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記者 萬敏 " 我現在不會多談起股票了,炒股需要長期的研究,心性上的定力,并不是每個人都适合炒股。" 從 20 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炒股的老李,臨近退休的年紀,不再熱心地向年輕同事推薦股票,閑暇時,他喜歡練習書法,平心靜氣。
" 以前用最多的錢買銀行理财,保本且年化利率能到 4% 以上,現在隻能放大額存單、年金險裏了,基本上沒有風險。" 北京的保險經紀人小張,從小目睹父母輩辛苦攢錢,湊一個整數就去銀行存定期。從那個時候走到現在,财富的記憶紛繁而起伏。
2023 年,正值改革開放 45 年,回溯以往,這是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 45 年,是國民創富的 45 年,也是居民保衛财富的 45 年。其間,從 80 年代人民币長期保值儲蓄存款 " 開篇 ",到 90 年代一年期存款利率站上 10%,中國成爲世界上居民儲蓄率最高的國家,到 21 世紀以來,随着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和投資渠道的增多,房地産崛起,股票、信托、基金、銀行理财、保險百花齊放,再到近些年來儲蓄利率一路下降,房地産行業掉頭向下,資本市場震蕩加劇,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現金爲王、預定利率的保險投資的财富軌道上來。
那些年追過的牛市
1990 年出生的小張,記憶中家裏的錢大部分是在存折裏的,母親到銀行存好錢,會仔仔細細看一遍多出來的一行數字,露出安心的笑容。
90 年代,中國居民儲蓄的年均增速在 30% 左右,存款利率一直長期穩定在 10% 上下,小張覺得,父母這一代人,最偏愛的理财方式就是 " 存錢 "。小張在經濟獨立後,炒股、買基金淺嘗辄止,她心底裏比較堅持 " 哪怕不掙錢,也不能虧錢 "。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1992 年 8 月 7 日,深圳市人民銀行,工商管理局、公安局、監察局發布了 1992 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售公告,宣布發行國内公衆股 5 億股,發售新股認購抽簽表 500 萬張,憑身份證認購,每一張身份證一張抽簽表,每人一次最多買 10 張表。然後将一次性抽出 50 萬張有效中簽表,中簽率爲 10%,每張中簽表可認購本次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 1000 股。
按照當時媒體的說法," 沸騰了,整個城市在股票的火熱中 "。1992 年是中國股市的元年,也出現了第一次大牛市,當時的上證指數開盤不到 100 點,到了年底卻沖到了 1100 點。
在 1992 年的廣東,大學本科畢業生老李還想不到,他當時看到的那種 " 借 " 身份證去開戶炒股的狂熱,會怎樣影響他此後的人生。
"92 年年初,鄧小平‘南巡’,我是 6 月份到的廣東。" 老李說。他大學本科的專業是化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江西一家合資企業,收入不高。他憑借對政策的敏感力,也加入了到廣東 " 發财 " 的大軍。
但老李真正開始炒股,是到了 1998 年。那時,他在上海讀了經濟方向的研究生。他的很多同學畢業後進入券商工作,有一位在君安證券的同學一年能掙 10 萬元,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他所在單位也有一位精通炒股的同事,業餘靠着做股票買了一兩套房子。" 我那個時候才相信,做股票是可以發财的。" 老李說,經過和這位同事交流,他決定去炒股。那時必須本人拿身份證等材料去證券公司營業廳,要排着長隊開戶。他找券商工作的同學插隊幫忙開了一個戶,才得以 " 入場 "。
" 那時候大家比較喜歡網絡概念的股票,當時有一隻很火的公司,現在已經退市了。" 老李說,那時他不知道什麽是價值投資,什麽題材火就跟着買什麽。後來,很多人炒股出了名,有的是 " 技術派 ",有的是 " 價值派 "。當時市面上大火的投資書籍《時間的玫瑰》《窮爸爸富爸爸》,老李都看過。
