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在我做手機抓拍測試項目時,正趕上2022年度北京環球影城,聖誕狂歡新表演項目最後一天最後一場演出,表演位置就在好萊塢大道前方聖誕樹下邊。大概在晚上6點鐘時候會進行表演,這時候環球影城的知名IP角色,就會和歌舞表演者一起又跳又唱,載歌載舞,盡情狂歡。
當時我正在進行手機橫評拍攝,當天晴空萬裡無雲,為橫評拍照創造了非常有利條件,而我當時的位置在席地區域靠近圍欄邊上,更容易取到景。
猜猜誰拍照最出色?圖源:品玩lzh攝
但就在我把拍完此場景的手機放到包中準備換最後一部也手機時,就聽見後邊有人喊:"拍完沒有!快坐下!!"猛地轉身,就看到一位強壯的男性遊客站在後邊以幾乎撕裂喉嚨的嗓音沖我吼,當時吓得我手中的vivo X90 Pro+差點掉地上。
在匆忙把手機放到背包中後,我朝後看一眼,準備怼回去。但我又理智地想了想,如果我怼回去,不僅會幹擾到現場表演,沒準還會打起來,影響到現場秩序,就沖我這急脾氣,很有可能包中的小米Xiaomi 12S Ultra(以下簡稱小米12SU)、vivo X90 Pro+、iPhone 14 Pro、谷歌Pixel 7 Pro、索尼Xperia 1 IV這幾款參與橫評的手機在這樣比較複雜環境下,極大概率被人被别人拿走(為了快速拍照我都取消了指紋、密碼解鎖設置)。
此外也可能錯過正前方絕佳的表演抓拍機會,于是就忍氣吞聲站在欄杆處進行了接下來的抓拍。
我當時就背了這一個小包,手機全在裡邊,現在想想,不僅能裝東西,還能掄人 圖源:品玩lzh攝
環球影城複雜的光源是目前最考驗頂級旗艦相機整體實力的場景之一。
原因在于,現階段不管是手機品牌還是大衆消費者,對于手機"随手拍出一張清晰照片"的要求已經成為過去式,能否在"移動"場景中拍清楚,才是手機廠商在其發布的旗艦手機中強調的功能技術。
不管是小米小米12SU中的"影像大腦",還是vivo X90 Pro+中搭載的自研V2芯片,以及幾乎全靠"計算攝影"的谷歌Pixel 7 Pro,都在通過軟件算法也好,增加額外硬件也罷,來提升相機的整體響應速度。
為了能夠獲得最佳的人像抓拍體驗,在拍攝時我都盡可能選擇人像模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米12SU的人像模式和正常拍照進行2倍光學變焦後是一緻的,隻不過加入了虛化調節。而vivo X90 Pro+在人像模式下就切換為IMX663,光圈大小為F1.8的人像鏡頭這也是這次唯一标配獨立人像鏡頭的旗艦機。iPhone 14 Pro、谷歌Pixel 7 Pro人像模式則為主攝裁切而成,索尼Xperia 1 IV沒有專屬人像模式,且在焦段選擇中也直接跳過了2倍變焦。
小米12SU人像抓拍一般 整體色彩個人感覺徕卡味道過重 對于活動人像表現還是有些沉重感 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人像模式 膚色正常,周圍背景豔麗,虛化得體,觀感非常好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人像抓拍勝在準确 膚色标準 不功不過 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人像模式下,是想把所有人臉都識别出來,結果就出現了計算攝影塗抹過重現象 觀感并不自然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抓拍體驗确實出色,但計算痕迹還是過重了,稍顯不自然 圖源:品玩lzh攝
在此環節下,這幾款旗艦手機都可以做到快速識别人臉,并在按下快門按鈕後,能夠拍下來。
盡管都能快速識别人臉,按下快門後也沒有任何延遲,但最終因為"計算攝影"加入,算法不同導緻最終人像效果也不同。
抓拍場景已成為手機廠商宣傳自家手機性能和影像能力的不二功能點,但作為大衆用戶,這種相對"動态"的抓拍使用頻率并不高,絕大多數消費者還是在日常生活旅行中,能夠拍攝出一張好看的"風景照"。
以這次橫評為例,假若把自己當做"第一次"遊覽環球的遊客,以"遊客視角"去進行橫評,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事情。
如果是首次來環球,自然會想到在其标志性的"大球"地标打卡,此外通往樂園的長橋周圍景色也夠讓大家駐足拍照。
在這個場景下,其實更适合使用主攝而非超廣角來進行拍照,因為對于這樣光線不足場景,超廣角鏡頭普遍光圈比較小,最終成像并不理想。而主攝普遍會采用大底CMOS和大光圈來增加進光量,比如小米和vivo主攝都采用了一英寸大底IMX 989,iPhone 14 Pro主攝為1/1.23英寸、光圈大小為F1.78,谷歌Pixel 7 Pro主攝為1/1.31英寸、光圈大小為F1.85,索尼Xperia 1 IV則為1 /1.7英寸英寸、光圈F1.71。
