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登記不再需要戶口簿了。
8 月 15 日,這一話題熱度不斷攀升,最終沖上了微博熱搜榜單第一。
圖源 / 微博
這一切源于民政部 8 月 12 日發布的《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一則通知。依據修訂草案,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都不再需要戶口簿,并取消登記的地域管轄規定。
圖源 / 财聯社
網絡上的讨論紛紛擾擾,讓人不禁回想起幾周前的另一則熱搜:根據民政部公布的《2024 年二季度民政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結婚登記 343 萬對,較去年同期減少了 49.8 萬對,創下近年來的新低。
事實上,如今隻要是關于婚姻方面的數據或制度新規,都能引起廣泛的關注,而兩項對比之下,我們看到中國當下的婚育困境:再多的利好措施,似乎都打動不了年輕人不結婚的心。
結婚,變得更容易了
修訂草案甫一出現,李平平就把網上的新聞轉發給老公," 看,要是早幾個月有這個政策,咱們也不用折騰回老家登記了。"
李平平和老公既是大學同學,又是陝西安康老鄉,畢業後他們都留在了北京工作。戀愛幾年後,當他們都覺得無論年齡、經濟條件、心理預期已經達到進入婚姻的狀态時,結婚,似乎是個順其自然的選擇。
按照目前結婚登記條例的相關規定,需要至少一方有北京戶口才能在北京領取結婚證,這個條件,他們都不滿足。
李平平原本打算挑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登記,比如 "520"、七夕,但考慮到這些日子前後都沒什麽假期,專門請事假、休年假回一趟老家實在不便,加上來回路費,着實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最終他們還是選擇趁着五一假期回家,再請一天事假,節後把證領了。
圖源 /《隻是在結婚申請書上蓋了章》劇照
未來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實施後," 回家扯證 " 将成爲曆史,隻要你想結婚,全國任何一個地區的民政局都可以受理。而影視劇、小說裏 " 背着父母偷出戶口本結婚 " 的橋段也會不複存在——隻要拿着身份證,男性滿足 22 周歲、女性達到 20 歲,就能結婚。
這是既前幾年取消結婚登記 9 元工本費以來,對結婚登記最大的一次修改。
圖源 / 北京晨報
結婚登記的程序簡化了,網絡上一下子炸開了鍋,很多人直呼:國家爲了促進年輕人結婚,真是煞費苦心。
其實 " 國家下場催婚 " 這樣的節奏倒也不必過于跟風,婚姻登記的程序簡化,初衷自然是便民。
過去想要結婚領證,除了情感上、習俗上的長期籌備,整個流程也充滿了 " 儀式感 "。首先,它需要取得雙方家庭的戶口本,這個平時隻有在生老病死這些一等一的 " 大事 " 時候才用得着的證件,就讓婚姻蒙上了一層神聖、重大的氛圍,即使在部分 " 跨省通辦 " 異地領證的地區,依然需要專門回家取回戶口本或者郵寄。
當然,這已經是當下有過多次簡化的領證流程。要在過去,結婚需要的證明材料還有更多,包括單位的介紹信、居委會開具的單身證明等。領證,無異于一次政審。
除了實實在在的方便,脫離戶口本的婚姻登記,更凸顯了婚姻作爲個人選擇的自由。
圖源 / 視覺中國
雖然我們常說 " 婚姻是兩個家庭的結合 ",但結婚首先應基于個人的意願,作爲達到法定婚齡的成年人,結婚是自由意志,當人們選擇結婚或離婚,都應被給予充分的尊重。其次,在我們國家,對待婚姻的态度一直較爲嚴肅,大多數人會與父母等家人有充分的溝通,網友們所擔心 " 背着父母偷偷結婚還生一堆孩子 " 的情況難成爲主流。
怕走進婚姻,又怕走不出婚姻
政策的風吹草動似乎恰好沒能觸動年輕人的敏感區," 讓結婚更方便 " 也就變成了一個僞命題,這是年輕人最不看重的一環,畢竟,隻有到了能談婚論嫁的程度,才會考慮個中流程的繁簡。
回到政策本身,也有人指出不再綁定戶口的婚姻,是否意味着婚姻的安全性也會大爲降低?
