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12 日,OpenAI 首席執行官 Sam Altman 在巴黎舉行的 " 人工智能行動峰會 " 上發表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聲明:OpenAI 願意與中國合作。盡管 Altman承認他不知道美國政府是否會允許 OpenAI 與中國合作,但他表示認爲尋求合作很重要。
鑒于 OpenAI 過去對中國開發者的限制——從阻止 API 訪問到嚴格的地理圍欄,及其 " 對抗中國 " 的态度—— 2025 年 1 月 13 日發布的人工智能 " 經濟藍圖 " 中建議美國政府 " 打敗中國 ",這一 180 度的轉變着實耐人尋味:
這是戰略性的重新定位、真正的合作承諾,OpenAI 被 Deepseek 的突破搞得措手不及的臨時策略調整?或者,OpenAI 是否承認或者暗示了一個事實,在迅速變化的 AI 格局中,忽視中國是一個戰略性錯誤?
DeepSeek 的颠覆
一年前,OpenAI 是生成式 AI 領域無可争議的領導者。随着 GPT-4 及其企業集成的推出,該公司鞏固了其在 AI 應用領域的主導地位,使其 API 成爲全球企業必不可少的工具。
然而,近幾個月來,中國 AI 領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就在最近,中國 AI 初創公司 DeepSeek 推出了其大規模語言模型 DeepSeek-R1,訓練成本僅爲 OpenAI 的十分之一,同時在多項核心任務中的表現可與 OpenAI 的 o1 模型相媲美。
多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指出,DeepSeek-R1 性能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于,它并非通過利用高性能 H100 芯片提供的大量計算能力取得成果,而是通過優化不太複雜的 H800 芯片間的内存帶寬來進行這種新模型的大部分訓練。
DeepSeek 優先考慮效率而非蠻力計算能力的新模式撼動了美國矽谷的根基——對 Nvidia 高端芯片等昂貴硬件的依賴,以及嚴格的專有控制。
這種轉變首先震動了資本市場,導緻美國主要公司的股價下跌。對于投資者來說,人工智能戰場顯然正在發生變化。盡管 OpenAI 仍是主導力量,但具有成本效益、性能卓越的中國人工智能模型的崛起預示着競争新時代的到來。投資者不得不重新考慮:Meta、OpenAI 和微軟等公司專注于擴大計算能力的高成本模式,是否還可持續?Nvidia 的業務前景是否被誇大了?
Deepseek 的颠覆性還不僅僅關乎技術實力,它可能标志着全球權力的重要轉變: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人工智能的創新和權力中心正在從美國轉移的苗頭。DeepSeek 的成功迫使矽谷和西方大型科技公司 " 重新審視 " 其在 AI 領域的創新和地位,曾經不容置疑的主導地位突然被來自中國的初創公司所撼動。
美國著名的反壟斷專家馬特 · 斯托勒對此評論道,Deepseek 揭示了有關美國技術能力的許多真相,其中之一就是美國的大型科技公司不再擅長開發和部署出色的技術,其激勵機制在于通過圍繞壟斷和榨取的創新來取勝,而非打造更多更好的産品。
地緣政治秩序的轉折點
即使 OpenAI 想與中國合作,美國的決策者也會通過政策否決這一企圖或控制其合作範圍。
美國政府将人工智能視爲一項關鍵的國家利益,因此過去幾年一直在加強對華技術出口的限制。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芯片供應商英偉達已經在美國政府幹預後被迫向中國提供降級版本的 GPU。
DeepSeek 的突破讓一些人質疑美國政府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是否失敗了。研究員迪恩 • 鮑爾 ( Dean Ball ) 表示:" 你可以讓 [ 計算資源 ] 遠離中國,但你無法出口管制全世界都在追尋的創意。"
DeepSeek 的成就确實提出了有關美國更廣泛的人工智能戰略的重要問題。美國決策圈大部分近期的讨論都集中在限制中國能力的必要性上——特别是通過限制其訪問計算的能力。這些論點強調,美國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在發展通用人工智能所需的計算能力方面超越中國,否則中國将 " 趕上 "。這導緻一些人工智能公司的認爲,例如,快速大規模建設大型數據中心的負面外部效應值得發展 AGI 的長期利益。這種論點對人工智能公司來說具有巨大的商業優勢,因爲它們可以積累更多的芯片來獲得競争優勢。
