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來源:本文來自量子教育。
分享嘉賓:丁雲峰,原上市公司商學院負責人,企業流程建設與組織管理專家。
高級筆記達人 | 拾零
輪值主編 | 智勇 責編&值班編輯 | 青羊
第 7358 篇深度好文:8781 字 | 23 分鍾閱讀
組織管理
一、流程管理的價值
一家企業真正運營起來的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有沒有什麽有效的解決方法?有,流程,做好流程可以幫助企業應對外部和内部的變化。
1.幫助企業應對變化
① 外部變化
第一個,是關于全球一體化的競争。你的企業,以前可能是在一個城市競争,在全國競争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在走出國門,面向全球.你會發現,很多做事的方法、運營的方法和管理的方法已經跟不上了。
a.客戶要求更高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客戶的需求一直在變。比如80、90年代時的 家用電視、電器,消費模式是隻要有人賣,就有人買。
但是今天的商品已經充分個性化了,展示了客戶個人的需求。
b.競争更加充分
在産品的整個産業鏈、價值鏈上,每個環節都有人在跟你競争。
c.變化更快
現在企業做事不是太快了,而是太慢了,很難快速發掘客戶的需求,很難快速響應市場的變化,甚至很難響應政策的變化,别人已經跑出去了,你還在這等。
就像2022年的12月7号,疫情管控剛放開的時候,浙江省已經帶着所有的企業去外面找客戶了,這就是快。
流程都會幫你解決這樣的問題,比如:應對客戶需求,應對競争壓力,應對各種各樣的變化。隻有這樣才能守住本心,打敗跨界,才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② 内部變化
當業務規模越來越大的時候,内部的能力就開始不适應了。内部能力不适應,集中體現在流程不适應。
以前小作坊在銷售的時候,可能老大點頭,就直接可以做了。但是現在企業越來越大,你就會發現你已經不認識企業、團隊當中的小夥伴了,這時候你們之間想要合作、互動,就要靠流程。
比如說以前業務規模相對簡單、領域相對窄的時候,做什麽事情都簡單。一旦跨領域了,鏈條長了,市場上的任何波動都會影響。
管理者需要用内部的流程,來對抗企業成長中帶來的挑戰。
2.實現與客戶充分的互動
以前我的企業有一個新産品,或者是有一個代理商的新優惠政策,我就開大會,當時最多的時候在全國開了7家分公司。
開大會的時候我會把所有的客戶和潛在客戶都請來,500人也好,800人也好,裏面有多少是我未來可能的客戶,我不知道,我隻是爲了做場面。那個時候我不知道一個好的營銷,是關注客戶還是關注自己。
當時理念是有問題的,但是随着時間的變化,随着各種各樣技術手段的變化,我突然發現企業内部的營銷流程要變化。
變成什麽呢?
就是當你發現一個客戶的行爲改變的時候,就意味着你産品的潛在用戶有了新的需求,企業應該做一個适合用戶的新方案。
新方案要怎麽做?是以消費者的反應、消費者的行爲觸發爲基礎,然後一對一的或者是一對小規模的、高頻的做營銷活動。
而不是像以前一樣,每年會做三次大會,每次大會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收效還不好。
這也是整個流程給企業帶來的價值,它會幫助企業真正充分地應對客戶的需求,充分地與客戶互動,這種互動才是真正使你的企業、你的産品、你的品牌在客戶心目中産生價值,這隻能靠内部營銷流程的不斷優化。
3.流程是客戶價值的創造渠道
流程就是,在爲客戶創造價值的時候,整個路徑是怎麽樣的,可以理解成流程就是創造價值的渠道。
企業往往都會有幾個闆塊的區分,最高階段是戰略,戰略解決的是方向問題,想到哪裏去,如何做,近三年怎麽辦,近一年怎麽辦?但這些都是紙面上的,它不産生價值,需要變化。
第二階段叫組織,有分工,有授權,有組織結構、協作的方式,但也是不直接産生價值。
第三階段是流程,要研究如何創造價值。産品研發怎麽做,市場營銷怎麽做,客戶服務怎麽做,銷售怎麽做,售後怎麽做?這才是企業真正的競争力。
每家企業價值的高低,很多的時候不在于品牌,而在于做事的方式。
