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ennClovis
怪物馬戲團 | 文
注:文章很長;
但比太空電梯短得多。
2023,又是劉慈欣的一年。
就在此時,三部改編自他作品的影視作在上映。分别是動畫和劇版的《三體》,以及《流浪地球2》;同時,還有一部網飛的《三體》在籌備,《我的三體》在等着續作。
而以上所有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科幻奇觀,那就是太空電梯。所以今年同樣是"屬于"太空電梯的一年。
太空電梯是一個已誕生100年的科幻概念,在科幻作品中登場也已經超過30餘載。它已經不年輕了,在各種科幻作中都出現過,比如《光環》《使命召喚13》,以及高達。
高達
但最近,因為這幾部作品,太空電梯在中國成了個熱點。它親民而酷炫,又廣為人知,幾乎可以叫做科幻網紅——假如網紅這詞沒被搞臭的話。
一時間,大家都在聊太空電梯。有人感歎《流浪地球2》中的太空電梯使人熱血沸騰,也有人嘲諷《三體》動畫的太空電梯看着讓人想笑。
那僅憑一個太空電梯,我們能看出這些作品的優缺點嗎?還真能,沒準還能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看出為何劉慈欣能成為很多資深科幻迷眼中的世界級大師,畢竟科幻向來是種從設定窺見整體質量的題材。
所以,我們今天就試着從太空電梯出發,聊聊幾部作品。
首先粗略說下什麼是太空電梯。它其實就是把蓋高樓的概念極限延長,用來平替火箭的設計。最初由俄國/蘇聯科學家在百年前提出基礎概念,後來在70年代被美國科學家改良,并由科幻巨匠阿瑟·克拉克寫成《天堂的噴泉》,為世人所知。
樓是不能蓋太高的,因為材料會斷裂,底座會無法承受壓力。于是科學家們思考,假如在3.6萬公裡外的同步衛星軌道上放一個空間站,然後用一根線将它和地球相連,在這根線上加個電梯,用來運送貨物和人,那會怎樣呢?
對比:飛機飛行高度為10公裡,多數衛星高度為數百公裡,北鬥和GPS衛星平均在2萬公裡。
畢竟在同步衛星軌道上,空間站和地球是相對靜止的,而這樣一來,整個系統的底部也不會承受巨大壓力——就這樣,太空電梯誕生了。假如它真能實現,太空基建的成本會大幅降低。
這個科幻概念的影響力有多大?這麼說吧:同步衛星軌道的另一個名字叫克拉克軌道。
更通俗一點說:可以想成是一架非常高的懸停直升機,上面放了根繩子下來,并在繩上做個電梯供人上下行。
這是對太空電梯最粗陋的概括,要看細節,我們得去作品中。
在《我的三體》中,我們等來了自己的首座太空電梯。《我的三體》幾乎是橫空出世的,它本是一個基于《我的世界》的同人作品,卻因質量過高,成了官方改編。
它為什麼這麼好?從這座太空電梯就能窺見。
這電梯用了主流科幻常用的設計,它像個超長的圓柱電梯,内核為數根碳納米管線纜。在《光環》中,我們看到的就是這種設計;這電梯已經和國際接軌了。
光環的電梯有7根碳納米管線纜
但是,它還做到了一個還原原著,且很多科幻電影都不在意的細節,那就是電梯建在了一個海面平台上。
實際上,這幾乎是近未來太空電梯的必要條件。因為電梯線纜的下半部分,會暴露在赤道飓風的行進路線上,而上半部分會被太空垃圾撞擊。所以,它的底部需要是可移動的平台,讓其避開風暴和隕石。
大型飓風釋放的總體能量遠超沙皇氫彈,雖然這不等同于瞬間局部破壞力,但也夠說明其危險了。
不要小瞧這種細節,它們把《我的三體》的考究程度提升到了一流水準。很多科幻作品的太空電梯,都被設定成天頂星科技,不需要考慮這類問題,但其實說白了是偷懶。
