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沃爾特 · 米歇爾
來源:摘自《延遲滿足》,中信出版社
1
延遲滿足,是爲了更多自由
抖音創始人、字節跳動的 CEO 張一鳴是堅定的 " 延遲滿足 " 推崇者。他直言:"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問題,都因爲沒有延遲滿足造成的。延遲滿足感的本質是克服人性弱點,而克服弱點,是爲了更多的自由。"
" 延遲滿足 " 概念,實際來自于作者沃爾特 · 米歇爾從 1960 年開始的一項名爲 " 棉花糖實驗 " 的兒童心理研究。研究人員會在被實驗的孩子面前放一顆棉花糖,并告知他們如果可以在 20 分鍾内忍住不吃,則會獲得第二顆糖。
而對這些兒童的跟蹤觀察顯示,大部分可以堅持等到第二顆糖的孩子,後來的學業成績更佳。他們的社交與認知能力更強,在面對挫折與壓力時也比同齡人應對更爲自如。到中年時,他們事業成功與家庭和睦的的比率也比那些不能堅持等待 ( 低延遲 ) 的人更高一些。
這項延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實驗最終說明了一個問題:自我控制不是單純靠堅持或者說 " 不 " 就可以實現的,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而這個思維模式就是 " 延遲滿足 "。
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沃爾特 · 米歇爾從上世紀 60 年代開始,通過不斷實驗發現了人類自控力秘密,并将鍛煉自控力的方法命名爲 " 延遲滿足 "。在他的同名代表作中,米歇爾揭示了延遲滿足對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米歇爾在書中指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爲了抵禦外界的威脅并求生,大腦發展出了一套 " 沖動情緒系統 " 以迅速應對環境變化。因此 " 即時滿足 " 可以說是我們的本能。這也是爲什麽很多時候,人們即使知道當下滿足會造成不良後果,但往往也拒絕不了眼前的誘惑。" 延遲滿足 " 則需要我們違抗自己的本能,調動大腦中最爲複雜的 " 冷靜系統 " 對當前的沖動進行理性的反思與規劃,而這也正是自控力的根本來源。
自控力雖然不能承諾成功和美好的未來,但很多時候能幫助我們做出艱難選擇,爲實現目标而堅持努力。它不僅是一種技巧,更能在個人的長期發展中幫助我們内化目标、塑造人生價值觀并建立逆境中的頑強抵抗力。
2
延遲滿足,是一種精神力量
作者米歇爾在書中提到,關于延遲滿足的專項研究是曠日持久的,它覆蓋了諸多被實驗者幾乎一生的的時間。可見延遲滿足的能量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窺見,而是在日積月累中發揮着作用,引導着人生價值的實現。
那麽,我們究竟爲什麽需要延遲滿足?這個 " 反天性 " 的行爲是怎樣幫助我們磨煉心智、理性決策,并獲得長期的成功呢?書中總結了以下 3 點。
1. 抵禦即時誘惑
"
橋水基金創始人瑞 · 達利歐曾在一次座談中講到:" 生活就像是在捉弄我們,它會擺好誘惑和障礙,再問你怎麽選。人們普遍會回避失敗帶來的痛苦,但是我卻建議你去經曆痛苦。每當遇到困難,就把它當作是一次難題,一旦解決了它,我便獲得一種獎勵,這個獎勵就是下次我不再會回避問題并且知道如何應對。"
"
回看自身,多少次我們決心一定要減肥瘦身、存錢理财、求職上岸,卻又總是敗在了美食、" 剁手 " 和停不下的遊戲、刷劇跟前。其實,但凡我們能夠在做每次決定前開啓 " 延遲滿足 ",就不難發現,屈服于這些誘惑隻因爲我們對最終的目标還不夠堅定。而延遲滿足則能夠幫助我們冷卻沖動,令短暫的欲望爲長期的幸福讓路。
2. 提高标準,不斷進步
延遲滿足之所以被這麽多傑出的人推崇,是因爲它使人不斷精進的關鍵品質。
張一鳴在面對采訪時曾這樣描述過:" 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很好,不妨再往後延遲一下,這會讓你提高标準,同時留了緩沖。" 延遲滿足會使我們有更高的目标,而不是滿足于當下,沉溺于已有的成績。一次進步固然是可喜的,但不斷的進步才能完整我們的成長路程。
前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 · 貝佐斯就将延遲滿足發揮到了極緻。爲了創新經營模式,貝佐斯大膽開放了用戶評價系統。他表示,雖然 " 差評 " 難免會損失部分銷售,卻能幫助用戶做出更明智的購買決策,爲提高長期的用戶滿意度打下了基礎。貝佐斯堅信,短期利益可以被犧牲,是因爲最大的利益恰好是短期内難以被實現的。而 " 延遲滿足 " 也被他視作達到終極目标的必經之路。
延遲滿足,不僅是抵制誘惑,更是磨練心性。當你不再計較眼前的利益,不在乎一時的得失,既扛得住困難,也經得住稱贊,那麽你進步的速度,将會一騎絕塵。
3. 堅定信念
我們雖然不主張歌頌苦難,但也必須審視自己:是否一遇到困難就準備退縮?有時我們覺得艱難,往往因爲一點付出沒有得到立馬回報,便對整件事都喪失了信心。而延遲滿足,則給予我們不斷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的精神力量。
近期熱播的電視劇《狂飙》讓其中反派 " 高啓強 " 的扮演者張頌文爆火。然而,從默默無聞到被觀衆熟知,花了他十幾年的時間。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張頌文,卻在畢業後的三年内面試了 600 多家劇組均被拒絕。彼時的他不是沒想過放棄,卻又不舍堅持多年的影視夢,不甘心還沒有真正發揮自己的水平便被埋沒。
在北漂的日子裏,唯一支撐張頌文的就是他對自己日複一日的鼓勵 " 相信明天就會好的。" 而這也正是《延遲滿足》書中所強調的信念感。作者米歇爾寫道,延遲滿足所帶來的信念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夠幫助我們進行積極的自我歸因。我們越是希望通過努力換取想要的結果,便越是能夠抵擋誘惑、緩解焦慮、獲得目标感與掌控感。在這其中,信念是延遲滿足的結果、也是延遲滿足的動力,引領我們在等待的過程中越挫越勇,儲存耐力、厚積薄發。
3
掌握方法,延遲滿足不難
延遲滿足雖然對我們的成長發展大有幫助,但作者米歇爾仍在書中強調," 延遲滿足 " 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過度的壓抑自己,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使人鑽入牛角尖,徒增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那麽,究竟怎樣正确地延遲滿足呢?
