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非凡油條 ,作者小籠包
重要通知
一個好消息,我們在知識星球開辟了第二戰場【非凡油條】,有很多在公衆号不方便說的東西、一些相對私密的個人見解(涉及經濟、投資等)、一些财經方面的重要資料,我們都會發在知識星球的非凡油條專欄上,供大家學習交流。
此外,我們也會在知識星球【非凡油條】不定時開設一些重要的自學課程,比如下周即将開始的 AI 辦公工具學習課程。
具體的加入方式,以及更詳細的介紹在文末二維碼,大家可以到文末查看。
爲擴大影響力、實現 " 雙方共赢 ",以往不少高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創辦異地校區,一些地方還籌辦了新大學。但随着政策收緊,一些跨省創辦校區的項目或難以繼續進行,一些地方也表示原則上不再增設新的普通高等學校,這背後或許與之前大規模擴張帶來的結構性失衡、過 " 緊日子 " 思想、人口結構失衡等有關。不過,在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等指向下,繼續科研創新、回歸 " 以人爲本 " 的育人使命或許才是長遠發展之道。
不少地方存在高校異地校區或新設本科院校,以擴大影響
3 月 23 日,教育局召開發布會介紹了我國 2022 年教育事業發展基本情況。與往年相比,今年國内高等教育在學規模仍進一步擴大,毛入學率 59.6%,同比提高 1.8 個百分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道路上,建設教育強國更是基礎工程。
加之爲進一步擴大高校的影響力、解決國内高等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上世紀末就出現了高校異地辦學的現象,近年來,地方新增設立大學也不少。
提到高水平大學異地辦學,1985 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分校的成立(2000 年改名爲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校區)算是拉開了序幕。
即使 21 世紀尤其是近年來教育部并不贊成高校到異地設立校區、原則上不審批,但近二十年高水平大學設立外省異地校區(研究院)的案例可不少,如目前清華與北大均在深圳設立了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設立了蘇州校區、電子科技大學設立了中山學院。
據統計,過去近 20 年時間裏至少有 53 所 " 雙一流 " 建設高校加入了異地辦學行列,包括設立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及附屬醫院分院等機構。
這其中,除研究院設立占比較大外,分校區設立也較多。
整體上看,這些異地辦學基本呈現從中西部高校往東部擴張的現象,背後原因之一在于所要擴張的高校與當地政府可 " 互惠互利 "。
對許多大學尤其是中西部的大學而言,往東部走更容易憑借良好的校區環境等條件吸引到優質的師生資源,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也能給這些高校的科研提供諸如土地、經費在内的支持。
而通過支持這些高校的異地辦學,當地政府可充分利用 " 雙一流 " 建設高校強大的科研優勢,還能通過省内異地師生資源的調動來協調地區教育發展,并通過市政配套設施、房地産經濟等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尤其是作爲 " 高校窪地 " 的河南河北、山西江西,雖然其普通高校接近或超過 100 所,但本科院校基本在 65 所以下," 雙一流 " 高校更是屈指可數。對不少中西部省份而言,引進高水平大學有助于補創新短闆,促進區域發展。
除異地校區外,近幾年全國多地也傳出要籌建新大學的消息。
如爲支持粵港澳高校合作辦學,促進教育合作,2019 年國家拟初步同意在東莞濱海灣新區設立一所高質量、高水平的大灣區大學;在政府加公益基金出資的支持下,福耀科技大學也在籌備建設;在《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中也提到了 " 加快湛江教育基地建設,謀劃籌建湛江大學,進一步拓展高等教育發展空間 "。
整體上,2012 至 2022 年,即使成人高校數量不斷減少,國内普通高校還增加了超 600 所。
從教育部網站公布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可見,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國内本科院校 1270 所,其中又以江蘇 78 所本科高校數量最多,其次是山東的 70 所、湖北的 68 所,稱得上是 " 高校大省 " 了。
控制或清理異地辦學,不再增設新的普通高等學校
不過,伴随着高校不斷進行物理空間的擴張以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優質師生資源乃至經費支持,近年來國家教育部對異地辦學的 " 打擊 " 似乎顯得愈發嚴厲了些。
