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十年心血釀成的國産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裏》上映。截至目前,票房超過15億。
片名其實很早就定好,來自明代陳子龍的那句:"夢到長安三萬裏,海風吹斷碛西頭"。後來人對盛唐總是追憶,與當下的情感殊途同歸。
這場來自盛唐的浪漫,似畫卷般徐徐展開。
觀衆隔着千年的時光與大唐對望,看盛世長安的華麗絢爛,賞揚州三月的清雅明媚。李白、高适、杜甫、王維……熟悉的人物一幀幀登場,銀幕明滅間,台下人神情各異。
孩子們看熱鬧,齊聲誦詩;青年人看感情,眼淚漣漣;中年人看自己,黯然神傷。
那些年少時囫囵吞下的古詩,若幹年後,擊中了無數成年人。這是任何外國作品,都無法感受到的靈魂共鳴。
影片定檔預告發布的當日,追光動畫的創始人王微在社交平台上寫:"對得起這十年心血。"
再往前追憶,十年還太短,其實已百年。
1938年,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大受歡迎。這部影片給制作公司迪士尼帶來4億美元的收入,也讓一個38歲的中國男人大受震撼。
他叫萬籁鳴,制作過很多抗日救亡的動畫短片。看完電影回到家中,他問了一個問題:
"爲什麽我們做不出這樣的動畫?"
近80年過去,這個問題一直懸在中國動畫人的心中。我們有超越日本的畫工和技術,有遠超美國的5000年文化積澱,爲何一直在動畫電影上沒有實現突破?
故事要從一隻猴子說起。
宣統年間,南京某戶人家的堂屋前,每到夜晚,總會上演一出皮影戲。
隻見孫悟空與一雙大手在幕布後晃動,燈影幢幢,大手逼近猴子,眼見就要抓住,孫悟空翻着跟頭,逃之夭夭。
設計這出戲的孩子叫萬籁鳴,表演者是他與三個弟弟,後來人稱萬氏四兄弟。
戲盡人散,十幾歲的萬籁鳴躺在床上,回味着幕布上的故事。
院子裏起了風,樹影在粉牆上随風晃動,萬籁鳴看得出神。恍惚間,樹影開始伸展,長出桃子,許多猴子在樹枝間跳躍……再一眨眼,隻剩風中晃動的一盞樹影。
種子,或許就是從這裏種下的。
從左至右:老二萬古蟾,老大萬籁鳴,老三萬超塵
1900年,萬籁鳴出生在南京,有一孿生弟弟,名萬古蟾。
起初,他家境尚好。父親經商做綢緞生意,母親操持家務,先後生了7個孩子,後隻剩下4個兒子。
兒子多了總是吵鬧,父親便從上海捎回畫冊,讓幾個孩子習畫,求得一時清閑。就這樣,萬籁鳴愛上畫畫。
六、七歲時,萬籁鳴被父親送到私塾。書讀了幾年,可萬籁鳴上課非但不聽講,還私下畫老師的小像,被老師找到家裏,挨了頓好打。
彼時,畫畫是不入流的愛好,讀書才是正經事。父親對他說:"學畫的沒有一個有出息,你到夫子廟畫室去看看,以後窮苦遭罪可别後悔。"
誰曾想到,日後,萬籁鳴最愛去的地方,正是夫子廟的破敗畫室。
萬籁鳴
用現在的眼光去看,當時的南京夫子廟就像如今的北京天橋。三教九流的民間藝人在此彙聚,長衫不整的窮畫師們在畫室裏作畫、賣畫。
萬家逐漸式微,萬籁鳴流連在畫室間,時常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一位老畫師看他實在熱愛,就将着墨、運筆等方法教授給他。後來,老畫師再沒出現,别的畫師隻告訴萬籁鳴:他生病了。
窮困潦倒,一病不起,這或許是老畫師對他的最後一次教誨,考驗的是決心。
17歲時,萬家已交不起學費,萬籁鳴從高中退學,在一所新辦的師範學校做謄寫講義的工作,後來又開始刻蠟版講義。值得一提的是,這所師範學院的教導主任,是剛剛回國的陶行知。
工作實在枯燥,閑暇時間裏,萬籁鳴瘋狂地畫畫,找來石恪、梁楷,陳洪绶等畫家的作品,一遍遍地臨摹。
1918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招聘畫插畫的職員,萬籁鳴在報紙上看到這條消息,趕忙寄出自己的畫稿。半個月後,他收到錄用通知,從南京奔赴上海。
