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蟑螂也能煉油?還是食用油?!
你沒看錯,就像我們廚房裏的那些食用油——用花生提煉的花生油、用菜籽提煉的菜籽油那樣,這種新型食用油就是用蟑螂提煉的。
先别急着嘔掉晚飯。它們現在還隻處于實驗階段;而且,這裏用的蟑螂,并不是出現在你家牆角和垃圾桶的美洲大蠊或德國小蠊,而是同屬于蜚蠊目的另一種昆蟲,叫杜比亞蟑螂(Blaptica dubia)。
——似乎沒那麽惡心了?那我們來看看到底是怎麽做的吧。
未來蛋白質短缺?
昆蟲補上!
當然啦,這是個正經實驗,并非爲了獵奇。
實際上,對于未來可能出現的食物危機,尤其是蛋白質短缺的問題,食用昆蟲一直被視爲解決方案之一,畢竟昆蟲綱是世界上最繁盛的動物,是整個動物界中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個綱,多樣性十分豐富,養殖潛力巨大。之前的研究也發現,如果我們少吃肉而改吃蟲子,可以有效減少耕地的使用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而且,不少地區的人們都有吃昆蟲的習俗,例如中國的雲南。如今,現代的食蟲行業也應運而生。單是歐洲就有 300 多家昆蟲公司,昆蟲産品也豐富多樣,既有整條的蟲子,也有衍生品,例如面包蟲肉醬、黑菌蟲餡餅、蟋蟀粉薯片等。
某種加了蟋蟀粉的薯片 | Six Food
但吃歸吃,要拿來煉油的話,昆蟲有足夠多的油脂嗎?
其實,不同種類的昆蟲,油脂含量差别很大,少則不足 10%,多則能高達 50%。這比起脂用型豬 55~60% 的體脂率,也并不遜色多少。昆蟲的油脂類型也很豐富,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有,必須通過食物獲得的亞麻酸和亞油酸也在多種昆蟲裏都有發現。
所以這一次,研究者選擇了四種常見的食用昆蟲,試圖以食用油的方式,将它們帶進廚房。除了上面所說的杜比亞蟑螂之外,還有家蟋蟀(Acheta domesticus)、黃粉蟲(Tenebrio molitor)和黑菌蟲(Alphitobius diaperinus)。
向左滑動查看四種昆蟲
後兩者聽起來可能有點陌生。其實,黃粉蟲的幼蟲就是大名鼎鼎的面包蟲,是養蜘蛛、蜥蜴或是養魚養鳥時的常用飼料;黑菌蟲則是一種儲糧害蟲,喜歡吃谷物,對糧庫、大米加工廠、面粉加工廠都是嚴重的危害。
研究者将四種冰凍昆蟲分别泡在水裏,用聲波震動、打碎、混勻,再經過兩輪的旋轉離心來分層,最終得到四種昆蟲的油。據研究者介紹,相比于傳統的有機溶劑萃取,這種用水萃取的方式更加綠色環保,油的質量也更好。
E 即爲萃取得到的油 | 參考資料
食物的什麽最重要?
色香味!
光是煉出油當然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它們适不适合被端上餐桌。研究者從顔色、氣味、熔點等多個方面,對這四款新型食用油進行了詳盡而嚴謹的評估。
>> 色
下圖是他們得到的四種昆蟲油——在室溫下,它們都是顯而易見的黃色液體。研究人員不單單是靠肉眼來判斷,他們還用了一種分光光度法,對顔色進行專業系統的量化。從數據上看,四号選手蟑螂油有着最深的黃色,一号的黃粉蟲油則黃色最淺;同時,這四種液體中都透着淡淡的紅色,尤其以家蟋蟀油最爲明顯。
黃中透紅 | 參考資料
研究者猜測,這種黃裏透紅的顔色,可能跟類胡蘿蔔素有關,這種天然色素存在于昆蟲的外殼和它們體内流動的血樣液體中。如果這個猜測能被證實,那昆蟲油也會成爲類胡蘿蔔素的一個食物來源,跟我們吃西藍花和胡蘿蔔的效果相似。另外,這種顔色和我們習慣的花生油、菜籽油等都很相似。在研究者看來,這些特點能讓消費者更好接受這種新奇的食用油。
>> 香
爲了評價氣味,研究者分析了每一種油當中所含有的芳香化合物,每種化合物都有各自對應的氣味特點。從數量來看,這些油裏面的芳香物質都比較豐富。家蟋蟀油以 20 種芳香化合物位列榜首,杜比亞蟑螂油以 19 種緊随其後,黃粉蟲油與黑菌蟲油則相對較少,分别是 10 種與 11 種。
從氣味類型來看,家蟋蟀油也是遙遙領先的。你可以從中聞到有如芝士和黃油的甜味,混合了香蕉、椰子和柑橘檸檬的果香,以及一些像薄荷、青草、松柏之類的植物氣味;但又不盡然是這樣清新甜膩的,它還有像威士忌一樣的酒味、像醋一樣的酸味——這些混在一起,應當是一種非常高級的富有層次感的氣味。美中不足的是,家蟋蟀油還含有一種萜烯類物質,聞起來像嘔吐物和發馊的牛油。
黃粉蟲油和黑菌蟲油的氣味則相對單一。前者以甜味爲主,兼具一些像樟樹和草本的植物氣息,以及醋酸味和魚味。後者也多是甜味、青草味和果香,搭配了一點酸味和馊味。
這三種昆蟲油所含有的芳香化合物,不少都存在于我們現有的食用油當中——這樣看來,它們似乎還挺有希望能夠通過氣味這一關,成爲新型的食用油。
相比之下,杜比亞蟑螂油就太令人失望了。雖然它也有杏仁味、青草味、甜味和果味之類的香氣;但它有足足 7 種聞起來不那麽令人愉悅的芳香化合物,要麽是發馊的,要麽就是嗆鼻刺激的。研究者在論文裏也如實吐槽,他們在提煉蟑螂油的過程中,就聞到了一些糟糕的味道。
這些油脂的氣味,可能會受萃取方式的影響。先前有過另一個研究,認爲昆蟲油是無味的;研究者解釋道,之前的那個研究有蒸發的步驟,在一定溫度下,可能會讓特定的芳香化合物從油裏蒸發掉。所以,等提煉方法有所改進的時候,我們或許還是能夠享用到杜比亞蟑螂油呢!
>> 味
可惜的是,這項研究并沒有用這些昆蟲油做上幾道菜,從味覺上給出進一步的評價。
油炸家蟋蟀 | Wikimedia Commons
除此之外,研究者還測量了這四種昆蟲油的結晶點和熔點,并計算了它們的萃取效率。他們認爲,這四種昆蟲的煉油方法都有待優化,我們還可以從蟲體中獲得更多的油脂;同時,已經煉出來的油也可以繼續萃取分離,從而得到品質更高的食用油。
或許未來,我們不吃炸雞炸豬排了,餐桌上擺的是家蟋蟀油炸面包蟲、黑菌蟲油炒蟑螂……想象一下,嘎吱嘎吱脆的似乎也不錯?
參考文獻
DA Tzompa-Sosa, L Yi, HJF van Valenberg and CMM Lakemond. Four insect oils as food ingredi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insect oils obtained by an aqueous oil extraction. Journal of Insects as Food and Feed. 2019.
DOI 10.3920/JIFF2018.0020
作者:麥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