相比個人的身份證,我們的戶口本多包含了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直系親屬的信息,這對于交往時間不長、彼此了解欠佳的情侶來說,也算多了個 " 驗明正身 " 的環節。另外,戶口本上所直接呈現的信息更豐富,籍貫、婚姻、兵役情況都能一目了然,對于想要實施騙婚、重婚的不軌之人實在是難以得逞,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另一半的合法權益。
當然,由于現在能用到戶口本的情形有限,全國對于流動人口的約束幾近不再,導緻很多人的戶口本多年未曾更新,也沒有綁定人臉識别信息,想要在個人真實情況上造假,這個口子并不能全靠戶口本來堵住。
所以,對于婚姻情況數據全國聯通顯得尤爲重要,在大數據時代,已完全可以實現。過去,民政部門所掌握的婚姻情況僅限于省内,重婚者正是利用了這一漏洞,跨省再與他人結婚,堂而皇之取得合法的結婚證。而網友們所期待的結婚登記時增加征信報告、體檢報告的審核環節也難以歸到民政部門的職責範圍内,這些更多還是要靠雙方的坦誠。
目前婚姻信息僅限省内查詢,并未做到全國聯網
圖源 / 作者提供
此外,離婚程序愈加複雜,也在不斷驅趕年輕人走進婚姻。
在這份修訂草案裏,雖然取消戶口本和婚姻登記地區限制同樣适用于離婚登記,但大家的關注重點顯然更集中在 " 離婚冷靜期 "。
其實這并不能算個 " 新聞 ",早在 2021 年 1 月 1 日頒布的《民法典》裏," 離婚冷靜期 " 就成爲國家正式的法律條款,而這次隻能算是條例與法律做了統一。
圖源 /《民法典》
相比結婚 " 想結就結 " 的便捷,協議離婚的過程就要麻煩很多,不僅需要等待 30 日的 " 冷靜期 ",而且在冷靜期内,一方不同意離婚的話,就完全可以撤銷離婚申請。
在法律專業人士看來,這樣設置的初衷是避免沖動離婚,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權益。因爲相比婚前的單身狀态,辦理離婚還牽扯到共同财産的分割、子女的撫養等諸多争議事項,這個過程需要被審慎對待。已經結婚的人大概都能理解,離婚的決定容易在争吵、矛盾時輕易做出,但第二天就後悔的情況時有發生。
另一方面,更複雜、更慎重的離婚手續,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維持國家整體的結婚率起着重要作用,縱觀歐美日韓,均有關于冷靜期的設置。在英國,需要分居兩年才能離婚;在美國部分州,離婚冷靜期從 30 天到 6 個月不等;而在日本,甚至在正式辦理協議離婚後,還可以在 3 個月内向法院提出撤銷請求。
但在年輕人看來,更難走出婚姻,則會令他們更懼怕走進婚姻。
圖源 / 小紅書 @烤魚無鹽有點閑
要不說如今年輕一代的新腦子就是更好使呢,得益于網絡各類紛繁信息的暢通,年輕人在了解清楚離婚手續後,沖動結婚的心思都要暗淡下來。當離婚變得如此困難,利益牽涉重大,何不如隻同居不結婚,既能相互陪伴,又減輕肩頭的責任。
年輕人更願意擁抱 " 不婚主義 "
追溯修訂草案之前,年輕就已經或主動、或被動地去擁抱 " 不婚主義 "。
高峰時期,我國每年結婚登記超過 1300 萬對,而今年,上半年 343 萬對的數字創下了 10 年新低,全年的預期大概是 700 萬對,僅有之前的一半。
圖源 / 澎湃美數課
這首先源于人口 " 基本盤 " 的萎縮。
從全國的出生人口走勢來看,從 1980 年至今,人口出生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年度出生人口從 2500 萬人已經下降到去年的 900 萬人。
如今 90 後、00 後作爲結婚的主力軍,本就相比于 80 後的人口規模少了一大截。基本盤縮小,适婚人群急劇萎縮,層層沙漏之下,自然最終能走到民政局登記結婚的人就少太多太多。
第二,伴随着經濟水平的提高,婚育年齡的推遲也是難以違背的規律。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 年全國平均初婚年齡爲 28.67 歲,相比 2010 年的 24.89 歲,整體退後了近 4 歲。
圖源 / 中新财經
如果以 28 歲爲界,現階段這個年齡以下的群體即爲 95 後,他們被稱爲 "Z 世代 "、" 互聯網世代 "、" 數媒土著 ",他們與網絡一同成長,更加注重自我感受,也有多元的社交與個人生活,婚姻對于他們并非人生的必選項,推遲結婚、甚至終生不婚都是正常且正當的。
圖源 / 百度百科
另外,走進婚姻成本持續攀升,讓囊中羞澀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如今,每年歲末到春節,相親、彩禮總能成爲自帶流量的話題,引得無數年輕人去共鳴、去讨論。農村動辄二三十萬的彩禮讓許多普通家庭負債累累,城市裏房子、車子等必備品也幾乎會掏空 " 六個錢包 "。
赤裸裸的金錢數字已經讓人望而生畏,更何況還有婚姻中所要付出的時間、自由等看不到、摸不着的無形成本。婚姻,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越來越聰明的年輕人,怎麽算,都不劃算。
最近還有一組數字特别引人關注,那就是失業率。7 月份,31 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是 5.3%,高于 6 月份。按年齡結構來看,16-24 歲失業率一路狂飙,達到了 17.1%,創下有數據以來的新高。而 25-29 歲的失業率是 6.5%,終止了之前連續 3 個月的下降。
圖源 /Yuichi 的宏觀金融筆記
而這些數字,并不包含大學畢業後成爲全職兒女的待業群體,或是居家考公、考研的年輕人。
對于講求 " 先立業、再成家 " 的國人來說,找到一份薪水尚可、預期穩定的工作難度已經不小,對未來的不确定感令年輕人走進婚姻的意願再度被擠壓。
在這樣的社會語境之下,年輕人 " 不婚 " 的痛點短期内難以解決,讓想結婚的人更方便,讓想離婚的人更理性,讓不結婚的選擇也得到尊重,才是個各方都暫時滿意的結果。
文字 | 李準福
編輯 | 超楠
圖片 | 網絡、視覺中國、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