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楊玲玲
" 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第五屆華爲開發者大會上,華爲常務董事、終端 BG CEO 餘承東語氣輕快地給鴻蒙生态定調。
與之相對應的是,四年前的首屆華爲開發者大會上,餘承東走上台發布鴻蒙時,表情凝重。
彼時,華爲剛剛遭受外部限制,消費者業務面臨巨大挑戰。鴻蒙誕生之初,傳言并起。外界很多人并不相信華爲能在這麽短的時間内完成一款操作系統的開發,甚至稱鴻蒙爲 " 安卓換皮 ",認爲華爲隻是在做一次瘋狂的概念營銷。
四年之後,搭載華爲鴻蒙系統的生态設備數已經突破 7 億,開發者突破 220 萬。" 生态成,則鴻蒙成。" 正如對于華爲終端 BG 軟件部總裁龔體所說,鴻蒙已經完成兩大戰役,還剩一個戰役就是生态。
圖源:企業供圖
鴻蒙的成長速度驚人,一定程度上打破了 iOS 和安卓二分天下的格局。
今年 5 月,Counterpoint 數據顯示,華爲 HarmonyOS 系統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到 8%,在國内和全球市場均成爲安卓、iOS 之外的第三大手機操作系統。
市場未曾料及,四年時間足以讓鴻蒙成爲第三大陣營。不過,也有業内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坦言,相比國際成熟的操作系統,鴻蒙仍有很大進步空間,還需進一步加大市占率和商業化落地。
四年,鴻蒙經曆了什麽?未來,它又将往何處去?
華爲的南北向
操作系統的難度在于,研發者無法掌控一切。因爲生态,才是操作系統發展的關鍵。
多名行業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做操作系統,挑戰不在技術,而在生态。僅憑一家公司的技術實力,很難斷定其是否能把生态做成。
很多實力強勁的科技公司,都曾經嘗試過操作系統,比如諾基亞的塞班以及 Meego,強如微軟的 Windows Mobile,三星的 Bada 與 Tizen 以及黑莓的 Blackberry OS,這些都逐漸淡出大家的視線。
據行業人士介紹,操作系統的生态主要包含兩個方向,一個是向下兼容各種硬件,一個是向上提供接口培育更多的軟件 APP。前者稱爲南向,後者稱爲北向。
鴻蒙因爲目标支持硬件的廣泛性,南向的兼容要做很多,除需要支持不同種類的 CPU,包括 X86,ARM,RISCV 等,還需要支持一些特定行業内的硬件組合,如車機、家電、無人機、機器人等。
北向則更爲複雜,比如,在中國市場已經有相當多的開發平台,如何跟這些開發平台進行融合;同時,在 IoT 市場,華爲是否能夠打造一個跨品牌的 IoT 聯盟;諸如此類問題都等待着華爲在技術上和商業上予以解答。
如今,華爲在南向和北向都有了很多的變化。數據顯示,鴻蒙生态設備數量已經超過 7 億,開發者數量超過 220 萬人,API 日調用 590 億次。迄今開源鴻蒙社區超過 150 家合作夥伴,軟硬件産品超過 350 款。
圖源:企業供圖
" 得開發者得天下 ",一個生态的存亡,除了它是否足夠龐大,還要看是否有開發者願意持續支持。
開發者大會現場,多名開發者對時代周報表示,華爲最特殊的地方在于,它是國内唯一一家花費如此多資源做操作系統的科技公司。
爲開發出真正的國産操作系統,關注鴻蒙的開發者很有動力。有的開發者爲搞定一個問題,甚至可以無償付出。
21 歲的校園開發者袁睿,與 HarmonyOS 走過第 3 個年頭,他擁有儲物精靈、數字管家等多項開發成果。他表示,自己在項目開發的沖刺階段,除了 6 小時睡覺,别的時間都在搞開發。
2021 年,一名學生開發者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鴻蒙操作系統對于新手來說比較友好,對前端開發幾乎不存在門檻,但由于做開發的人還不算多,系統不成熟,經常碰見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
袁睿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
