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任敏在《玉骨遙》裏的扮相引發群嘲效應。
有多難看呢?
網友曾評選出 " 古偶四普 " 諷刺小花顔值倒退。
古偶四普:楊紫、趙露思、虞書欣、白鹿
而任敏的造型,号稱是連她們看了都能松一口氣的程度。
鼻寬、臉闊,和王祖藍有點宛宛類卿。
扯唇角笑起來時,神态又像孫楠。
一到側臉特寫,缺陷更藏不住了。
雖不至于和洗綠那樣,山根一馬平川、下颌線直接消失。但因爲走勢陡急,整張臉看起來也很倒三角。
在很多場景下,也禁不住不顧她死活的鏡頭的考驗。
這裏并不是刻意指摘任敏容貌。
就像我們批評古裝醜男一樣,演員既然演古偶女主,從扮相到儀态,不一定絕美,至少不能絕了人審美的情趣。
任敏在《玉骨遙》裏的扮相,已經不是一個 " 普 " 可以涵蓋,大膽說醜也無妨。
可明明三年前在《清平樂》演徽柔公主時,她的扮相還嬌俏靈動,加上人設讨喜,很受人喜愛。
短短三年,任敏經曆了什麽,從 " 古裝美人 " 變 " 古裝醜女 "?
其實,任敏的本錢并不算标準意義上的古典美人,也不容易駕馭古裝造型。
她問題在哪?
對比《玉骨遙》劇中的王楚然就知道了。
二人同框跳舞,王楚然豔壓任敏,先不論具體的五官和臉型,光是體态和線條就赢了,至少像盈盈起舞的樣子。
中國古代對美人的想象書寫,幾乎不曾見到前凸後翹的曲線描繪,不論黛玉的弱柳扶風、晴雯的削肩膀水蛇腰,還是洛神的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都在講體态。
現代人扮古裝,達不到輕盈婉轉的體态,至少也應柔和勻稱。
看一張任敏近期參加《桃花塢 3》照片,肩膀是寬闊的平肩,是更現代的力量美,跟柔和流暢的古典美人肩(溜肩)相去甚遠。
加上粗脖、寬圓臉,以及拍《玉骨遙》期間明顯變圓潤的身材,就顯得體态笨重粗犷。
至于五官,任敏和文淇一樣,鼻寬臉寬,線條硬朗。
把她們放在現實片裏,反添了性格棱角以及故事感。
但要去演考驗五官精緻度,長相給人舒适感的古偶女主,總顯得硬件不足。
除五官、體态問題,任敏的臉型相較從前也有變化。
她本是娃娃臉,在《悲傷逆流成河》《清平樂》時期,臉肉嘟嘟的,下颌線也比較圓潤,演少女毫不違和。
到了《玉骨遙》能清楚地發現妝感變成熟了,下巴位置變尖,嘟嘟臉也變得有些臃腫,原本屬于少女的 " 靈 ",被裝成熟的 " 鈍 " 替代。
任敏這次古裝翻車,當然有自身硬件不足,身材管理松懈的原因,但都不足妝造問題大。
造型師好像對她的臉了如指掌,哪裏有短闆突出哪裏。
先舉一個讓我眼前一黑的造型。
任敏本身上庭偏窄,造型師還給她額頭戴飾物,本身發際線偏低,發際線還壓得超級低。
給到臉部大特寫時,一整個哽住,造型師怕是爲了自己省事,活生生把破碎感美女搞成了蒙面女山賊。
額頭适合戴飾物的,比如《仙劍 3》裏的唐嫣。
唐嫣屬于上庭過長,發際線也偏高,如果額頭不遮掩,顯得腦門過大,五官不協調。
《仙劍 3》裏戴上合适的頭飾後,突出柳葉眉之下彎彎的笑眼,反增添了俏皮可愛。
紫萱的妝造主打一個劣勢變優勢,優勢更優勢。
當然,也不一定大腦門才适合裝飾額頭。眉骨高、顴骨低的,就算上庭偏窄,隻要頭飾不誇張,能夠在造型上增加美感和記憶點,也會好看。
任敏的上半張臉偏平,顴骨還高,不需要蓋住額頭。
但劇中的妝造還偏喜歡在額頭上做文章。
比如這種拯救發際線的假發片,楊幂用得上,到她這兒完全是多此一舉。
