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都沒火,團綜怎麽火?
文|龍承菲
編輯|周亞波
《七時吉祥》因爲播放熱度、制片人發瘋、演員直播落淚上了幾輪熱搜,觀衆記住了這個劇在播,但可能不知道同樣在播的還有衍生團綜。
嚴格來說,《100 萬個約定》不算是《七時吉祥》專屬的團綜。按照官方給出的說法,凡是在愛奇藝站内 " 預約熱度高 " 的劇集,主演團就有可能被邀請一起團建。隻是《七時吉祥》預約人數破了 600 萬,被第一個邀請去了雲南錄制。
愛奇藝的算盤打得不錯:首先,劇綜聯動主打一個 " 雙向奔赴 ",綜藝給劇粉做售後,被綜藝片段吸引來的觀衆還能被反哺去看劇,雙向引流,共同賺錢;其次," 預約數量 " 看上去也是一個不錯的門檻,能夠有效避免資源浪費。
然而,想象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被廣泛看好的《七時吉祥》表現不佳,可觀的預約數,并沒有直觀地轉換到最終劇集的爆火當中,悖論也就随之出現:劇集沒火,團綜怎麽火?
輿論上,《七時吉祥》的團隊幾乎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去年夏天因爲《蒼蘭訣》笑到最後的制片人王一栩,又是發長文,又是建 CP 超話;兩個主演丁禹兮和楊超越出來直播,楊超越動情落淚,請求觀衆不要因爲她而不願意看劇。在純看樂子的人看來,這些場外戲碼,也比團綜好看。
團綜唯一的出圈片段,也是樂子:丁禹兮記錯了楊超越在的選秀節目,試圖讓她跳《Yes!OK》,聯想到丁禹兮之前合作過出自 " 青你 " 的虞書欣,一下給了看熱鬧路人更多的樂子,順便還沒成大勢的 RPS(真人 CP 同人)粉絲沉重一擊。
《七時吉祥》不是唯一一個播得毫無水花的團綜,同期的《大宋少年志 2》也有衍生綜藝《大宋探案局》,結果同樣受限于劇集本身熱度。反過來,像韓劇《機智的山村生活》那樣的優質團綜售後,内娛暫時還沒出現。
《大宋探案局》《機智的山村生活》
" 劇集團綜 " 噱頭的冷水,一盆接着一盆。思路上," 劇集衍生綜藝 " 肯定是不能這麽搞了可到底怎麽拍,可能也隻能抛磚引玉,苦苦地想幾個思路。
抛棄售後,轉向售前
當下劇綜聯動的普遍思路是," 賭 " 爆款,将衍生綜藝的售後 " 前置 "。
《100 萬個約定》的簡介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被節目囊括進售後範圍的,是 " 預約 " 熱度高的劇集。等到劇集上線,按照平台預期播出,再順勢推出綜藝,滿足觀衆對劇集之外演員互動、衍生内容的需求,完成 IP 矩陣的拓寬。
《100 萬個約定》豆瓣劇情簡介
這樣一來,就算是劇集後期的發展不如觀衆預期,隻要前期粉絲基礎打得夠牢,觀衆也可以靠着頑強的粉絲濾鏡,看衍生綜藝裏的演員互動 " 吃口代餐 "。
更順暢的邏輯是,劇集内容的評級本就與 " 平台是否看好 " 有關,被寄予衆望的劇集,先天擁有更多的宣傳經費,能夠進行線下的落地和線上的宣傳,更能 " 騰出手 " 做綜藝售後。而且毒眸(id:Domoredumou)往期文章也提到過,規劃前置的好處,是平台可以打包藝人的檔期,避免湊不齊 " 原班人馬 "。(《甯安如夢》做綜藝有人看嗎?)
但是,劇集市場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證明,即便是用上了 " 預約人數 " 這樣的手段," 爆款 " 的出現,往往不是能夠預料的。
這個暑假魏大勳和孟宴臣的走紅,已經體現出了這個淺顯的道理;反過來,被廣泛押注的 S 級項目不僅成爲藝人黑曆史、劇集豆瓣評分也一落千丈的例子,觀衆也不是沒見過。
既然如此,不妨轉換一下思路,把 " 前置 ",直接改成流程上徹底前置,然後變成選角綜藝呢?
首先,可看度一下子就提高了。比如 " 熱搜富人 " ——演技類綜藝,說是演技評比,總少不了關于工作的探讨,《演員請就位》甚至直接在最後一期請了兩三排制片人來台上現場挑人,邏輯已經很接近模糊化的選角綜藝。優酷 2021 年出過一檔綜藝《我是女演員》,也被視作是用來 " 挑選古偶女主 "。
《演員請就位》《我是女演員》
甚至,《七時吉祥》男主丁禹兮就是《演員的品格》這檔糊糊選角綜藝的勝利者,這檔節目的八強有另一個女選手楊雨潼,要在翻拍版《仙劍》裏演趙靈兒,目前大衆比較知道的角色,應該是《東八區的先生》裏張翰酷似某爽的白月光。
單做 " 演技綜藝 ",可能會少一點 " 定制感 ",從單一劇集角度,發揮的空間也小。那麽把界限框定在選擇 " 有觀衆認知基礎的 IP" 劇版主演,關注度又會更上一層樓。考慮到市場上還有很多 IP 存量、還會源源不斷誕生新 IP,這裏的市場前景不可謂不大。
正好新版《射雕》《仙劍》《上錯花轎嫁對郎》的人選都備受吐槽,既然觀衆不滿意,怎麽不能讓觀衆自己選?