實際上,2016 年以來,教育部就不斷收緊了相關政策,當年深圳市政府曾與武漢大學簽署備忘錄拟合作共建的武漢大學深圳校區也受異地辦學政策收緊的影響,時隔近 4 年後,在項目止步不前的情況下,官方終于回複稱由于上級部門的要求,該項目終止。
在過程中,2017 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基本建設管理的通知》也要求審慎決策建設新校區,原則上,并不支持也不鼓勵跨城市、跨省份建設新校區尤其是具備本科教學功能校區的行爲。
後續《關于做好 2018 年度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通知》、2021 年 8 月印發的《關于 " 十四五 " 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意見》更是一步步嚴控高校異地辦學的現象。
在過去近 20 年高校擴張區域集中流向東部、尤其是中西部高校大規模 " 南下 " 或 " 東建 " 的情況下,《關于 " 十四五 " 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意見》更是強調了特别嚴控部屬高校、中西部高校在東部地區跨省開展異地辦學,原則上不審批設立跨省異地校區的事項。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異地校區也悄然改了名。
如原應落戶蘇州太倉的西北工業大學太倉校區改名爲了 " 太倉智彙港 ";西安交通大學旗下的蘇州研究生院也更名爲産教融合協同育人基地。
似乎像是 " 躲避風頭 " 一般。
而具體到各省市,不少地方也專門在相關文件中提到了嚴控新增高校設立的事情。
如黑龍江在 " 十四五 " 高等學校設置規劃明确要嚴格把控設置數量," 以現有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爲工作重點,原則上不再增設新的普通高等學校 ";河南也表示原則上不在縣域布局高校,廣東多地的大學建設計劃也紛紛擱置或折戟。
如上文提到的,湛江市政府雖在《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标綱要》提到了謀劃籌建湛江大學,但近期的消息卻表示這個大學未來是否成功籌建與辦學或許困難重重。
除了 2021 年在廣東省教育廳關于開展《廣東省高等學校設置 " 十四五 " 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中提到," 十四五 " 期間,拟設置的高等學校須全部納入設置規劃,未納入規劃的高校設置事項原則上不受理一事外,據網友咨詢了解,後續除了省委省政府重大發展戰略統籌謀劃部署外,原則上不受理粵東粵西粵北地市政府提出的公辦高等學校設置事項。
這也就意味着原本預計設立開辦的不少廣東高校在短期内将難以有進一步的消息。
過 " 緊日子 ",要省錢一些
關于近年來異地辦學或新設本科院校越來越難背後,反映的不隻是一些教育上深層次、結構性的問題,還有政府過 " 緊日子 " 的倡導及長期發展下人口結構的失衡。
在高質量辦學的推動下,想要通過異地辦學或新設本科院校來擴大自身影響力、推動區域教育資源的發展乃至拉動經濟的增長是所追求的美好目标。
但現實是,一些異地校區的設立反而稀釋了原本主校區的優質教育資源,在更大的規模與區域擴張下還導緻了學校規範統一管理呈現效應逐步遞減及内部治理水平下降、異地校區資源難以共享且凝聚力不強等情況。
據了解,成立于 2017 年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目前也經過了近 6 年的發展,運營也較爲成熟。但在這幾年的時間裏,卻出現了深圳校區的錄取分數高于本部甚至數十分的現象。
背後的原因也不難理解,總該離不開深圳校區優質的經濟條件、生活與發展環境及優質可及的教育資源。
但如果外部乃至本校的優質資源都流向異地校區的話,不免會讓人産生高校看似異地辦學實則 " 易地搬遷 " 的擔憂。
另外,從過往的異地辦學情況來看,大體趨勢便是中西部高校大規模地 " 南下 "、" 東建 "。雖說有出于争搶優質生源、擴大自身影響力的目的,但 " 集體東擴 " 的行爲也會造成中西部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失,繼續面臨人才 " 東南飛 " 的窘境。
另外,在目前教育部不鼓勵高校異地辦學、當地政策不支持新設本科院校等操作背後,也反映了中央财政過 " 緊日子 " 的思想。
無論是要異地辦學還是新設本科院校,部屬高校的運行經費主要還是來自于中央财政的撥款,這也意味着,一旦要建設新校區或創辦新學校,中央财政這邊需支出的資金可不小。
以西安交通大學位于西鹹新區的創新港校區爲例,資料顯示,就這個項目的投資就超過了 200 億元,背後也依賴着陝西省層面的土地劃撥與地鐵規劃等市政努力、多個中央層面的部委共同參與。
雖然這個校區針對的是研究生院的設立,但可以聯想,本科校區的建設亦或全新大學的創辦,也少不了雄厚的資金支持。
但正如《體制内待遇下降,年輕人還是擠破頭考編》中提到的,在 3 年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全球經濟備受沖擊,我國的經濟增速放緩,近年來财政赤字正在逐步擴大且缺口還不小。
