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 陳弗也
編輯 | 肖望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根據《紅星資本局》9 月 11 日的報道,茅台集團、貴州茅台(600519.SH)原董事長袁仁國已經去世。報道亦顯示,袁仁國的遺體系從貴州省某監獄運來,停在貴州某殡儀館。
1956 年出生的袁仁國是茅台集團的第四代掌門人,也是茅台集團第一位 " 落馬 " 的掌門人。
袁仁國是土生土長的仁懷人,那裏是茅台酒的故鄉,1975 年,年僅 19 歲的袁仁國進入茅台工作,他從基礎工作開始做起,做過制酒工、供銷、宣傳、車間主任、廠長等,是茅台酒廠自己培養起來的人才。
一位熟知茅台的人士對袁仁國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在茅台曆史上,有兩個最重要的人,一個是奠定了茅台酒品質的季克良,一個是開辟了茅台酒銷售渠道的袁仁國。
公開資料顯示,1994 年,袁仁國開始主管茅台酒廠的銷售工作,并在 4 年後擔任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1998 年的茅台正面臨着 " 内憂外患 ",當年,茅台定下了 2000 噸的銷售任務,但受山西朔州假酒案的影響,白酒市場疲軟,到了 7 月份,茅台僅完成了 700 噸的銷售任務。此外,政府也取消了茅台酒的 " 定産定銷 " 政策,他們需要在市場上自謀生路。
在外部,與五糧液的纏鬥,茅台開始落得下風,當年 53 度飛天茅台的單價在 200 元左右,比五糧液便宜了幾十元,失去了中國第一高端酒的名号,其他幾家知名酒廠也登陸資本市場,對茅台直接構成了威脅。
擔任總經理後,袁仁國開啓了對銷售渠道的重建。他在全國選了 17 名銷售人員,成立了一支号稱 " 敢死隊 " 的銷售隊伍,同時,茅台銷售總公司也正式成立。
" 幾乎在一夜之間,全國各地的都是茅台的銷售門店。" 一位白酒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向作者回憶,當時,茅台酒主要由各級糖酒公司來銷售,這種定産定銷的模式,可以保障酒廠的銷量,但是也束縛了酒廠的營銷活動。
自建銷售渠道後,茅台打了一場翻身仗。袁仁國用了當年最後的 5 個月時間,完成了剩餘 1300 噸的銷售任務。
2017 年,袁仁國在當年的全國經銷商聯誼會上披露了一個數據,他們的經銷商從 1998 年的 146 家發展到當時 2000 多家,營銷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城市和 30% 以上的縣級城市。銷售人員從最初組建的 17 人發展到 553 人,此外還有經銷商的 2 萬多營銷人員。
憑借着其銷售渠道上的貢獻,2011 年 10 月,袁仁國接替季克良,成爲茅台集團董事長,茅台正式進入 " 袁仁國時代 "。在其擔任掌門人的 6 年半中,茅台股票不斷飙升,市值穩居 A 股的前列。
" 成也經銷商,敗也經銷商 ",這是很多熟知茅台的人對袁仁國的評價。
根據茅台的财報,經銷商體系爲茅台貢獻的營收,常年占總營收的 9 成左右。當然,要想成爲茅台的經銷商,并不容易,茅台對其經銷商的銀行流水、資産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即便一些商家符合這些要求,茅台也不會輕易授權其進行銷售。
正式得益于這一套成熟的經銷商體系,袁仁國締造了 " 茅台神話 "。但是,這些 " 價值連城 " 的經銷權,也滋養了大量的腐敗。
2018 年 5 月,袁仁國離開茅台,不再擔任董事長一職。一年後,袁仁國被 " 雙開 "。2019 年 9 月,貴陽中級人民法院對袁仁國案進行了一審宣判,袁仁國因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
根據貴州省紀委監委通報的信息,袁仁國将茅台酒經營權作爲拉攏關系、利益交換的工具,進行政治攀附,撈取政治資本;大搞權權、權錢交易,大肆爲不法經銷商違規從事茅台酒經營提供便利,嚴重破壞茅台酒營銷環境。
2022 年 3 月,《國家監察》紀錄片披露了袁仁國受賄案的諸多細節,從 1994 年到案發時止,20 多年裏,袁仁國的受賄金額高達 1.129 億元。
紀錄片還顯示,已經落馬的前貴州省副省長王曉光,曾直接從袁仁國處拿到了 4 家茅台專賣店的經營權;曾有經銷商爲讨好袁仁國,送上 5 公斤的金鼎,金鼎上刻有 " 酒冠仁國 " 四個字,此四字由遵義籍清代詩人鄭珍的詩句 " 酒冠黔人國 " 改編而來。
袁仁國落馬之後,茅台開啓了銷售體系的改革,一方面削減經銷商,一方面自建直營渠道。
财報顯示,截至 2018 年 6 月底,茅台的國内經銷商數量是 3215 家,到了 2021 年 6 月底,這個數字變成了 2096 家,三年少了一千餘家。不過,自此之後,經銷商便趨于穩定,2023 年 6 月底,茅台在國内有 2082 家經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