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衆号:半導體行業觀察 (ID:icbank),作者:邵逸琦,頭圖來自:AI 生成
台積電、英特爾等廠商面臨文化差異和資金問題。
芯片法案補貼分配不均,影響研發創新。
全球多國紛紛出台類似芯片計劃,競争激烈。
當大家讨論半導體産業未來發展時,總是繞不開美國提出的《芯片法案》。
從最早提出到現在,《芯片法案》經曆了四年多的時間,耗資高達 530 億美元,拜登政府将這一産業政策作爲美國經濟振興和對華競争戰略的基石,他還宣稱《芯片法案》和其他相關立法是 " 新政以來對美國最重要的投資 "。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是這一法案的主要推動者,但近日,她在接受采訪時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試圖阻止中國是愚蠢的行爲," 她表示," 打敗中國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先于他們,我們必須跑得更快,創新超越他們,這才是取勝之道。"
在忙碌了四年即将功成身退之際,雷蒙多卻挑起了《芯片法案》的毛病,難道說這項政策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嗎?
一、從台積電建廠到百億補貼
先來捋一下《芯片法案》的來龍去脈吧,這一法案的全稱是《芯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其實是《無盡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和《美國芯片法案》(CHIPS for America Act)這兩項跨黨派法案的結合,前者旨在推動國内高科技研究投資,而後者旨在将半導體制造業帶回美國。
《無盡前沿法案》最初由時任美國國務院負責經濟增長、能源和環境的副國務卿基思 · 克拉奇(Keith Krach)于 2019 年 10 月提出,作爲全球經濟安全戰略的一部分,旨在促進對美國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高科技研究的投資。
該計劃旨在将 1500 億美元的政府研發資金擴展爲 5000 億美元的投資,并由私營部門和名爲 " 科技民主聯盟 10 國 "(Techno-Democracies-10,簡稱 TD-10)的技術盟友共同匹配投資。2020 年 5 月 27 日,參議員托德 · 楊(Todd Young)和查克 · 舒默(Chuck Schumer)以及衆議員羅 · 卡納(Ro Khanna)和邁克 · 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共同提出了這項跨黨派、跨兩院的《無盡前沿法案》,通過增加在未來技術領域的發現、創造和商業化投資,鞏固美國在科學和技術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
2021 年,《無盡前沿法案》更名爲《美國創新與競争法案》(USICA),其由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查克 · 舒默和參議員托德 · 楊提出,授權政府在五年内撥款 1100 億美元用于基礎和先進技術研究。其中,人工智能、半導體、量子計算、先進通信、生物技術和先進能源等領域的基礎與先進研究、商業化以及教育和培訓項目投資達 1000 億美元,其中超過 100 億美元被授權撥款用于設立 10 個區域技術中心,并創建供應鏈危機應對計劃。
《美國芯片法案》同樣出自副國務卿克拉奇之手,它部分源于克拉奇于 2020 年 5 月 15 日促成的台積電(TSMC)120 億美元在美國設廠的協議,以确保複雜半導體的供應鏈安全。克拉奇提出的戰略是利用台積電的宣布作爲刺激,吸引台積電的廣泛供應鏈生态系統,加速其他芯片公司(尤其是英特爾和三星)在美國生産,激勵大學開發專注于半導體制造的工程課程,最終于 2020 年 6 月,參議員華納和科甯共同提出了 520 億美元的《美國芯片法案》。
最終,這兩項法案被合并成爲了現在的《芯片與科學法案》,2022 年 8 月 9 日,美國總統喬 · 拜登正式簽署該法案使其成爲法律,一幅轟轟烈烈的美國投資藍圖就此展開。
根據政策研究員 Jack Conness 的統計,截至 2024 年 11 月 14 日,《芯片法案》促成了 37 個項目,價值 2720 億美元,預計将創造 36,300 個就業崗位;如果與《通脹降低法案》的投資一起考慮,總數将達到 218 個項目,價值 3880 億美元,創造 135,800 個就業崗位。
