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經銷商是汽車廠商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丨楊 晶
責編丨李思佳
編輯丨靳鵬輝
前段時間,網上有消息顯示,7 月蔚來汽車銷量大幅增長後,不少一線銷售人員月薪破 10 萬元,并且吸引了奔馳、寶馬、奧迪等豪華品牌銷售人員争相入職。實際上,在豪華品牌中,早前也有不少 BBA 的一線銷售人員有這麽高的工資。
一般銷售人員月薪高主要有這麽幾個原因:賣的車多、各項考核指标完成率高、各種獎勵項超額完成,比如賣庫存車之類的。但是爲什麽現在在傳統汽車品牌中,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了呢?還是因爲車越來越難賣了。
8 月 16 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 2023 年上半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完成半年度銷量目标的經銷商占比爲 24.9%,56.9% 的經銷商完成了任務指标的 80% 以上。
不過完成率低于 70% 的占比最大,爲 27.4%。經銷商層面的銷量數據,反映着整個汽車市場的動态。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1-6 月,國内汽車産銷分别完成 1324.8 萬輛和 1323.9 萬輛,同比分别增長 9.3% 和 9.8%。
從數據上來看,今年上半年的汽車銷量情況比較樂觀,爲何落在經銷商頭上差距如此之大?主要原因在于汽車品牌之間的分化日益加大。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連年升高,燃油車市場份額也将持續下降。
所以第二個數據顯示,豪華 / 進口品牌經銷商目标完成情況較好,32.4% 的經銷商完成半年度銷售目标。豪華 / 進口、合資、自主這三者大緻以一種降序的方式,呈現出不同品牌之間的差異。
其實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理解的邏輯,新能源汽車擠壓傳統燃油車市場。而在傳統燃油車市場中,豪華 / 進口擠壓合資、合資擠壓自主,依次傳遞。之所以能夠這樣傳遞,還在于如今的中國車市秩序已經改變。
曾經那種豪華 / 進口、合資、自主互不相幹的局面已經被打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發展,從下至上不斷沖擊着每個細分市場,從 3 萬元 -100 萬元不等,豪華 / 進口、合資、自主不再有着品牌上的光環。
其次就是今年年初以來的價格戰,重塑了中國汽車市場參與者們的競争體系和價格體系。豪華 / 進口賣成了合資品牌的價格、合資品牌賣成了自主品牌的價格。對于汽車廠商來說就是賺多少的問題,但對于一線的經銷商來說就是生死問題。
所以調查顯示,今年上半年經銷商虧損的比例爲 50.3%,盈利的比例爲 35.2%,持平的比例爲 14.5%。新車銷售利潤占比大幅下滑,由 2022 年底的 19.7% 大幅下滑至 4.9%,經銷商新車毛利率出現大幅度下滑,但二手車毛利率及售後毛利率則呈現小幅上升。
經銷商的虧損來源于降價求生,爲何降價求生在于強勢品牌持續官降。一旦強勢的品牌掀起降價風波,其餘品牌如果無法持續新增訂單,也不得不接受降價的命運。充分的競争也許會讓一些車企感受到市場的殘酷。
不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指出,盈利的經銷商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這些店鋪通常經營時間較長,且非新車業務的利潤貢獻較大。另一部分在四五線城市的經銷商,面臨的同城競争壓力較小,因此新車業務并不會出現大幅虧損。
但不管怎麽說,在當下這樣殘酷的環境中,經銷商隻能被時代洪流裹挾着前進。而調查顯示,上半年經銷商總體滿意度得分爲 73.1 分,爲 2013 年以來最低分。他們對廠家搭售滞銷車型、市場秩序、庫存管理,及廠家區域營銷和區域管理方面的滿意度較低。
可以預見,經銷商的滿意度是壓力傳導的結果。當汽車廠商面臨的競争壓力時,必然會适時的轉移給經銷商。那經銷商該怎麽辦?集團型經銷商可以憑借規模效應、轉型新能源、加強附加業務繼續經營。
單店型的經銷商,一旦選錯了加盟的品牌,或者說加盟的品牌競争力弱,像法系、韓系、美系等品牌,就可能面臨更危險的局面。而那些代理邊緣自主品牌、邊緣新視頻品牌的經銷商,建議還是長痛不如短痛趕緊退場。
|楊晶|
中午不睡
下午崩潰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