小米12SU怎麼拍都是徕卡色,經典模式下,明暗關系處理過高 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這張全場最佳 畫面幹淨通透,暗部細節到位 不過右側天際有些過曝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風景中規中矩 算是"風景色彩"最标準的一款機型 但暗部細節同樣出現了不同程度塗抹 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這張色彩過渡最為自然,非常标準的一張照片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應該是内部算法以及蔡司鍍膜色彩調校傾向問題,整體畫面對比度過高 圖源:品玩lzh攝
在這個場景下,為了可以表現出相機本身色彩表現,相機的各項參數我都設置為"默認",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在小米12SU設置中,我是把相機色彩設置為徕卡經典色彩模式,而像vivo X90 Pro+則同樣開啟标準色彩模式,其他機型為默認。不難看出,在下午光線并不算非常充足的戶外場景中,最明顯的區别其實是各家對于"風景"色彩理解。
幾款手機從整體硬件素質來看其實已經難分仲伯,堆料都非常足,隻是在色彩取向上有明顯不同。那在逆光表現中如何?
小米12SU逆光表現一般,因為徕卡經典模式讓暗部過暗,對比度過高 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逆光表現非常驚豔,這時候觸發了HDR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逆光表現正常,不出彩,暗部細節有保留 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 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炫光 但整體畫面亮度控制得不錯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還是因為調校傾向問題,整體過暗 圖源:品玩lzh攝
在園區中,我發現絕大多數遊客幾乎都會在拍照界面進行變焦拍攝,比如使用長焦或者超廣角焦段進行拍攝,也從側面看出超廣角和長焦在旗艦機中"地位"已經和主攝同樣重要。從廠商今年對于旗艦機影像部分介紹解讀來看,超廣角、長焦鏡頭也成為重點"差異化"介紹對象,現階段手機廠商已經不再關注鏡頭"數量"而是更加關注鏡頭素質,這樣利好于大衆消費者,起碼不用再為800萬像素超廣角帶來的低劣畫質擔心。
在超廣角場景下,我選擇環球影城大門來拍攝,因為各個手機在超廣角鏡頭上焦段不同,因此畫面中所能"覆蓋"的場景并不一樣。比如小米12SU就采用了128°的4800萬超廣角鏡頭,vivo X90 Pro+為112°的4800萬超廣角鏡頭,iPhone 14 Pro為120°的12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谷歌Pixel 7 Pro為125.8°的1200萬超廣角,索尼Xperia 1 IV就采用了124°的1200萬超廣角鏡。
小米12SU的128°超廣角優勢體現了出來,但還是出現了一些桶形畸變問題 (仔細看燈杆并不直)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中規中矩 邊緣也沒有出現畫質劣化現象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同樣中規中矩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角度其實僅次于小米12SU,但還是通過強大的計算攝影,來糾正了桶形畸變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中心亮度沒問題,光圈小确實不占有優勢圖源:品玩lzh攝
如果既想要畫面細節,又想在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下盡可能多的場景畫面,我建議可以選擇高像素、長焦段機型。而在整體畫面表現上,小米12SU和vivo X90Pro+在超廣角鏡頭上通過算法控制了過強透視帶來的過于"傾斜"感,而iPhone 14 Pro、谷歌Pixel 7 Pro、索尼Xperia 1 IV的畸變就過于誇張,尤其索尼Xperia 1 IV,本身超廣角鏡頭光圈就小,整體畫面比較暗。