毫無設計感的齊劉海,擋住眉毛,突出了高顴骨和寬圓鼻子,倒顯得下庭短、中庭突兀,臉型不勻稱。
不是任敏不适合劉海,而是劉海沒有去适應她的臉型。還是《清平樂》裏,她的劉海就十分加分。
劉海從頭頂開始,不貼額頭,而是蓬起來,這樣視覺效果上發際線上移,額頭變高,整個人的氣質就開闊了、高級了。
這才真正起到避短、修飾臉型的作用。
當時的妝容也考究得多,都着力于修飾五官和臉型。
眉形就明顯配合了人物氣質在設計,乍看雖像沒有弧線的平眉,但從眉頭反向漸細的設計,是中國古典的羽玉眉、元眉等妝容中化用來的。
這種眉形能把眉眼的優勢放大,最後一點朱唇隐在下庭,顯得溫婉優柔。
但你看《玉骨遙》的妝容,統一的韓式大平眉、水光肌、嘟嘟唇,毫無古韻不說,還揚短避長。
另一同樣糟糕的問題還有——發型和服飾。
《玉骨遙》裏任敏的發型,頭頂幾乎都是光秃秃,既無發包也不編發髻,頂多在腦袋後高高紮個辮子。
這樣的發型當然省事,可造成結果的就是上庭愈發顯得短窄,中庭又過長,很不協調。相比之下,《清平樂》精緻的發髻和發飾就能很好起到修飾作用,還能弱化五官的影響,即便本錢不精緻也帶得出氛圍美。
上文提及她是肩斜度偏小的平肩,《清平樂》通過服飾堆疊的效果,将她改造成頗具古典美的大溜肩。
《玉骨遙》就過于慘烈了,本來肩膀還有點坡度,衣服一穿,硬生生成了穿古裝難看的直角肩。
加上她本就比之前圓潤,衣服還把鎖骨捂得嚴嚴實實,整個膀粗脖短,168 的身高看起來像 155。
衣服的質感和配色更像從批發市場裏淘來的五顔六色的蚊帳一樣廉價,哪還有一點仙氣。
本來在《雲之羽》裏有出色造型的女三盧昱曉,在這部劇裏也平平無奇。
被觀衆誇吊打任敏的女二王楚然,在這部劇裏的妝造其實并不出彩。
她赢就赢在硬件突出,氣質清麗婉約,不要太适合古裝。隻要不動她的臉,披頭散發也好、臉上髒兮兮也好,反愈發襯得她清麗。
但饒是王楚然這樣的鮮活美人,遇到《尚食》這種邪門審美的劇組,也能變得病入膏肓、面如土色。
所以扮相美或醜,演員的底子固然重要,卻也不能全歸咎于演員外貌。
甚至,古裝扮相妝造、打光、濾鏡等的重要性,一點不亞于演員本人的外形。
爲什麽這麽說?
先看一下周迅的理解。周迅時常提醒自己不要活在濾鏡裏,濾鏡裏的她是完美妝容、精緻打光、人設加持等的集合。
觀衆對她 " 美 "" 靈 " 的贊美,更多是對藝術效果的稱贊,卻不是真實自己的樣子。
反過來思考周迅的話,就是說戲劇扮相和真實個人實際上隔了一段遙遠的距離。
這段距離叫審美距離——
比如中國舊戲的角色花臉、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用歌唱的聲調,而不似平常說話。
故意以一種不近情理的方式把藝術表演扭曲化、誇張化,使其不在凡間。
這樣隔開一段審美距離,觀者才能逃脫功利地打量,才能專心緻志地欣賞。
例如《妖貓傳》爲了呈現楊貴妃的 " 回眸一笑百魅生 "。
美術指導曹郁将幾十根蠟燭,放在演員臉的右邊和底下,演員的後面又加了個有 LED 燈的燈帶,讓她的整體皮膚呈現出一種 LED 的光澤,這還不夠,曹郁還找來能打特别小的光的燈,專用來照眼圈周圍的地方。
這樣拍出的楊貴妃隻存在在夢境和想象中,她不會讓你想起現實中的任何俗物,因而抵達幻想的高境。
同理,《清平樂》任敏的妝造是遙遠的,古典的。它整部劇的氛圍和美工更是猶如工筆畫,努力在熒幕中制造了一個有厚重感的世界。
而《玉骨遙》的妝造,從發型、劉海、妝容到服飾,都是一個模子套出來的。你不可能得到任何沉浸感,因爲這劇的每個細節都在告訴你,這是現代工業産物,精細程度可能還不如有的打印店拍證件照。
