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繼承家産,
女兒繼承癌症。
——《姥姥的外孫》
文丨舊故麻袋
記憶裏,年紀尚小的我,是外婆照顧長大的。
雖然家中有爺爺奶奶,但受困于 " 重男輕女 " 的環境,加上母親二胎生下了弟弟,身爲女孩子的我,在家中猶如空氣,無足輕重。
十歲左右,我就開始洗衣做飯,被教調成了 " 聽話的乖孩子 ",由于生活環境影響,若想要得到誇獎和注視,就要加倍努力的向大人們表現自己的懂事," 讨好型人格 " 就此形成,一直影響至今," 用一生治愈童年 " 這話,一點不假。
但是外婆不一樣,在外婆家生活的日子,是幸福的。
外婆幹啥都帶着我。去地裏種菜帶着我,去菜場買菜帶着我,去小巷子乘涼唠嗑也帶着我。
隻要外婆在身邊,我不用洗衣服,不用做飯,外婆還會做一些小甜點給我做零嘴,那會忙于工作的母親由于沒時間照顧我,節假日無奈将我放在了外婆家,現在想來,甚是感激,至少讓我的童年看起來不至于那麽暗淡。
後來外婆年紀大了,中風遭了不少罪,一開始腿腳開始不聽使喚,然後是身體動彈不得,幸好舅舅們、阿姨和我媽都是孝順兒女,所以外婆即使是在重病卧床期間,外婆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顧。
最後,外婆意識開始模糊,誰也記不得了,認不得人,有時候她感覺自己在家裏,有時候又感覺自己不在家裏,她會把我喚成母親或者阿姨的名字,也會把母親喚成我。
外婆離開後,母親哭得失聲,我在一旁默默流淚,以後,那個最愛我的外婆再也不存在了,沒錯,我堅信,她最愛的是我。
所以在看電影《姥姥的外孫》時,代入感極強,好多次淚流滿面,當電影結尾字幕亮起,我已兩眼紅腫,我真的好想好想外婆啊!
很久沒有在電影院裏流下如此多的眼淚,盡管在去看電影之前,我已做好了萬全的心理準備,但看到那些日常和細節,還是破防了。
《姥姥的外孫》這部電影的節奏很高明,它不是直擊你内心的苦悶,也不是刻意煽情,而是漸進式的潤物細無聲,幾句話、幾個動作,就能把自己帶入到真實的記憶裏,你能感受到外孫和姥姥之間情感羁絆從一開始的冷漠到最後的熱烈。
這部電影講得雖是泰國華裔的故事,但東亞文化背後的代際溝通、臨終關懷、身份認同、重男輕女等問題,一個都沒落下。
劇中我最同情的是阿安的母親阿秀。
阿秀對母親付出最多,也在最後關頭沒有像兩個哥哥那樣抛棄病重的母親,她知道自己已經出嫁,沒有去争奪遺産的資格,所以她對遺産沒有任何念想,她隻是心疼自己忍受病痛的母親,她用笨拙的付出來表達她對母親的愛,即便這樣會讓母親有負擔,她還是做了。
平日裏,阿秀爲母親定期清理冰箱裏過期的食物,每周 " 家庭日 " 第一個到,爲一家人做飯;母親生病後,阿秀擠出時間陪母親去醫院,将日班超市工作調換到夜班,即使晚上工作,她也硬撐着困意,白天陪母親去理療。
她不求回報,一味付出,無私奉獻,被迫順應着 " 好女兒 "、" 好母親 "、" 好妹妹 " 的标簽。她那句 " 兒子繼承家産,女兒繼承癌症 " 太戳心了,她知道自己在母親心中的排名并不靠前,但她也知道母親需要她,對母親的愛與共情使她難以停止無償地付出。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她無奈,但享受。
與之相反的是阿安的堂妹阿梅,堂妹阿梅無微不至地照顧癱瘓在床的外公多年,成功在外公去世後繼承了房産,堂妹告訴阿安,這是最輕松的緻富之路。
