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林/文 一場大與小的牽手,震驚了 7 月底的中國車壇。7 月 26 日晚,大衆汽車集團宣布,大衆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奧迪與上汽集團分别達成戰略合作。與過去兩周内已經被媒體預熱和解讀的奧迪和上汽的合作相比,大衆品牌與小鵬的聯手更像是空中驚雷。
一家是有着 85 年曆史的跨國車企巨頭,一家是成立剛 9 年的中國新造車企業,這是中國汽車界一年内第二次上演這種投資組合。上一次是去年,大衆宣布斥資 24 億歐元與地平線達成合作,後者是成立僅 7 年的中國人工芯片和智能駕駛方案提供商。
一個月前,經濟觀察報曾獲悉大衆又有重大投資即将披露,但過去兩年中,大衆在中國的高頻率投資基本踐行了前期密不透風 + 突然宣布 + 意外組合的模式,這次也不例外。這是一種讓中國汽車産業界和媒體陌生的操作方式,一種浸透着高度積極性和高度壓力感的态度。
" 我們認爲,小鵬在 ADAS 方面,語音識别等方面非常先進。這種實力也得到大家的認可。"
大衆汽車集團在此後的媒體溝通會中表示," 在共同開發中,雙方都将貢獻自己的核心能力。大衆汽車在質量、規模化、電池技術等方面,小鵬汽車則将在軟件以及 ADAS 等方面提供專業能力。作爲下一步,我們也計劃在新一代的智能網聯電動汽車平台方面開展進一步的合作,相關細節仍待協商。"
有觀點認爲,大衆針對中國年輕公司的投資,旨在保持其後續國産車型技術供應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既指大衆通過合資而非技術外包等形式保證獨立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更指在創建針對中國市場的獨立于其他區域的技術體系。
通過對地平線的投資彌補軟硬件開發的軟肋,再通過投資小鵬組建專屬中國的本土電動智能整車開發能力,大衆正在成爲中國頭部汽車科技公司的 " 收割機 "。而每一次的投資手法都保持一緻:共包括兩部分,一是對合作方的直接(股權)投資;二是促成旗下子公司與合作方成立合資公司。
目前看來,這種操作手法對于中國汽車領域的年輕公司而言,确實難以抗拒。而爲了在電動智能時代化解自身無法快速解決的轉型困局,爲了保住在中國穩坐 40 年的汽車領軍地位,大衆的下一個 " 收割 " 目标會是誰?
收購小鵬的三點邏輯
" 我們從 8 個月前就開始進行溝通 ",大衆中國 CEO 貝瑞德透露,如果說和地平線的合作的功課主要是大衆中國前任 CEO 做的,那麽大衆和小鵬汽車的合作,則是貝瑞德一手操盤。也因爲此,熱衷于通過本土化投資來縮短實現目标的時間、提高效率,成爲貝瑞德區别于過往大衆中國 CEO 的顯著經營特點。
按照協議,大衆汽車品牌與小鵬汽車達成了技術合作的框架協議。此外,大衆汽車集團将向小鵬汽車增資約 7 億美元,以每 ADS ( * ) 15 美元的價格,在交易完成後持有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一個小鵬汽車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雙方将聯合開發專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智能網聯汽車(ICV)。新增車型将補充現有産品組合,同時開拓新的細分市場及客戶群體。
大衆方面解讀稱,在與地平線、中科創達、國軒高科的合作後,和小鵬汽車的合作又是一個新的重要裏程碑。站在大衆的角度,此番合作基于三個重要的基礎:首先,希望能合作開發兩個新車型。大衆汽車品牌也能得到合作夥伴優勢能力的支持。第二,通過這種戰略合作,希望創造協同效應,例如,在模組、零部件采購方面。第三,戰略投資顯示的是長期合作的意願。
此次合作方式背後有三點邏輯。
首先,大衆将會充分利用中國的創新實力。具體來說,将會更加持續地推進 " 在中國,爲中國 " 的發展。除了強化自身的研發實力外,本土夥伴關系也十分必要。基于此,大衆能夠更加深入地融入中國的生态系統,并更快速地聚焦中國消費者的需求。
第二,這樣的戰略選項讓大衆能夠更快應對市場的發展。大衆将會進一步借此發力并加速電動化的攻勢。大衆預計到 2025 年,新能源汽車在整體市場中的份額将會增至約 50%,屆時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将超過燃油車。目前,大衆通過 MEB、PPE 及未來的 SSP 平台,已經爲進一步擴充在中國的電動車型譜系奠定了技術基礎。大衆方面表示,這些平台,無論是在現在還是未來,都是大衆集團在華電動化攻勢的支柱。