當然這和當時天色漸晚也有一定關系,在拍攝完主攝和超廣角場景後,我就移步進入園區拍攝細節,于是就有了差點被打的事件,在我完成人像抓拍後,天就已經完全暗下來了。
北環主園區裡邊有很多非常精細的建築細節,它們往往藏在伸手夠不着的地方,想要捕捉這些細節,長焦作用就體現出來了。而這次評測的五款旗艦機型,除了蘋果之外,都搭載了潛望式長焦模組。
潛望鏡其實可以劃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潛望鏡頭剛出現,旗艦機普遍都有采用,但像素并不高,通常為800萬。
第二階段是部分廠商在像素不變情況下,采用新結構,比如多反射式潛望鏡來提升穩定性和成像質量,成像雖好,但成本是大問題。
到了第三階段,更多廠商選擇采用高像素加傳統潛望架構,不僅放大後細節仍然能有不錯的保留,廠商優化也更容易,當然"計算攝影"的加入也能降低高像素拍攝後的噪點。
相對于第一階段而言,我手頭的這5款旗艦機在長焦鏡頭像素上都提升到至少1200萬,像小米12SU和vivo X90 Pro+更是搭載了4800萬和6400萬高像素潛望鏡,可惜光圈并不大,前者為F4.1後者為F3.5。
谷歌Pixel 7 Pro雖然在超廣角鏡頭上像素不高,但在長焦上卻用了5倍光學變焦、光圈達到F3.5的4800萬像素潛望鏡頭。索尼從像素來看依舊為1200萬像素,但搭載了85mm-125mm可變光學變焦鏡頭,在光圈大小上也不同, 85mm焦段為F2.3,105mm焦段鏡頭為F2.6,125mm焦段鏡頭為F2.8。
長焦鏡頭測試場景我挑選了變形金剛區域中霸天虎過山車頂部出口,在拍攝這部分場景中,我并沒有把變焦倍數拉到最近,而是選擇隻拍攝這部分主體,這樣也更符合一般消費者的拍攝習慣。
小米12SU長焦能夠拍的相對清晰,但塗抹感還是比較嚴重的 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同樣如此,細節塗抹比較嚴重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我有長焦嘛? 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強大的計算攝影體現之一,細節非常到位,缺點是顆粒感比較嚴重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 …… 圖源:品玩lzh攝
在拍攝後,天色已經完全暗下來,這時候園區中的輪廓燈已經全部打開。不得不服,環球中的輪廓燈其實打得非常高級,随便一拍就能很好看,但園區中五光十色的輪廓燈并不意味着使用手機能夠完全的"表現"出來。
小米12SU燈籠部分紅色部分出現了色彩斷層現象 另外左側暗部壓制過高 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綜合素質還是強一些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問題和小米幾乎一緻 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對燈籠沒有啟用計算攝影,可能水土不服不認識 但左側暗部細節還是處理的很到位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問題同樣出現在在燈籠上,偏色嚴重 圖源:品玩lzh攝
原因在于,在通往功夫熊貓區域的通道中有很多紅色燈籠,按理說旗艦機通過大底兒高像素、加上計算攝影,對于這種高動态範圍且需要足夠算力表現暗部細節的場景,應該會完全沒有問題。但實際上我發現這5款旗艦手機都在拍攝燈籠時候,要不出現了紅色益處,要不就出現了色差問題,最後都是通過"計算攝影"進行了"修正"。
在處理這樣較為複雜的場景時,我們就能夠看到照片的"計算過程",比如降低燈籠周圍的曝光、祛除噪點、突出燈籠主體。
為了進一步測試這5款旗艦手機在極暗環境下的"最大"承載力,我進入到功夫熊貓樂園區拍攝了進門五顔六色的燈籠,咱們直接看圖。
小米12SU的一英寸大底優勢體現出來了,另外徕卡高對比高飽和也能夠有一定體現,但房頂暗部壓制過高 圖源:品玩lzh攝
vivo X90 Pro+全場最佳,燈籠支撐的細節到位,房頂細節可聞 圖源:品玩lzh攝
iPhone 14 Pro的色彩非常準确,但暗部細節幾乎全無 圖源:品玩lzh攝
谷歌Pixel 7 Pro在暗光環境下的計算攝影優勢也體現出來了,整體畫面非常明亮 圖源:品玩lzh攝
