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電影院,到底是看到了。
排片真少。
老實說,看到這樣的排片,這樣的票房,Sir 一開始覺得很難理解。
論類型:警匪、犯罪、懸疑,有着商業片必備的追車和槍戰。
論質量:First 影展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演員,豆瓣開分 7.0。
怎麽着也得賣上一個億的小目标不是?
可結果呢。
上映 9 天,票房 380 萬,今天的單日票房,僅 21 萬。
而這其中,甚至很大一部分,走進影院是因爲導演的父親——
一個和四個
久美成列導演,前段時間剛剛去世的萬瑪才旦之子,這是他的長片導演首作。
或者說,這是他電影學院的畢業作品。
但有意思的是。
除了班底和故事發生地,本片呈現出了和以往藏地電影截然不同的氣質。
以至于不少人因此诟病不已。
要 Sir 說。
這樣的 " 不一樣 ",也未必是件壞事。
01
初看《一個和四個》,任何稍有積累的影迷都能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大批電影的影子。
有人說這是《羅生門》。
同一個故事有着不同的說法,每個人都各執一詞,真假難明。
有人說這是 " 暴風雪山莊 " 模式。
在阿加莎的《無人生還》裏,所有人聚集在一個密閉空間裏,猜測誰是兇手。
更多的人。
則覺得這分明就是昆汀的《八惡人》。
故事其實很簡單。
暴風雪來臨之前,發生了一起案件,警察追捕盜獵者,結果有一名警察犧牲,另外一名警察追着盜獵者進入了深山。
于是守林人桑吉(金巴 飾)所在的林中小屋裏,分批次來了三個人。
第一位是個彪形大漢(王铮 飾)。
他聲稱自己是州上的警察,來到這裏是追捕盜獵者。
但桑吉卻總覺得此人很可疑。
比如這位警察愛喝酒,比如他手裏拿着一把盜獵者的獵槍等等。
第二位是桑吉的同村根寶(更旦 飾)。
他本是給桑吉送離婚協議書而來,結果遇到警察追捕盜獵者,自己卻跑迷了路,隻好折返而歸。
可桑吉一直不相信根寶。
更何況,他還聲稱自己無意中發現盜獵者的鹿茸,所以他會是盜獵者的接頭人嗎?
第三位是一位眼睛被打腫的矮個子(達傑丁增 飾)。
他也說自己是警察,在追捕逃犯馬春芽,并說之前來的那位警察,就是逃犯馬春芽。
但他卻提着一袋盜獵者的獵物而來。
所以。
桑吉該相信誰?
老實說,如果光從故事梗概的話,這個故事還是不錯的,而且的确有《八惡人》的影子。
它主打的就是一個不确定性。
當懷疑的分量在每個角色身上累加,那種不确定的天平便會随之搖擺,這是吸引觀衆的主要原因。
但。
與《八惡人》相比,這部《四惡人》,哦不,《一個和四個》顯然要薄弱得多。
一個很明顯的距離,就是 " 角色張力 "。
在《八惡人》裏,我們爲之興奮的,便是各個角色之間的張力十足。
在之前的劇情裏。
昆汀花費了相當大的篇幅描繪了每個人的性格,與各自間的矛盾。
于是最終将其置于一個密閉空間時。
因爲各自的性格,制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反轉,讓人不斷大呼過瘾。
而《一個和四個》呢?
人物性格的刻畫實在簡單了些,且互相沒有碰撞。
這導緻結尾三人拿槍互指。
觀衆想到的,隻有類似《落水狗》那樣的迷影緻敬。
而不會得到滿足。
所以,光是從觀感上來看,到了影片的後半段,我們便隻剩被 " 誰是警察 " 這個懸疑牽引,很容易進入疲憊的狀态。
這是久美與昆汀之間的差距。
也是影迷型導演在處理自己第一部電影時,經常會有的問題。
02
但老實說,如果我們忽略掉結尾字幕的話,這會是一部有着很大讨論空間的電影。
那行字幕告訴了我們三個人真實的身份。
可以說是影片最大的敗筆。
爲什麽?
因爲這個故事本身,說的就是一種真假難辨的多義性。
在槍響之前。
三個人之中,每個人都有是好人或者壞人的可能性。
除了兩位 " 警察 " 互相認定對方的身份。
其他的關系中,沒有一個是确定的。
彪形大漢知道死去的警察的警号,小個子男人知道林業局長的老家在哪裏,這也讓桑吉所有的推理都呈現出無效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他面對這件事,無能爲力。
甚至于。
如果你留意牆上的鍾表,你甚至會懷疑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在電影裏,多次給到了時鍾的鏡頭。
第一次,時鍾作爲背景,幾乎沒有動。
第二次,鏡頭給到時鍾特寫,它開始轉動。
這意味着什麽呢?