大衆方面表示已規劃清晰的産品路線圖:到 2030 年,大衆集團旗下品牌将在中國推出至少 30 款純電動汽車。通過與小鵬汽車的夥伴關系,大衆将推出兩款新的電動車型,并計劃于 2026 年走向市場,新車型将爲大衆汽車品牌開創新的市場細分。同時,小鵬的技術優勢也将幫助大衆強化自己的競争力。
據透露,兩款合作開發的新車型,會在市場上銷售至少 5 至 7 年的時間,因此,大衆與小鵬的合作也不會短于這個周期。大衆同時希望在采購等其他方面取得協同。此外,雙方還将探讨下一代平台、架構方面的合作,通過模組、技術等方面的共享,發掘更多協同潛力。
第三,此次合作強化了各方經濟性方面的效率。基于大衆的規模優勢,雙方合作的采購效率将具有明顯優勢,例如在電池和模組方面;同時,将通過車型聯合開發項目,創造協同效應,将爲雙方帶來成本優勢。
打造中國獨立技術體系
" 最近幾個月,大衆汽車集團和夥伴達成了一系列合作 ",貝瑞德表示。準确地說,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大衆已在中國公布了至少四項投資或吸引投資之舉,除了此次公布的合作,還包括去年 10 月宣布投資地平線并将與其成立合資公司、今年 4 月宣布投資數十億人民币在安徽合肥成立以研發爲主的科技公司、6 月旗下充電公司開邁斯引入一汽 - 大衆作爲新股東。
值得注意的是,從最早的以大股東身份投資動力電池企業國軒高科開始,大衆在中國的合作都以股權投資或成立合資公司的資本交互形式落地。尤其是成立子公司,然後尋找同領域具有潛力的本土科技公司進行合作。
2022 年 10 月,大衆做出入華近 40 年來最大的一筆投資,投資約 24 億歐元(當時約合人民币 168 億元),促成旗下軟件公司 CARIAD 與成立 7 年的中國自動駕駛企業地平線的戰略合作。其中包括對地平線 10 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據悉該投資包括幫助地平線實現 IPO;剩下約 13 億歐元将用于成立合資公司,大衆 CARIAD 占股 60%,該公司相當于 CARIAD 的子公司,聚焦于研發可擴展的全棧式高級輔助駕駛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有觀點認爲,這家合資公司将超越地平線堅持的 Tier 2 的定位,躍升爲大衆的 Tier 1。大衆希望将借助地平線培養起其期待的獨立開發能力。據悉,雙方原計劃今年上半年成立的這家合資公司目前仍在組建中。
按計劃,大衆集團在中國市場推出的純電動車型(上汽大衆、一汽大衆、大衆安徽)都将大規模搭載大衆與地平線合資公司打造的智能駕駛方案。與小鵬合作開發的整車也将加入大衆現有的産品序列中," 中國獨立技術基因 " 将空前凸顯。
此次與小鵬的合作如出一轍,以 7 億美元的投資成爲小鵬股東,同時讓旗下新成立的大衆汽車(中國)科技公司(簡稱大衆科技)與小鵬實現合資捆綁。
4.99% 的股權投資不僅推高了小鵬股價,也順利獲得董事會的一個觀察員席位。" 董事會觀察員 " 這一身份上次引起汽車業注意是 5 月份的吉利對阿斯頓•馬丁的收購中 , 吉利控股獲權任命一名非執行董事加入阿斯頓•馬丁董事會,同時還将擁有一個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董事會觀察員 " 雖然不享有董事會的表決權,但能滿足投資人 " 了解目标公司 " 的信息需求,能對公司經營提出建議,有利于保護股東權益。換句話說,大衆将全面了解和掌握,甚至影響小鵬的發展規劃。
合作訴求層面,大衆與小鵬聚焦于聯合開發專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智能網聯汽車,屬于整車層面的合作,大衆将直接獲得中國專屬車型。小鵬的智能駕駛技術在新造車企業中的突出,但市場表現屢屢被唱衰,一季度歸屬于小鵬普通股東的淨虧損爲 23.4 億元人民币(合 3.4 億美元。因此,此番深入合作對雙方而言都是及時雨。
大衆對中國投資對象的選擇,與其在德國總部的選擇截然不同。2022 年 7 月,CARIAD 在德國與博世獲德國聯邦反壟斷局的許可,将合作開發 L2 級與 L3 級自動駕駛技術,并宣布有望在 2023 年開始裝配應用。可以看出,仍選擇與傳統 Tier 1 老大進行長期合作。
生産研發層面,大衆在中國的獨立投資即将實現商業化。大衆汽車集團在安徽省合肥市建立了高度現代化的生産、研發及創新基地。大衆安徽将于年内正式投産。此外,大衆汽車(安徽)零部件有限公司在合肥建設了高壓電池系統的制造工廠。
