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定焦,作者 | 唐亞華,編輯 | 溫故
近日,全國多地外賣櫃開始向騎手收取服務費,與早期的 " 免費使用 " 和去年的 " 試點收費 " 不同,這一次收費範圍更廣,收費标準也更高,每單收費大約 0.3-0.6 元之間。
外賣櫃,也叫智能取餐櫃,解決的是外賣配送最後 100 米的問題。外賣騎手掃碼可存放外賣,用戶掃碼輸入驗證碼即可取出。外賣櫃主要鋪設在寫字樓、公寓、學校、醫院等統一管理、封閉性較強的場所,占地面積通常在 2 平方米以内。
長期以來,外賣櫃因爲能夠有效解決外賣亂拿亂放的問題,有的還有加熱和消毒功能,爲外賣員節省了時間,爲平台提高了效率。用戶雖需要自己取餐,增加了麻煩,但也獲得了相對寬松的取餐時間,最大限度避免了丢外賣的問題。
在外賣櫃免費使用時,一切相安無事。但就在騎手和用戶都習慣了這一形态時,一些快遞櫃開始按次收費,一單 5 毛錢左右,這讓快遞櫃引發的矛盾顯露了出來。
騎手每個月多了幾百元外賣櫃費用的支出。多位騎手表示,本來一單隻賺 3 塊多錢,現在又要扣掉近 5 毛錢,盡管不願意出錢,但是長期的習慣和系統的設定已經讓他們離不開外賣櫃。
到了平台這一端,他們也有難處。一組包含有五六十個格口的外賣櫃投放成本高達 3-5 萬元,每年要支付不低的物業入駐費用和運維成本,長期虧損也不是長久之計。本着誰受益誰買單的原則,向騎手收費也是正常。
外賣員和平台都有苦衷,用戶更不願意爲此買單。外賣櫃收費,似乎很難有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解決辦法。
" 存一次 4 毛錢 ",外賣櫃也收費了
從業三年多的美團外賣員小齊回憶,外賣櫃是疫情以來很多小區不讓外賣員上樓,無接觸配送流行起來之後出現的,早期完全不收費,後來每個月充值 50 元就可以無限次存放。
據他介紹,最近,平台又開始調整規則,上個月的規則是充 50 塊錢得 5000 積分,額外贈送 5000 積分,存一次需要 50 積分,這些積分算下來能存 200 次,折算一次花費 0.25 元。這個月是充 50 元得 5000 積分,贈送 2000 積分,等于能存 140 次,折算下來每次花費近 4 毛錢。
餓了麽外賣員告訴「定焦」,以前外賣櫃不收費的時候,餓了麽的外賣員也可以将外賣免費存放在美團的櫃子,從上個月開始,櫃子都收費了,不管是存自家的餓了麽外賣櫃還是存美團外賣櫃,一次都是支付約 4 毛錢。
根據多位外賣員的說法,即便是收費,中午給寫字樓送餐也都得把外賣放在外賣櫃裏。因爲自從裝了外賣櫃,大多數寫字樓把以前放外賣用的架子都撤掉了,用戶也習慣了,基本都會直接要求放在櫃子裏。
"而且在有外賣櫃的區域,系統基本上也是按照放外賣櫃的時間估算送達的時間。中午訂單集中,全靠這個時間段賺錢,如果不放進去,在樓下等客戶常常要用七八分鍾,很可能要超時,或者影響後面的訂單,超時了也要罰款,更不劃算。現在想不付費也不行。" 小齊說。
小齊介紹,他跑的是衆包,一單收入大約 4 元,另外還會有一些長距離補貼、夜間補貼、重量補貼之類的,平均一個月收入一萬元左右。還有一類是暢跑,跑一單是 3 元左右,也會有一些額外的補貼。
小齊每天大約要送五六十單外賣,中午約有 20 多單,周一到周五的中午一般寫字樓的訂單多,周中晚上和周六日一般都是居民小區的單。他提到,寫字樓的訂單主要是放櫃子,大部分小區需要送上去。他平均一天用十幾次外賣櫃,收費調整以後,每個月預計存外賣櫃的花費在 120 元 -150 元。身邊的外賣員也都吐槽這件事,但是沒辦法,該用還是得用。
據「定焦」在北京某寫字樓觀察,即便是一單 4 毛,中午 12 點多,大部分外賣員還是毫不猶豫地把餐存放在了外賣櫃裏,打電話通知客戶之後就匆匆去送下一單了。也有少數外賣員把餐袋放在了旁邊的桌子和台子上,但幾乎沒有外賣員等客戶下來取。
小雨在北京東三環某寫字樓上班,她和同事們每天午飯都是叫外賣,送來的外賣都是放在樓下外賣櫃裏,她甚至在地址欄直接備注了 " 放在外賣櫃裏 ",這樣等外賣員打電話通知後,自己随時可以下去取,有時候工作正忙也不用立刻去拿,很方便。
在她看來,外賣櫃是外賣平台的配套設備,爲了節省自家外賣小哥的送餐時間,提高效率。最近聽說外賣櫃要收費,小雨覺得這又增加了小哥的負擔,畢竟小哥跑一單才賺三四塊錢。
但當問到願不願意爲外賣櫃買單時,小雨堅決表示不願意,"我叫外賣買的就是外賣員的服務,他不能給我送上樓放外賣櫃已經給我增加一定的麻煩了,如果再讓我額外付錢,我不能接受,而且我已經付過配送費了。"
外賣櫃的主要受益方是騎手和用戶,目前來看,騎手是無奈但仍需支付費用的那一方。
外賣櫃投放是一門什麽生意?
