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聯社 4 月 19 日訊(記者 吳雨其)公募基金再度迎來一輪密集清盤潮。
4 月 18 日晚間,又有兩則基金公布清算公告——平安金 ETF、博時弘泰定開。本周已有長盛滬深港深優勢精選、國泰量化成長優選、中銀證券祥瑞相繼發布基金清算報告。
Choice 數據顯示,截止至 4 月 18 日,今年以來已有 140 隻基金(A/C 類分開計算,下同)宣布清盤,财聯社記者整理發現,清盤的原因多爲業績不佳導緻規模過小。
140 隻基金清盤,同比增加 71%
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已有 140 隻基金宣告清盤,去年同期數量爲 82 隻,同比增加 70.73%。從清盤的原因看,100 隻基金爲持有人大會同意終止,40 隻爲基金資産淨值低于合同限制。從清盤的基金類型來看,大多都是權益類産品。
對于基金公司方面,光大保德信、海富通、南方、申萬菱信、泰達、招商、中金等多家基金公司年内已有超 5 隻産品清盤。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從成立年限來看,清盤基金還不包括剛剛成立未滿一年的次新基金,choice 數據顯示,截止至 4 月 18 日共有 10 隻成立未滿一年的基金宣告清盤,博時時代精選混合 A/C 成立于 2022 年 9 月 29 日,未滿 5 個月就已 " 壽終 "。長盛精選行業輪動的壽命也僅半年。
究其原因,次新基金清盤原因皆因規模過低觸發合同終止條款。如長盛基金此前發布公告稱,截至 2023 年 3 月 10 日日終 , 上述基金已連續 50 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産淨值低于 5000 萬元的情形,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上述《基金合同》終止條款。本基金将根據約定終止《基金合同》并進入基金财産的清算程序 , 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審議。
一位不具名的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導緻剛成立不久的基金清盤的原因可能有多種,一方面可能是投資策略失靈,基金的投資策略無法實現預期收益,或者市場環境變化導緻基金的投資策略不再适用。另一方面,基金在成立後無法吸引足夠的投資資金,導緻基金的規模太小,難以實現規模經濟。從渠道方面,一些中小基金公司缺乏有效的銷售渠道,難以吸引投資者,進而導緻基金規模不足。第三方面,是成立時就勉爲其難,往往有幫忙資金才勉強成立,成立後幫忙資金撤離,又無法吸引新資金進入,所以走向清盤。
" 迷你基 " 數量衆多
在上述分析上百隻基金今年以内宣告清盤的同時,市面上的 " 迷你基 " 數量也是居高不下,清盤危機似乎仍在演繹。
" 雖然新發基金較多,但是由于市場環境不樂觀,新發的基金的規模普遍都不大,自然而然也會加入‘迷你基’的陣列。" 一位公募研究員向記者表示。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2 年末,全市場還有 1610 隻基金資産淨值低于 5000 萬元,徘徊在生死邊緣。截至 4 月 18 日,有 7339 隻基金規模小于 1 億元,規模小于 5000 萬元的有 5403 隻,規模不足 1000 萬的基金也不在少數。
根據基金合同規定,基金連續 60 個工作日資産淨值低于 5000 萬元或者人數量不滿 200 人,基金将終止或者與其他基金合并。
上述研究員進一步表示," 其實基金規模增幅有限,進入市場的資金量不會無序增加。另一方面,基金行業頭部效應比較明顯,産品同質化性質比較明顯。新發基金可能成立時規模就不大,很容易就剛成立就瀕臨清盤。因此,‘迷你基’會随着發行量增多而繼續增加。"
從基金發行的角度,新發基金也遇冷,雖然新發基金總規模在逐月上漲,但該數據已不能同日而語,據統計,截止 4 月 18 日收盤,今年以來發行總體份額爲 2531.08 億份,爲近五年新低。
" 一部分小型基金公司由于過往基金發行數量較少,基金公司選擇保殼,這也是‘迷你基’數量日益增加的原因之一。" 另一位來自華南的投研人士向記者表示," ‘迷你基’的管理還是面臨着一些挑戰的,由于管理規模較小,這些基金的流動性可能不如大型基金,難以滿足一些機構和大型投資者的需求。此外,由于管理規模較小,這些基金的資産配置也可能較爲集中,投資者的風險也相應較高。"
清盤導緻基金經理無基可管
從另一方面,随着一些基金清盤,有基金經理或陷入無基可管的尴尬境地。
此前,安信基金發布公告稱,審議《關于終止安信盈利驅動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該基金在過往業績表現不佳。規模方面,安信盈利驅動截止去年年末僅 1356.50 萬元。
一旦議案通過,該基金将面臨清盤,而該産品是基金經理陳衛國旗下的唯一一隻在管産品。陳衛國将面臨無基可管理的境地。
事實上,基金經理由于清盤導緻無基可管的事情并不少見。4 月 11 日,融通基金公告稱,融通滬港深智慧生活靈活配置混合将從 2023 年 3 月 31 日起進入清算程序,該基金爲張婷、何博兩位基金經理共同管理,何博的管理基金數随着該基金清盤也清零。去年,北信瑞豐華豐靈活配置基金進入清算程序後,該基金經理旗下已無基金可管理。
市場人士提示:理性看待清盤
一位來自上海的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基金清盤并不是有弊無利的。首先,能簡化基金公司的産品線,對于那些表現不佳、規模較小或者沒有市場需求的基金而言,清盤可以減少資本市場的冗餘資源,使市場更加有效。
其次,基金清盤還可以鼓勵基金管理人更加謹慎地管理基金,優化投資組合,從而提高基金的收益水平和投資者的滿意度。基金清盤也有利于提高市場透明度,促進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和信任。
此外,從投資者方面,清盤還能一定程度上保護投資者可以防止投資者進入低效、高風險的基金。
弊端方面,他認爲,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基金清盤可能會導緻一定的财務損失,因爲在清盤過程中,基金管理人可能會收取一定的清算費用,并将基金資産以市場價出售,而這可能低于投資者購買基金時所支付的價格。此外,基金清盤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對投資者的情緒和信心造成一定的影響,降低他們對基金市場的投資意願。
從基金公司的角度來看,基金清盤可能會對公司的聲譽和業務開展造成一定的影響,因爲它可能被視爲基金管理人的管理不善或基金公司的業務策略失敗。此外,基金清盤也可能會導緻員工的裁員和公司業務收縮,從而影響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