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童星離世,讓人驚覺青春已經越走越遠。
前不久,在《小龍人》中飾演貝貝一角的男演員陳晨,因病去世,年僅 38 歲。
小龍人的扮演者陳嘉男發文悼念。
魚叔悲痛之餘,又多了一層落寞。
初聞噩耗時,腦海裏幾乎立刻自動播放起《小龍人》的片尾曲:
我頭上有犄角
我身後有尾巴
誰也不知道
我有多少秘密
我是一條小青龍
小青龍 小青龍
時至今日,這首歌的傳唱度依舊很高。
不過,魚叔發現,這部當年火遍全國的劇,居然隻播了三年就遭到禁播。
怎麽一回事?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回顧這部讓人「細思極恐」的童年神劇——
《小龍人》
《小龍人》首播于 1992 年,是 80 後的童年回憶。
對于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的确古早了點。
就連在劇裏打醬油的于謙,當年都還是一枚小鮮肉。
不過,古早不等于過時。
如今再看,《小龍人》堪稱前衛。
它是中國第一部神話題材的兒童劇。
從故宮玉龍中現身的小龍人,在三個朋友的幫助下,上天入海,穿越時空尋找媽媽。
故事的主線,并不複雜,但極大地滿足了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劇中有許多非常新穎的設定:
高科技計算機可以打印出克隆體,代替小朋友做不願意做的事。
吹出泡泡就能帶人時空穿越的口香糖;
在沒有人的時候,玩偶會開口說話,動物會變成人形 ……
特效、道具是粗糙了些。
但别忘了,可這是 90 年代初的劇啊。
再加上劇中各式各樣的精怪、新奇的造型,哪個小朋友能夠抵擋住《小龍人》的誘惑呢?
除了主打的奇幻元素,輕松爆笑的親子互動也是一大看點。
父母在淘氣的孩子面前總是吃癟,但溫暖美好的情感始終流淌其間。
有諸多爆款潛質加持,《小龍人》能火遍全國,成爲一代人的童年,也就不奇怪了。
不過,這劇更「牛」的一點在于,内容的層次十分豐富。
不同的孩子,看到的是完全不同故事。
除了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殺外,這劇也是許多人的「童年陰影」。
和一般的兒童劇不同,它有許多沖擊感十足的畫面:
能吓哭小朋友的「醜陋」野人、大龜;
總讓人感覺有些别扭的「NPC」翠翠奶奶 ……
真正讓這部劇成爲「童年陰影」的,還是主線劇情。
小龍人爲了尋找媽媽穿越時空,甘願忍受巨大的疼痛割掉龍角,變爲普通人。
過程中,給予他溫暖的大龜、亦父亦友的大勇叔叔都犧牲了。
好不容易在龍女、雪山神女身上找到了久違的母愛,但兩個人都以堪稱慘烈的方式離開了他。
最後,飽受打擊的小龍人站在長城上大聲呐喊,爲什麽我沒有媽媽?
遠處傳來一個聲音告訴他:
媽媽一直在他的身邊,他的媽媽就是山川河流,華夏大地。
每一次相逢,都要面臨宿命般殘忍的離别。
這種濃重悲怆感,讓不少小朋友看完劇後原地 EMO。
甚至有不少網友,時隔二十年後,依舊想給編劇寄刀片。
豆瓣網友的評論
一部兒童劇,爲何要把劇情設置的如此悲怆,讓不少網友「記恨至今」?
魚叔在網上翻了翻,發現了不少有意思的解讀。
有人從「龍」的意象入手。
小龍人,代指龍的傳人。
而小龍人的母親化爲山川河流,便是祖國母親。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片。
也有人腦洞大開,認爲小龍人是創世者。
尋找媽媽的過程,他創造了山海。
最終雖然失去了媽媽,卻得到了一個世界。
當然,也有最直接的解讀:
小龍人是天地日月之精華,本來就沒有什麽「人類媽媽」。
這些解讀都頗有道理。
不過,比起深奧的隐喻,魚叔更希望從感性的層面去理解這個故事。
小龍人找媽媽的過程,不正像每個人長大的過程嗎?
不斷尋找,又不斷失去。
小龍人是幸運的,在尋找的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溫暖有趣的人事物。
在跋山涉水、孤苦艱難的尋母過程中,他兩次找到了「媽媽」。
第一次,他穿越到遠古,遇到了長得有些吓人的大龜。
大龜不計較孩子的直言直語,把孩子們從野人的火架上救出。
它貪吃愛唠叨,又熱心可愛,給一行人的旅程增添了無數歡樂。
然而,還沒來得及好好地告别,大龜就爲實現自己的價值,自願成爲女娲補天的原石,一去不回。
大龜走後,他找到了龍女媽媽。
龍女把他抱在懷中,溫柔地傾聽他的傾訴。
當他以爲自己以後終于有媽媽疼愛時,龍女卻爲造福人類化作了河流。
小龍人夢醒後,隻能看着河流流淚。
第二次,他順着龍女的指示,前往寒冷的高山,尋找自己的媽媽雪山神女。
在他快要被凍死之際,遇到了大勇叔叔。
聽聞小龍人要去找雪山神女,他便以生命爲代價,守護小龍人前往神女身邊。
這一次,他依舊沒來得及好好告别,眼睜睜地看着大勇變爲冰雕。
帶着大勇叔叔的期待,小龍人終于找到了神女。
兩人互相訴說着多年的思念。
可是神女媽媽爲了托舉月亮,最終化作了石頭人。
神女告訴他,隻要在天黑之前把寶瓶水澆在石像上,她就會變回他的媽媽。
然而,當小龍人以龍角爲代價,終于帶回寶瓶水後,看到的卻是一座大山 ……
小龍人尋尋覓覓的媽媽不存在了。
但他在旅途中得到的親情、友情,根植于心,并深遠地塑造着他的人格。
和現如今許多低幼化的兒童劇相比,這場略顯殘酷的「挫折教育」,的确顯得格格不入。
直到今天,依舊有許多人憤憤不平地追問,爲什麽不讓小龍人找到媽媽?