最早被大家當作外賣行業配套服務的外賣存放業務,突然開始收費了,背後的原因還要回到外賣櫃的運營模式上。
簡單來說,外賣櫃不是放置在一個地方就行,平台投放外賣櫃需要付出硬件、入駐費用、日常運維費用等成本,早期爲了培養使用習慣免費開放很正常,但到了一定階段,平台也需要考慮收回成本,并嘗試盈利。
目前市面上主要經營外賣櫃的有美團、餓了麽,順豐等物流公司也在陸續入局,還有部分服務商品牌。經營模式上,各家主要以直營爲主,不過具體到執行時,有的點位是外賣平台直接拓展的,也有是商拓的。商拓的意思就是平台把找物業談判以及運維的工作對外開放,能談下樓宇入駐的個人或公司,可以拿到不同程度的激勵費用。所以,近年來外賣櫃的推廣還衍生出了一個新行業。
某外賣平台外賣櫃項目負責人鄭民告訴「定焦」,裝外賣櫃的樓宇要滿足兩個條件:日均的單量不低于 40 單;樓宇是管控的,不允許外賣員上樓。合作首先需要交 2 萬塊錢的保證金,後續可以退。
據他介紹,有兩種合作模式,一種叫拓展商,另一種是拓運一體商。拓展商負責前期跟物業的溝通、簽合同,後面的安裝、運維、支付物業費用都是由平台來負責。裝了櫃子的第三周、第四周是考核期,考核期内達到結算标準,會把費用直接返到拓展商的賬戶上。鄭民提到,北京相對好一點的寫字樓,一組櫃子日均單量能達到 100 單,拓展商能拿到的費用在 12000 元左右,是一次性激勵費用。
還有一種合作模式是拓運一體商。要求一體商不但有開拓資源的能力,還有運營能力。" 一個樓宇從談判到簽約到安裝,除了硬件和安裝我們提供,其他都是一體商做。包括安裝過程中需要打地坪、接電,這幾項操作每項都有 1000 元的報銷額度。" 他介紹,拓運一體商還要承擔每日打卡、定時清潔,做櫃子的應急處理、清理滞留餐等工作。
一體商的收益有兩部分,一個是 " 大包費用 ",滿足條件的樓宇,根據條件不同,平台最多一次性給 1 萬元的大包費用,比如一體商跟物業把租金談到 6000 元,剩下的 4000 元就歸屬一體商了(物業費是一年一交,大包費用是結算完物業的錢之後,把剩下的打給一體商)。另外,一體商能拿到外賣櫃每個月收益的分成,比如日均在 40 單到 100 單之間,超過 100 單,能拿一定比例的提成。
來自廣州的楊瑞是外賣櫃的拓運一體商,他跟美團和餓了麽的外賣櫃項目都有合作。" 我從 2020 年做到現在,算是第一批全職做外賣櫃投放的,最高的時候我一個月裝十幾組櫃子,月收入平均在 2 萬 -5 萬元之間。"
據他介紹,所裝櫃子需要多少個格口一般是根據所處樓宇的高峰訂單爆發量去匹配的,假如一個寫字樓中午高峰期有 200 單,要有 40 個格口才夠用,如果隻有一百多單,有 20 個格口就夠用了。他的收入部分,有拓展樓宇的收入,也有運營的收入。" 日平均訂單在 60 單以下,每個月每組櫃子收入是 100 多元,60 到 150 單是 300 多元,150 單以上收入大約在五六百元。"
" 我的成本主要來自運維清潔,同一區域内點位多的話,一位清潔人員就能把所有的點位都跑了,每組櫃子需要每日打卡,平均打一次卡的成本是五塊錢到六塊錢,櫃機清潔大多數一個月一次就可以了,除非是每天的單量都很多。幾百單的,可能要一個星期一次清潔。" 楊瑞說,
根據他的經驗,一個人如果把外賣櫃拓展商業務當作副業來做,在廣東地區平均一個月能投放 2-3 個櫃子,收入根據單量大約在 1-3 萬元。這個業務基本不需要投入資金,主要投入物業資源,要保證源源不斷的收入就需要不斷地拓展新的樓宇。
據楊瑞介紹,一般一組四五十個格口的外賣櫃的櫃體成本大約是 14000 元,安裝成本差不多在 3000-4000 元,一線城市平均物業費用在 5000 元 -8000 元。
加上給拓展商的傭金,粗略估算,外賣平台一組外賣櫃的初次投放成本在 3-5 萬元,按照一組櫃子每天 100 單來算,每單收入 0.4 元,日收入大約 40 元,月收入約 1200 元,回本周期大約在 2-3 年。
事實上,除了早期的軟件開發費用、投放時的一次性投入,後續每年還要持續承擔物業費用和日常運維費用。這樣來看,對平台來說,外賣櫃付費存放似乎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誰該爲外賣櫃買單?
