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未來雙方成功牽手也不會讓人意外。畢竟,要允許一些事情發生。
作者丨李思佳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靳鵬輝
軟件問題一直是大衆汽車的 " 老大難 "。
并且這一問題随着全球各大車企電動化轉型的深入,更加凸顯出來,甚至成爲業界吐槽的對象,表示 " 大衆不服‘軟’不行,"、大衆得了 " 軟件癌 "......
這讓大衆愈發着急,也開始了更多關于提升軟件能力的嘗試。内部将迪斯的 " 遺産 " 進行優化,重組 CARIAD;外部嘗試與其他軟件巨頭合作,跨出自研模式,一副不破不立的态勢。
最近,大衆就傳出了與華爲就軟件問題舉行會談的消息。報道稱,大衆與華爲舉行了談判,商讨其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汽車上使用華爲的軟件,希望以此赢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盡管随後大衆集團首席财務官(CFO)Arno Antlitz 表示,目前沒有與華爲就大衆車輛在中國使用華爲軟件的問題進行洽談,但關于大衆在華軟件發展的問題卻再次被置于台面之上。
大衆,被軟件扼住咽喉
雖然否認了和華爲的談判,但 Antlitz 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大衆正在尋找方法 " 強化針對中國市場的軟件 "、" 大衆需要更多的本地駕駛輔助功能 "、" 在中國需要更多的本地附加值 "...... 這意味着大衆高層已經意識到了軟件問題的嚴重性。
大衆的軟件也的确是有問題的,大衆也一直深受其害。從 ID.3 被外媒吐槽到前 CEO 迪斯下課,再到軟件部門 CARIAD 重組,都或多或少受到軟件問題的影響。
要知道,ID.3 是可是大衆電動化轉身後的第一款全新車型,被大衆視爲大衆曆史上第三次變革的先鋒産品,其關乎到大衆能否在電動化賽道下繼續領時代,地位僅次于高爾夫和甲殼蟲兩款産品。爲了它的量産,大衆甚至把茲威考工廠完全轉型爲純電動汽車生産基地 ......
盡管決心巨大、信心十足,但這一切的努力都因爲軟件問題而變得競争力不足。
上市前,首批量産的萬餘輛 ID.3 由于軟件問題,升級過程隻能通過手動完成;交付時,超過 2 萬輛新車因軟件架構不得不進行返工修理。彼時,測試員們每天報告的軟件錯誤多達數百個,盡管大衆着重安排技術人員糾正軟件問題,仍未能改變 ID.3 軟件短闆的命運。
外媒報道大衆在生産 ID.3 的過程中遇到大規模軟件問題,并且軟件故障可能會導緻 ID.3 延遲上市銷售。媒體直言 ID.3 車機系統方面的體驗太差,文章稱 ID.3 的娛樂信息系統啓動緩慢,自帶的導航系統定位不準确,在線服務無法支持等等。
内部工作人員也透露,ID.3 的軟件問題是因軟件基本架構開發速度太快引起的,系統尚未成熟,導緻許多闆塊不能有效地協同工作,進而導緻故障。
後來,痛定思痛的前 CEO 赫伯特 · 迪斯(Herbert Diess)帶頭發動變革,将大衆汽車軟件事業部剝離出來成立軟件部門 CARIAD,并聚集全球約 5000 名工程師和開發人員,旨在爲大衆的電動車打造全新統一的汽車操作系統,以此颠覆大衆産品車機系統差勁的業内共識。
但自 CARIAD 成立以來,一邊消耗着大衆集團的營收,累計虧損近 34 億歐元;一邊在研發工作上停滞不前,甚至對大衆旗下多個品牌推出新車的進度造成了嚴重影響。随後,主導 CARIAD 部門的迪斯,也被大衆以 " 領導不利 " 爲由踢出局。
時間來到今年,在逛完上海車展後,大衆迫不及待地将 CARIAD 進行重組,炒掉前 CARIAD 負責人德克 · 希爾根伯格(Dirk Hilgenberg),并讓賓利品牌生産制造業務的彼得 · 博世(Peter Bosch)替代之,甚至原 CARIAD 高管團隊除首席人力官外,其餘都将被替換。
同時,即将履新的彼得 · 博世也表示會重組 CARIAD,他将将延續 CEO 奧博穆的開放合作模式,開啓與科技公司建立新的合作夥伴關系的新一輪探索。
因此,這時候傳出和華爲談判的消息,并不奇怪。
它們會牽手嗎?
