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時真亦假。
7 月 28 日,拾英工作室的恐怖懸疑類新作《三伏》正式上線。
此前,他們的上一部作品《煙火》不僅獲得了超 30 萬的銷量,更是被部分網友稱作 " 中式恐怖的典範 ",截至目前 Steam 好評率達 98%。對一個僅有 3 小時流程的獨立遊戲來說,這份成績算得上相當不錯。因此不少玩家會好奇,《三伏》究竟能帶來怎樣的新體驗。
隻是說實話,《三伏》可能不契合大多數人的預期,它和《煙火》的設計思路也有很大的不同。遊戲不僅減少了紙人、蠟燭這類傳統文化内容,也放棄了許多更具有年代感的氛圍場景,看起來似乎和 " 中式恐怖 " 已經沒什麽關系了。
此外,遊戲還将大多數場景放在白天,就算是室内也設置了充足穩定的光源。整體場景更爲和諧,而非驚悚,對應了遊戲的開篇導語:三伏,陽氣最盛之時,陰氣伏于地下,惡鬼藏而不露。
制作人月光蟑螂也曾表示,《三伏》更多主打 " 心理懸疑 " 而非 " 恐怖 ",工作室也希望追求一些新的表達。那麽結合實際體驗來看,這款遊戲最終的表現到底如何,它和《煙火》又存在着哪些異同?
(以下内容無劇透)
1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三伏》和《煙火》存在很大區别,月光蟑螂在微博就已經強調過這點。雖然兩部作品的美術風格相似,且前者引入了更多藝術化表達,選擇的也是本土社會題材,但它沒有《煙火》那麽恐怖與沉重。有時候,開發團隊還在劇情中穿插了一些黑色幽默。
而具體設計上,遊戲大幅減少了紙人紙币、紅白喜事等傳統民俗内容,并引入了光盤、VCD、電視機等新興科技産品。遊戲背景從《煙火》的偏遠山區,轉變到了千禧年前後的小山城中,玩法更偏懸疑解謎。過去廣爲人知的 " 中式恐怖 ",則被拾英工作室藏到了更深的地方。
在立項初,工作室就将《三伏》定位爲群像劇,并以徐清源、邱蕪兩人爲核心視角,期間展現了多個人物的故事與立場。盡管遊戲裏同樣出現了一些超自然元素,但更多時候它們都發揮着輔助推進劇情的作用,以至于就連我這位恐怖遊戲苦手,都不覺得吓人。
并且,《三伏》還用到了大量電影級的運鏡手法,以及多樣化的表現形式。比如遊戲雖然以第三人稱視角爲主,但偶爾會在玩家不經意間無縫銜接到第一人稱,你能迅速體驗到角色當下的喜怒哀樂。比如某段主角從地下沿着梯子往上爬的劇情,就和《煙火》一樣切換到了第一人稱。
這類設計能和遊戲的叙事節奏互相 " 打配合 "。《三伏》會先在劇情中設置多個懸疑點,然後不斷揭露答案。這樣一來,在玩的時候,你可能會覺得這款遊戲看起來比《煙火》更加成熟,也更容易代入遊戲。
在部分高潮劇情中,遊戲還引入了動态漫的表現形式,以此加強視覺體驗、劇情的節奏感與緊張感。
并且,每個章節裏玩家切換操作人物的方式也會不斷發生變化。在第一章開始,徐清源在電視外展開調查,邱蕪則在電視機裏面探索真相。而在電視機不能用後,他們則需要透過失物招領的櫃子來觀察對方。
在一些重要的場景,遊戲都會把鏡頭布置在窗外、箱子裏,給玩家帶來神秘感與窺視感,進一步強化懸疑氣氛。後續的某個章節中,邱蕪甚至還能通過電視機,觀察不同角色的經曆、狀态,慢慢觸達故事的真相。
可如果繼續深挖,你又能會後知後覺其中的恐怖之處——電視機,乃至身旁的電子設備就像一雙雙沒有靈魂的眼睛。它記錄着一切,卻不作聲。
正是覺察到了這點,《三伏》在這段演出中還安排了這樣一幕——電視機屏幕會顯示出一隻碩大的眼睛,它或許是在盯着邱蕪,又或許是在盯着屏幕前的玩家。這不吓人,但是瘆人。
而在往懸疑方向探索後,《三伏》也可以放下恐怖類作品 " 謎語人 " 的包袱,在有限的體量中講述一個更大的故事。《煙火》的故事始終脫離不開小山村、家庭等概念,最終借此反映某種社會現象。《三伏》不一樣,它從一開始就由多種社會現象切入,把故事核心上升到了三觀、心理的層次。
這樣一來,遊戲自然不必深挖單一角色的内心,并設計大量意識流演出,而是能以更加有迹可循、簡明易懂的方式,展現個人、群體以及社會三方之間的矛盾。
