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一個人什麽樣,看他的朋友就能判斷出來。
對于孩子,也是一樣,千萬不要忽略朋友對孩子的影響力。
還記得老師初中時,班上有個姐妹團,四個女生在班級裏關系特别親密,直到班裏轉來其中一個女孩的發小,其他三個人立刻覺得她們之間的友誼被抛棄了,于是三個人開始排擠轉學生,故意污蔑她們,甚至還厮打在一起。
孩子間的友誼,除了單純和美好外,和大人世界一樣,也會有争吵和沖突,甚至還會有孤立和排擠、嫉妒和傷害、欺侮和霸淩 ......
朋友間偶爾争吵沒什麽,但 " 毒友誼 " 就不行了,不僅不能讓孩子體會到友誼的美好,反而會讓孩子消極和自卑、傷心難過,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友誼很重要,但毒友誼就算了
友誼,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養的迷思》的作者哈裏斯更是認爲,同輩群體往往才是塑造兒童行爲和改造孩子性格的地方。
但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有可能會遇到 " 有毒 " 的友誼,從而讓 " 同伴效應 " 對孩子産生負面和消極的影響,遠比我們擔心的早戀嚴重的多。
怎麽判斷哪些是 " 毒友誼 " 呢?
在美國的《今日心理學》,艾琳倫納德博士總結了 " 毒友誼 " 的幾個特征:
孩子經常不開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爲了讓朋友開心一味讨好對方被嘲笑、輕視
提出的想法總是得不到重視
在一段友誼中一直沒有進步産生了厭惡自己的想法
比如 :
最好的朋友突然有了 " 新歡 ",于是就将 " 我 " 抛棄," 我 " 小心翼翼地去挽回,卻無功而返;
和朋友一直相處很好,但有次考試超過了他,他就開始疏遠 " 我 ",并在背後說 " 我 " 的壞話;
朋友總是對 " 我 " 挑三揀四,總讓 " 我 " 感到無地自容,爲了維持友情," 我 " 總是讨好他……
總的說來,就是孩子在這段友誼中,受傷多,歡喜少,常常情緒沮喪、愁眉苦臉。
我們平時要多多留意,及時發現孩子的異常,如果孩子陷入 " 毒友誼 ",要及時給予孩子引導和疏解。
有毒的友誼小船,翻就翻吧
朋友固然重要,但帶刺的友誼,還是不要爲好。
隻是,幫孩子結束毒友誼的時候,我們要講究方法,不要粗暴地幹涉。
因爲選擇和誰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也是他重要的權利。
且 " 粗暴幹涉 " 還可能會起到反作用,容易讓孩子産生 " 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也就是越阻攔,越牢固。
那麽,我們應該怎麽做呢?
不貼标簽,隻羅列客觀事實,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斷
任何事情的改變,都是從自我察覺開始的,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幫助孩子的第一步,是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這是個問題。
這時,可以通過聊天的方式來進行引導。
比如,可以這樣和孩子聊天:
寶貝,媽媽看到,有幾次你們一起玩時,她總是說你做不好。可我覺得你是個很努力又上進的好孩子。
我很好奇,她是一直是這樣和朋友相處的嗎?
或者:
你們每次在一起時,你都要聽他的。你喜歡他這樣做嗎?
在聊天中,隻需用客觀事實來描述事情,而不是直接給對方 " 貼标簽 ",告訴孩子," 他貶低你 "" 他命令你 "。
父母通過羅列事實,來幫孩子梳理思路,讓孩子自己得出結論,判斷這段友誼是否該繼續下去。
我們的目标不是讓孩子承認這是一個壞朋友,而是要讓他對這段關系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
咱們千萬不要以爲孩子小,就不會自己分析和判斷問題。
不貼标簽的聊天方式,不容易造成孩子的抵觸和反感,容易讓孩子打開心扉,讓他們把真實的想法告訴我們。
了解孩子的内心訴求
在和孩子談論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留心,從言談話語間,了解孩子的心理訴求。
例如,我們來看這段對話:
媽媽:" 大家都不喜歡他,你爲什麽喜歡跟他玩呢?"
孩子:" 跟他玩我能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平時我都遇不到。"
看得出來,孩子在對方身上,是有所需求的。
類似這樣的信息,足以讓我們反思,平時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不是遺漏了什麽?比如,是不是平時對孩子的限制太多,導緻他無法遇到很多 " 有趣的事情 "?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既能吐露心聲,我們也能發現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問題。
當把孩子心理需求的 " 漏洞 " 補上時,他就不會再向外界索取了。
他們在和朋友交往的時候,就會更加在乎平等、尊重、互愛," 毒友誼 " 自然也會漸漸遠離。
幫助孩子制定 " 撤離 " 計劃
最後,一旦孩子已經決定要離開這個朋友時,這件事最困難的部分已經完成了。
接下來,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 " 撤離 " 計劃,幫助孩子順利離開毒友誼的控制。
比如可以用漸進的方式,進行冷處理,通過逐漸減少在一起的時間,來慢慢淡化友誼的濃度,讓有毒的友誼自生自滅。
幫孩子結交真正的朋友,擺脫了毒友誼,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更好地結交朋友,别成爲被默默放棄的 " 毒朋友 "。
隻有了解孩子各階段友誼的變化,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進行引導。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育與發展教授羅伯特 · 塞爾曼(Robert Selman)對 250 多名 3~45 歲的人進行了訪談和研究。
他發現,在我們的一生,對友誼的認識和理解是變化的,大緻可以分爲相互重疊的 5 個階段。
小升初孩子正好處于友誼的相互階段,共享關系顯得尤爲重要。
在他們眼裏,友誼是一種持續的、親密的、忠誠的關系,不僅包括爲彼此做事情,朋友之間還會産生占有欲和排他性。
所以,他們會說," 他是我最親密的朋友,當我發現他還和别人交朋友時,我真的非常難過 "。
這時候的友誼,對他們來說也是相互依賴的關系。
孩子信任、支持朋友,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同時開始學會尊重朋友的自主性,懂得給予對方自由。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說:
" 他是我的朋友,我會堅定地支持他、幫助他。
但我不會強制要求他,他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作爲朋友,我會尊重他的自由。"
建立友誼的同時,讓孩子和朋友學會分享和承擔責任。
懂得分享,才能赢得更多信任;
學會承擔,才能不依附于人,更加獨立。
這些,都能讓友誼維護得更長久。
本文内容來自網絡版權原創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