靜止的時間,其實代表着一切都沒有發生。
而在《巡山日志》裏,桑吉寫到如果這是一個夢就好了。
而這一切,會不會也隻是桑吉自己的夢?
如果順着這個思路想下去。
你會發現一條線索:在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線之間,桑吉收到了妻子的離婚協議書,身在深山的他無法離開崗位,去向妻子問個明白,所以離婚的原因隻能靠猜,而來送離婚協議書的根寶則言之鑿鑿地說,妻子和他離婚是因爲她有别的男人了,就是上次幫他家修東西的那個男人。
根寶的話可信嗎?
桑吉看到,在說起妻子要和桑吉離婚時,他一臉開心,那麽,那個外遇的男人會不會就是他?
可怎麽求證?
一個人在與世隔絕的深山之中。
他無能爲力。
所以這個真假警察的故事,會不會就是桑吉潛意識的具象化反映?
就像原著小說裏形容暴風雪的一句話:
" 看來我的離婚協議不隻是複印了幾萬份,而是複印了幾百萬份撕碎了撒下來。"
到底是現實還是潛意識,其實很值得讨論。
甚至更進一步。
外來闖入者、普通話對白、身份的迷失,這一切是不是也指向着一種新文明侵入後的自我認同?
一如萬瑪才旦的《塔洛》裏。
小辮子把象征着自己标志性的辮子剪了。
他看着身份證上陌生的名字,以及,失去了辮子的自己。
感到一陣彷徨。
表意之下總是掩飾不住一個族群的焦慮。
Sir 相信久美成列本意也是如此。
隻是。
當最後那行字幕一出。
也就徹底扼殺了這個故事本應存在的多義性。
03
《一個和四個》上映後,很多人提到了一個觀點:這是部用資源堆起來的電影。
确實。
影片的台前幕後,對于一位新導演來說,相當豪華。
主演金巴,萬瑪的禦用,出演過《氣球》和《撞死了一隻羊》,音樂丁可,辛爽的 " 禦用 ",《隐秘的角落》和《漫長的季節》都出自他的手筆。攝影指導呂松野、美術指導鬥澤東主、錄音指導王碩……這些都是萬瑪導演這些年一直帶在身邊的人。
這些人的參與肉眼可見讓影片質感得到很大的提升。
舉例來說。
影片裏一個始終處于壓迫性的 " 符号 ":暴風雪。
它直到結尾才出現。
但在幕後團隊的助力下。
你能感受到無處不在的風,從風吹門口的鈴铛、木門發出的聲響……一直在塑造着整部片肅穆的氣氛。
而同時。
不同的槍聲、斧頭落在木樁上的鋒利聲,各種聲音包裹着人物,又讓氣氛一直維持着緊張狀态。
加上金巴等人的表演。
所以 88 分鍾的時長,出色的音效設計、快切式的剪輯,這些确實能把人看爽。
那麽既然如此,爲什麽人們又會诟病不已?
很大的可能。
是久美的這部電影,與以往的 " 藏地新浪潮 " 太不一樣了。
它沒有過多的隐喻表達,也沒有風格化的呈現,所以讓影片看起來,隻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商業片,沒有鋒芒,隻有老成。
但。
Sir 卻覺得,這樣的商業化嘗試也未嘗不可。
我們呼喊多年的 " 藏地新浪潮 " 現狀如何?
這些年,在萬瑪才旦等人的努力下,确實出現了不少在影迷圈中有口皆碑的導演,比如松太加(《阿拉姜色》),比如拉華加(《旺紮的雨靴》),但老實說,走出影迷圈,能有些許影響力的,也隻有萬瑪才旦一人而已。
而如今,萬瑪導演已逝。
" 藏地新浪潮 " 的前景,再也不容樂觀。
怎麽辦?
該堅持的當然要繼續堅持下去,但是不是也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萬瑪和王家衛合作,和黃軒合作,是不是也有意于走出一條真正的,大衆化的道路?
所以與其說《一個和四個》是對 " 藏地新浪潮 " 的偏離。
不如說,也是一次嘗試。
畢竟,商業類型化的可複制性,比合作大明星,要現實得多。
雖然就結果而言。
這次嘗試并不算成功,票房不佳,口碑也一般。
但 " 去做 " 總比止步不前要強。
或許某一天。
我們可以等到真正藏地導演拍出來的商業片,有着張揚的《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或者陸川的《可可西裏》那樣的影響力。
隻有當 " 藏地 " 不再成爲一種獵奇。
它才能真正地抵達人心。
而如今。
萬瑪導演走出了第一步。
我們期待那另 " 一半的故事 ",可以有人接着講下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