在商場裏,很多企業可能10年前很風光,突然銷聲匿迹了,但是這兩年又出來了,爲什麽?就是因爲他們有一套應對市場的方法,可能在某個節點他沒有選擇好産品,沒有選擇好市場,但是它整個的運作方式是有價值的,各個環節的運作方式能夠再次産生價值,這就是厲害所在。
所以今天,一個企業隻有方向不夠,沒人幹活,隻有人也不夠,沒有做事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把方向和人翻譯成做事的方法,先幹什麽,再幹什麽,這就是價值産生的渠道。
有戰略、有組織、有流程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一套支撐的體系,包括信息、人才等一系列的東西,這樣才能夠保證企業在流程上創造價值時,所有匹配的資源都是完備的,這也是一個企業核心競争力的體現。
二、流程是管理者之劍
1.日常管理
流程可以推進日常管理的量化和精細化。
當你的企業脫離了野蠻生長的階段,進入到所謂的正軌的時候,你會發現以前很多做事的方法好像很注重結果,但是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百花齊放,各種各樣的形态都出來了。
這時候智慧的管理者會把焦點放在,如何建構一套企業内部做事的方法,就是流程。流程從以前隐含在做事當中,到慢慢浮現出來,變成企業一定之規的時候,也是幫助管理者更好地進行管理的一個時機。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你的企業以前野蠻發展,現在開始成長,出台了第一套流程,恰巧你就是這套流程的主要管理者,你會發現在推動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情況。
流程不執行的三大原因:
① 不知道流程如何執行
推了新流程,但是大家不知道怎麽玩,應該怎麽辦?把大家統一到一套有價值的做事方法上,讓做事的方法更加細化和量化。
這時候應該怎麽做?
第一,加強共識,讓大家知道流程本身的價值,流程和以前做事的方法之間的區别。
第二,加強培訓,在達成共識的情況下,要更多地教大家細節、指标、過程、責任等。
② 流程不合理
很多人不執行,是覺得這些東西是管理層拍腦袋編出來的,和實際不符。
第一,持續優化,就是管理的精細化的過程,關注以前沒有進入到視角的東西,把它們變成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培養快速解決問題的機制,很多時候,一個問題出現了,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原因讓這個問題一拖再拖,最終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在企業内部,尤其是在推動流程的初期,一定要這種解決機制,快速的解決不适用、不合理的一些東西。
第三,推進流程的過程,也倒逼管理者有更強的流程設計能力,所以在整個過程中都是面向問題的,都是在提升做事品質。
③ 主觀不執行
主觀不執行就是不想幹。在面臨改變的時候,員工的習慣産生了阻礙。
比如,你平時都是用右手刷牙,你今天可以試一下左手刷牙,感受一下習慣的改變帶來的沖擊有多大。
管理者有一套新方法,在落地的時候,如何更加有效呢?就是從主觀上解決問題,光有績效考核是不行的,有的時候硬性要求會帶來反彈。
要想做好日常管理,不能光有理念,不能光有想法,不能光有熱情,還要有做事的方法。
方法就是,把所有的關鍵業務都流程化。
2.跨部門協作
流程可以幫助管理者打破部門的壁壘。
企業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出各種各樣的規定,有些規定可以做成流程,有些規定隻是制度。
有些做事方式之間沒有銜接上,就會出現問題。你做你的,我做我的,有的時候大家都忘了一個工作,就變成了空白。有時候某項工作,A部門也在做,B部門也在做,就變成了冗餘。
随着企業的發展,部門越來越多,越分越細,就會産生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市場上競争的變化,客戶需求的變化,其他部門都不知道,隻有前線部門知道。
這就是大企業病的一個體現,前後脫節了,這種脫節會造成企業的崩盤。
如何解決?