" 剛剛接觸 HarmonyOS 的時候,當時社區裏的案例并不多,我本來專業是做軟硬件結合的嵌入式開發的,對于 HarmonyOS 應用開發了解并不多,我的導師(華爲開發者聯盟專家)一點點耐心地教我,給了我非常大的支持。" 袁睿說。
對于開發者許來琦來說,開發 " 喝水時間 " 元服務的初衷,隻是爲提醒自己按時喝水。許來琦曾經嘗試在其他主流平台開發 " 喝水提醒 "App,但沒有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導緻 App 操作步驟繁瑣,且後台程序經常被誤殺,操作流暢性與穩定性都難以滿足服務需求。
經過一番調研,許來琦最終選擇華爲。" 華爲元服務的開發更爲簡單,開發周期相較于其他平台可以縮短 1/3 甚至 1/2。對于用戶來說,不需要下載安裝包,在桌面卡片上就能查看喝水時間、喝水量,并且,華爲應用市場的元服務專區提供了展示平台與入口,可以提升曝光量和轉化率。" 許來琦說道。
圖源:企業供圖
但是理想主義也需要面包,鴻蒙距離邁入大規模的商業化階段還需要一定時間,開發者要面臨的不僅是成長問題,更是如何先吃飽飯的生存問題。
數據顯示,蘋果應用商店生态系統 2022 年創下 1.1 萬億美元開發者營收與銷售額。而谷歌則曾被披露,2019 年谷歌應用商店當年營收爲 112 億美元。鴻蒙暫時還未對外披露類似的數據,不過已打開一定的想象空間。
對此,在生态建設上,華爲一直投以相當規模的資金和技術推動鴻蒙人才培養,截至目前已有 300 多所高校、超過 10 萬學生參與共築鴻蒙生态,包括廣東、江蘇、福建在内的三個省份已經率先發布 HarmonyOS 人才扶持政策,還聯合生态夥伴發布超過 1000 個人才崗位。
爲促進合作夥伴共同繁榮鴻蒙生态,8 月 5 日,華爲還正式推出鴻飛計劃,預計将在 3 年投入百億,在技術、生态營銷、商業合作等方面爲合作夥伴提供支持,覆蓋鴻蒙原生應用、元服務、核心閉源庫、服務商、工具等領域。
夾縫中生長
華爲對鴻蒙的部署,最早始于 " 防患于未然 "。
2012 年 9 月,華爲開始規劃自有操作系統。華爲 "2012 諾亞方舟實驗室 " 專家座談會上,華爲創始人任正非提出要在 " 斷了我們糧食的時候,備份系統要能用得上 "。
2019 年,華爲受到外部限制,谷歌宣布暫停與華爲部分業務往來,華爲的麒麟芯片也無法繼續得到代工廠商支持,采用第三方芯片同樣受到限制,隻能依賴芯片庫存維持運轉。
同年 8 月,備胎轉正。2019 年 8 月,華爲首次發布鴻蒙操作系統,最先用于智慧屏;2021 年 6 月,華爲發布鴻蒙 2.0 系統,開始在手機、平闆、手表等設備上使用鴻蒙系統;2022 年 7 月,鴻蒙 3.0 正式發布,并在 9 月啓動規模升級。今年 8 月,鴻蒙 4.0 也正式與世人見面。
主流操作系統主要分爲兩種運營模式:一種類似蘋果的模式,軟硬件都抓,不開放給第三方;另一種則類似安卓模式,會開放給第三方一起合作。目前來看,華爲走的是後者路線。
與成熟兩大系統相比,華爲鴻蒙不得不正視差距,而一開始就将視野放在更寬廣的物聯網上。
分布式設備協同能力,成爲鴻蒙最大創新點,也是其與安卓系統的本質區别。這種架構使鴻蒙不僅是一款手機操作系統,而是支持手機與其他 IoT 設備相連接,成爲面向萬物互聯時代的全場景分布操作系統。
" 我們以前的操作系統——電腦用的是電腦操作系統,手機用的是手機的;那到了現在,我們希望能把電腦、手機甚至是汽車的操作系統都打通,傳統的系統架構做不到,必須有新的架構。" 通信業觀察家項立剛分析稱。
鴻蒙系統結合移動生态發展的趨勢,提出三大技術理念: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可分可合自由流轉,以及統一生态原生智能。
8 月 4 日,鴻蒙叠代到 4.0 版本。根據餘承東介紹,HarmonyOS 4 具備元服務、分布式萬物互聯、大智慧、更安全、更個性等特點。
舉例來看,鴻蒙 4.0 将接入 AI 大模型,在盤古自然語言大模型、盤古視覺大模型、盤古多模态大模型賦能下,華爲手機智能助手小藝在智慧交互、高效生産力提升和個性化服務三個方向的能力将持續增強。
圖源:圖蟲創意