你說她有所圖也好,你說她心機重也好,你說她沒良心也好,但阿梅确确實實付出了比家裏任何親人都多的時間陪伴外公,按理說作爲外甥女,她連遺産分配都排不上号,但因爲自己的努力,付出的陪伴,讓外公在最後關頭動了恻隐之心,将房産給了她。
你能說她不是出于真心嗎?雖然這份真情來源于金錢,但關鍵在于被金錢吸引來之後,是否願意投入更多時間陪伴、交流和照顧,以培養出真正的情感聯結。正如堂妹阿梅所說:" 你知道老人最想要而子女卻給不了的是什麽嗎?是時間。"
堂妹順利繼承了遺産後既感到慶幸,又感到自責。慶幸的是自己的付出有回報,自責的是外公的死是她間接造成的,爲了幫助外公從病痛中解脫,她明知外公因食物卡喉卻沒有施救。
阿梅對外公的親情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那些眼淚裝不出來,即使她最初的目的是爲了得到遺産,但她的情感并不虛僞。
她照顧外公照顧到聞不出老人味,對那些來看外公隻待十分鍾的家人心生怨恨,外公去世後仍會在房間擺着和外公的合照,提到外公會流眼淚,說到外公的死會愧疚。
阿安最初萌生效仿堂妹的念頭是因爲自己并未感受到堂妹對外公的情感,他原本和姥姥的關系就很脆弱,所以騙姥姥的錢,他的良心不會痛,反倒有幾分慶幸。
阿安是典型獨生子女,沉迷遊戲,親緣關系淡漠,以個人爲中心。
所以當他得知姥姥得了癌症晚期,活不過一年時,他便主動搬到姥姥家去照顧她,想要走上所謂的 " 輕松緻富之路 "。
一開始,姥姥和阿安處處不對付,吃不習慣、生活不習慣、習俗不習慣,因爲姥姥是潮汕移民至泰國的,講着泰國話,但喜歡夾雜幾句潮州話,底子裏還是過着中國式生活。
家裏保留着清明祭祖、春節拜年的習俗,家裏裝飾上,會貼福字,拜觀音、挂燈籠,姥姥打心裏清楚的記着自己是中國人,隻是小一輩的外孫、孫女們都忘了,他們甚至聽不懂潮州話。
阿安在一開始去姥姥家的路上,就把姥姥家的地理位置都摸透了,挂上網上估價,滿心滿眼都是錢,直到他漸漸融入姥姥的生活。
一貫懶散的阿安,在姥姥生活圈的影響下,開始早早起床,幫姥姥看粥鋪、捏腿,陪姥姥做化療、打牌,給姥姥擦背,用手機上的變臉特效逗姥姥開心。
當然姥姥生病後,來刷存在感的不止阿安這個外甥,還有兩個舅舅,他們時不時主動發出 " 孝心 ",無事獻殷勤。雖然全家都把醫院裏診斷爲 " 癌症晚期 " 的事瞞着姥姥,但她心裏清楚地很,現在這情況,八成是自己不行了,生命進入了倒計時,兒孫們才會如此 " 孝順 "。
阿安倒是直接,覺得姥姥有知道自己身體狀況的權利,于是将大人們好不容易瞞下來的事和盤托出。
因爲外甥的真誠,姥姥慢慢打開了心扉,接納了原本清冷的生活裏,多一個阿安。
阿安的到來也讓原本孤獨生活的姥姥,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即便知道外孫的本意是争遺産,姥姥也願意信任和依賴他。
可每個人都患得患失,彼此揣測。
小舅舅對自己在母親心目中的地位有恃無恐,缺錢時,他隻需要到母親家,瘋狂親吻母親的臉頰,便能得償所願,爲了還自己欠的外債,他也能昧着良心偷走母親辛苦攢下的錢,毫無悔過之心。
大舅舅直到母親患癌時日不多的時候,才願意将她接進自己豪華裝修的别墅,企圖用最少的成本掙得最大的回報。
可最終,姥姥把唯一的房産留給了嗜賭成性還欠着不少外債的小舅舅,理由是 " 他一個人無法生活下去 "。
面對姥姥的決定,阿安氣憤質問姥姥:自己在她心裏到底排第幾?姥姥隻能以淚洗面,對他說:" 我沒有什麽能留給你了,你不用照顧我了。"