這已經不是大衆第一次被曝與華爲牽手了。
早在 2021 年 10 月,就有消息稱大衆計劃與華爲組建合資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報道稱,大衆與華爲組建的合資公司旨在作爲供應商,向大衆提供自動駕駛方案。雙方讨論的合作方式之一是大衆投資成爲合資公司控股方,華爲主要提供軟件技術和芯片等。
對兩家企業可能成立自動駕駛合資公司的傳聞,時任大衆中國 CEO 的馮思翰表示,兩家公司确實在進行商讨,不過彼時沒有可以确認的消息。
次年 2 月,又有外媒曝出,大衆正與華爲談判希望收購華爲自動駕駛部門,其中涉及一些大衆不太有優勢的技術系統,但華爲相關人士表示不知情,大衆中國也表示 " 不予置評 "。
在大衆與華爲的接連否認下,雙方的合作一次次的不了了之。
不過,雖然與華爲的合作未果,但同年大衆投資人民币約合 168 億元,成功促成 CARIAD 與國内自動駕駛企業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成功落地更加本土化的自動駕駛研發部門。
2022 年裏,大衆在自動駕駛方面的舉措頻繁。從宣布将采用高通的自動駕駛芯片,到與博世合作開發 L2、L3 級智能駕駛,再到簽手地平線加快技術研發,可謂多條腿同時向前,在後迪斯時代下,用不一樣的方式演繹着大衆的電動化之變。
那這一次或者說未來,大衆和華爲會成功合作嗎?
首先,說到未來和華爲合作的可能性,繞不開大衆和地平線的合作。框架之下,大衆需投資 168 億元人民币,來完成與地平線的合作。其中,一部分是大衆将對地平線的投資;另一部分就是大衆 CARIAD 與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的投資。
這筆大衆中國史上最昂貴的合作,影響了其與其他廠商的合作進度可未來潛在合作的可能性。更何況大衆還和 Mobileye、英偉達、高通、博世等展開了合作 -- 大衆再能賺錢也要花錢有度,往後要花錢的地方可太多了。
接下來也是最重要的 " 靈魂 " 歸屬問題。如果雙方合作,投資抑或成立合資公司,誰來主導?
大衆主導嗎?華爲不答應。
華爲的強勢由來已久,在與賽力斯合作開發問界 M7 的過程中,華爲深度參與了車輛設計、零部件采購、質量控制、用戶體驗和車輛銷售。而當問界 M7 售出後,華爲閉環所有數據,汽車數據會最先傳到華爲的數據庫中,賽力斯無權直接使用。
這種模式下,與其說是合作造車,不如說賽力斯是華爲的代工廠。
也正是華爲的強勢,導緻其逐漸被車圈抛棄。上汽董事長陳虹曾表示不能接受與華爲合作下的自動駕駛,上汽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裏;廣汽内部也認爲華爲過于強勢,什麽都想參與和決策。而且華爲的東西都非常貴,強壓給廣汽使用,完全談不攏。
華爲主導嗎?大衆也不想退讓。從此前曝光的合作模式來看,就是大衆想投錢掌握管理權,讓華爲提供技術 IP,做幕後英雄。
不過,假如,我是說假如,未來雙方成功牽手也不會讓人意外。畢竟,要允許一些事情發生。
|李思佳|
反香菜聯盟頭目、公社一樓雅座長期霸占者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