當年其實不是沒有過這樣的嘗試。《尋找紫菱》要選新版瓊瑤女主,最後總冠軍是張嘉倪,播出版的《又見一簾幽夢》,雖然留下了 " 你失去的隻是一條腿,紫菱失去的是愛情啊 " 這樣的雷人台詞,但收視成績并不算差,首播當天央視索福瑞收視達到 1.79%,最高收視也破了 3%;2007 年李少紅版《紅樓夢》選角也辦了《紅樓夢中人》,隻是最後黛玉組的冠軍根本沒演上劇,寶钗組的第一名姚笛轉去演了王熙鳳,但這個綜藝,可一點也不糊糊。
《又見一簾幽夢》《紅樓夢中人》
而到了新時代,選角綜藝也可以向新媒體靠攏,玩點新花樣。
例如,節目内容就是演戲,中間穿插禮儀打戲課程和文化課,文不讓演員面對營業期采訪無話可說,武不讓吊起威亞像坐電梯。網友喊話烏爾善做《封神》訓練營的紀錄片,想看的也就是這些内容,再來點綜藝觀衆最愛的真人秀部分,不剪成《演員的誕生》,也可以剪成《天使之路》。
如果,不能打投辦選秀,就像《浪姐》一樣搞現場觀衆投票,配上往屆演員莅臨現場點評,不愁熱搜也不愁出圈短視頻片段。
平台組織選角,最後簽約也簽在平台旗下,演員不愁資源,平台也不愁沒有新人捧、手上的 IP 沒人拍。假如已經定下流量當男主或者女主,就在決賽圈讓流量來錄制現場每個搭一遍,能接住戲的、有 CP 感的上,連流量的戲都接不住的不行,讓流量接不住戲的更不行。
要輕體量,但别一根筋
真不做售前,隻想做售後,也需要奔着節目效果精心策劃。
當下劇綜衍生主打一個以小博大,要的就是錄制時間短,體量輕,成本也不要高。但本身宣傳期劇集宣傳就已經被短視頻渠道分流太多注意力,想要在所謂的 " 團綜 " 類型裏不斷爆梗出圈,肯定不是一件容易得事兒。
2022 年之後,每個人都想做第二個《歡迎來到蘑菇屋》,不僅是因爲它熱度和口碑好,更因爲它成本低。
表面上看,成本低,很适合追求輕體量的 " 劇集團建 "。但你不能而排除它的特殊性,《歡迎來到蘑菇屋》請到 0713 男團能成功,一是因爲他們整體太熟,有熟人綜藝的化學反應,二是性格跳脫資曆深,闖蕩娛樂圈的經驗不管好的壞的都挺豐富,能支撐起綜藝效果。實際上《蘑菇屋》一共五期,0713 隻來了三期,後面兩期是芒果自家的《名偵探學院》嘉賓,綜藝效果遠不如前三期,除了粉絲以外也沒什麽大衆知道。
放在劇集衍生綜藝,問題也出現了。《社交網絡》主演之一的傑西 · 艾森伯格曾經有一段精妙的比喻,被廣大 RPS 粉絲奉爲聖經:" 當你和他們一起演出同一部電影時,你們常常需要待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裏,然後你們會成爲關系很近的家人一樣。我會把它比喻成‘夏令營’,然後夏天結束了,你又回到自己的生活中。"
這段共演關系是 " 夏令營 ",演員們此前可能并不認識,就拍過半年的戲,很難發展成像 0713 一樣跨越多年、一起經曆過低谷的朋友。
直接套用的後果就是,要麽不熟,要麽本身沒有綜藝感——本來想雙赢的團綜,起不到正面效果,所謂的成本低也是浪費錢,少浪費點而已。
不論是 CP 感還是綜藝感,也需要主咖們自身的幽默感和經驗的錘煉,不是所有演員都像楊迪、魏大勳一樣熟知綜藝套路并且能做出效果,如果沒有足夠精巧的環節設計,到最後變成演員角色理解訪談節目,真就沒人想看了。
有解決方案嗎?也不是沒有。既然都将綜藝的策劃放在前期了,自然也可以多花點功夫在策劃環節,這裏的策劃,倒也不用特别 " 重 ",而是放到具體的環節上。比起大費周章怎麽玩,還真不如先好好想想 " 玩什麽 "。
比如,做好演員們的背調,應該不是什麽難事。如果主演們有共同愛好,可以在把節目設計成團建,一起玩桌遊、山地越野等等。有個人技的演員,可以在綜藝裏設計相關情節展示。《延禧攻略》上線時飾演宮女明玉的姜梓新,就因爲在綜藝上展現了突出的唱歌水平,出圈小火了一把。
同時,既然是 " 劇集衍生綜藝 ",自然要用起自己本身就有的優勢,把環節盡可能與劇情本身的結合。這種結合,千萬别是劇裏的感悟和複現,而是心思活絡一點,跳脫一根筋的思維。
比如,劇裏沒結上的婚,綜藝裏可以補上;劇裏沒送出去的禮物,綜藝裏可以送個加強版;古偶現成的妝造模闆,可以編原作不同支線的劇本殺;職場劇的衍生綜藝,可以做職場體驗,還能做衍生劇版《中餐廳》。
比較經典的例子,是韓劇《頂樓》的 " 團綜 "《不會傷害你》,節目找了劇裏的三位反派演員,把他們扔到廢棄屋子裏 " 自力更生 ",做房屋改造,有種看劇裏的反派壞人吃癟的快感,被網友評價爲 " 壞男人變形記 ",最終綜藝在豆瓣也收獲了 8.7 的高分。
節目考慮觀衆意見,讓觀衆圓夢,但要都按着觀衆的步調走,和宣傳期熱度破萬的雙人掃樓、聯動跳舞短視頻似乎又沒有太大區别——綜藝的體裁本身,即使短、體量小,那也先得 " 是個綜藝 "、得有綜藝的好看點才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