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院線出現了很多方言電影,是個可喜的現象。
農村電影大多爲小成本制作 " 上不了台面 ",但卻是國産電影中絕不能缺失的重要一環。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在映片子,就是這樣一部填補了留守兒童題材的佳作。
光看電影漂亮的海報,很容易讓人以爲這是一部兒童片,可能還能在其中看到什麽奇幻設定。但實際上,這是一個相互治愈的公路片,一個動人的現實主義故事——
《撥浪鼓咚咚響》
和 99% 的小成本國産片一樣,這是一部幾乎沒有流量的農村電影。
排片隻有 1%,上映四天票房不足百萬,招商廣告都貼到電影情節裏了可殺青三年直到上映也沒招到商。
這樣捉襟見肘的現實情況下,再多的宣傳都顯得嘶啞無力。
但要承認,有些好電影本不是爲票房而生,沒有好的排片檔期,但它的存在意義也大過商業價值。
建立在大西北地緣上,一個喪子大叔和一個尋親的孩子在機緣巧合下相遇,兩個困境中的小人物就這麽組成了一對非典型父子組合。
大叔名叫苟仁,是個開貨車賣百貨的流動攤販。
辛辛苦苦半輩子攢下來的幾兩碎銀隻爲給兒子治病,但這錢卻被朋友白明明給騙走了,最終兒子重病不治而亡。
老婆跑了,兒子死了,留在他身邊的隻剩下一堆商貨、追在屁股後面要錢的房東和兒子生前最愛的那隻撥浪鼓。
他要報仇,他要宰了白明明那個欺騙自己的混蛋。
另外那個想要尋親的小男孩名叫毛豆,蒼涼的陝北大山裏野蠻生長的留守兒童。
别人家的小孩可以放煙花炮仗,毛豆沒有;别人家的小孩有各色的新衣服穿,毛豆沒有;别人家的小孩在村口就能等到務工回來的爹娘,毛豆也沒有。
沒有陪伴沒有約束沒有引導,毛豆擁有的隻有無人在意的好成績、離世的奶奶和嫌棄他不願收養他的親戚。
他要尋找,他要找到那個在工地打工卻下落不明的爸爸和那份親情的溫暖。
聽說苟仁可以開去城裏,毛豆立馬就黏上了苟仁。小男孩爲了讓黑暗的貨車裏多點亮光,點火照明把車裏的煙花全點燃了,燒掉很多貨。
苟仁憤怒地教訓着熊孩子,用腳踢,動嘴罵,最後不得不帶着他去找他的爸爸來索賠。
作爲公路片,導演帶着觀衆在主角 " 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貨全都有 ..." 的吆喝聲中穿越盤山公路體會了一把陝北流動賣貨司機的生活:
先去縣城市場進便宜貨,然後跑到各個偏遠的村子賣貨賺差價,順帶提供老人拍遺相服務,以及捎人捎貨的服務。
一開始,苟仁對這個毛頭小孩是非常不耐煩的。
他害怕毛豆偷溜賴賬,強行壓着小孩在賬單上按手印;他不得已要管小孩的吃喝拉撒睡,但小到一杯泡面的錢,他心裏都記得清清楚楚。
可漸漸的,情況變了。
因爲奶奶和六叔善意的謊言給了毛豆出去找爸爸的底氣,所以在毛豆的眼裏看不到怯生生看不到不安,反而是一種倔強和堅定,所有的反應都非常本能和直接。
當貨車陷入泥坑動不了,連苟仁都氣急敗壞時,毛豆會使出吃奶的力氣用他那小小的身軀試圖幫忙推車;在廟會上,毛豆因爲喊了句小偷,便招來小偷團夥的報複。
他的力量雖然很小,但看到苟仁被欺負依然不顧危險毅然決然地就沖了上去;而毛豆偷偷地把苟仁的小刀換成了塑料刀,也讓苟仁躲過了一條人命,沒有踏上不歸路。
對于毛豆而言,這個大人給他買了雙新鞋,給他放了獨屬于自己的煙花,帶他住了昂貴的酒店。帶他去了很多的地方。
雖然他從來沒有叫過苟仁爸爸,可是在他心裏苟仁早就是父親一般的存在了。
而苟仁呢?這個可憐的男人,原本維持他生存下去的動力就隻剩下尋找騙錢的白明明了,
但是當遇上這樣一個孩子之後,他的心裏又被愛所充盈複原起來。
他老把要辦葬禮的 " 錢 " 字挂在嘴上,可一路上毛豆敗家的賠錢行爲卻也像一個出口讓他的怨氣随之消散。哪怕毛豆闖了再多的禍,花了再多的錢,他也依然真心地對待毛豆。
就連把毛豆送回家時,這個不善言辭的大老爺們兒還不忘往毛豆的書包裏放一疊錢,希望他能好好讀書,希望村裏的那些人能好好待他。
父親,孩子,土地,都是萬千普通人的命運,都是失語沉默的群體。
他們每個人都像一棵樹沉默地旁觀着世界的變化,在我們容易忽略的地方用盡全力想要活得頂天立地,卻終究逃不掉被砍掉的命運。
但就是在這樣的命運中,他們的相遇,爲暗淡的人生綻放出了一絲美麗的光芒。
熬過光秃秃的陝北山丘,兩人的關系就在孩子闖禍中開始,在給女孩兒錢時發芽,在換刀時發展,在 " 複仇 " 後到煙花裏高潮。
同樣失去 " 愛 " 的兩個人,在一路行走的過程中找到了那份缺失的 " 愛 ",撥浪鼓咚咚響,敲響的不僅僅是鼓點,同時也敲中了我們内心的脆弱與彷徨、迷茫。
而撥浪鼓的上的創可貼,止不住毛豆的眼淚,遮不住苟活的仁心,更擋不住人性的溫暖。
雖然這是一部小成本的 " 三無 " 電影,從演員到制作都無法和動辄上億元投入的商業片媲美。(片中毛豆的扮演者是從當地村裏 " 海選 " 出的男孩,貨車司機苟仁的扮演者則是一名出租車司機)
但或許因爲導演白志強是拍紀錄片出身的緣故,他的鏡頭反而顯得格外粗糙真實,具有陝北農村原汁原味的特色。而這種長鏡頭方式下照我本相的叙述,更加直觀地展現了大環境下小人物的不平凡。
片中最具隐喻的物件撥浪鼓,就象征着一代人童年的記憶。
曾經的貨郎走街串巷,靠的就是撥浪鼓聲來吆喝叫賣。
隻要聽見撥浪鼓咚咚響起,就有很多大媽大嬸聞聲而來,這個看看那個看看,叽叽喳喳先議論或讨價還價一番,互相之間還商量比劃着。
一番喧鬧過後,大家各自選到滿意的商品再從懷裏掏出零錢給貨郎估價或過秤。而小孩子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一群圍着跟前湊熱鬧,跟着母親鬧幾個糖果,等東西到手之後,再一哄而散。
撥浪鼓咚咚響,那鼓聲敲擊的就是人在奔赴生活熱愛時的心跳。
有句話曾說:要想了解中國,就要先了解中國的農村。
而這樣與中國城鄉大地緊密相連、真切反映萬千百姓命運,并呈現在貧窮、艱難與苦厄中湧動不絕的溫情力量的電影作品,理應擁有更多的觀衆與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