有時,大型科幻電影甚至連常識都做不好。譬如2021年的韓國科幻片《勝利号》中,太空電梯首先看着像一把巨型光劍套甜甜圈,選址也不在乎科學設定。
更離譜的是,當電梯高速爬升到110公裡處時,所有的乘客竟然就處于失重狀态了——這裡的重力隻比地球表面少了3%,電梯也沒在自由落體,是不可能失重的。
我其實是個喜歡韓國電影的人,但從科幻的角度來看,《我的三體》比《勝利号》細緻了太多。而很多好萊塢科幻片的設定水準,和《勝利号》其實沒多少差别。
很可惜,《我的三體》的特效不夠和大型電影叫闆。于是,《流浪地球2》來了。
在《流浪地球2》中,太空電梯的墜落是重要劇情,它是為了建造"飛船派"的流浪空間站而建立的。我做夢也沒想到,會在國産科幻裡看到設計最合理,視覺效果最震撼的太空電梯。
球2中的太空電梯,不是經典的圓柱設定。圓柱設定雖然能做到,卻極浪費,試想一下,在3.6萬公裡的纜繩周圍弄一圈合金,得是個多恐怖的工程,又會給纜繩增加多大的承重,恐怕能破壞整個理論模型。
所以實際上,這和太空電梯"比火箭更便宜"的設計理念背道而馳。主流科幻常用這個設定,比如《光環》《基地》、高達,以及劇版《三體》,因為它是現成的,且很多這類科幻,确實已經是天頂星科技了。
劇版《三體》中,這隻是一閃而過的概念圖,劇集亮點不在于此。
但在球2中,太空電梯是由200多根纜繩做成的,它的主體是"繩子",這才是目前最合理的太空電梯模型。試想一下,三根鋼繩并行,要比一根鋼管節省多少材料,又有多不容易被折斷——一個常被誤科普的東西:纜繩材料最重要的不是硬度,而是抗拉強度,因為太空電梯是繩模型,而非杆模型。
設定集中,甚至考慮到了纜繩的粗細變化,因為每段纜繩受力不同。
類似球2的設計,曾在使命召喚13中用過,但它看着還是像四根柱子帶着一個電梯。
除此之外,球2的太空電梯細節拉滿。比如它的底部同樣是可移動的水上平台,帶有減震的阻尼器;電梯用混合動力分段推進,以争分奪秒;且周圍是同時有戰機和無人機的軍事基地——這很重要。
太空電梯是必須保護的戰略目标,它的墜毀是滅城級災難,威脅性遠超三峽大壩和胡佛大壩被攻擊。所以《基地》《高達OO》《光環》中的太空電梯都被炸了。
相比之下,《基地》裡的太空電梯就在川坨星中心,皇帝的家旁。雖然川坨在設定上是個完全城市化的星球,但這選址也過于鬼扯。
這劇情是美劇原創的,阿西莫夫沒寫過
而真正厲害的細節,還藏在球2的這場襲擊中。這場襲擊不僅把視效提到了世界頂級,連科學設定也超越了一衆大片。
不知你有沒想過,當球2中的太空電梯被炸後,為什麼空間站掉下來了,它不該在太空飛麼?
太空電梯是個離心力(僞力)和引力平衡的系統,從中間炸斷這個系統,它的上半部分就會飛向太空,而下半部分墜向地面。在《基地》中,太空電梯就是這麼被破壞的,《光環》裡,同樣可見到這種上下分離飄遠的效果。
可《流浪地球2》的空間站卻墜毀了,是BUG嗎?
不止不是,甚至是精心設計的——《流浪地球2》考慮到了以上所有科幻作品都沒考慮到的問題。
70年代的太空電梯模型,結束在3.6萬公裡的軌道上。但這是理論模型,實際上由于電梯自身的重量,這個模型是難以平衡的。所以球2中,太空電梯真正的長度是9萬公裡,空間站在3.6萬公裡處;在9萬公裡的終點,是保持系統穩定的平衡錘。
影片科學顧問的知乎回答圖
如果你看了電影,可能會以為太空電梯是被黏在電梯上的炸彈摧毀的。實際上根據之後的調查檔案,以及電影設定,這是一場協同襲擊,電梯是被黑掉的衛星用導彈,在太空站上方炸斷的。
于是,太空站和纜繩被推向地面,而平衡錘和剩餘纜繩則飛向太空。
還沒完,你可能還會納悶,為什麼空間站沒砸死吳京?