更關注端到端的流程,将後端也納入到整個業務過程中來,讓市場的壓力無縫傳遞下去,讓企業所有的部門擰成一股繩,一塊來爲客戶服務,讓橫向協作更加流暢。
這是領導者在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問題。解決的方式就是做好流程,拉通流程,讓流程橫向協作,更加順暢。
所以隻要管理者有流程優化的想法,有設計流程的想法,其實就拿到了打開部門之間壁壘的一把鑰匙。
3.戰略落地
流程可以幫助管理者理解和落地公司的戰略。
以前開戰略會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問題:老闆、各個部門的老大聊得非常開心,對未來有非常好的一個願景,甚至對未來3年、5年都有一個非常好的規劃,但中層和基層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聊什麽。
就好比,老闆在88樓看風景,中層在40樓理解風景是什麽,基層在地下室什麽也看不到。
流程可以幫助管理解決這問題。
比如這張圖,這是一個從企業戰略到某一個闆塊,某一個部門,如何實際行動的一個過程。
在一個人力資源規劃的闆塊中,高階是戰略的制定、組織的規劃、人員的規劃。下面展開的有招聘調配、培訓發展。招聘培訓發展下面還有校招、社招、獵頭招聘等等,越分越細。
當這種從上到下,逐級拆分的流程出現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原來企業的戰略真的能夠翻譯成當下要做的事,而不是簡單的喊口号。
有了這樣一套體系,每個管理者,甚至每一個部門都知道自己做事的價值所在,也知道自己親自參與的流程對企業的貢獻是什麽,這是管理者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用流程可以幫你理解戰略、落地戰略。
4.提升工作能力
當你參與了一個又一個流程,你對行業闆塊是有感受的,你未來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會把能力帶出來,一個是專業能力,另一種是流程能力。
5.提升帶教能力
今天一個新員工來了,作爲管理者首要的任務,就是把手裏的事情交出去,自己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
依照流程的帶教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新學員來到這裏,會馬上了解全貌,而且通過每一個節點的練習,快速上手。
6.管理一體化
管理者經曆了很多體系,比如質量體系、安全體系,這些體系都有自己的一套規則,這些規則在企業内部的存在形式是互相矛盾的。
流程是統一這些東西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所以今天在企業内部,你作爲一個中層管理者也好,作爲一個經營者也好,要關注如何把各個體系統一到一起,不讓他們打架。
統一的基線是什麽?就是流程。當你按照流程統一基線的時候,你會發現它真的是一把管理者之劍,可以在所有的迷霧中給你開出一條路。
随着市場的變化,企業的變化,大環境的變化,企業一定是由職能型慢慢轉化成流程。在轉變的過程當中,主導者就是各位管理者,先動的就會占得先機,在企業内部有更多的話語權,占更高的地位。
三、流程優化的黃金原則
企業在市場當中想要有競争力,無外乎就是諸項數據比别人做得好,如何做好數據?就是看流程的優化。
1.80/20原則
在做流程優化的時候,一定要思考明白這樣一件事情,流程優化固然看上去很美,但你沒有機會和資源把所有的流程都優化,企業的資源永遠是有限的。
流程優化時,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哪些需要優化,哪些可以再放一放。流程優化遵循80/20法則。
① 核心流程
核心流程,20%的關鍵流程,能夠影響企業80%的利潤、成本或者業務。
核心流程有這些特點:
第一,對創造外部客戶價值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是做電子元器件的,就要關注新産品的研發。
第二,占部門人員大部分工作時間的流程。工作人員每天都在忙什麽,他們忙的這些裏面一定有可優化的地方。
第三,對企業利潤或者成本産生重大影響的流程,也是關注點。
第四,具備企業核心競争力的流程也要關注。比如今年你的主要戰略是發展某類産品,跟這類産品相關的一些流程都會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第五,企業當前主要矛盾中,有沒有需要馬上解決的流程。