這一年,他18歲,孑然一身,陪伴他的是一本《西遊記》。
1918年, 初到上海的萬籁鳴
後來,這本《西遊記》陪伴他從南京到武漢、重慶、上海,"别的書本我丢失了都不足惜,唯獨《西遊記》我是視若珍寶"。
那時,騰雲駕霧的孫悟空就是萬籁鳴的精神寄托:他出身卑微,曆經磨難,從不輕言放棄,終究無所不能。
萬籁鳴說,孫悟空是第一個上天的中國人,是他的一生所愛。
1923年,中國美術家楊左匋任職于駐華英美煙公司的影戲部。
5月份,《申報》記載了一部名爲《暫停》的動畫作品,正是楊左匋爲英美煙公司制作的廣告動畫,也是有史料記載的中國第一部動畫作品。
後來,楊左匋受聘加入迪士尼動畫工作室,《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記》《小飛象》等作品中,都有他的貢獻。
楊左匋的相關記錄
說回萬籁鳴,《暫停》上映時,萬籁鳴在商務印書館已經工作四年。
1925年,弟弟萬古蟾從美術專科學校畢業,來到商務印書館活動影戲部擔任布景師,沒過多久,三弟萬超塵與四弟萬澤寰也來到上海。
弟兄四人在上海一個弄堂裏租了個7平米的亭子間,白天上班,晚上畫畫,有時還利用職務之便看幾部電影,簡直不亦樂乎。
萬籁鳴
偶然的一天,萬家兄弟在上海城隍廟看到有人在玩西洋鏡。銅闆投進去,西洋鏡裏的畫面不斷變換,萬籁鳴突然被童年的回憶擊中:
燈影間的孫悟空、粉牆上的樹影、夫子廟裏一幅幅工筆畫,怎麽才能像西洋鏡中的圖像一樣運動?
回到家中,兄弟四人讨論了一番,達成共識:"中國畫上的山水、人物要動起來,要靠機器,要靠電影技術。"
可技術壟斷在外國人手裏,萬籁鳴跑遍了上海的圖書館和舊書攤,找不點丁點資料,無奈,那就自己實驗。
他們擠在這個小小的亭子間中,拿畫筆畫出幾十頁連續的動作,讓紙頁快速地落下,人物"動了起來"。
他們又從舊貨市場淘來一台"安賴蒙"木殼攝影機,買上幾隻普通的燈泡,利用夜晚的漆黑,沖洗膠片上的光影。
萬籁鳴
彼時,萬籁鳴已成家生子,爲了購置設備,全家不得不節衣縮食。後來孩子生病,妻子想典當衣服湊錢請醫生,卻發現衣服早就被萬籁鳴賣掉。
朋友前來勸說他:"不要動畫沒動起來,自己一家大小倒病得爬不起來了。"
後來回憶起這段艱苦的時光,萬籁鳴說:"如果說我在美術電影事業上有過一份貢獻的話,這首先應該歸功于我的老伴。"
好在,孤注一擲的付出得到了回應。1926年,亭子間窄小的牆壁上出現了變化的圖像,再後來,商務印書館請他們制作了一部動畫廣告片《舒振東華文打字機》,這就是獨立自主的中國動畫片的先聲。
膠卷轉動間,初始的困難被克服,傳奇的故事進入高潮階段。
中間兩位女性爲萬古蟾夫人(左)和萬籁鳴夫人(右)
1938年開始,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動畫《白雪公主》在上海上映,大受歡迎,這部影片給迪士尼帶來了共計4億美元的收入。
上海新華聯合影業公司的老闆張善琨看到了動畫片中的巨大利潤,于是力邀萬氏兄弟加入。張善琨對萬籁鳴說:咱們也要拍一個公主。
萬籁鳴立刻想到了《西遊記》中的鐵扇公主。
1941年,曆時一年零四個月,由萬氏兄弟制作的《鐵扇公主》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或者說,也是亞洲第一部。
電影時長1小時20分鍾,畫稿用到近2萬張,其中的艱苦不言而喻。因爲私心,電影的名字叫鐵扇公主,可故事的主角,其實是孫悟空。
《鐵扇公主》片段
在影片中,萬籁鳴設計了這樣一個橋段:
孫悟空師兄弟三人輪流去向鐵扇公主借芭蕉扇,均失敗而歸,直到三人一起前往,齊心協力打敗牛魔王,終于取得芭蕉扇。
彼時正逢抗戰最艱難的階段,萬籁鳴創作的主題便是呼籲"全國人民聯合起來"。他說:"我想凡是看過《鐵扇公主》的有心人,是不難一眼看破的。"
