龍證券前身爲華龍有限,于 2001 年 4 月由白銀市信托投資公司、天水市信托投資公司、蘭州市信托投資公司和甘肅省信托投資公司的證券經營部資産出資基礎上、甘肅省财政廳等 7 家股東同步現金出資。
至 2011 年 12 月,包括澄星實業在内的等共計 12 家股東向華龍有限增資,募集資金總額 10.86 億元,2013 年 10 月 17 日,華龍有限變更爲股份有限公司,屆時澄星實業持有華龍證券 51082133 股股份,約占總股本的 2.32%,爲華龍證券第八大股東。
由于澄星實業後續逐步出現流動性危機,又計劃破産重整,屢次變賣手中持有的股權資産,于 2019 年 6 月 12 日,澄星實業将 5108.21 萬股的華龍證券出質給中國民生銀行無錫分行,出質比例爲 0.81%。
2022 年 2 月 8 日,江陰市人民法院出具民事裁定書表示,由于澄星實業無法清償欠總部經濟園到期的 18.98 億元債務,資産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将對澄星實業進行重整,這也是此次華龍證券股權公開拍賣的直接原因。
" 對被拍賣公司的生産經營,不會産生實質性的影響,因爲可以再次拍賣,隻要該股權成功拍賣出去,還是可以收到相關收益的 ",當時代周報記者問及龍華證券股權流拍是否會對公司的日常經營産生影響,鄭嘉偉如是說。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華龍證券于 2016 年 1 月 21 日至 2018 年 8 月 14 日于新三闆挂牌交易,8 月 15 日全國股轉公司同意終止華龍證券股票挂牌,終止挂牌主要系華龍證券拟入主 A 股市場。
" 藍山案 " 或成 IPO 絆腳石
實際上,華龍證券的 IPO 計劃早從 2017 年就開始醞釀。2017 年 11 月 24 日,華龍證券報送了上市輔導并被受理,但是期間發生了太多 " 意外 ",導緻整個 IPO 計劃延遲了 6 年之久。
在這 6 年間,除了華龍證券的高管更叠,最值得關注的就是華龍證券卷入保薦客戶藍山科技的欺詐發行事件。
藍山科技在首次公開發行準備過程中,通過虛增銀行存款、虛構銷售業務、虛構研發支出、虛列運費支出等方式來虛增 2017 年至 2019 年三年的收入超過 8 億元,虛增淨利潤 0.88 億元,而華龍證券作爲藍山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保薦機構,在其出具的《發行保薦書》中多處進行與事實不符的虛假記載。
對此,中國證監會于 2021 年 11 月 2 日發文決定對華龍證券實施行政處罰,華龍證券因未在項目中勤勉盡責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沒收業務收入 150 萬元,并處以 300 萬元罰款;對趙宏志、李紀元等相關人員給予警告,并分别處以 50 萬元罰款。
與此同時,藍山科技部分股東向北京金融法院提起證券虛假陳述責任訴訟。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北京金融法院共向華龍證券送達關于藍山科技虛假陳述案件 33 件,原告要求華龍證券爲其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前述訴訟标的金額累計爲 1152.61 萬元,占公司歸母淨資産規模不足 0.1%。
華龍證券也在此次的招股書中表示,因藍山科技引發的後果對公司可能存在一定的風險,将根據人民法院最終判決結果來看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同時表示公司未來經營業績和财務狀況也可能受到不利影響。
終于在 2023 年 3 月 4 日,上交所受理了華龍證券的 IPO 申報,公開信息顯示,公司預計融資金額 49.39 億元,由 " 券商一哥 " 中信證券進行保薦,作爲西北地區唯一一家法人券商,足以看出公司對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重視,目前華龍證券已于 2023 年 7 月 10 日回複了上交所下發的問詢函。
但令人唏噓的是,藍山科技的欺詐發行案或成了華龍證券 IPO 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在上交所 2023 年 3 月 30 日向華龍證券出具的《問詢函》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報告期内的行政處罰和監管情況,尤其是将藍山科技案單獨拿出詢問華龍證券投行業務當前的整改情況,說明監管機構對于發行人過去開展業務的合法合規性是相當重視的。
圖片來源:上海證券交易所官網
華龍證券給予的回複中解釋道,公司已經在相關業務部門成立了專門工作小組、對團隊和部門規章制度也進行了完善、加強了對相關人員的專業性與廉潔培訓,同時也強化了内部的風控體系。
那麽,此次華龍證券近 2 億元的股權流拍,是否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過去監管處罰的影響?是否也從側面反映了華龍證券當前的市場行情?
" 流拍情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券商和銀行股權法拍的時候出現流拍現象,其實和近期的監管政策也是相關的,監管政策鼓勵國有資本持有金融機構,但不太鼓勵民營控股券商,銀行和保險等,所以就容易出現券商這些金融機構,包括前段時間新華基金的流拍 ",鄭嘉偉表示 " 還有就是目前市場認爲被拍賣公司當前的估值偏高,所以說會出現流拍,甚至可能會流拍兩三次以後,有些機構才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