挑幾個大項目來說吧,首先是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晶圓廠,2020 年 5 月,台積電發布公告,計劃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投資 120 億美元,建設先進的半導體制造廠,2022 年 12 月,其宣布承諾在鳳凰城建設第二家晶圓廠,總投資額将增至 400 億美元,後續還宣布計劃在台積電亞利桑那建設第三家晶圓廠,總投資将超過 650 億美元。
台積電這筆投資不僅是亞利桑那州曆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 ( FDI ) ,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新建項目 FDI,三個工廠預計将創造約 6,000 個就業崗位,累計創造超過 20,000 個獨特的建築工作崗位,以及數萬個間接供應商崗位。
然後是英特爾,2021 年,英特爾宣布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進行超過 435 億美元的新制造業投資,以增強美國芯片制造和研發的領先地位:在亞利桑那州的兩家工廠基礎上擴展到四家工廠,預計每家工廠的投資額将達到 150 億至 200 億美元;在新墨西哥州投資至少 35 億美元用于先進半導體封裝業務的設備升級;在俄亥俄州投資興建兩座新的尖端工廠,初始耗資 200 億美元,是該州曆史上最大的一筆私營企業投資;在俄勒岡州耗資數十億美元對其工廠進行擴建和現代化改造。
接下來是美光,2022 年 10 月,美光科技宣布在紐約投資 200 億美元建設新晶圓廠,以利用該法案的補貼,并表示未來 20 年可能将投資規模擴大至 1000 億美元。
再然後是三星,2021 年 11 月,三星宣布在得克薩斯州建設一座 170 億美元的半導體工廠,預計 2024 年下半年開始運營。這是得州史上最大的外資直接投資項目,2022 年 7 月,三星提出了未來 20 年在美國投資的計劃,其提議在奧斯汀增加兩條生産線,在泰勒增加九條生産線,拟議投資總額達 1921 億美元。
最後是德州儀器,2022 年 5 月,德州儀器在得克薩斯州 Sherman 開工建設新的 300 毫米晶圓廠,預計投資将達到 300 億美元,并創造多達 3000 個就業崗位。2023 年 2 月,德州儀器宣布在猶他州 Lehi 投資 110 億美元建設新的 300 毫米晶圓廠。
上述隻是部分投資金額較大的廠商,除了它們以外,GF、安靠、SK 海力士、微芯、Wolfspeed…… 一堆廠商在《芯片法案》公布前後都公布了自己在美國的投資計劃。
美國在法案頒布之初,可謂是信心滿滿,認爲這一法案将促進美國半導體的研究、開發和生産,确保美國在從汽車到家用電器再到國防系統等所有領域的基礎技術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到這裏,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爲什麽美國能通過這一法案呢?
究其原因,是美國制造業的衰落與空心化。長期以來美國的制造業一直處于衰落的過程,數據顯示,美國制造業增加值在其實際 GDP 中占比從 90 年代的 16% 下降到 2022 年的 11%(BEA);按絕對值計算制造業增加值仍然持續增長,但其在實際 GDP 增長率中貢獻度年均值也從 90 年代 -2009 年的 0.33% 下降到 2010-2022 年的 0.19%,并且其中最近的增長大部分是由設計、服務和軟件活動推動,而不是由生産活動推動。
自 1997 年以來由于企業關閉和初創企業增長緩慢,制造公司和工廠減少了約 25%(McKinsey,2022; 制造業增加值及制造業出口在世界的占比也分别從 90 年代的 12.7% 和 22% 在 2022 年下降到 7.3% 和 16.5%(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而在芯片制造上,這一問題尤爲嚴重,2020 年,美國制造的芯片僅占全球芯片制造的 12%,低于 1990 年的 37%,而在同一時期,中國制造的芯片的份額從微不足道的水平上升到 15%。位于台北的台積電制造工廠提供了全球 92% 的先進制程(10nm 以内)芯片,其中包括美國領先科技公司蘋果、亞馬遜和谷歌産品中使用的約 90% 的芯片,以及美國軍方使用的 90% 的芯片。
這些問題在 2020 年的疫情中暴露無疑,美國許多行業都受到了芯片短缺的負面影響,其中汽車行業受到的打擊最爲嚴重,其次是消費電子産品,通用汽車等汽車廠商甚至在不使用芯片的情況下繼續生産,并将組裝好的汽車停放在停車場,這種做法一度導緻近 100,000 輛通用汽車停在原地等待芯片。
這種局面開始讓美國開始審視自己的芯片制造業,開始推出一系列支持芯片制造廠商的政策,《芯片法案》就是這一系列政策的集大成者,其中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以晶圓廠爲代表的傳統制造業,目的就是爲了讓制造業回流,保證芯片供應無虞。
在各方的期待下,《芯片法案》的最終執行結果如何呢?