同時,萬籁鳴也明白,在上海租界做一部這樣的作品,無疑是在刀尖上起舞。
很快,日本軍部下令,日本禁映《鐵扇公主》。這段記憶被日本作家小松沢甫記錄了下來,他寫道:"抱着輕視的目光,去看中國第一部動畫電影的人們,會被驚得目瞪口呆。這是一部體現着反抗精神的作品。"
《鐵扇公主》海報
與他有着相同感受的,還有一位日本少年。
1942年,這位14歲的少年在日本看到《鐵扇公主》的動畫長片,十年後,他開始在日本雜志《漫畫王》上連載《我的孫悟空》作品,向這位中國文化的精靈緻敬。
他就是手冢治蟲,《鐵臂阿童木》的創作者,後來被稱爲"日本動漫之父"。
1988年,60歲的手冢治蟲完成了《我的孫悟空》草案,在扉頁上寫下"這是我的孫悟空"字樣。這時他已身患胃癌,《我的孫悟空》是他的最後一部動畫作品,也是他向世界的告别。
他在遺言中說:"我已經成爲孫悟空了。"并請人轉告給萬籁鳴先生,當然,這是後話了。
萬籁鳴(左)與手冢治蟲
時間回到1944年,日本已占領上海租界,人心惶惶,萬籁鳴的處境也更加危急。他被逼無奈,帶着妻兒逃亡——就在他走的第二天,七八個陌生人闖進他家,逼問萬籁鳴的行蹤。
逃亡途中,萬籁鳴先經杭州,又到淳安,最後落腳在屯溪近郊。
時局混亂,爲了養家糊口,他做雕塑,幫人畫畫,給人照相,幾乎什麽工作都幹,唯獨不敢再奢望做動畫。
"我已經年近半百,歲月虛度,事業不成,壯志難酬,可我又不甘心命運的擺布,精神上就更加痛苦。"
萬籁鳴
1946年,戰事再起,物價飛漲,萬籁鳴開始舉債生活,有朋友勸他到香港試試。那裏電影事業繁榮,或許有一條出路。
于是,46歲的萬籁鳴和弟弟萬古蟾一起,去到中國香港,在長城影業公司美工科做設計師。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距離五百年曆劫的結束,還有多久,尚不可知。
萬籁鳴在自述裏寫下這時的心境,用了一句形容:"哀莫大于心死"。
1949年,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美術片組,專門負責拍攝美術片,由漫畫家特偉和畫家靳夕擔任主要領導。
第二年,美術片組南遷上海,決定獨立出一個新的部門。
特偉在講解《驕傲的将軍》中的角色設計
1954年,因能力突出,54歲的萬籁鳴在長城影業如魚得水。
他參加了十餘部電影的制作,加入了香港電影界代表團,生活優渥,物質不再短缺。隻是他心頭一直有一個挂念。
這一年,他到上海參觀了剛由美術片組擴大而成的電影制片廠。
嶄新的廠房,專業的設備,生機勃勃、滿懷熱情的年輕人們,讓萬籁鳴眼前一亮,他當即決定:不回香港了,要留在這裏。
回頭看,那是一段高歌猛進的歲月。
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下稱上美影廠)正式成立,特偉任廠長,萬籁鳴兄弟是藝術顧問。
次年,58歲的萬古蟾帶着年輕人們,在皮影戲、剪紙、窗花等傳統藝術的基礎上,拍攝了第一部彩色剪紙片:《豬八戒吃瓜》。
1960年,水墨畫在銀幕上動起來,《小蝌蚪找媽媽》登上銀幕,榮獲第一屆大衆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獎和第十七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榮譽獎。
身披榮光、蓄勢待發,或許,那個夢想也是時候重提了。
上:《小蝌蚪找媽媽》
下:《豬八戒吃瓜》
1961年,一個任務交到61歲的萬籁鳴手中:繪制《大鬧天宮》。
主創團隊如今來看堪稱豪華:美術設計張光宇,被稱作中國現代漫畫的開創者;孫悟空的配音邱嶽峰,曾爲《簡·愛》配音,被譽爲配音屆一座不可超越的高峰;另一位導演唐澄,也是《小蝌蚪找媽媽》的導演。
而要說起這部影片的靈魂,還是萬籁鳴。