② 非核心流程
80%的流程,對企業的利潤、成本或者業務的影響不太大。
非核心流程有這些特點:
第一,對創造外部價值起到間接或者輔助作用。比如一些支持型的流程,關于人才和行政方面。
第二,事務性的工作。每天都在做的事,他們沒有決定性作用,但是不做還不行,它支撐了整個體系的運轉。
第三,對企業的利潤或者成本影響不太大的,協同不太多的,這些都屬于非核心的流程。
在企業中想要做流程優化,第一是要選擇,緊盯一些最核心的,一些外圍的可以先放一放,因爲企業資源總是有限的。
2.重要排序
對流程的重要程度進行排序,你可以從三個維度來進行評判。
① 價值重要性
主要是指公司主要價值鏈的環節,比如你是一家生産制造類的企業,生産環節肯定是主要環節。
比如從線索到合同這樣的流程,價值鏈一定是最重要的環節,有的企業投标成功率能達到80%,有的企業成功率隻在15%-30%,這就是流程做得好與不好之間的差别。
② 資源整合性
這個流程是不是跨了多個部門、多個闆塊,涉及到重要資源的一些整合。
③ 管控風險性
流程有沒有風險,踩沒踩到紅線。
比如信用評估,如何去評價客戶,如何評價某一次合作,要關注這次合作中的風險性等等。
這三個維度的交叉部分,屬于核心流程,應該優先做。
3.分類法
這裏面我用兩個維度畫出了四個象限。
一個維度叫戰略層次和操作層次,另一個維度叫改進機會的高低。
第一,戰略層次,改進機會高的這部分,要重點關注。這部分你花多少資源去做都沒有錯,這部分是真正能夠決定成敗的。
第二,戰略層次,改進機會低的這部分,平時關注,但關鍵資源不一定需要投入太多,維持現有的水平就可以。
第三,操作層次,改進機會高的這部分,不是戰略的焦點,所以這部分以外包爲主。
比如說外包的加工,不是核心的元器件加工,比如保安、物業、物流,很多企業都會把物流業務外包出去,因爲自己不需要做些物流相關的動作。
第四,改進機會低,而且還是操作層次的這部分,就可以忽略了。
4.ECSR原則
企業往前跑的過程當中,沒有哪一刻是完美的,能抓住重點就好。
排序、明确比例和分類法這三個方法,都是在選擇,一定會選擇出來你最重要的幾個流程。然後可以用ECSR原則,把它們調整優化,不斷叠代。
① Eliminate取消
把一些不産生價值的消掉,比如說沒有意義的文件傳遞。
② Combine合并
剩下這些是不能再取消的,就開始合并到某一個角色上,比如三個人幹的事合并到一個人身上。
當下年輕人在職業發展上有了一些變化,他們希望自我實現,希望承擔更多責任,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再加上現在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年輕人自己有獲取知識的途徑,而且有很強的自學能力,有很好的教育背景,這些都催生他們希望承擔更多的責任。
所以在合并這塊,就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工作合并到一個角色上,擴展一個角色的職業寬度甚至是深度,幫助員工在職業上找到更多的可能性。
③ Simplify簡化
把繁複的工作流程變成最直接的、最簡單的方式。
做流程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有一種傾向,就是總想一個流程解決所有問題,就會把流程做得非常複雜,涉及了太多資源、太多環節。
而實際上,大多數業務都是簡單的情境,偶爾有複雜的情況。比如保險公司的理賠,分爲簡單理賠、低額度理賠和重大事故的理賠,所有參與的人員和流程都是不一樣的,簡化大多數流程,更容易進行運轉。
④ Rearrange重排
重排的主要目的,是把以前的串行調整到并行。串行是一個部門做完事,再到一個部門,并行是上一個部門完成了一部分工作,下一個部門就可以開始了,這樣重疊了以後,就能讓整個流程縮短。
四、流程優化的具體策略
這8個策略每一個都可以用一個字來描述。
1.砍
保險行業發展了很多年,有一段時間重慶車險的市場非常好,車險的理賠員供不應求。路上的車越來越多的時候,事故也總是越來越多,保險公司最早的業務流程是這樣的,隻要有車碰了,理賠員就要到現場來定損,然後再去修理。
随着車越來越多,事故的比例越來越多,理賠員沒有那麽多了,到不了現場了,就給保險公司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如何能夠快速地處理現場,快速解決客戶的需求,讓客戶感覺服務是及時的?