圖省事既不貼合演員形象設計,也沒有任何新鮮感,充滿工廠流水線複制粘貼式的廉價塑料感。
連服裝都似曾相識,好像别的劇組穿過的衣服拿來改改的陳貨。
右圖源《月歌行》《嘉南傳》
别人的紅衣大漠騎馬照出圈了,也想依葫蘆畫瓢,但審美、妝造跟不上,活脫脫東施效颦。
再比如任敏剪的這種千禧年非主流齊劉海,現在依然在各類古裝劇裏泛濫。
雖然有的厚有的薄,有的直一點有的彎一點,但無一例外都擋住眉毛、蓋住額頭,隻露出眼睛,毫無古韻不說,還顯得低眉順眼、小氣又笨拙。
讀中學時覺着這種直戳眼睛的劉海才好看,總被媽媽唠叨。等長大了才發現上一代的審美是真有點東西。眉眼、額頭都被遮掉,整個人的精氣神直接砍半,更透不出半點生命力。
可到現在影視劇還在沿襲這一操作,不考慮好不好看适不适合,統統粗暴地一剪齊。
但我們老劇裏明明有各式各樣的劉海。
單從《西遊記》裏找,高翠蘭是螺絲狀劉海,突出無辜可憐的特質,孔雀公主的劉海像孔雀的尾羽,蜘蛛精的劉海形似蜘蛛網。
都是根據發型、臉型、角色特點專門設計,足見用心用情。
老劇裏通常劉海不會超過眉毛,輕盈不貼額。
這樣的劉海隻點綴,不喧賓奪主,反而考驗演員的臉,但配上繁複的發髻,就适宜多了。
現在呢,一個遮頭厚劉海替代所有,因此可以偷工省料——發髻少了,用統一批發的頭套、發包或亂七八糟的飾品裝飾。
從劇照明顯看出,頭上接了一坨疙瘩,就成一個發型了,有夠粗糙敷衍的。
發型本就是配合臉型,顯氣質的,複制粘貼的頭套根本不顧演員形象,何談觀衆感受。
人有各色臉型,古典美人也不是隻有鵝蛋臉。
《紅樓夢》裏,探春是鴨蛋臉,寶钗是臉若銀盆,襲人是容長臉面,芳官是面如滿月。
長的圓的方的,不管什麽臉型,都有合适的發型去配,這才是真的尊重觀衆。
《紅樓夢》芳官
不是現在的影視劇不比從前,隻是用心被流水線作業蠶食,純粹敷衍不用心。
一些古風愛好者,條件肯定跟橫店沒得比,卻能做出非常古典審美的仿妝,質感比影視劇好太多。
例如 87 版《紅樓夢》元春仿妝;
B 站 @我是扒皮呀
仿明代肖像畫中貼珠翠面花的侍女,仿出了莊重慈祥之感。
B 站 @我是扒皮呀
流水線作業,除了粗制濫造,千篇一律的妝造還禁锢了觀衆的想象力。
我們的神仙并非都是白衣飄飄,有愛好者根據元代 " 朝元圖 " 壁畫,做出電母仿妝。
冠帶華麗輝煌,衣帶飛舞飄逸,服飾顔色厚重、豐富、協調,哪裏是寡淡的喪葬風。
電母是司掌閃電之神,在古人的想象中,電母纁衣朱裳白褲,兩手運光,民間還有電母雷公打跤——撐天拱地 " 的歇後語。
所以模特的扮相、走路姿勢以及手勢都體現出閃電之神的威嚴與懲惡揚善的姿态,也是合理的想象。
左圖《朝元圖》,右圖 B 站 @總司不是甜妹
對比之下,我們的影視劇似乎陷入一種怪調,一方面狂吹服化道,一方面卻是離傳統美學越來越遠。
有的劇拿敦煌風妝造當噱頭,結果漏洞百出。
有的劇要爲明制漢服正名,制造了一波争議,結果妝造無甚美感。
雖然相比《玉骨遙》這類流水線服化道強不少。
但都陷入一個問題——
沒有真正把觀衆當審美主體,沒有以引起觀衆審美愉快爲已任。
假嗨成災、同質化模版化泛濫,業餘選手吊打專業人士,奉勸觀衆們千萬别縱容。
我們有如此深厚的傳統美學傳承,如今被降級到這個程度,實爲一種恥辱。
若中華的古典美學日後隻能靠愛好者用愛發電來弘揚,那真真成了笑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