在智慧交互方面,小藝在大模型加持下實現複雜意圖理解,從标準指令到自然對話;在生産力提升方面,小藝可以幫用戶快速摘要資訊信息,還能輔助文案生成、圖片二次創作;在個性化服務方面,小藝能記錄更多瑣事、靈感,熟悉日常偏好、習慣,成爲更懂用戶的日常助手。
開發者大會現場,去哪兒旅行首席營銷官黃小傑在發言中提到,去哪兒網基于鴻蒙系統來實現多模态交互,通過大模型解析來準确識别用戶意圖,結合去哪兒旅行的内容庫提供遊玩攻略。
除了自家的 HarmonyOS,華爲還通過捐獻代碼與多家單位合作推出 OpenHarmony,并開放使用。大連理工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教授于曉洲和他的團隊,就首次将 OpenHarmony 送上衛星。
于曉洲給餘承東講解 OpenHarmony 在航天領域的應用 圖源:企業供圖
" 用完之後,我們發現衛星的實時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以我們用的一款産品爲例,沒用之前一秒鍾隻能輸出 2 次,用過之後一秒鍾可以輸出 20 次。同時,很多單機在地面就做了大量實驗,部分系統連續工作 1000 小時,沒有出過問題。" 于曉洲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未來出路何在?
相較于手機、手表、耳機等硬件設備的短兵相接,操作系統的江湖之争更像是一場暗流湧動。
過去幾年,從華爲鴻蒙開始到 OPPO 推出的潘塔納爾、再到 vivo 的 Origin OS 以及榮耀的 MagicOS,頭部手機廠商集結軟件賽道,無疑将爲中國的手機産業帶來一場 " 風暴 " 級别的軟件變革。
2022 年 7 月,小米妙享中心功能伴随新的 MIUI 13 正式發布,在小米妙享中心界面隻需一步拖拽,即可将音頻、畫面、應用分享給支持的目标設備。
同年 8 月,OPPO 發布潘塔納爾。作爲 ColorOS 的重要一部分,潘塔納爾也是面向萬物互融的智慧跨端系統,目的在于實現以人爲中心的多設備、系統、服務的智能協同。
随之而來的 11 月,榮耀 MagicRing 信任環正式推出,這是一套基于身份認證體系,實現跨系統多設備可信互聯,使服務在設備間智慧流轉和共享的技術解決方案。
上述功能的推出,均是爲順應不同設備之間互通與兼容的發展方向,與華爲鴻蒙超級終端的思路不謀而合。
鴻蒙的優勢是什麽?
" 這幾代鴻蒙系統更多是盡量把各個大小尺寸屏幕打通,而且利用它的多協議通訊特征,解決産品之間的連接問題。過去,通訊協議是各自爲政,各自專利壁壘,所以要想跨通訊協議是非常困難的,也就造就了相互獨立的不同類别産品,鴻蒙和華爲的優勢在于打破這種壁壘。"CHIP 全球測試中心中國實驗室主任羅國昭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釘科技創始人丁少将也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鴻蒙系統搭載的設備規模越大,其生态價值就越大,競争壁壘就越高。鴻蒙的開放性和針對物聯網的專業性,讓其具有更好的成長空間。
" 在智能手機領域超越安卓還爲時尚早,但物聯網設備衆多,鴻蒙有機會在智能手表、電視、平闆、汽車等領域高歌猛進,重構硬件和系統的産業價值。" 丁少将認爲。
變化在于,傳統移動互聯網的增長紅利已漸見,萬物互聯時代悄然來臨,應用的設備底座将從幾十億手機擴展到數百億 IoT 設備。
根據 GSMA 預測,到 2025 年,全球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量将達 246 億個,其中消費物聯網終端連接數量将達 110 億個。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在這場萬物互聯的競跑中,華爲介紹,鴻蒙底座已基本完善,有超過 1 億行代碼,2 萬多個 API,還有超過 7 億的生态設備數量。正如餘承東所說:" 鴻蒙生态經曆了艱難的四年,但輕舟已過萬重山。"
萬重山的後面又将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