2001 年,中國加入 WTO,上證指數從 2001 年 1 月的 1400 多點一路攀升,到 11 月底達到了 2300 多點,漲幅超過 60%。股市出頻現 " 造富神話 ",氛圍也更加浮躁。
" 我看到一些技術派的人很快起來了,又很快失敗了,知道隻有技術沒有價值是不可能長久的。但是中國的股市,巴菲特那套也賺不了錢,炒作的氣氛太濃厚了。" 老李記得,當時有個浙大電器專業研究生畢業的年輕人,每周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炒股經驗,他分享的有一家主業是安防的上市公司,3 年時間股價漲了 20 倍,通過他的分享,老李也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選股經驗," 小盤、績優、高成長 ",他這樣總結。
在實戰中積累的經驗,爲老李在後來的牛市中赢得了機會。在 2006 年的那波大牛市中,讓他記憶猶新的是,招商銀行的股價從 6 元走到 40 多元;一個朋友在一隻券商股 8 元時買入了一萬股,後來這隻股票漲到 100 元還多。這一波牛市中,老李賺了三倍。
因要準備出國留學的資金,老李及時撤出股市中的資金,運氣極好地逃過了此後股市的快速下跌。2005 年 6 月至 2007 年 10 月,上證指數從 998.23 點上漲到 6124.04 點,而後在幾個月内跌至最低 1600 點附近,有的人被中石油套牢,至今也未解套。
願賭服輸 基民 " 撤退 "
2007 年,接替股市大牛的是房地産投資的火爆。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7 年,全國共完成房地産開發投資額 25280 億元,增長 30%,增速上升 7.4 個百分點,高于其他行業的投資增速;占城鎮總投資比重高達 21.5%。
這一年,房價漲勢洶湧,2007 年 12 月,深圳住宅價格同比漲幅爲 51%,北京爲 45%,廣州達到了 30%,津、渝、滬三地的同比漲幅也都超過了 15%。2008 年底," 四萬億 " 投資進一步讓房地産 " 起飛 ",買房成爲公衆最熱衷的投資。
老李後來總結,股市的 " 牛 " 結束後,總會出現一波房市的 " 牛 "。但他從股市撤出後,大部分錢投進買了一個商鋪,可惜這個商鋪由于開發商的原因遲遲未能交房,錯過了商機。到 2013 年,上海的房價快速上漲,房源緊俏,他通過一位房地産公司的副總裁 " 打招呼 ",才買了一套房子。
他也積極入手了地産股,比如,他研究認爲華夏幸福的商業模式特别好,大概有三四年時間,這隻股票每年能讓他賺百分之四五十," 它跌到一定程度,我覺得它估值低到了那個水平就買進去,然後賺個百分之四五十就跑出來,做得很舒服。"
受歐債危機的拖累,2011 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2012 年 A 股先揚後抑、整體震蕩,上證綜指全年僅上漲 3.17%。但房地産闆塊卻走出獨立行情,全年大漲 31.73%。
一直到 2018 年以前,老李炒股整體上賺的比賠的多。由于家裏人對他炒股的意見比較大,後來他轉戰基金投資,但趕上疫情幾年,他買的私募基金至今還未解套。
2020 年,公募基金罕見 " 爆發 ",據 Wind 的統計,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高達 36.91%。有業績統計數據的 4426 隻股票和混合型基金中,虧損的基金數量僅有 144 隻,賺錢效應凸顯。這一年,90 後基金經理和基民争相登上熱搜,仿佛每個時代都會有每個時代的 " 造富神話 "。
但财富信息的傳遞如同投石到水中的波瀾,傳遞到邊緣時,局勢可能已發生變化。2021 年,A 股整體呈 " 震蕩 " 行情,個股投資難度明顯增大。投資者們更多認爲 " 炒股不如買基金 ",權益基金整體 8.81% 的平均收益率,超越了主流指數。
2021 年三四月份,80 後趙冰偶然看到了支付寶上在推薦基金,感覺支付寶上的基金起步 100 元就能買,比較方便。他大緻根據支付寶的推薦和基金的過往表現選擇," 分散風險 " 地對每隻基金都少量買入。到 2021 年底,他持有 40 多隻基金,總計市值 10 萬元左右。這一年,他的基金收益最高達到過 100% 以上。
但是," 一大規模買之後就套住了 "。趙冰回憶。
