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幻走進現實,讓科技走向大衆。2 月 28 日。長安汽車攜手「三體宇宙」與航天專家,開麥直播「超級玩家」帶你「狂飙」三體世界,打造出一個 " 仰望星空 " 的沉浸式科技世界,邀請航天科普工作者王君毅與長安深藍工程師鄧清鵬,聯袂做客長安汽車、長安深藍直播間,窺悉文明的演進與變化,感知科學的發展與奧秘,共話《三體》世界與科技未來。
科幻是科技創新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引導力量,寄托了人類對未來的想象,驅動着人們對太空的探索,更推動着科技的普及與應用。随着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突破,智能汽車的快速領先發展以及科幻文學的空前熱潮,三者逐漸成爲了彼此成長的催化劑,當"科幻人文 × 航空航天 × 智能汽車 " 形成了一個 " 最硬核的夢幻聯動 ",每一次碰撞都能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到未來的廣闊。
AI 時代,以想象對話未來,突破人類想象邊界
愛因斯坦說 " 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卻能漫遊世界 "。《三體》作爲中國科幻的裏程碑之作和經典 IP,以深邃的科技創想、宏大的叙事方式,構建了一個無限壯闊的嶄新宇宙。「長安汽車」與「三體宇宙」,堅守生命真谛,皆奉科技爲圭臬,兩者的跨界攜手,是一次從品牌定位到價值觀的深度契合。
作爲科幻迷的航天科普工作者王君毅,對《三體》的喜愛溢于言表:" 它既包含了宇宙社會學,科技發展與進步,更揭示了人類存在的意義,從宏大的宇宙視角看到更高維的文明,《三體》給予我們這一代的科研工作者非常多的啓發。"
随着 ChatGPT 這項可能會颠覆人類曆史技術的日漸火爆,AI 社會化的認知可能與其技術發展本身同樣重要,直播間首先讨論了 " AI 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的關系與邊界 "。
針對「道德感」、「情感」也是一種「邊界」這一話題,航天科普工作者王君毅認爲" 二者的争議可能是一種藝術上的想象和這種話題性的沖突,但真正的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的差别還是比較大的。" 長安深藍工程師鄧清鵬則更生動的舉例:"AI 機器人可以說出‘好痛啊’這句話,但它無法理解‘痛’這個概念,因爲它沒有身體的感官。"人類獨有的情感、道德、創造力等,是劃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界限。
新技術爆發,以科幻啓迪現實,讓科技走向大衆
在《三體》中,科技硬實力決定着一個文明在宇宙中的尊嚴等級。而在現實中,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發展科技對國家的實力提升至關重要。直播間第二個互動話題就圍繞着包括新材料應用、安全、智能等新技術展開。
《三體》名場面 " 古筝計劃 "、" 太空電梯 " 中,由汪淼教授研究的納米材料讓人印象深刻,而在現實中,科學家已經研發出一種「碳納米管」,強度比同體積鋼的強度高 100 倍,重量卻隻有後者的 1/6 到 1/7。與此同時,中國航天的天梯、地球車站、空間驿站,也有望在 2045 年成爲現實。
目前,航天領域應用較多的新材料,諸如高模量碳纖維、碳纖維複合材料,賦予了航天飛行器的 " 铮铮鐵骨 "。對新能源汽車而言,新材料研究與應用同樣重要,深藍 SL03 電池模組之間的防火墊隔熱材料采用了航天級隔熱材料。據長安深藍工程師鄧清鵬介紹:" 長安深藍後續的規劃中,一些車型可能會考慮采用碳纖維材料,獲得車身的高強度與輕量化。"
《三體》闡釋了人類對于文明進程的保護,而在人類文明進程中,我們的科技發展始終秉承「以人爲本」。在航天領域,載人航天火箭設計了「前、中、後」三個環節來保障航天員的安全:在火箭發射之前,有類似滑梯的逃生通道;發射後 120 秒之内的最危險時刻,中國航天獨有的「逃逸塔」,可以保障低空階段的人員安全;120 秒之後稱爲「無塔逃逸」,一旦有危險,飛船會主動和火箭分離,進行自行避險。
在汽車領域,深藍 SL03 安全保障同樣分爲三個層面:在整車安全上,滿足五星标準得碰撞安全設計;在電池安全層面,iBC 數字電池管家能有效規避電池熱失控;在駕駛安全層面,配備了十餘項智能駕駛輔助系統,IACC 集成式自适應續航、360 度全景影像、AEB 自動緊急刹車功能以及車道保持技術等,協助用戶時刻關注路面狀況,防患于未然。
近些年,自動駕駛進入發展「快車道」,航天領域可謂自動駕駛的「老司機」,載人飛船與天和核心艙的自主快速交會對接;" 天文一号 " 火星探測器,成功自主探測着陸火星等,均應用了智能自動駕駛系統;而深藍 SL03 搭載的智能泊車系統 APA7.0 具備遠程挪車、遙控泊車等功能,還可以實現記憶泊車;NID3.0 高階輔助駕駛,做到 A 點到 B 點的智能輔助駕駛全覆蓋;長安新一代 L4 級自動駕駛技術,預計到 2025 年實現量産。
新能源革命,開啓人類無限能源夢,航向深藍宇宙
科技的不斷發展,推動着人類對能源的持續探索,圍繞「能源」話題,雙方也展開了精彩的互動。在《三體 II 黑暗森林》中,主人公羅輯醒來時,發現飛車沒有用燃油或電池,還以爲人類已經發明了永動機,實則是無線充電技術的廣泛應用。
何爲無線充電?就是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形成供電場,在此範圍内,任何用電設備都可以用天線或電磁共振線圈來接收電能。比如,我們的手機已經實現無線充電技術。
那在汽車行業有沒有可能實現 " 無線充電技術 "?長安深藍工程師鄧清鵬的回答是:" 我們已經開發出無線充電的樣車,相信在不久的将來,汽車無線充電不再隻是一個存在于實驗室,而是落到生活實處的新科技。"
除了無線充電技術,《三體》另一個情節,章北海爲确定火箭能源的技術路徑「無工質發動機」刺殺老航天員。而現階段,最新航天技術能源爲太空太陽能發電、可控核聚變發電,此外,氫能在航天界也已經廣泛應用,例如,氫氧燃燒給火箭産生直接推力。
長期以來,航空航天的科技都在逐漸應用到民生領域,以更好地爲普通大衆服務。例如,随着新能源技術的不斷升級與成熟,大範圍應用到汽車領域成爲現實。以深藍 SL03 氫電版爲例,它是中國首款量産的氫燃料電池轎車,CLTC 工況下,百公裏氫能耗隻需 0.65kg,并可實現 1kg 氫氣發電 20.5 度的超高發電效率。這也預示着,在新能源領域,長安汽車已經走在了發展前沿。
中國科幻熱的背後,是中國科技的發展,是中國制造的崛起。星光燦爛的「三體宇宙」,必将讓更多低頭趕路的人,擡頭仰望星空。國人步履不停投身于宇宙探索,用 30 年的時間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從無到有再到質的飛躍。而在由人工智能、新能源、物聯網等創新科技,引領的新一輪 " 技術爆炸 " 中,長安汽車選擇成爲科技文明的推動者,點亮文明進化的燈塔,航向頭頂那片 " 深藍 " 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