可結果,小舅舅拿到了房産轉頭就賣了,把姥姥送進了幾個人擠一間房的療養院,這個結果其實阿安早就料到了,他清楚的知道小舅舅對姥姥沒有什麽恻隐之心,而大舅舅因爲姥姥把房産給了小舅舅這件事耿耿于懷,一直不肯見姥姥。
隻有阿安和母親,不忍心姥姥在最後的日子裏受苦,于是把姥姥接回了家。
但姥姥真的隻是偏愛小兒子嗎?其實她對每個人的愛都是平等的,把房産留給小兒子,隻是爲了财富均勻分配,她想在最後的時候拉小兒子一把,想讓大家都好好生活下去。
她知道小兒子爲了錢可以謊話連篇,她知道大兒子愛妻女勝過自己,她知道女兒付出最多最不容易,她也知道外孫一開始來照顧自己的目的。姥姥什麽都知道,又裝作什麽都不知道。
電影讓人淚目和共情的地方有很多。
姥姥很珍惜大兒子送的拖鞋,明明不合腳,卻舍不得脫掉,即使腳上被磨破了皮。
姥姥家門口的石榴樹,連心愛的小兒子都不被允許吃上面的果實,被小兒子誤會是母親要留給大哥吃的,實際上是因爲,姥姥答應了年幼的阿安,這棵在他出生時種下的樹,結出的果實隻給他吃,不給其他人吃。
阿安和大舅一家陪姥姥去許願,大舅寫下的願望沒有一條和母親有關,而姥姥所寫的願望裏全是自己的兒女。
面對死亡,白天她看似平靜地接受了自己的身體狀況,但到夜裏,她的恐懼和孤獨無處遁形,她會無助地哭喊:" 爸爸媽媽,來接我吧,我害怕 …… 阿公阿嫲,你們在哪裏,我想死 ……"
姥姥執着于花一百萬買昂貴的墓地,原因是墓地漂亮一點的話,或許子孫們願意多來聚聚。
阿安問姥姥一個人住孤獨嗎?姥姥說:" 我不喜歡春節後的那一天,冰箱裏塞滿了剩菜,而我必須一個人吃完。可我一個人,怎麽吃得完!"
阿安從最初完全聽不懂姥姥的家鄉話,到最後能給彌留之際的姥姥唱家鄉的搖籃曲,安撫她臨終前的恐懼。
姥姥說 :" 我走後你要是沒把花撒好,我一定爬出來吓你 " 影片結束,阿安爲姥姥撒花時,故意将花一股腦倒在山坡上,他多希望姥姥能來看看他。
當然最最淚目的是姥姥去世後的反轉,原本以爲姥姥什麽都沒留給自己的阿安,接到了銀行打來的電話。
原來姥姥早早就爲他考慮好了,早到從什麽時候開始,阿安自己都忘了,但是姥姥一直記得。
姥姥對阿安的愛是無聲的,是門口誰也不讓碰的石榴樹、是唱了一輩子的童謠、是從阿安考第一名就開始給他存的錢。
最終阿安用這一百萬給姥姥置辦了豪華墓地,實現了曾經對姥姥許下 " 存錢爲姥姥買漂亮大房子 " 的諾言。
影片從一家人掃墓開始,又在一家人掃墓中結束。
看完電影後,無意間得知,原來飾演姥姥的演員烏薩 · 薩梅坎姆不是職業演員,并且這是她的第一部電影作品,也許是年紀擺在那邊,生活閱曆豐富,烏薩 · 薩梅坎姆在飾演 " 姥姥 " 角色這方面,天賦異禀。
她将瀕臨死亡老人的那種孤獨和無奈,天真和可愛都演繹了出來,她是電影的重心,她是電影的主心骨,她有将所有情緒都帶動起來的魔力,她的身上有着姥姥們的共性。
東亞家庭離别的切膚之痛,電影并沒有煽情直給,而是用溫潤的方式去營造了普通家庭生活化的故事,這樣一種呈現方式會讓觀衆的代入感更強。
對于這樣一部溫情式劇情電影,我很偏愛片中的一些空鏡:彩虹劃過的地鐵站、飛躍的鳥群、湛藍的天空和鼓鼓的雲朵 …… 我還喜歡電影暖暖的色調,讓人舒适且惬意。
電影走不走心,導演和編劇有沒有用心,其實觀衆很容易感受到,這部作品的優質就在于自然,希望中國導演和編劇也能多在内容和結構上用心,闡釋出屬于中式家庭的美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