經曆了短暫繁榮的公募基金,在 2022 年徹底進入低谷,據 151 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披露了 2022 年年報,公募基金合計虧損 14547.80 億元。" 遇到持續下跌的時候我就不去看它了。" 趙冰說,那時候 10 萬元是他手頭可以動用的所有資金,買了基金後,自己幾乎沒有儲蓄了。直到今年上半年,整體虧損了約 30%,他把基金全部清倉了。
如果問趙冰對這段基金投資有什麽收獲,他隻是有一些遺憾," 願賭服輸。其實拿長線的話,再撐個三五年,盈利的可能性比較大," 由于家庭的開支增加了,他不能再繼續持有基金了。
這種對未來的資本市場投資的樂觀,與老李的态度較爲相似。老李也相信,新的一波剛進來的人沒有原來的股市恐懼症,新的一波已經培養好了,像 2020 年、2021 年基金火的時候,就是很多 90 後進去了。2006 年,也有人喜歡買封閉式基金,持有到現在也有賺好幾倍的。
老李說," 我個人覺得現在可能就是很好的又一次機會,又快到很多地方有黃金的時候了。因爲股市裏面,隻要跌到一定程度總會價值回歸的,現在很多的估值都過于低了。"
愛上儲蓄與囤積帶來的安全感
2018 年 4 月,央行首提 " 雙軌合一 ",進一步推進市場利率化改革,同時進一步放開了大額存單利率浮動上限,将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農商行的大額存單利率浮動上限分别上調。加之 2019 年 6 月份以後,由于 P2P 爆雷潮、債券違約潮出現,股市也表現不佳,居民存款有逐漸回流的趨勢。按照央行公布數據,2019-2022 年,新增居民戶存款分别爲 9.7 萬億元、11.3 萬億元、9.9 萬億元和 17.84 萬億元。2023 年上半年,住戶存款同比增速達到 17.2%。
小張是 90 年出生的人,2020 年也曾趕熱熱鬧買了幾隻基金,交了不少 " 學費 " 後,她選擇清倉,轉而将大部分的錢放到銀行儲蓄中,尤其是一些小型城商行、民營銀行,花心思去找利率比較高的儲蓄産品存入。2022 年初,個别區域村鎮銀行出現風險事件,小張也更詳細地去了解銀行資質股東、存款保險制度等信息," 不買基金之後至少心情平靜了很多,不會大起大落。" 小張說,她現在也是三十多歲的人了,理财應該更謹慎穩重一些,父母是普通工薪階層,現在她可以理解他們熱愛儲蓄、囤積物資的習慣。
央行發布的《2023 年第二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58.0% 的居民傾向于 " 更多儲蓄 ",比上季增加 0.1 個百分點;傾向于 " 更多投資 " 的居民占 17.5%,比上季減少 1.3 個百分點。
去年,小張的孩子出生,爲了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小張辭去了在互聯網企業的高薪工作,加入了保險經紀人的大軍。本來就頗有财務頭腦的她,買入了一筆預定利率 3.5% 的增額終身壽産品," 以後銀行存款利率可能還會下降,3.5% 穩穩的,還要啥自行車。" 她說。
在資管新規正式實施後,銀行理财打破 " 剛性兌付 ",理财産品将不再保本保息,疊加權益市場波動帶來的居民風險偏好的下降,長期來看銀行儲蓄利率将進入下行通道,增額終身壽險鎖定 3.5% 的終身保額複利率,熱度大幅提升。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公布數據,人身險公司今年上半年實現原保費收入 23276 億元,同比增長 13.83%,其中壽險實現 18670 億元,同比增長 16.86%。
" 我現在還有股票,但也不是主要的投資,就是保持一個市場敏感度的作用。有時間的時候分析分析,也是一種樂趣。退休以後,我可能保持兩項愛好,一個是書法靜心,一個是炒股鍛煉腦子。" 老李說,炒股的門檻雖然看起來很低,但真正要賺錢需要長期的投入研究,大量的勞動,還需要心理、天賦,并不是每個人都适合炒股。
杜冰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雖然工資和一線城市比不算高,但醫療保險、社保退休等比較完善,也基本沒有失業的風險,他說自己現在算是 " 月光 ",暫時應該沒有餘錢去做理财。
小張的保險賣得熱火朝天,工作環境也很溫馨,有必要的話可以帶着孩子去上班,她很滿意。銀行的高利率儲蓄産品越來越難找,但在有明顯的市場要轉好信号之前,她也不會再投基金股票了,畢竟賺錢是越來越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