二、制造回流,黃粱一夢?
俗話說的好,不看廣告看療效,不論官方如何天花亂墜的吹捧,最終落地的效果才是真正值得我們關心的。
還是先來說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廠,這一項目作爲《芯片法案》的最初源起,自然是萬衆矚目,美國上上下下都盯着這個項目,盯了整整四年多,但結局隻能說是差強人意。
台積電在美國建廠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文化差異,台積電此前以嚴格的工程管理和高效執行力著稱,強調加班文化和高強度工作節奏,早前台積電爲了攻堅先進制程,甚至成立了三班倒的 " 夜鷹部隊 ",包括張忠謀在内的台積電高管都認爲這種方式才是台積電成功的關鍵所在。
但瘋狂的加班顯然與美國本土的價值觀不相符,他們更傾向于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對于美國人來說,當美國本土企業能提供有競争力的薪酬和充足的個人時間時,台積電的吸引力就沒有那麽強了。
美國員工将台積電的文化描述爲 " 挽回面子 ",他們會努力讓團隊、部門或公司看起來不錯,卻犧牲了效率和員工福祉,而台灣員工形容鳳凰城的同事傲慢、無憂無慮,更願意挑戰命令,兩方的分歧越來越大,導緻建廠進度一拖再拖。
更要命的是,心懷不滿的美國人紛紛在職場評論網站 Glassdoor 上發帖抱怨,抱怨員工工作時間長、壓力大、截止日期不切實際以及 " 亞洲文化 "。目前台積電在該網站上的評分爲 3.2 分(滿分 5 分)。相比之下,美國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和德州儀器的評分爲 4.1 分。台積電的一位前經理表示,Glassdoor 評分較低使得台積電更難聘請經驗豐富的美國工人。
爲了解決員工短缺的問題,台積電計劃從中國台灣調派 500 名技術工人前往美國,直接參與工廠建設和設備調試。然而,這一舉措又遭到了亞利桑那州當地工會的強烈反對,認爲台積電這種做法削弱了美國本地工人的就業機會,甚至引發了勞資糾紛,來自工會的阻撓又進一步拖慢了工廠建設的節奏。
種種情況最終導緻了台積電亞利桑那第一座工廠量産時間一拖再拖,台積電 CEO 魏哲家在今年 4 月的财報電話會議上表示,該工廠已進入 " 工程晶圓生産 " 階段,這意味着它正在制造原型晶圓,原定于 2024 年的商業運營推遲至 2025 年。而在今年 1 月,台積電還宣布其第二座工廠的建設也将進一步推遲,其原定于 2026 年開始運營,但目前已經推遲到 2027 年或 2028 年。
在 2020 年官宣時,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打算生産的 5nm 還是代工廠最先進的工藝制程,但在四五年後的今天,台積電早已跨過了 4nm 的門檻,開始向 3nm 進軍,在克服了重重困難之後,生産的隻是次先進制程工藝,這也讓芯片法案處在了一個非常尴尬的境地。
但台積電還不是唯一尴尬的廠商,位于美國本土的英特爾還要更勝一籌。
作爲多年來的最大芯片廠商,英特爾一直積極遊說推動芯片法案的通過,長期以來被視爲法案的最大受益者,美國商務部最初批準并支持英特爾在亞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俄勒岡州擴大業務,以及在俄亥俄州建造兩家工廠,總計高達 85 億美元的資金補貼,這也是法案裏補貼金額最大的一家廠商。
但英特爾自己卻出現了大問題,其在 2024 年第二季度淨虧損約 16.54 億美元,股價一路狂跌不止,總市值甚至跌破了 1000 億美元,這一财務狀況引發了美國政府對其進行更爲嚴格的審查,不僅涉及英特爾的财務表現,還涵蓋其投資計劃的執行情況及未來收益預期。
盡管在減少至約 78.6 億美元後,補貼還是正常發放了,但英特爾最初拟定的投資計劃早成爲了一團亂麻,擴大業務的工廠暫且不論,兩家新建的工廠已經陷入到了停滞的狀态:英特爾原本計劃在 2026 年底完成俄亥俄州第一座工廠的建設,但現在計劃在本十年末竣工,而第二座工廠則要到 2030 年之後才能竣工。