此外,大衆科技也在合肥建立了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研發、創新、采購中心,該公司是大衆汽車集團除沃爾夫斯堡外最大的研發基地,将負責大衆汽車品牌新車型的開發工作。未來與小鵬汽車進行新車聯合開發的也是這家公司。
實現在華術獨立于世界其他地區,是大衆在主被動雙向考慮後作出的選擇。這基于中國市場的消費取向特殊性,也取決于大衆自身智能電動技術與中國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在短時間内難以追平的現實。
大衆方面強調,對于中國業務而言,本土化的高科技研發,以及系統性實現以客戶需求爲導向的方針,是保證大衆在 ICV(智能網聯汽車)時代繼續引領市場的關鍵。
大衆中國董事成員 Ralf Brandst ä tter 此前曾表示 " 重大的變化 " 正在發生。" 過去,我們的做法是在德國發展并在中國本土化。但是,通過在中國建立更多的本地研發資源,特别是軟件方面的資源,這種方法将推動大衆出現重大變化,使汽車更新速度更快、更獨立。"
下一個目标是誰?
與此前每一筆在華投資的解讀相同,大衆背後的轉型承壓成爲投資的最大背景。與此番合作同步發布的大衆汽車集團财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大衆汽車集團增收不增利,上半年總營業收入爲 1563 億歐元,同比增長 18%;營業利潤爲 113 億歐元,同比下滑 13.9%,營業利潤率 7.3%,低于去年同期的 10%。稅後淨利爲 85.21 億元,同比降低 20%。基于上半年的表現,大衆将 2023 年的交付量前景進行了調整:從 950 萬左右調整爲 900 萬至 950 萬。
财報顯示,中國市場對大衆全球的推動作用正在明顯減弱。其收入增長主要得益于歐洲和北美汽車銷量的大幅增長以及持續的優惠組合和定價。銷量同樣如此,大衆集團上半年交付了 440 萬輛汽車,同比增長 13%,主要得益于中國以外其他市場的強勁表現。2023 年上半年,大衆集團純電動汽車交付量增長了約 50%,占總交付量的 7.4%;大衆強調,其純電動汽車在歐洲具有市場領先地位。
大衆在财報發布之際強調,要全力實現全球 " 加速前進 | 6.5 之路 " 計劃,即以更低的成本實現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利潤,目标是實現 6.5% 的銷售回報率,2026 年收入可持續增長約 100 億歐元。大衆還計劃到 2025 年推出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 VW.OS。大衆汽車首席執行官 Thomas Sch ä fer 表示:" 該計劃是整個管理委員會的首要任務。"
要實現這一目标,快速恢複在中國的銷量和利潤優勢勢在必行。全體系的本土化似乎成爲大衆唯一的選擇。在電池、芯片軟件和智能駕駛系統、整車研發等幾方面都已經找到本土投資對象之後,大衆接下來還會繼續爲其獨立技術體系的打造尋覓新的合作夥伴嗎?
在電動車時代,車企的目标皆未止步于單車的電動與智能化,除了儲能和回收體系等産業鏈的繼續完善,對車路協同的大智能交通體系搭建的參與度,是決定車企最終影響力的重要指标。大衆作爲跨國車企,在不斷深入打造 " 本土車企 " 定位的基礎上,最終必然希望在這些方面也有所涉入,并在安全許可範圍内,發揮其影響力。
截至目前,在大衆潛在合作對象傳聞列表上出現最多的是華爲。不過,以華爲的地位和實力,大衆股權投資 + 組建合資公司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難以實施。早前曾出現的 " 大衆欲收購華爲自動駕駛部門 " 的消息最終被華爲和越來越多的國内車企合作的新聞所代替。
最新進展是,華爲 MDC 移動數據中心已經被集成到奧迪 Q7 原型車中,用于城市自動駕駛環境的運行。早在 2018 年時,華爲便與大衆旗下的奧迪品牌在柏林簽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在 L4 級自動駕駛方面展開合作。2021 年,雙方透露奧迪的國産車型可能會搭載華爲的 ADS 系統(華爲高階自動駕駛系統)。
不論大衆的下一個合作目标是誰,在中國這個獨立市場,大衆爲打造獨立技術、獨立産品、獨立品牌形象所做的 " 重大變化 " 剛行至半途,下文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