1. 習慣成自然
既然延遲滿足要求我們在挑戰和誘惑面前堅定不移,那麽最好的做法就是試着把這些積極的行爲常态化。例如,每天刷牙洗臉就不需要毅力,那是因爲我們已經養成習慣了,而大部分人也都不會在乎洗漱花費的幾分鍾時間。
實際上,對于其他需要延遲滿足的事情也是如此。心理學上有一種 " 白熊現象 ",越是需要克制的事情,人們往往越忍不住去想、甚至偷偷嘗試。想要打破這個怪圈,米歇爾在書中提到了 " 如果——就 " 的辦法。簡單來說,就是給自己設置明确的目标,不斷重複延遲滿足的行爲,直到它們成爲習慣爲止。
2022 年 12 月 21 日,更新了 3652 天的 " 羅胖 60 秒 " 落下帷幕,有人問羅振宇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他說," 最根本的答案還是,把目标,轉換成習慣。"
起初實踐這個方案會有些困難,但持續一段時間之後,你會發現 " 延遲滿足 " 變得不再那麽痛苦,甚至你開始沉迷于一個好習慣的養成。
2. 合理設置目标
然而,在養成延遲滿足習慣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設置合理的目标。沒有把握好目标優先級、和階段劃分,也往往是我們完成不了計劃的問題所在。
貝佐斯曾經與巴菲特交流,談到爲什麽他的投資理念非常簡單,卻沒有人去直接複制這種做法時,巴菲特答道:" 因爲沒有人願意慢慢地變富。" 的确,在設立投資目标時,大部分人都希望 在 30、40 歲時就賺到足夠多的錢,這是實實在在的誘惑,但是結果卻往往不能心如所願。
分層次的設立目标,不但能幫助我們将自己需要完成的事前落到實處,也更能讓我們在漫長的延遲滿足中獲得階段性的滿足感,不至于過度焦慮,也不會因爲目标太遠而喪失了行動力。
3. 及時強化
最後一個方法,叫做及時強化。
人類的意志力雖然有強大的力量,但是就如同琴上的一根弦,繃得太緊,拉得太長,則會完全失去彈性。正如《延遲滿足》書中所說,如果放棄所有快樂的消遣,不去體驗各種情緒,不去經曆可能的生活,我們的人生也會變得無趣且令人窒息。
需要明确的是,延遲滿足不等于 " 不滿足 ",而是 " 理性地滿足 "。作者米歇爾在書中建議道,爲了使延遲滿足成爲一件能長期堅持的事,我們也必須要給自己休息的空間,适時地用 " 即時滿足 " 來強化自己的意志力。
爲了實現目标而延遲滿足的過程猶如一場馬拉松,每個人都不免會有想要偷懶、或者氣餒的時候。及時的反饋或獎勵,就好似我們心靈的 " 補給站 ",以便我們迅速調整好狀态,向着終點更頑強地奔跑下去。
4
結語
錢鍾書的《圍城》中有這樣一段話:
" 一堆葡萄,有些人是從最壞的一個開始吃,一直吃到最好的,把希望留在前頭;有的人則相反,越吃葡萄越壞,吃到絕望爲止。"
這句話折射了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天性驅使我們先做那些輕松且愉快的事情,逃避困難和麻煩。但往往越是有意義的目标,那些令人欽佩的成功,則越需要經年的隐忍與堅持,和一次又一次的延遲滿足。(本文完)
end
管理智慧粉絲福利
文中的哪個觀點對你啓發最大?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截止到 4 月 2 日 24:00,獲贊數最多的兩位小夥伴,将獲贈《延遲滿足》這本書。
你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