一開始是招聘更多的理賠員,在整個城市範圍内進行布點,快速到現場,就像消防隊一樣,但是後來發現這樣做的價值不大,遇事他們選擇把理賠員到現場的環節直接砍掉。
那解決方案是什麽呢?小額度的事故,在雙方達成一緻意見後,直接到4S店修理,這是一個流程優化的發展曆程。
首先要減少一些不增值的流程。在這個案例當中,理賠員到現場就是不增值的流程,但是理賠員一開始爲什麽要到現場?是去解決濫用資源的問題,解決過高報損的情況。
現在理賠員不用到現場了,怎麽解決問題?延後。
每一個季度保險公司回到這家維修廠來看這一個季度的維修記錄,看這些費用是不是合理,是不是在市場平均範圍之内,如果過高,可能在下一個季度就不會選擇跟他合作了,如果合理的話就會延續下去。
"砍"就是用減和延後來解決混亂的問題,同時縮短在現場的問題,讓現場的客戶覺得服務是及時的。
2.并
變串行爲并行。
以前企業做事總是第一個環節完成了以後,才會進入到第二個環節,再到第三個環節。
其實事情本身的發展不是這樣的,在前一個環節完成了一部分的時候,第二個環節就可以介入了。
過去我服務過一家做塑料制品的企業,每年研發很多新品。在研發過程當中每年都有一兩次返工,是因爲上一個環節設計完了,到下一個環節不支持了,要麽工藝不支持,要麽材料不支持,要麽目前設備達不到要求。
如果把串行變成并行,比如說前一個環節做到20%的時候,下一個環節就可以介入了,看看下一個環節能不能實現你的業務需求,能不能實現你的工藝需求,就減少了返工的可能性。
用并行取代串行的流程,可以節省整體的時間,讓整個流程更加緊湊。
3.合
從現在員工的知識儲備和個人職業發展的路徑而言,他們都希望承擔更多的工作。而在企業内部想要一個流程時間夠短,第一個要做的就是壓縮文件的履行,不要讓文件在各個角色之間傳遞。
因爲傳遞不是及時的,一般A角色做完了一個以後,不會馬上傳遞,會放着,等同類工作做了三四個以後,再一起找到下一個角色,這中間有個時間差。
當這樣的角色越來越多的時候,傳遞的時間就越來越多了,這造成了整個流程的冗長。
合并首先解決傳遞的問題,同時在過程中還提升了員工的職業素養,爲企業培育了更加優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把幾項工作合在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也客觀上減少了用人的成本。
4.分
前面提到的車險理賠,因爲大部分事故都是小事故,金額不太多,所以不需要到現場。
但是當事故涉及到人員的傷亡,産生了法律上的糾紛,這時候一定要理賠人員到現場,甚至要帶着企業的法務一塊到現場。
這裏面體現的是,不同的業務,有不同的客戶需求,要在需求的源頭進行分流,複雜的給到複雜的流程,簡單的給到簡單的流程。
很多企業在做流程清單時,同一個流程分不同的版本,避免用複雜的流程去做一些簡單的事情,造成浪費。
各個流程有了更好的匹配,才能更好地應用企業的資源。
5.權
一個審批要5個人簽字确認,但這5個人誰都不爲這件事情負責,這種情況是企業常态,也是非常大的一個損失。
西南一個壟斷型的企業,10萬塊錢以上走退款流程,需要5個人簽字才可以退這筆款,方法是采用手簽快遞流轉或者人工送達的方式,然後在西南地區的一些小縣城轉來轉去,退款流程最快需要2個月的時間。
從企業内部的角度看,他們覺得合理,但是從客戶的角度看就不合理。
現在可改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子化,或者隻用某一個環節審批來代替所有人都參與的審批,馬上就能解決延誤、人員過多、管理費用過多的問題。
我之前服務過一家企業,他們的采購過程是這樣:财務部要買鉛筆、橡皮這樣的小耗材,财務部會把100塊錢的采購單子給到采購專員,采購專員大概用一個禮拜的時間來比價,找到一家最便宜的。但因爲太便宜了,他們需要一個月以後才有貨,最後的結果是100塊錢的東西等了一個月才到手。
