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證券市場周刊,作者 | 曹井雪
頂流公募明星離職、減負是柄雙刃劍,雖然或許導緻一定程度的規模縮水,但也可能給繼任者提供船小好調頭的機會,行業未來有望重回 " 小而美 " 時代。
未曾想頂流的離職和減負節前同至:一方面是明星基金經理蔡嵩松卸任所有産品,傳言許久的公奔私基本落定;另一方面葛蘭卸任 2 隻基金,合計規模近百億,同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周蔚文也在當天卸任了中歐洞見一年持有。此外,年内早前還有謝治宇、馮明遠等百億基金經理陸續減負。
實際上,頂流的光環今年進一步褪色,絕大多數百億基金經理深陷浮虧深淵,基金投資者普遍選擇用腳投票,導緻他們的管理規模持續縮水;但換一個角度看,這樣的場景并非一定是壞事,适度瘦身反而有利于他們做業績,這也适用于今年普遍首募成績平平的新基,機會和挑戰并存。
頂流明星蔡嵩松卸任,新人接棒承擔百億規模
9 月 29 日,諾安成長、諾安積極回報、諾安和鑫 3 隻産品悉數發布變更基金經理公告,明星基金經理蔡嵩松卸任。此前 5 月他已卸任諾安創新驅動、7 月卸任諾安優化配置,由此他揮手告别公募行業。
對諾安而言,蔡嵩松是一個特殊且重要的存在。 2020 年,他管理的諾安成長規模突破百億,爲公司重回千億規模作出重大貢獻。 今年一季度,其管理的諾安積極回報還憑借重倉熱門的信創賽道,斬獲了一季度主動權益産品冠軍,産品規模從不足一億元增至二十多億元。
但是在管理産品規模上漲後,業績卻沒能同步跟上,諾安成長在 2020 年末規模達到 327.76 億元的巅峰。 雖然 2021 年還經曆了短暫的輝煌,但是由于近年來賽道多表現疲軟,截至離任,該産品 2020 年末以來淨值回撤幅度爲 27.7%。 諾安積極回報情況也類似,二季度迄今的回撤幅度已經近 20%。 這或許也是其集中持倉風格帶來的必然結果,在單一賽道表現出色時業績十分亮眼,但潮水褪去後,難以适應其他市場風格了。 在蔡嵩松離任後,劉慧影接管了諾安積極回報和諾安成長,鄧心怡和左少逸接管了諾安創新驅動,但是 3 位繼任者的管理經驗皆不足 2 年。
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根據 Wind 資訊統計,截至 10 月 12 日收盤,年内離任的基金經理數量達到 231 位。 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融通醫藥明星蔣秀蕾、餘額寶的管理人王登峰、長城明星基金經理何以廣、東方紅資管的百億基金經理孫偉、英大基金 2022 年的 " 股基冠軍 " 湯戈、寶盈基金的張仲維和陳金偉。
格上财富金樟投資研究員王祎分析: " 基金經理離職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包括個人原因、職業規劃、公司平台等。 個人原因包括因業績表現不佳帶來的壓力,職業規劃包括向管理團隊或者投研團隊更高級别崗位的進一步追求,還有不同公司平台帶來的資源差異、薪酬體系等。 在積累了一定的名氣之後,明星基金經理有了更多機會,不穩定性增加。 "
葛蘭、周蔚文卸任部分産品,明星 " 減負 " 仍在進行中
就在蔡嵩松公告離任的前一天,中歐基金發布了頂流葛蘭和周蔚文卸任部分産品的公告。
其中,葛蘭卸任了中歐研究精選和中歐阿爾法 2 隻基金,前者由盧純青繼續管理,後者由彭炜接任。目前葛蘭在管的基金有 3 隻,除中歐明睿新起點外,中歐醫療創新和中歐醫療健康都是醫藥主題基金。
同日,中歐洞見一年持有也發布公告稱周蔚文卸任,由搭檔代雲峰繼續管理,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的規模爲 25.47 億元。當前,周蔚文在管産品還有 7 隻,其中中歐新趨勢、中歐精選、中歐匠心兩年 3 隻由他單獨管理。
對此,王祎表示:" 明星基金經理管理規模龐大,葛蘭管理規模超 700 億元,這樣的規模不利于基金經理調倉換股,所以卸任部分基金有利于提高投資效率。對基金公司而言,将明星基金經理的規模分一些給其他人,有利于團隊均衡發展。"