這種圍繞計算和訪問計算的框架,被披上了赢得 " 人工智能競賽 " 唯一要訣的外衣。DeepSeek 的例子卻表明,美國這種對國家安全和計算的過度關注,限制了真正讨論某些治理策略的權衡,及其對國家安全以外領域的影響的空間。
因此,DeepSeek 的崛起可能促使特朗普政府采取行動,導緻旨在确保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主導地位的全面政策轉變。特朗普表示 DeepSeek 可能爲美國科技公司敲響了警鍾,并稱之爲 " 斯普特尼克時刻 "。美國總統剛剛入主白宮後就宣布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包括聯邦政府對人工智能研究進行大規模投資、政府與私營科技公司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夥伴關系,以及放松被視爲阻礙美國創新的監管規定。
TIPS: 斯普特尼克時刻
形容在科技、軍事或其他領域,當一個國家或組織意識到自己在關鍵領域落後于競争對手時,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壓力,以及由此産生的緊迫感和行動需求。
" 斯普特尼克時刻 " 源于 1957 年 10 月 4 日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 斯普特尼克 1 号 " 這一曆史事件。這一事件震驚了美國,使其意識到在太空競賽中被蘇聯超越,從而産生了巨大的危機感和緊迫感。美國随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數學和科學教育、成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等,以追趕蘇聯的科技步伐。
歐洲入局 AI 技術競争
DeepSeek 的重要性還在于它表明,AI 競争是開放的,競争局勢是瞬息萬變的。這對于歐盟的 AI 行業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在 AI 領域,歐盟迄今爲止一直隻是以監管制度領先自居,而沒有在技術上領跑。在 Deepseek 橫空出世之前,大多數人已經認定,由于開發大型 AI 模型所需要的投資和計算資源非常龐大,歐盟幾乎不可能像美國一樣擁有自己的 AI 平台。但是 Deepseek 的成功證明,AI 領域仍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巴黎舉行的人工智能行動峰會上,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 · 馮德萊恩宣布,歐盟将斥資 500 億歐元,以補充由私人投資者聯盟 " 歐洲人工智能冠軍計劃 " 已承諾的 1500 億歐元資金。2000 億歐元的 "Invest AI 計劃 " 旨在幫助 " 加速 " 歐盟内訓練複雜 AI 模型所需的所謂超級工廠的建設。
2 月 10 日,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 · 馬克龍曾表示,法國将向 AI 領域投資 1090 億歐元。
歐盟和法國此舉,類似于美國特朗普總統斥資 5000 億美元的 " 星際之門 "AI 數據中心項目。
這說明,歐盟不再滿足于 AI 治理的領先地位,而決心加入中美人工智能的 " 軍備競賽 "。當然,這也将使目前人工智能監管政策和地緣政治格局更加複雜化。各國的監管政策将被視爲 " 保護和分化 " 的工具,技術轉讓和合作可能性會更加有限。
結語
" 人工智能軍備競賽 " 是由技術主導地位驅動的。中國、美國和歐盟正在規劃不同的道路,權衡安全風險與全球合作的需要。爲期兩天的巴黎峰會結束時,英國和美國拒絕簽署 " 确保人工智能開放、包容、透明、道德、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 …… 使人工智能對人類和地球可持續發展 " 的國際承諾。而中國則是簽署該宣言的 61 個國家之一。
OpenAI 的在巴黎峰會上的聲明似乎是對日益加劇的競争壓力的反應,人工智能格局的真正重新平衡還有待觀察。
但無論如何,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潛在的全新人工智能範式,其中中國的開源創新和國家支持的發展模式,似乎證明了比矽谷企業的驅動方式更爲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