其實,這種對「合家歡」的反叛,恰恰是《小龍人》的超前和大膽之處。
無論是主線中反複的得到與失去,還是穿插其中的細節,《小龍人》一直在講述一個關于不完美的故事。
一次,小龍人和三個小夥伴撿到了一隻受傷的小白鴿。
他們非常喜歡這隻白鴿,日日細心照顧。
夜晚,小白鴿化爲人形,請求小龍人帶她回到白鴿媽媽的身邊。
小龍人想讓白鴿明日和大家道别後,再回家。
小白鴿卻婉拒了。
她的确沒說錯,喜歡不是占有。
還有一次,小龍人問大勇叔叔,爲什麽要射下天上的月亮。
他回答,因爲他年輕時有個毛病,總想讓萬事萬物都完美。
所以他看見天上的月亮并不平整後,就鑄了九隻箭。
他射到第七箭以後,月亮其實已經很平整了。
但他不滿足,總以爲能更完美,于是射出了第八隻、第九隻箭。
結果這兩箭卻讓月亮離完美越來越遠,最終墜入人間。
從最初可愛的小青龍,到最後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小男孩。
小龍人失去了一些特質,但也正因如此,他才能自在地走在人群中。
既然人生并非十全十美,不如試着坦然接受成長中的諸多遺憾。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有深度的好劇,卻在首播三年後,遭到禁播。
坊間傳言,與戲外發生的一樁慘案有關。
1995 年的一天,北京一棟居民樓樓頂,3 名兒童跳樓身亡。
孩子爲什麽會跳樓?
因爲他們想模仿《小龍人》中的飛翔動作。
于是,《小龍人》背上了「誘導」兒童跳樓的罪名。
魚叔覺得,這屬實是被甩鍋了。
倘若這個罪名成立,那麽所有涉及主人公飛翔情節的作品,都該下架了。
動不動就騰雲駕霧、一個跟鬥十萬八千裏的《西遊記》,豈不是「大錯特錯」。
并且按照這個邏輯,劇中呈現的情節,都有被小孩模仿的可能。
那麽,有打鬥、戀愛情節的作品,也都存在「錯誤誘導」。
如此推演,還剩多少作品可以出現在我們的熒屏上 ?
把孩子做出危險的舉動,歸因于受到劇集的誘導,顯然是在爲不負責任的監護人開脫。
教育、監督、保護缺位,才是事故的根源。
家長、學校平時是否給予孩子們足夠的安全教育?
墜樓發生前,是否有監護人在場,及時地介入和保護?
這些才是導緻悲劇的直接因素。
然而炮火卻集中在《小龍人》身上,家長、校方完美地隐身了。
這樣的禁播原因,我們現在看來非常離譜。
但,幾十年過去,離譜的現象卻并沒有絕迹。
背鍋的作品換了一波又一波,真正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正視。
大家應該記得2013 年的「連雲港烤羊事件」。
一名男孩在玩耍時,把另兩名男孩綁在樹上,随後用打火機點燃樹下的竹葉。
家長未能及時阻止,導緻兩男孩重度燒傷。
小朋友聲稱,是在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劇情。
盡管有觀衆表示,動畫中并不存在這一情節。
但這部國民動畫的聲譽還是一落千丈,被央視點名批評,也被家長告上了法庭。
此後,動畫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改。
更近的則有 2021 年的一則新聞。
兩名小孩模仿《熊出沒》情節,在身上綁着繩子,爬到窗外玩攀岩。
當時除了孩子外,家中隻有一名精神殘疾、無監護能力的老人。
結果其中一名女孩不幸墜樓,醫治無效身亡。
事實上,《熊出沒》在表現含有危險元素的場景時,已經采取了謹慎的措施。
幾乎每個有安全「隐患」的場景,劇方都會标注「請勿模仿」。
但法院認爲,《熊出沒》作品中雖有警示文字提示,但不足以對觀看動畫片的幼童起到警示作用。制作公司應當承擔相應侵權責任。
兩件案子當中,《喜羊羊與灰太狼》《熊出沒》都出于人道主義,給予了當事人家屬以經濟賠償。
在相關的媒體報道中,這一點往往被大肆渲染,甚至歪曲誇大。
似乎是在通過輿論造勢,不斷鞭笞制作方,以達到某種「釘上恥辱柱」的效果。
但,在這些案件中,有一個經常容易被忽略的要點——
法院都明确指出,家長才是主要責任方。
并且,擔責的比例,是遠遠高于動畫制作方的。
可見,無論于常理,還是法理。
家長都有至關重要、不可推卸的責任。
可悲的是,每當悲劇發生,往往是作品在承擔罵聲。
嘔心瀝血奮戰的成果,不論多麽小心翼翼地采取預防措施,都有可能被扣上誘導兒童自我傷害的帽子。
在這樣的環境下,參與影視劇制作的各方,要怎麽降低風險呢?
不難想象,會導向自我閹割。
就連幻想類作品,都需要多掂量掂量了。
犯錯的明明是不負責任的家長,陪葬的卻是諸多優秀的影視劇作品。
倘若人人自危、止步不前,整個影視劇行業又該如前進?
屆時,呈現在屏幕上的作品,還能剩下什麽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