萬籁鳴(左)與張光宇一起讨論人物設定
張光宇爲孫悟空先後設計了三種形象,萬籁鳴都不滿意,最後由廠裏的年輕人嚴定憲在此基礎上修改,才有了現在觀衆看到的"美猴王"。
"臉似蟠桃,紅雞心,綠眉毛,鵝黃上衣,翠綠圍巾,豹皮短裙,紅褲黑靴。"
值得一提的是,嚴定憲在日後創作出了《哪吒鬧海》等動畫作品,是上美影廠的第二任廠長,而在當時,他不過剛從大學畢業三年。
《大鬧天宮》從籌拍到試映,走過了4年,僅繪制就花了近兩年時間,繪制了7萬餘張手稿。
作爲導演,萬籁鳴将心血全部注入了這部作品。
爲了貼合諸神特色,他派人遍訪廟宇;爲了找準人物形象,他要求組内所有人都要熟悉京劇動作。
每一位原畫師的桌前都擺放着一面鏡子,用來端詳自己的表情。萬籁鳴也會模仿孫悟空的動作,耍棍子給他們看。
青年時期嚴定憲創作過程中
1964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動畫長片《大鬧天宮》問世,分爲上下兩集,在上美影廠試片室接受檢閱。直到晚年垂暮之際,萬籁鳴依舊記得當時的情景。
"我坐在試片室前排的座位上,目不轉睛地看着動畫銀幕上的孫悟空,不禁百感交集,激動不已,止不住熱淚盈眶。
"他活生生地站在我的面前,那麽喜人,演得比我想象得還要好。
"我在心裏默默地說:‘孫悟空,我們終于見面了!’"
萬籁鳴
影片放映之後,《大鬧天宮》引起巨大轟動,至今仍有回響。而這部影片帶給萬籁鳴的,除了夙願以償的痛快,還有一場莫須有的災難。
他成了"牛鬼蛇神",直到浩劫結束,他重回工作崗位,那時他已80餘歲,垂垂老矣。
1985年,85歲的萬籁鳴坐在窗前,對兒子道來自己的一生。最後他說:"我簡略地回顧了我的一生,其中六十年的動畫生涯,成就不大,但或許可以作爲中國動畫史料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
他依舊心系上美影廠,也對中國動畫的未來充滿希望。
那段時間,上美影廠連續攝制了《哪吒鬧海》《阿凡提的故事》《九色鹿》《雪孩子》《天書奇譚》《黑貓警長》《葫蘆娃》等動畫作品,組成一代孩子的童年記憶。
這是上美影廠最鼎盛的時期,可危機也躲在暗處蓄勢待發。
1984年,日本動畫師宮崎駿剛制作完動畫電影《風之谷》,與制片人高畑勳等人慕名來到上海美影廠拜訪。
他向上美影廠贈送了《風之谷》的膠片,但讓他失望的是,對方始終在問日本動畫行業中"計件付酬制度"的問題。
宮崎駿(左一)等人在特偉(右一)的帶領下參觀
彼時,市場化的浪潮湧向動畫行業,上美影廠被裹挾着前進,效率與薪酬的優先級開始提升。
1999年,上美影廠交出一部商業動畫電影《寶蓮燈》,請來陳佩斯爲"客串"的孫悟空獻上聲音,姜文配音二郎神,三聖母的配音工作找到徐帆,梅山兄弟也是風頭正盛的朱時茂。
這部影片收獲了2400萬的票房,僅次于馮小剛導演的《不見不散》。三首主題曲也因此爆火,餘音繞至今日。
隻是,這或許是上美影廠最後的高光。
李玟獻唱《寶蓮燈》插曲《想你的365天》
千禧年如約而至,中國動畫産業進入内憂外患之際。
國外動畫企業在珠三角地區開辦數家動畫代工廠,開出高薪聘請中國員工,上美影廠大量人才流失。與此同時,日本、美國等動畫片進入中國市場,漸成風靡之勢。
一項數據顯示,2002年到2003年,最受中國青少年喜愛的動畫片的制作方第一名是日本,第二名是美國。
《蠟筆小新》《火影忍者》《百變小櫻》等動畫充斥着電影屏幕,大眼睛、九頭身的日漫風格,也影響着一代孩子的審美。
2004年,上美影廠交出一部《大耳朵圖圖》,反響不錯。2005年,廣東一家動畫公司将《喜羊羊與灰太狼》搬上熒幕,以寓教于樂爲主,動畫片漸漸走向低幼化。
也是在這個時期,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成立,大風車、動畫城、卡通歡樂島等欄目一度成爲央視播放量前十的精品欄目,隻可惜,好景不長。