這種表達的自由,也延續到了玩法設計之中。和常見的恐怖類作品不同,《三伏》并沒有設計太多精巧的解謎小遊戲,而是将玩法融入到了叙事當中。
比如在遊戲中,徐清源必須按不同的方式組合三張膠卷底片,爲身處幻境的邱蕪還原不同狀态的現場。此處玩家幾乎用不到任何解謎技巧,隻需要根據角色們的對話,一一組合底片,就足以推動劇情。
而如果我們把這段組裝底片替換成常規解謎設計,玩家就需要通過線索,找到 " 正确 " 的組合方式——這光是聽起來就顯得很無趣。
《三伏》的精妙之處,就在于他們把這個尋找過程,變成了一段有持續反饋的劇情。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我忽略引導,通過 " 窮舉法 " 組裝底片,也能看到很多人物性格方面的内容。
除此之外,爲了避免中斷玩家的劇情節奏,遊戲的其餘解謎元素,則幾乎都可以通過多次試錯完成。甚至在某些地方,拾英工作室還留下了一句 " 實在不行就一個個試過去 " 的提示。
或許對工作室而言,解謎更像是玩家代入世界,與故事産生交互的手段。如果爲了解謎而解謎,玩法與故事脫節,那麽這個謎題或許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故事後期就出現了這麽一段趣味小插曲——邱蕪發現了一個帶有精巧機關的木箱後,制作組沒有選擇設計解謎小遊戲,而是讓她一拳把箱子錘爛,拿到裏面的密碼。
2
而在手法之外,《三伏》的故事内核雖然保持了月光蟑螂一貫的沉重、暗喻風格,但和《煙火》同樣存在不小區别,矛盾沖突的激烈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遊戲不止一次提到 " 真假 " 概念,并反複引用了《紅樓夢》太虛幻境門前的對聯—— " 假作真時真亦假 "。所有的内容設計,也幾乎都圍繞着這一概念展開。
在遊戲中,主角邱蕪的警察身份存疑,各個角色的動機、話語也始終半真半假,欺騙與信任更是貫穿了整個劇情。其中最諷刺的,莫過于主角團爲了找到真相,隻能一次次步入到幻境當中,親曆過往的案件,在虛幻之中尋求真實。
當然,你大概率會說《煙火》也是這樣設計的。但不同的是,《煙火》把一部分内容歸結于鬼神,并不像《三伏》這般存在一個足以貫穿前後的概念。比如遊戲名 " 三伏 ",它所代表的便是炎炎夏日下的暗潮湧動,代入到角色身上,則喻示了他們具有兩面性:殺人不眨眼的老楊會收養三眼神童,教她寫字畫畫;看似古闆迂腐的王總,心裏卻有着極深的城府。
而且從實際體驗來看,《三伏》來來回回在真實與虛幻之間切換,就算是玩家,很多時候也沒辦法判斷哪些是真的,哪些又是假的。比如在中後期有一段邱蕪回家的劇情,遊戲在小場景中反複叠代了四次真實與幻境,多少有點《盜夢空間》的味道。
在《煙火》大火之後,很多玩家都喜歡提 " 中式恐怖 " 這一概念,甚至認爲這才是國産恐怖類遊戲 " 該有的樣子 "。
這個概念所對應的,通常是一些帶有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元素:陰暗的蠟燭燈台、散布四周的陰森紙人,它們往往能與音樂、場景融合在一起,以較爲克制的方式刺激玩家。
說白了,中式恐怖更多來源于玩家日益升高的品質需求——大多數人都開始不滿足于追逐戰、jumpscare 等常規設計,開始喜歡上能不斷刺激多巴胺分泌的 " 氛圍恐怖 "。
就像沒看過《閃靈》的人,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或許是雙胞胎姐妹,又或者是湧出鮮血的電梯層。而看過以後,你腦海裏浮現出來的大概率是男主角的大腦袋。
但《煙火》《三伏》想要展現的都并非恐怖的妖魔鬼怪,而是在壓抑環境下變幻莫測的人心,以及隐藏在社會之中的某些矛盾,這點反而和《閃靈》這部經典作品高度重合。月光蟑螂曾在微博表示,中式恐怖的内核永遠是故事本身所蘊含的東西。這個東西,在《煙火》中是大山的困境,在《三伏》中則是貪婪與扭曲的人性。
而這些,才是在炎炎夏日裏,依舊讓人通體冰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