索尼Xperia 1 IV在暗光環境下的表現讓我很詫異,燈籠、房頂糊成一片,後邊還出現了紅色溢出現象 圖源:品玩lzh攝
其實評測到夜景AI算法部分,對于旗艦機的整體測試環節已可以告一段路。整體來看,除索尼外的影像部分都非常強,高像素并不代表會拉開明顯差距,但确實可以通過四合一算法以及更為複雜計算來"校準"最終成片素質。
但拍攝體驗不光包含最後樣張,像手機握持手感、重量、相機拍攝頁面、發熱續航等等都是決定體驗的關鍵因素。
從這次橫評的5款機型雖然在影像部分都可以代表自家品牌的最高水準,但衡量一款旗艦機的标準還涉及到性能、屏幕顯示、系統優化、UI界面美觀性、手機做工、重量等等因素來綜合考量,比如對于大衆消費者感知最強的"手感"。
圖源:品玩lzh攝
坦白地講,小米12SU和vivo X90 Pro+兩款手機的裸機手感最好,都采用了質地非常有"溫潤"感的素皮材質,除了可以帶來非常舒适的手感外,也不會有像玻璃、陶瓷材質受周圍溫度影響帶來的明顯溫差,在冬季戶外長時間拍攝後依舊可以維持恒溫。而像iPhone 14 Pro、谷歌Pixel 7 Pro、索尼Xperia 1 IV因為采用玻璃材質背殼,在低溫室外長時間使用會出現"凍手"感,影響拍攝體驗。
除此以外,谷歌Pixel 7 Pro因為機身較厚,握持沒有小米12SU和vivo X90 Pro+、iPhone 14 Pro舒服。而機身尺寸"修長"的索尼Xperia 1 IV單手握持感出色,獨特的21:9屏幕比例在浏覽社交網絡時也能夠顯示更多内容。
性能方面,各UP主已經做了很多評測了,我們直接看一下下方的Geekbench5的分數。值得注意的是,有趣的是,我們選擇的這幾款影像旗艦的處理器居然完全不同:
小米 12S Ultra(左1)為高通骁龍8+處理器,vivo X90Pro+(左2)為高通骁龍8 Gen2處理器,蘋果 iPhone 14 Pro(中間)為蘋果自研發A16處理器,Google Pixel 7Pro(左4)為Googe自研發Tensor G2處理器,索尼Xperia 1 Mark IV為高通骁龍8 處理器。
iPhone 14 Pro性能"遙遙領先",其次是vivo X90Pro+,Pixel 7 Pro自研處理器也就888水平 圖源:品玩lzh攝
最後來說說拍攝UI界面,iPhone 14 Pro和索尼Xperia 1 IV在相機UI界面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也不難看出兩家對于影像的不同理解。
小米12S Ultra、vivo X90 Pro+和谷歌Pixel 7 Pro在拍攝UI上做到了既考慮為大衆消費者提供最簡單的拍攝選項,又在專業UI拍攝界面中照顧到攝影愛好者,在不打擾取景畫面下,盡可能提供更多設置參數。
圖源:品玩lzh攝
對了,索尼Xperia 1 IV其實是一台vlog手機 配件非常索尼 圖源:索尼
從這次橫評的5款手機中,我們能夠看出2022年度旗艦機的影像特點:
主攝大底高像素依舊是各家大廠标配,同時高像素超廣角、長焦鏡頭也逐步成主流配置。不再追求鏡頭數量而專注于每顆鏡頭負責焦段内的調教,并利用合理的計算攝影算法,在不幹涉圖片色彩風格情況下,盡可能提升畫質表現。
目前旗艦機在影像部分已經能夠有充沛的實力可以和索尼黑卡這樣的便攜卡片機相抗衡,但也隻局限在較為"平面"的風景色彩表現。
對于在攝影系統中舉足輕重,并讓最終畫面能夠實現層次立體感的可變光圈技術在手機領域仍然極為罕見,華為Mate50系列由于沒有采用旗艦傳感器,讓這一技術的最終效果體現的不是十分明顯。
不過好消息是,多家分析機構得出結論,"可變光圈"可能會在2023年度成為旗艦機的标配,當然還有獨立人像鏡頭、技術集成度更高的TOF傳感器以及更為緊密的多焦段連續光學變焦,相信到時候移動影像又會提升一個新的台階。
手機影像的發展,可以讓普通用戶在出門時不必背負"長槍短炮"也能夠随時随地的記錄高質量的生活瞬間,而"計算攝影"的發展也讓你我不在糾結攝影原理和參數,按下快門——調整構圖——調色成片成了越來越多人的拍照流程,讓普通用戶也能夠随手拍出有"大片感"氛圍的照片,是各家手機廠商目前主攻的方向。
對于這次橫評的這5款旗艦手機,以及2023年度移動影像發展,大家有什麼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因為篇幅問題,關于這5款旗艦機更多參考圖片,歡迎大家通過百度網盤下載原片查看對比:
鍊接: https://pan.baidu.com/s/1lpIds2ZmD4ilNW6m--XrHA 提取碼: fn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