收支緊張且基于民生考慮,不難理解爲何要推動過 " 緊日子 " 思想的貫徹落實。如此一來,中央經費撥款減少,也就難以保障異地辦學或新設本科院校的順利推進。
據了解,從 75 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公開預算情況來看,近幾年單年降幅 10%-20% 的高校可不少。
此外,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目前國内的出生率是越來越低了。
☉數據來源:Wind
按照這個趨勢,有研究預測,包括本科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學齡人口将會在 2032 年達到峰值,随後呈現快速減少的趨勢。
若後續人口結構情況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建設過多的異地校區或新增大學難免顯得沒那麽必要。
科研創新、受教體驗更爲重要
就目前的政策下,多地跨省設立異地校區或新增本地大學已經不易,不過也明确了是 " 原則上 " 的事,特殊情況下還是有例外的,而且目前的政策還是給一些地方留了創辦省内異地校區的 " 口子 "。
不過,在 " 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内涵式發展 " 的指向下,加上我國目前能培養一流人才且在國際高等教育界擁有話語權的大學并不多,國内高水平院校更應該關注的是一流人才的培育,提高自身的能力而并非盲目擴張。
3 月 5 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的教育工作要點包括了 "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支持中西部地區高校發展,深化體教融合。"
而在科研創新方面,要實現實體經濟振興、解決卡脖子難題,更多要依賴于普通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的努力。可以說,高水平大學在戰略需求上将會受到更多的期待。
确實,目前國内的許多高校的師生團隊也創造出了不少傲人的科研成果或切實解決了不少難題。
如在學生年均 21 歲的情況下,清華大學的師生團隊就在 2018 年 10 月成功實現了 " 天格計劃 " 一号衛星載荷發射,2021 年 1 月 21 日," 天格計劃 " 二号衛星載荷首次成功探測到伽馬暴事例;作爲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學生,在 " 田園使者 " 團隊中也下地爲農戶診治病蟲害,發揮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作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高校大學還需要先改善内部教書育人環境。
對一些教師而言,繁忙的考評、申報、寫材料自然會擠占他們探索創新的時間,過度繁忙且形式主義或無用的事情反而會不利于教師團隊科研成果的産出,也不利于全身心投入科研與教育事業中。
而從學生教育上看,即使是國内的一些知名高校也存在學生受教體驗差、教育質量較低的情況。除了該專業在校内并非優質學科難以得到重點關注外,教育氛圍松散、理論與實際不挂鈎等也是問題。
關于這個情況,有人認爲,在人口結構失衡、未來學生逐漸成爲稀缺資源的情況下,倒是有可能倒逼高校回歸以人爲本的育人使命,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優化學生的受教體驗。
但就目前大學生的入學就讀數量來看,按照上面對包括本科在内的高等院校的學齡人口将會在 2032 年達到峰值的預測,這樣的情況大概率至少也還要近 10 年的時間才可能出現。
但俗話說得好," 時不我待 ",既然存在阻礙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情況就應該得到重視并解決。近年來,基礎教育領域密集探讨着 " 爲教師減負 "、" 中小學教師退出機制 " 等情況,或許也該以此爲鑒好好地反思一些高校教育質量以及師德師風的問題了。
總的來說,從長遠來看,一味地擴大高校的物理空間也不見得會是什麽好事,反而踏踏實實地做好教育育人的工作、産出更多的科研創新成果、實現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求才是硬道理。
在知識星球【非凡油條】裏,你可以獲得的:
1
重大财經新聞的分析,主要針對它對我們普通人的影響,以及可能的對 A 股大盤形勢的影響。
2
免費提問,随時可以向我提出财經或是生活上的問題,在不涉個人隐私的情況下我盡量解答。
一些公衆号上不方便談的話題,都會在知識星球裏發布。
3
财經方面的資料分享,比如行業研報,相關論文,都會發在裏面。
4
不定時開設一些自學課程,比如下周開始的 AI 辦公工具學習課程,我會帶着大家一起學習前沿新知識,提高工作能力
" 非凡油條 " 目前年費爲 100 元,非常優惠,以後會逐漸提價。這個價錢很值,能讓你避免幾十倍、幾百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