因為劇組甚至考慮到了地球自轉和初期軌道偏離帶來的影響,所以太空站的落點不會是原點。這同樣在以上科幻作品中都沒出現,在《基地》中,你會看到一個明顯的鏡頭:電梯艙從太空墜向原地,這是物理學不允許的。
《基地》
《流浪地球2》遠非完美,它有科學BUG,劇本有缺點。但它做到了看似"不可能"的事——真正在視效與道具、科學設定上,站在美國電影工業同級的水準。
這看似沒什麼,實則難度極高。印度、俄羅斯、韓國和歐洲都拍過特效大片,但其中的視效和道具質感,大體停留在96年《獨立日》的水準(這還不是個低水準)。在影史上,隻有兩個國家曾做到過工業水平的同級:鼎盛期的蘇聯和德三,而他們是靠舉國之力做到的。
《意志的勝利》拍的是現實軍隊;蘇聯《戰争與和平》和《解放》的戰争場面,動用了上萬正規軍,道具從博物館搬,巨量炸藥直接由軍工生産……相比之下,球2雖然有國企和政府支持,但相信你能看出這不是一個概念。
《戰争與和平》,戰争場面直到40年後才被《指環王》"超越"
後面是布景,沒錯他們建了半座"城"
我不認為這事需要,或應該被上升到"更高"視角;但它确實體現這群拍《流浪地球2》的人,到底搞出了個多離譜的東西。
然而,我們得說動畫版《三體》的太空電梯了……
為什麼動畫《三體》做得如此糟糕?從它的太空電梯就能看出答案。
這個太空電梯,從每一個可能的角度違背了太空電梯的初衷。它和理論模型毫無關系,且造價昂貴,不知道存在意義是什麼,為何能從性價比上替代火箭。這不是太空電梯,這是上海迪士尼的極速光輪。
這個電磁軌道,更是設計堪稱白癡。首先,選址在一個固定的島嶼上,旁邊就是城市,而軌道的底端竟然是個……急轉彎???
要用這個急轉彎去承受上方三萬公裡的軌道,在可視範圍内恐怕隻有簡并态級别的材料能做到。但是猜怎麼着?這種級别的材料,密度會大到無法忽視其質量帶來的引力,能直接把周圍的一切吸過去。
能建成這玩意,人類就能造水滴。
甚至是過山車,都不能用這種設計。美國的過山車翻轉軌道,曾用的是圓形,但人們發現這樣會讓加速壓力過大,軌道和人都受不了,所以現在的過山車軌道都是改良版。
而這個電車,居然還搞了個接近90度的急彎,後面立刻接上一個産生音爆的加速。這兩者結合産生的壓力,怕不是鋼鐵俠來了都得成肉餅。
另外,這光秃秃的一條線設計,沒有任何中間站,如果纜線中間被輻射帶和飓風損壞,難道隻能開火箭上去修嗎?
你都考慮到輻射帶了,沒考慮到這個?
