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是一位将軍,也是一位院士,是我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著名專家,參與了中國全部的 45 次核試驗任務。
一輩子隐姓埋名的他,在生命的最後 10 小時,在病房裏仍争分奪秒地爲國工作。離世前的這段畫面,更是讓無數人感動落淚。
今年清明節前夕,林俊德的兒子林海晨從陝西西安趕至新疆馬蘭革命烈士陵園,看望了長眠在此的父親。總台《面對面》專訪林海晨,一起走近他眼中 " 不近人情 " 的父親林俊德。
01
一次次拒絕兒子的探望
他将最後一刻用在了 " 刀刃上 "
拍攝于林俊德院士去世前一天的影像中,他戴着氧氣面罩,身上插有十多根管子,拖着疲憊的身軀,顫抖着操作眼前的筆記本電腦。
當時,林俊德被确診爲膽管癌晚期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放棄化療和手術,把辦公桌搬進病房,開始與死神賽跑。
盡管護士一次次提醒林俊德,他的身體狀況已不适合坐起,但林俊德回複說:" 躺在床上是病人,坐起來就是正常人。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來了。哪怕是隻有幾個小時,我也要在最後的時間坐着工作。"
住院期間,林俊德一次次拒絕了兒子林海晨的探望請求,直到去世的前兩天,他才允許兒子來到自己的病房。
林海晨:當時,父親不讓任何人來看望。他的感覺就是 " 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讓我把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
央視新聞
,贊 2053
在生命最後的兩天時間裏,林俊德在電腦上整理了大量資料,三次打電話指導或詢問科研工作,兩次召集課題組成員,布置後續任務。
2012 年 5 月 31 日 20 時 15 分,他終于放下工作,可以休息了。這位軍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後的沖鋒。
02
爲 " 機遇 " 而 " 發狂 "
他放不下的事業始于新疆馬蘭
1963 年,我國首次核試驗的準備工作全面展開,25 歲的林俊德接受了研制測量核爆炸沖擊波壓力自記儀的任務。他帶領着和自己同樣年輕的科技人員一起,紮根新疆馬蘭,開展艱苦的技術攻關。
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林俊德負責研制的壓力自記儀準确測量到了核爆炸沖擊波的參數,爲我國首次核試驗留下重要數據。之後,從原子彈到氫彈,從大氣層到地下,他帶領團隊研制出系列測量系統,在我國曆次的核試驗中得以成功運用。
" 一個是機遇,一個是發狂。" 談及成功的關鍵,林俊德坦言,自己取得成功是源于國家給予的 " 搞核試驗的舞台 ";此外就是要 " 發狂 ",一旦抓住機遇就要發狂地工作。
林俊德基本每天晚上都會到辦公室工作," 因爲到辦公室一坐,靈感馬上就來了。隻要有一個小時,我就往辦公室一坐,思想集中了,什麽也不考慮。"
在獻身核事業的半個世紀裏,林俊德帶領團隊取得多項核心技術的突破,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4 項、國家技術發明獎 2 項、軍隊科技進步獎 31 項。
03
做人要做 " 梁 " 和 " 柱 "
他還是一個 " 不近人情 " 的父親
在兒子林海晨的記憶中,同在駐疆某部隊工作的父母始終是忙碌的。" 家是旅店,對父親來說就是睡覺的地方。對他的印象就是周末陪陪我們,放一些音樂。"
△林俊德一家人合照
林海晨回憶起與父親相處的點滴時坦言,在林俊德升到主任之後,家中配備了電話。可當看到兒子使用電話打給他自己或者同學,林俊德都會不高興。
林海晨:他說這是給工作安的電話,不是給生活安的,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我覺得别人并沒有分得這麽清。
記者:你有沒有理論過這些事?爲什麽别人可以做,我不可以做?
林海晨:理論過。他說别人是别人,别人犯錯誤你也犯錯誤嗎?或者說别人要去幹一件你認爲不對的事,你也要去幹嗎?
1989 年,林海晨考入長春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專業是父親幫他選擇的,他還在大學期間如願以償入了黨。" 我爸跟我說,‘入黨是一輩子的事,不是你一時熱血就入了’。他強調過很多遍,說這輩子能有這一切都是黨給的,一定要對得起黨。"
大學畢業後,林海晨進入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成爲一名工程師。在那之前,因爲父母所在的單位遷移到了西安,他得以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個城市。
工作之後,有一件事令林海晨記憶猶新。當時,他第一次拿到工資就買了帶魚回家,本想得到父親的誇贊,沒想到卻被父親 " 劈頭蓋臉 " 批了一頓," 我爸說你有這個時間不會看兩本書嗎?搞形式主義幹什麽?把工作幹好才是最大的孝心。"
起初,對于父親的不近人情,林海晨理解爲父親對他抱有過高的期望,直到父親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于理解了父親的精神世界。" 父親說,就像蓋房子,房子拆了,梁和柱還在。人就要做梁和柱,不要圖花裏胡哨,要永遠有自己的價值。"
林俊德去世後,按照遺言,他的骨灰被埋葬在新疆馬蘭。從此,他與戰友一起,永遠守護他們曾經戰鬥了一輩子的地方。
擇一事,終一生
緻敬 " 國之脊梁 "!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綜合《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