台積電和英特爾享受了芯片法案的最大兩筆補貼,在某種程度上,它們的成功與否決定法案的效果,而它們所遭遇到的一切挫折,都會對法案造成負面影響,如今兩家公司難以兌現當初的承諾,必然會讓更多人質疑法案本身的合理性。
當然,除開這兩位巨頭,其他公司大多也沒什麽好消息可言:微芯停止申請美國半導體補貼,成爲第一家退出《芯片法案》的公司;三星最終獲得了 47.5 億美元的補貼,相較于此前拟定的補貼金額,減少了約 26%……
種種迹象表明,2022 年曾許下宏願的芯片法案,距離成功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
三、美國芯片制造之殇
在筆者看來,芯片法案并非是所謂的補貼,而是更像是一種特定的補助。
它并不是直接發錢,而是用一筆數額不菲的錢來試圖說服半導體公司在美國投資,爲何是說服呢?原因很簡單,成本過于昂貴,相對來說來自政府的激勵也比較少,在東亞地區建造一座新工廠比在美國本土建造一座工廠往往會便宜 30% 甚至更多,這一點從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預算不斷上漲中可見一斑。
這一法案的關鍵其實是縮小與其他國家的成本差距,讓美國本土制造芯片在經濟上可行且合理,本質上就像是一家公司爲了讓員工常駐在偏遠地區而提供的專項補助,面向的是特定公司而非全行業,了解到這一點後,就明白爲什麽台積電和英特爾頻頻受阻,爲什麽微芯甚至會退出法案,因爲這些建廠計劃原本并不在計劃之内,而是額外進行的投資。
但美國商務部顯然還沒有認清這一點,在資金分配上讓人大跌眼鏡,據《華爾街 . 日報》報道,一些芯片企業的項目因資金審批流程緩慢而停滞,大公司尚且會被砍掉商讨好的金額,小公司更不用多說,僅僅數億美元的補貼很難真正說服他們建設大型工廠。
此外,《芯片法案》中的資金大部分投向制造環節,而對半導體研發的支持明顯不足,據統計,法案補貼中約 85% 用于實體工廠的建設和擴張,而直接用于半導體研發的資金僅占 15%。這一分配模式雖然短期内提升了美國的芯片制造能力,但長期來看反而導緻了研發投入的不足。
要知道,半導體行業的競争核心在于創新,而非單純的制造能力,目前的資金分配模式可能導緻美國重蹈 " 空心制造 " 的覆轍,即過度關注制造環節,忽視研發投入,最終使芯片産業創新力下降,難以實現良性循環。
當然,更大的問題是,即便補助到手,也難以真正重振芯片制造業。
1987 年至 1992 年間,爲了提升本國半導體行業的競争力,美國向 SEMATECH(由 14 家半導體公司組成的非營利性聯盟)提供了 5 億美元(相當于 2022 年的 10 多億美元)的配套資金。經過多年的衰落,SEMATECH 最終于 2015 年被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收購,留下了好壞參半的遺産。
盡管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份報告稱:" 業界普遍認爲,SEMATECH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對美國半導體制造業的表現産生了重大影響。" 但一些觀察家并不認爲 SEMATECH 在最終超越日本半導體制造業方面發揮了什麽作用,事實上日本當初的 DRAM 産業是在韓國企業的競争中走向萎靡并最終破産的。
而 SEMATECH 之後,美國還有一系列關于芯片行業的計劃:2001 年,美國啓動了國家納米技術計劃;2001-2010 年預算總額爲 121 億美元;2011-2020 年預算總額爲 169 億美元;2021 年拟定支出爲 17 億美元 ……
而最新的芯片法案作爲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純 " 産業政策 " 法案,是 SEMATECH 的 50 倍,但它的作用,未必就能比當初的 SEMATECH 更大。