這家企業做了一個考量:采購專員每個月做的1000塊錢以下的這種采購單子,數量上占了五成到六成,這裏面很大部分的成本是采購專員的人工成本,用他的工作時間來做一些非常小的事情。
後來他們直接給财務部發了一個購物卡,每月往這裏打100塊錢,财務部中午吃飯的時候,到超市就買回來了,然後年底的時候檢核,看這1200元是不是都花在這些小物品上了。
這樣的好處是什麽?第一個解放了采購專員,第二個降低了管理費用,第三個讓讓用這些筆的人,能夠快速拿到東西。
在企業内部優化流程的時候,要明白授權給到誰是有價值的,一定是給到最需要的人,而且他也具備這樣的素質和經驗。這就能夠加快流程速度。
6.觸
在商場買東西,買回來發現不合适,想要去退貨,大家隻要經曆過一次,都不想再經曆第二次,因爲好麻煩。
你去商場退貨,先到前台,前台把你送到客戶服務部,客戶服務部又把你送到商戶所在樓層的管理員,再找到商戶,即便溝通很順暢,答應退款了,商戶退款怎麽退呢?不是直接給你,一般都是給到商場的财務部,然後你再到商場的财務部去進行退款。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你會發現,你已經接觸了企業好幾個部門的人,而且對每個人都要重新講一遍,你到底經曆了什麽。你的感受一定非常不好,而且這樣也非常損傷這家企業的商譽。
有一些企業做得非常好,用的是首問負責制:一旦遇到這樣的情況,馬上由商場的前台直接分流到所在樓層的樓層經理,樓層經理帶着你去見商戶,去簽和解協議,然後去财務部領錢。
經曆這一條龍的服務以後,你會覺得商家好厲害,所有事都能解決。
所以企業一定要簡化與客戶接觸的界面,讓盡量少的人跟客戶接觸,讓一個人代表公司跟客戶進行交流。最好的情境就是客戶覺得這個人很厲害,這個人在企業内很有話語權。
7.關
企業經營中,總有一些關鍵環節。比如做營銷的,招商會是關鍵環節;做産品的,生産是關鍵環節。
對于一個關鍵活動,活動中需要的人、财、物都需要優先支配,合理優化一些資源的配置,給關鍵活動更多的關注。出現瓶頸時,也要給它更多的關注來度過瓶頸,規避一些業務上的風險。
以上這7個字解決的是流程本身的優化。
8.套
接下來聊一聊流程外部匹配的問題。
想把流程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外部的配套也很重要,比如組織結構是不是随流程的變化而變化,從職能型轉向流程型。
以前我服務過一家企業,是做商業綜合體的。最早他們是職能型,各個部門之間都是以上爲尊。比如财務隻關注财務這條線,人資隻關注人資這條線。
但是随着企業的不斷擴大,不斷建立分支的時候,他們發現以前這套方法效率低,就開始做調整,每一個商場中的關鍵角色,每個部門的管理者不光向上負責,還要橫向負責。
以前KPI全看上,現在KPI橫向也占很大一部分。随着時間推移,企業發現這種方式有效,慢慢的就變成所有KPI都是橫向的,商場總經理說了算。
以上就是流程優化的8個具體策略,隻要你掌握了這8個策略,再結合現在的流程,你會快速找到優化它的方法,也可以快速提升你的流程績效。
*文章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主辦方簡介——
量子教育,核心管理團隊來自浙江大學,秉承「以知識推動創新·讓客戶更具價值」的使命,鏈接全球優質教育資源,促進知識的創新、傳播與共享。
自2017年成立以來,成功打造知識IP2000+,在線課程累計曝光120億+,已爲35000+企業提供内容解決方案、數字化學習運營、在線學習平台等人才培養創新服務。
掃碼成爲筆記俠的朋友
領取商業實戰方法,叠代你的賺錢邏輯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