外賣櫃的投放本來是一件利好多方的事情。
嘉賓咨詢合夥人李應濤分析,外賣櫃受益的是整個産業鏈,包括外賣平台、外賣小哥、餐飲商家以及最終的消費者。"平台可以提高配送效率,外賣員可以提高配送單數,商家可以實現配送件單價的降低,對部分消費者來說會增加其取餐的時間成本,但會提升整體辦公環境的安全性和規範性。"
資深消費行業從業者孟奇補充,對消費者來說,尤其是寫字樓工作的人,能夠增加收貨的機動時間,同時減少人員接觸風險;平台也可以進一步降低錯拿、偷拿等交易糾紛處理的概率。
對标來看,和外賣櫃業态類似的是快遞櫃。快遞櫃主要的經營方有豐巢、菜鳥等公司。北京某快遞員表示,豐巢快遞櫃在北京目前是雙向收費,對快遞員收費是小件 0.35 元,大件 0.4 元,對用戶則是超過 12 小時收費 0.5 元,按照時長費用遞增,封頂 3 元。
在允許上樓的小區,快遞員基本會選擇送上門,隻有快件太多送不過來或用戶要求放快遞櫃的時候才會用快遞櫃,畢竟大多數快遞員一單才賺 1 塊多錢。
據「定焦」了解,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區快遞櫃入駐費用爲 6500 元 / 年,規格爲一組主櫃帶四組副櫃,櫃子有 95 個格口,其中 41 個大格口,54 個小格口。初步推算,按照每天投一次、全部投滿粗略計算,該快遞櫃一天的收入約爲 35 元左右,月收入約 1000 元。
不過,相比快遞櫃的收入來源,外賣櫃相對單一。很多人應該都注意到了,市面上大部分快遞櫃都帶了一個屏幕,裏面植入了不少品牌廣告,也經常能看到有粉絲爲自家偶像投放快遞櫃上的廣告位,所以除了快遞員存放快件,快遞櫃還有廣告收入,以及用戶超時費用。
目前外賣櫃上隻有掃碼開櫃的二維碼,能看到的廣告相對較少,不過外賣櫃客服入口有招商欄目,這未來或許也會成爲外賣櫃的營收來源之一。
二者的不同點在于,快遞櫃單量比外賣大,而外賣櫃比快遞櫃周轉率高。也就是說,一個快遞櫃一天可能隻能放一單,但櫃子可能放滿,外賣櫃隻在用餐高峰有訂單,根據不同區域,有的櫃子可能一次都用不到,有的櫃子一天可能會用到多次。
比較而言,二者的商業模式和成本利潤空間接近。具體的盈利水平,還要看哪種櫃子的使用率更高。也就是要看外賣員和快遞員覺得劃不劃算,會不會長期使用。
事實上,外賣員的時間在用餐高峰比快遞員更值錢,對标來看,外賣櫃收費也不難理解。
至于這個費用該誰出," 平台确實有成本投入,外賣員也确實縮短了送單時間,間接也增加了單量,用戶也得到了一定的便利性和安全保障,理論上可以協商共攤。" 孟奇說。
但目前來看,隻有外賣員有不得不付費的原因。孟奇認爲,收費短期内可能引起外賣員的不滿,但是随着接單量增大,可能一定程度緩解,長線看軟硬件的成本也會降低,平台在成本優化和市場競争環境動态的情況下也會調整。
李應濤則認爲,短期内的成本可能是由配送員承擔,但長期來看,最終還是由消費者來承擔,需要一個動态調整的過程。如果配送員因此收入大幅下降,配送員數量可能會下降,配送時長會延長,平台可能會提高商家的扣點或費用,最終商家爲了保證自己的營收,可能會提高産品價格,買單的還是消費者。
至于後續發展如何,還要看外賣員和用戶的真實使用頻率。
*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齊、小雨、鄭民、楊瑞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