2006年,廣電總局頒布通知,明确各級電視台所有頻道都不得在黃金檔時間段播放境外動畫片。本意是想扶持中國原創動畫,但由此衍生的副作用,是一大批粗制濫造的動畫作品被填補進熒幕。
現上美影廠廠長、《大耳朵圖圖》導演速達
2012年,《熊出沒》登上央視少兒頻道,随後這部動畫片在200多個電視台先後播出,迅速成爲當時最火爆的國産動畫。
2013年,《熊出沒之過年》大電影在央視播出,創下少兒頻道開播以來的最高收視紀錄。再之後,該系列大電影幾乎每年都到影院報道。動畫片的受衆逐漸收緊,以至于一提起動畫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小孩子才看動畫片。
動漫迷們開始高呼:國産動畫已死。這其中,就有田曉鵬。
出生于1975年的田曉鵬,從事動畫行業已經十餘年。
2007年,他無意間看到2歲的兒子沉迷于奧特曼,突然心頭不是滋味:"我就是做動畫的,怎麽還能讓兒子去看别的東西呢?"
一個念頭在他腦海中萌生:他要拍一個中國的英雄。
在田曉鵬的設定裏,他将是一個俠士:桀骜、滄桑、悲情,卻也不會屈服。思來想去,田曉鵬決定,那就拍齊天大聖吧。
《大聖歸來》幕後團隊 田曉鵬(右二)
從這一年開始,田曉鵬開始着手這部影片的制作,困難随之而來。
沒有錢,田曉鵬隻能自己死磕。他每天把自己關進工作室,一遍遍構思劇情。他還對團隊的小夥伴說自己拉到了融資,其實是一句謊話,隻是爲了激勵大家邁出創作的第一步。
團隊的工資要靠他的積蓄墊付,每次發工資,都是田曉鵬最愁的時候。
技術上也要克服。影片使用3D技術,渲染一幀畫面就需要12個小時,一個長鏡頭要用到幾百幀,還時不時因爲不符合預期而推翻重來。
一位設計師說,自己曾去面試過田曉鵬的工作室,僅有的十幾個員工擠在一間狹窄的三居室裏,看上去像個黑作坊,吓得他轉身就走。
這樣的生活過了八年,這部動畫作品終于問世。
《大聖歸來》劇照
影片中的孫悟空看上去似乎并不英雄。他頹廢、悲觀,沒有絲毫志氣,隻想回到花果山。
一開始,這部影片的排片率并不高,靠着無數走出影院的觀衆自發宣傳,上映第五天,單日票房超越《熊出沒2》,共斬獲9.56億總票房。
田曉鵬給這部電影取名爲《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下稱《大聖歸來》),彼時,40歲的田曉鵬說:"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這個故事。"
可以說,是《大聖歸來》重新點燃了國産動畫的希望。
一方面,無數觀衆的熱情讓動畫從業者看到堅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電影的巨額收益,讓更多資本開始流向動畫産業。《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曾說:"如果沒有‘大聖’,就不會有‘哪吒’。"
正是因爲《大聖歸來》打下的翻身仗,讓餃子堅定信心,啓動"哪吒"的創作。他将"大聖"比作一劑強心針:"讓我覺得隻要全身心地投入,做出真正好的作品,觀衆一定會看得到。"
與餃子有相同感受的,還有王微。
餃子
《大聖歸來》上映首日,王微組織員工,包場看了這部電影,算作對同行人的支持。
王微創辦的公司叫追光動畫,但他更出名的身份或許是,土豆網的創始人。
王微
說起王微此人經曆,似乎總有種輕描淡寫的成功。
他中學辍學,自學英語通過托福考試,去到美國留學。他用一年零三個月時間就拿到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機碩士學位,還到法國讀了MBA(工商管理碩士)。
後來,他将在美國的經曆寫成小說《等待夏天》,成爲《收獲》雜志的作者。2005年,他創辦土豆網,開啓中文互聯網視頻時代。