原因出在了享受補助的企業身上,遊說芯片法案的幾家美國科技公司并沒有把賺到的錢投入到制造業之中,反而表現出更大的回購股票興趣,以提振公司股價。據馬薩諸塞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威廉 · 拉佐尼克 ( William Lazonick ) 稱,在最近緻拜登總統的一封信中,半導體行業協會 ( SIA ) 的企業簽署者中,英特爾、IBM、高通、德州儀器和博通在 2011-2020 年的十年間共回購了 2490 億美元。
拉佐尼克表示,英特爾在工藝技術方面落後于台積電和三星,部分原因是英特爾更專注于回購。雖然英特爾在過去五年中在資本支出上花費了 500 億美元,在研發上花費了 530 億美元,但它還向股東慷慨回購了 350 億美元的股票,并向股東派發了 220 億美元的現金股息,這些加起來占了英特爾淨收入的 100%,事實上,英特爾向股東派發的股息遠遠高于三星或台積電。
與英特爾一樣,IBM 在幾十年前也專注于最大化股東價值,在 20 世紀 90 年代大幅裁員後,IBM 開始以回購的形式向股東分配股份,從 1996 年到 2020 年,該公司增加了年度股息支付,其在 1995 年至 2004 年回購了 514 億美元(占淨收入的 79%),在 2005 年至 2014 年回購了 1197 億美元(占淨收入的 93%)。
IBM 本可以将這些資金投資于最先進的芯片設施,但 2015 年,IBM 将其半導體工廠出售給了 GlobalFoundries,徹底淡出了芯片制造行業。
這無疑是一件相當諷刺的事情,抛開美國本土外的公司不談,如果英特爾、美光和德州儀器在未來并不打算在本土建設更多工廠,那麽法案的最大意義就永遠隻能停留在最初的幾家工廠之上。
事實上,即便是法案中剛剛發放的補助,也很難保證它們能全部投入到芯片制造中:據美國參議院議員稱,雖然美國立法明确禁止使用補助來進行股票回購和股息支付,但這些限制并沒有明确禁止獲得者使用補助來釋放自己的資金,然後将這些資金用于這些目的。
以更悲觀的視角來看,芯片法案本質上已經開始走向失敗,也難怪特朗普會在一檔節目中對這一法案展開了抨擊。
而且,世界上還不止一個 " 芯片法案 "。
在大西洋彼岸,歐盟推出了一項價值 463 億美元的計劃,以擴大本地制造能力。歐盟委員會估計,該行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總額将超過 1080 億美元,主要用于支持大型制造基地。
新興經濟體也在試圖進入芯片行業。今年 2 月,印度批準了一項由 100 億美元政府基金支持的投資,包括塔塔集團建設該國首個主要芯片制造廠的提案,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正考慮在今年啓動一項未具體說明的 " 重大投資 ",以推動該國進軍半導體行業,尋求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在亞洲,日本自 2021 年 6 月啓動芯片計劃以來,經濟産業省已籌集約 253 億美元資金。其中 167 億美元已分配用于包括台積電在熊本南部建設的兩家晶圓廠,以及北海道北部的另一家工廠,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目标是總投資 642 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私營部門的資金,力争到 2030 年将國内芯片銷售額提升至約 963 億美元,實現三倍增長。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韓國政府避免了像華盛頓和東京那樣直接提供資金和補貼,而是選擇爲資金雄厚的财閥提供指導。在半導體領域,韓國政府在預計總額 2460 億美元的支出中扮演支持角色——這是從電動汽車到機器人等本土技術發展更廣泛願景的一部分。财政部在周日表示,将很快推出一項價值 73 億美元的芯片計劃,以推動這一努力。
在内憂外患的局面之下,芯片法案到底何去何從,恐怕已經讓負責執行的美國商務部陷入了迷茫,雷蒙多卸任前口吐真言,而下一屆商務部長又該如何行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