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指導
2023 年下半年國内最大的科技變化,莫過于 " 華爲回歸 ",軟硬皆搞事兒。
硬的方面,手機業務突襲而來、一機難求,引發輿論關于芯片哪裏來的廣泛讨論;華爲合作的問界 M7,也在假期爆量,訂單不斷攀升,引發車圈震動。
軟的方面,星閃作爲連接底座,加入的設備、廠家不斷增多;更爆炸的是,鴻蒙系統,不僅得到了美團、阿裏、網易等大廠的适配,而且居然要不兼容安卓系統了。
不兼容安卓系統,毫無疑問是個大事兒。但,這事兒能成嗎?
01 鴻蒙是安卓套殼嗎?
提起鴻蒙,繞不開的話題就是到底 " 是不是安卓套殼 "。
爲了便于分析,可以将鴻蒙分爲兩套系統,一套是手機上的;另一套則面向更廣一點的物聯網設備的。這其中,手機是核心。
手機端的鴻蒙系統,最初确實是由安卓演化而來的,但首先是合情合理;其次,也并不是換皮膚這麽簡單。
當年谷歌爲了推廣安卓生态,發起了 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開源項目。根據協議,任何公司隻要按照一些要求,比如要聲明等等,就都可以無償使用、并且修改 AOSP 源代碼。
AOSP 包括了從底層内核到應用層。不同廠家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做适當修改。有的就隻在 UI 層面做做調整,也就是大家常見的 " 皮膚魔改 ";有的則會在内核層做些研發。修改随意,但如果想使用 Android 商标,那麽修改就需要經過谷歌的認證。
那麽,拿來即用的開源 AOSP 難道不香嗎?
首先,開源項目雖然業内都默認是拿來用就行,而且不少公司也會參與進去,貢獻不少代碼,但是,這種模式在 " 自主創新 " 方面的認定尺度,卻很難拿捏。就像華爲鴻蒙系統,最初也采用了 AOSP 的代碼,但并不隻是停留在皮膚層,在内核等方面也有修改。
其次,AOSP 是開源的,但谷歌還有 " 閉源 " 的大招,成爲國内公司的掣肘。
開源 AOSP 并不包含谷歌的 GMS 移動服務,也就是谷歌應用商店、搜索、浏覽器等等在内的谷歌全家桶。這套服務對于國内用戶也許不重要,但在海外,谷歌的應用是每個用戶的剛需,應用商店也是每個開發者必須重視的因素。
這就意味着,即使基于 AOSP 做了一套系統,但如果沒有 GMS 服務,那麽海外用戶還是會不買單,開發者也不願意做相關适配的應用,這樣的系統和手機,也就基本沒有銷量。
所以,GMS 不僅成爲谷歌賺錢的來源,也是谷歌的 " 霸權 " 來源。
2019 年,因爲美國的制裁,谷歌就宣布停止所有華爲終端的 GMS 服務,這導緻華爲手機海外銷量受損。華爲不得不先推出一些工具包,方便安裝谷歌應用;結果又被谷歌怼,就隻能用 HMS 來打補丁。也正是谷歌的這個行爲,加大了華爲加大自研系統的決心和力度。
2023 年 9 月,華爲公布了鴻蒙 Harmony OS NEXT 版本規劃,将會去掉了傳統 AOSP 代碼,僅支持鴻蒙内核和鴻蒙系統應用,不再兼容安卓。
這也意味着,套殼與否的問題,基本就可以結束了。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樣做,會成功嗎?
02 脫離安卓,會不會成功?
有一些聲音認爲國人做不出操作系統,但實際上,做出來并不難,難的是 " 用起來 "。而在 " 用起來 " 這方面,中外任何想挑戰的公司,面臨的困難都是一樣的。
比如微軟,2010 年 10 月發布了手機操作系統 Windows Phone,集成了微軟的應用、也獲得了諾基亞、三星、HTC 等手機硬件的支持,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一方面是微軟過早的商業化導緻手機廠商支持力度不大;另一方面,用戶少、開發者參與熱情也不高,最終形成了負循環。2014 年的時候,市占率僅有 3%,不到安卓的零頭。
微軟好歹還是在圈内混了一段時間,國内公司就更慘了。2012 年,阿裏就發布了阿裏雲 OS 手機操作系統,也找來了手機廠商魅族來做适配。但很快阿裏雲 OS 就遭到了谷歌的各種怼,合作夥伴也被谷歌逼着 " 二選一 "。于是,顯而易見的,弱小的阿裏雲 OS 就夭折了。
2015 年,阿裏 5.9 億美元投資魅族,放手一搏,但僅僅發布數款手機後,魅族又回到了安卓陣營。
那麽,作爲國内最能啃硬骨頭的華爲,要挑戰生态完善的巨頭安卓系統,鴻蒙 NEXT 會成功嗎?
首先,和微軟、阿裏相比,華爲的一個優勢是 " 有終端 "。
高峰時期,華爲手機年銷量高達 2 億部,遭到制裁後,一度跌到 3000 萬部。但 2023 年 8 月,華爲手機的突然襲來,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市場響應。明年銷售預期,據說也提高到了 1 億部。
也正是因爲華爲手機的回歸,也才使得操作系統有可能性。畢竟,1+8+N 戰略中,1 是核心,也是根。畢竟指望其他手機廠商用華爲鴻蒙系統,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就像谷歌做了安卓系統後,手機業務就沒起色;微軟同時想做手機又想做系統,也是當時的一個挑戰。
有終端就意味着有用戶,有用戶就可以吸引開發者,這事兒才有可能成。
從商業角度來看,讓應用公司們從已經熟悉的安卓開發環境,切換到一個類似鴻蒙這樣新的開發平台,不僅不熟悉,還要增加開發成本,這很難成功。
曆史上類似的成功經驗,一般是兩個原因:要麽,搭載應用的終端有了變化,就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切換,應用開發公司不得不重新開發應對。要麽,給足夠多的補貼,就像很多視頻網站、内容平台,搶大 V 一樣。如果這兩個都沒有,憑什麽跟你玩呢?