直到他順風順水的命運劇本,在動畫領域碰了壁。
王微
2011年底,土豆網進入動畫電影制作領域,王微野心勃勃:"能做出美麗精緻得像Pixar(皮克斯)作品水準的、了不起的動漫公司,是我們的目标。"
話說得很好,隻是,此時王微已經自顧不暇。
2010年,土豆網提交IPO的第二天,已經離婚一年多的前妻突然提起訴訟,要求分割王微持有的土豆網38%的股權。
上市前夕的股權變革引發市場猜忌,上市的夢想被擱置,王微也被扯入桃色新聞,最終花了700萬美元雙方達成和解。
2012年8月,優酷和土豆網合并,王微就此離開土豆網。
就像是他成立土豆網時想的那句口号:"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導演。"這次,他要做動畫導演。
他說:"希望創造一些東西,讓生命留存得更久一點。"
王微
2013年,40歲的王微創立追光動畫,彼時中國動畫尚且在低幼化中擱淺,王微決心要做中國的皮克斯,創作出《玩具總動員》那樣老少鹹宜的作品。
可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2015年,由王微自編自導的動畫作品《小門神》上映,國内票房僅有7000多萬。之後,他陸續推出《阿唐奇遇》《貓與桃花源》等作品,沒有掀起水花。
2018年之後,王微離開創作一線,更多地參與公司運作。看上去,他似乎已經妥協。
更加戲劇化的是,次年的《白蛇:緣起》大受好評,不僅票房收獲4.49億,更是入選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這也是追光動畫創立6年來,第一部盈利的作品。
《白蛇:緣起》劇照
2023年,追光動畫再次迎來高光。
《長安三萬裏》的成功,見證着追光動畫"十年磨一劍"的坎坷,迎來"大鵬一日同風起"。有網友猜測,電影裏那位筆名爲"紅泥小火爐"的編劇,正是王微本人。
7月9日,電影上映第二天,王微在微博發文:"是個夢。"
他有些小心翼翼,唯恐這場夢再次破碎。
《長安三萬裏》預告片
1997年,萬籁鳴逝世,享年97歲。
老人埋骨于上海的福壽園,墓碑是一條電影膠卷的片段。他沒有墓志銘,灰色的花崗岩石碑上,刻着幾筆雲遮霧繞的花果山線條,還有後人镌刻上的稱謂:中國動畫事業創始人。
孫悟空穩穩坐在墓碑上方,頭頂蟠桃,右手拿着金箍棒,左手搭起遮篷,舉目望向未來。
萬籁鳴墓碑
同年,22歲的田曉鵬在一家動畫設計外企工作,接到了《西遊記》動畫片的制作需求,田曉鵬負責其中四集。冥冥之中,命運的紐帶就已打好了結。
2015年,《大聖歸來》登上銀幕。
電影開頭前三分鍾,雲霧缭繞,滿天神佛,孫悟空與二郎神互相鬥法,觀衆一眼看出《大鬧天宮》的影子。
後來,孫悟空被如來佛祖壓進五指山,英雄的故事變成傳說,父親摸着孩子的頭,鄭重其事地說:"放心吧,齊天大聖是不會死的,他隻是睡着了。"
觀衆心領神會,話中含着深意。
《大聖歸來》片段
看着孫輩們傾心于外國動畫,前任上美影廠副廠長的張松林曾感慨:"我們這一代人,您是再也揪不回去了。"
2023年元旦,由上美影廠出品的《中國奇潭》橫空出世,在朋友圈引起喧嚣。生與死、虛與實、愛與痛、善與惡交織在八個簡短的故事中,豆瓣評分一度高達9.6分。這是中國動畫的成功,也見證着上美影廠的底蘊悠長。
《中國奇潭》劇照
在《大聖歸來》上映首日,田曉鵬在微信朋友圈寫下一句話:
"這輩子總想過得轟轟烈烈,可惜沒機會,做動畫算是我能找到的最接近的活法兒了!今天到了!來!享受這他媽跌宕起伏的人生吧!"
《長安三萬裏》說:隻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
中國動畫何嘗不是如此,隻要夢在、人在、熱愛在,動畫就永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