據本刊統計,今年以來,已經有 14 位百億基金經理先後卸任了部分在管産品:2 月,馮明遠卸任信澳核心科技、信澳匠心臻選兩年持有以及信澳先進智造 3 隻産品引發關注,目前他在管産品數量爲 6 隻。8 月,謝治宇也卸任了興全趨勢混合,在管的興全合潤、興全合宜和興全社會價值三年持有二季度末的規模爲 458.65 億元。
實際上,去年,證監會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公募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要求着力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引導基金管理人構建團隊化、平台化、一體化的投研體系,提高投研人員占比,完善投研人員梯隊培養計劃,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與傳承,扭轉過度依賴 " 明星基金經理 " 的發展模式。
由此,明星基金經理減負被提上議事日程,此次葛蘭和周蔚文兩位百億明星同期減負的情況較爲罕見,也從基金公司的層面響應了去明星化的号召。
對此,中泰證券在研報中指出:" 對于大型公募,在此前成長牛市的環境下,爲了迅速擴大管理規模頻發爆款産品,激勵推捧明星基金經理,導緻資金集中于頭部效應嚴重;而當過大的産品規模超越基金經理自身能力時,随之而來的是産品業績下滑,影響投資者切身利益。"
基金行業或告别明星爆款時代,長期可持續發展才是主基調
2020 年和 2021 年,公募基金開啓爆款時代。據本刊統計,2020 年發行規模超百億的基金有 35 隻,其中主動權益類基金 16 隻。2021 年百億主動權益類基金 13 隻,彼時多數基金開始主動限制規模,但是 7 成以上的基金募集目标都在 50 億及以上,基金整體規模仍較大。當時 " 一秒售罄 "" 開啓配售 " 等場景多次出現,都是基民對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認可的表現。
但是從業績來看,2020 年的 16 隻百億 " 爆款 " 中,截至 10 月 12 日收盤,實現正收益的隻有廣發穩健優選六個月持有 1 隻,2021 年的百億 " 爆款 " 迄今收益率則全部爲負。
基金規模過大本就容易存在 " 船大難掉頭 " 的情況以及容易違背 " 雙十原則 "(即一隻基金持有一家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不能超過基金資産淨值的 10%;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不可超過其總股本的 10%),發行即 " 爆款 ",也使得基金自誕生之日就自帶管理難的屬性。而近年來市場一直難有大的起色,基金業績欠佳不難理解。
但基金公司的高管理費收入與投資者的負收益之間形成了鮮明對照,上述《意見》中明确提出将 " 投資者實際盈利 " 納入考核。對此,中泰證券指出,這從側面反映出監管機構對公募基金追求 " 相對收益 " 投資策略的不鼓勵,鼓勵管理人将投資人切身利益放在首位,鼓勵基金以 " 絕對收益 " 作爲投資目标。
而從最新情況來看,基金發行情況出現了逆轉。在年内行情整體震蕩的情況下,根據 Wind 資訊,前三季度,僅有 2 月、5 月和 6 月的基金平均發行份額超過了 10 億份,三季度各月的平均發行份額僅爲 5.77 億份,9.72 億份和 6.57 億份,當然其中不乏基金的募集份額上限被主動調低的情況。
正在發行的主動權益類産品中,除鵬揚醫療健康份額上限 60 億份、長城國企優選份額上限 50 億份外,其他産品設置的上限都低于 50 億份。其中,10 月 9 日開始發行的平安先進制造主題的限額隻有 3 億元,似乎在緻力打造 " 小而美 " 的産品。
除了應對市場生态,對于基金公司将規模限額調低的原因,滬上某研究中心負責人王博(化名)對本刊表示:" 基金公司限制産品規模分情況而定,原因之一是産品策略存在天花闆,原因之二是通過限購反向制造稀缺性,增強投資者信心。"
而在公募生态變化的過程中,投資者的偏好也在悄然出現變化,浮動費率産品開始紮堆發售,某大型基金公司透露,公司的浮動費率産品當前單日銷售份額可達 1 億。這種管理費與業績、時間和産品規模挂鈎的模式,更有利于讓管理人和投資者的利益保持一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