廉價科幻的黃金時代在上世紀40年代,但人們很快就厭倦它了,于是才有了克拉克和阿西莫夫、厄休拉這種将社會學和科學融入其中的科幻大師,才有後期的太空歌劇盛世。
而動畫版《三體》做的,就是上世紀40年代那種展示廉價奇觀的瞎想。它和《流浪地球2》在制作上不是一個規模,但其實更大的差距在理念上:是否用心、是否動腦。
有人嘲諷,這簡直是倒退回凡爾納時代的科幻,幻想用大炮把人送上月球,看到一群月球人。
梅裡愛
但錯了,因為凡爾納是時代邊緣的先知,他預見了潛艇飛機,預見了玻璃窗的摩天大樓。他在《從地球到月球》裡,極離譜地預見了火箭旅行的動力和制氧方式、旅行距離與時間,他甚至靠牛頓的定律和地球的自轉助推效應,推算出了100年後阿波羅計劃登月的發射點和着陸點——這一切完成在火箭被發明前40年。
他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背後是當時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因為這才是科幻,它是科學和幻想的交融,不是這個電車。
最後,我們得用這些作品的原點——劉慈欣結尾。
為什麼我認為劉慈欣是個世界級大師?同樣能從他的太空電梯看出來。
太空電梯的本質是什麼?是科學家在尋找一種能平替火箭去太空的方案,以更廉價的方式進行外太空基建。
而劉慈欣的太空電梯,是他自己的《地球大炮》。
注:劇透。
在2萬餘字的《地球大炮》中,劉慈欣先是欺騙性地用9/10的篇幅講述了人類用介于固态和簡并态間的物質,把地球弄出一個貫穿通道,并把其建成地心列車的故事。他仔細描寫這個工程帶來的經濟與地質災難,讓發起這個工程的人,背負人類叛徒的名号死去。
但直到故事最後的1/10,我們才看到真相——面壁者般的主角,實際上建的是史無前例的超級大炮。他将貫穿地球的通道變成炮管,用地球引力作為前半段的加速,再用産生地球磁場的地核電流,變成後半段,電磁加速的動力。
于是地球化作一門巨炮,自轉變成瞄準器,将貨物發射向太陽系的行星。在急速惡化的地球環境中,未能建造太空電梯的人類,借此将整個工業體系發射到其他星球上去,得以延續文明,并開啟了星際移民時代。
如同劉慈欣在文中所說,就像是我們才提到的《從地球到月球》,隻是有了個極長的炮管,緩解緻命的加速度。
劉慈欣的很多構想都有雛形,例如《三體》中以物理定律作戰,就在《深淵上的火》和萊姆的《宇宙演化新論》出現過。他自己的點子也在别的地方出現,比如三體中的黑域,出現在數年後獲雨果獎的《時間回旋》裡,地球大炮的前半段,在12年的新版《全面回憶》出現。
好書
因為科幻和科學,就是如此,它是一群人不斷在同伴的理論上,創造新方案的故事。真正的大師,總在尋找新的可能,而非展現已有的設計。
一個能在太空電梯和凡爾納的基礎上,構思出如此浪漫恢弘設想的人,就已經邁入了科幻史的殿堂。這個沒有黃金和精靈的殿堂中,人不是在争奪首創名譽或成就高低,而是盡一切可能,合力将人類推向群星的邊緣。
現實中,如何建造太空電梯?克拉克對此有一句名言:它會在人類不再嘲笑的50年後被實現。
如今,人類已不再嘲笑太空電梯,但它還是遙遙無期。纜繩需要至少63GPa的抗拉強度,人們曾認為碳納米管有100到200GPa(這也是球2設定所用的數字),但在19年,有科學家認為:它的抗拉強度受結構影響,最高可能隻到70GPa。
可人類還是要去建造它,因為它是刺向否定人類存在之浩瀚虛空的利刃,擊穿巴别塔必将倒塌之腐朽預言的長槍,它是人類文明的通天碑。如果50年不夠,那就500年,乃至5000年;如果我們失敗,那就用失敗的廢墟,做出更偉大的奇迹。
@novaillusion
就像數千年前,想必曾有傻瓜試圖用木制的翅膀飛翔,但傻瓜們依舊要去做出氣球,做出飛機與火箭,然後,利用它們的空氣動力學,做出翅一般的飛翼裝。
也同樣像是,哪怕人們認定中國影視工業無法承受劉慈欣的作品,我們也依舊要去拍《我的三體》,然後去拍《流浪地球》《三體》《流浪地球2》,然後更多。
所以到了文章的末尾,這裡沒有升華。因為所有的火焰和光芒,都已經體現在了人類這一百年對太空電梯的構思之路中,在那仿佛毫無激情,完全理智的計算與設計裡;在那仿佛毫無理智,完全激情的宏偉企劃中。
這裡隻有科學和幻想,以及,無盡的開端。
阿西莫夫《永恒的終結》結尾:"從此之後,乃永恒的終結,以及無盡的開端。"
想要知道為何這是科幻史上的名言?去看書吧~
-INFINITE-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