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天,楊廣的一個心腹手下,對楊廣說:" 太子,宇文化及這個人對您百般讨好,有違人之常情,恐怕沒安好心,太子跟他交往要多加小心啊!"
楊廣立馬就不高興了,剛跟宇文化及喝過酒,轉身就有人說自己的好哥們壞話,他能高興才怪。
楊廣懶聲說:" 我雖然是太子,但是離皇位還很遠,宇文将軍是真心助我,他是我的一個強援,你怎麼能懷疑他呢?"
楊廣這個心腹也真是忠心啊,他直言說:
" 太子固然需要強援,但是也不能寵信太過了。宇文化及本性殘忍,幹了很多違法的事,他在您面前卑躬屈膝,哪裡是真心輔助您呢,他就是一個趨炎附勢之徒,一旦您失勢,他肯定是第一個跟您翻臉的。"
楊廣聽了,怒極而笑,讓下屬拿鞭子抽打這個心腹,以示懲戒。
為領導着想,領導就會領情嗎?不一定呀!可悲呀!
貳
公元 604 年,楊廣幹掉父親,當上了皇帝,立馬給自己的 " 哥們 " 宇文化及升職,任命宇文化及為太仆少卿。
這簡直是亂彈琴、瞎胡鬧,于是,有一位大臣,看不下去了,上疏說:
" 陛下是一國之君,最忌諱的就是顧念私情,治吏不嚴。宇文化及這個人名聲很差,沒有聲望,陛下應該疏遠他才是,怎麼能給他升職加薪呢?如果破例這樣,那會讓天下人失望的,也讓正人君子不恥與此等小人為伍。這對陛下的名聲可不是很好啊!"
楊廣聽不進去這個大臣的話,反而斥責他說:
" 說到德行,你們誰敢說自己一點問題都沒有呢?你們看不上宇文化及隻怕是有私心吧!"
這個大臣還不死心,繼續說:
" 陛下既然明白這個道理,更應該對任何人都不輕信,嚴于治吏。每個人都有私心,如果陛下一切按照律法來,不聽信小人之言,小人就不會危害到您了。"
楊廣聽了,默不作聲,依然沒有聽進去。而宇文化及,依然在貪污受賄的道路上大伸其手,依然嚣張跋扈。
領導往往是固執的,你越勸越沒用,他反而跟你逆着來。
叁
隋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一片混亂。而楊廣卻跑到江南玩去了,而他身邊的宇文化及見形勢不妙,便和同黨密謀造反。
公元 618 年,楊廣就被自己的 " 好哥們 " 宇文化及砍了,他的親族也是不分男女老幼全部遇害,接着宇文化及自立為帝。
" 大好頭顱,誰當斬之?"
千算萬算,估計,楊廣沒有算到,自己最親信的 " 好哥們 " 宇文化及吧!
晚上讀到《度心術》這一段,不由為隋炀帝感歎啊!其實,這三個小故事,都告訴我們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我之所以看人不準,往往是因為四個字——以己度人。
【1】我是為你好。第一個故事中,楊廣的心腹為了楊廣好,提醒他要小心提防宇文化及,結果如何?挨了一頓鞭子。" 我是為你好 ",但對方真的會這樣認為嗎?你不過是以己度人罷了!
【2】你為我好是有私心吧!第二個故事,楊廣的大臣提醒他,親賢臣遠小人,宇文化及不是好人,不應該被提拔,但是,楊廣咋說的?你們是羨慕嫉妒恨,你們也有私心吧!為我好,别說那麼冠冕堂皇!
【3】我對你好,你也該對我好!或許,楊廣臨死也在想一個問題,宇文化及你這麼個狗東西,老子對你多好,你真是一個養不熟的白眼狼……我們很多人也有這樣的情況,我對你多好,你居然恩将仇報。
看到沒,這就是赤裸裸的人性。
人性不可違,人心不可測,所以,我們要熟知人性,不要犯 " 以己度人 " 的錯誤,避免低估人心的險惡。
" 仁者,鮮也,禦之弗厚焉。" 簡單來說,講仁義的人太少了,你對别人好,别人可能還會恩将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