但是,在當下這個環境,商業行爲,已經不可避免地被國際政治所影響。
就像英偉達、阿斯麥爾的處境一樣,從公司角度,特别希望和中國企業打交道、做生意,賺錢嘛,商人的第一訴求。但,卻又不得不聽從禁令要求。
前幾天爆出的消息稱,美國高官傳話給英偉達," 如果采取某種措施重新設計一款芯片,讓中國能夠實施人工智能項目,我第二天就會采取控制措施。" 英偉達之前準備出口中國的 " 閹割版 " 芯片 H20,果真就延期了。
因此,考慮到一定用戶量的終端基礎、再結合當下商業疊加政治的時代背景,鴻蒙 NEXT 的成功率,比當時的微軟,要大不少。就像美團、網易、阿裏等公司都宣布了适配鴻蒙,來一出 Chinese help Chinese。
03 鴻蒙能長多大?
手機是基座,在 2019 年高峰時期,華爲銷量接近 2.4 億部,占全行業 16%;蘋果近 2 億部,占行業 13%,其餘 10.5 億部。如今,華爲消除禁令影響,開始加速爬坡。
樂觀來看,國内,華爲手機銷量有望達到 20% 份額,蘋果保持 20% 份額。也意味着安卓系統、蘋果 iOS、華爲鴻蒙,三個系統爲 6:2:2。至于大家一直看好、一直覺得空間很大的物聯網,未來也許會很廣闊,但目前就是嵌入式的小系統,還貢獻不了太多。
再考慮還有車系統,也算得上三足鼎立了。
但這個前提一定是開發者的大力配合。假如開發者推進也不順利,鴻蒙又該如何突破呢?
一個路徑就是向微信學習。2017 年初,微信和蘋果鬧了次矛盾。微信公衆号上線了打賞功能,用戶可以付費給作者;但蘋果不樂意了,認爲這屬于 " 虛拟支付 ",必須走蘋果的内購通道,也就是蘋果需要抽成 30%;但微信認爲自己也沒獲利,錢都給作者了,憑什麽被抽成。
2018 年初,在微信開發者大會上,張小龍表示,騰訊和蘋果達成和解,公衆号打賞改名爲 " 喜歡作者 ",錢不再給公衆号,而是直接給了作者,蘋果不抽取 30% 提成。
基本上就是,蘋果要了面子,微信拿了裏子。
如果系統難度大,應用也是突圍點。谷歌也是用 GMS 号令天下。華爲的星閃,是通信連接的新方式,但還不夠大、也不夠剛需。機遇也許是在 AI。
就在華爲鴻蒙努力突圍的時候,谷歌在 12 月 6 日,放了 AI 大招。推出了其規模最大、功能最強大的多模态大模型 Gemini,最強大的 TPU(張量處理單元)系統 "Cloud TPU v5p" 以及來自谷歌雲的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
Gemini 會直接接入谷歌 GMS 服務,讓全家桶 " 更美味 "。而且 Gemini 還有三個版本:Ultra、Pro 和 Nano。其中 Nano 是用于特定任務和移動設備。比如 Gemini Nano 爲 Pixel 8 Pro 手機提供 AI 功能,包括錄音機應用中的自動摘要、以及鍵盤的智能回複。
谷歌發布大模型強大的地方在于,可以通過其應用商店,實現終端的一夜普及。就像微軟在 PC 端的能力一樣。
AI 看來是真好用,搞個大模型,連已經快躺進墳墓的 Pixel 手機,都要被谷歌支棱起來了。
對比來看,華爲在 AI 應用方面的進展,仍和國際玩家們有些差距。慶幸的時,AI 目前是有國界的,谷歌、微軟等公司的箭,還暫時無法射入神州大地;而鴻蒙要攻占的陣地,目前也仍是國内爲主。
AI 可以晚點來,但不能不來。不然,天花闆也許還是有限的。
04 尾聲
其實我們在手機操作系統方面,起步不算晚。2007 年 11 月,中國移動就和微軟、谷歌探索合作研發手機操作系統。但談得不是很愉快,于是,移動就拉上博思通訊,研發開放移動系統 Open Mobile System(OMS)。
但由于系統裏集成了 139 郵箱等移動特有的産品,所以自然也得不到聯通、電信的支持。而盡管研發團隊有幾百人,但和谷歌、安卓開源生态相比,還是勢單力薄。結果就是,叠代完一代,安卓已經升級兩代了,差距不斷拉大。
移動雖然有銷售渠道優勢,但也同時銷售搭載安卓系統的手機,必然是後者更好賣、也更吸引銷售人員的青睐。
2009 年,搭載着 OMS 系統的聯想 Ophone 手機問世,反響平平。移動的 OMS 項目,也逐漸銷聲匿迹。
此後,阿裏、百度、騰訊也都有過嘗試,但面對強大的谷歌和安卓,也都铩羽而歸。終于,華爲上了擂台。未必是 " 村裏最後的希望 ",但确實是被寄予厚望。而華爲面臨的挑戰雖大,但時機也有着安全的必要性和 AI 浪潮的充分性。
毫無疑問,不兼容安卓系統,會是一個大檢驗。檢驗的不隻是技術實力,更是有多少哥們兄弟。
-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