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事智能手機拆解調查的日本 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 東京千代田區 ) 機構,拆解了 9 月份上市的 "iPhone 15"、"15 Plus"、"15 Pro" 和 "15 Pro Max" 等 4 款機型,并分析了零部件成本。
其中,iPhone15 Pro Max 零部件價格(估算值)加起來的成本達到 558 美元 ,比 2022 年上市的 "14 Pro Max" 增加了 12%;iPhone 15Pro 零部件成本爲 523 美元,比 iPhone 14Pro 高出約 8%;
iPhone 15Plus 零部件成本爲 442 美元,比 iPhone 14Plus 高出約 10%;iPhone 15 被認爲成本變化最大,其物料清單爲 423 美元,比 iPhone 14 高出約 16%。
從零部件來看,性能從 3 倍光學變焦提升到 5 倍變焦的長焦鏡頭的成本增至 30 美元,達到 2022 年上市的 14 Pro Max 的 3.8 倍。由于鏡頭采用了在保持小型的同時增加焦距的結構,因此費用有所增加。
同時,使用兼具耐久性和輕量化的钛合金材料的邊框爲 50 美元,比傳統的不鏽鋼造高 43%。高端機型 Pro Max 和 Pro 的主控芯片搭載的自主設計的最新芯片 "A17 Pro" 爲 130 美元,比 2022 年的高端機型搭載的 "A16" 增加了 27%。
不過,零部件成本的升高情況下,除了最高端機型以外,蘋果公司并沒有提高 iPhone15 系列其他機型的售價。
Fomalhaut 社長柏尾南壯稱," 蘋果能輕松提高性能的措施到 2021 年已經用盡,改良的空間隻剩下伴随成本增加的情況。" 柏尾南壯預測,如果蘋果繼續推遲轉嫁成本,将不可避免地對盈利造成打擊。2024 年以後,除 Pro Max 以外的機型,蘋果有可能提高最低價格。
事實上,根據 IHS Markit、Counterpoint Research 等機構拆機估算,自庫克接手蘋果到 2022 年 iPhone 14 Pro Max 發布,iPhone 旗艦機型的零部件成本增長了 1.5 倍、至 464 美元。這已經超出了三星、華爲等競争對手的手機平均售價。
爲了讓産品在性能上始終保持足夠高的競争力,根據晚點 LatePost 的數據統計,每一年,這家自己沒有工廠的公司将 63% 的硬件收入用于采購零件、造出産品,另将超過 13% 的收入用于研發新技術、采購生産設備。隻有小部分開支用來打廣告、分銷産品。
同時,爲了承接住蘋果的訂單和産品要求,iPhone 零部件的供應商們投入則更多。2022 年,137 家上市的蘋果供應商研發投入和資本開支達到了 3000 多億美元。
而根據蘋果 2023 年公布的 Top 供應鏈中,一共有 186 家上榜。其中,中國一共有 94 家上榜,占比超過 50% ——中國大陸上榜爲 49 家,占蘋果所有供應鏈的 26.3%;中國台灣廠商的數量爲 45 家,占比約爲 24%。
但是從 Fomalhaut Techno Solutions 最新的拆機報告來看,iPhone15 中,美系廠商的零部件,價值占比最高,達到了 33%,主要原因是芯片等高價值零部件由美國廠商提供。韓國廠商提供的零部件價值占比達 29%,主要爲 iPhone 提供屏幕、内存等;日本廠商的零部件價值占比達 10%,主要提供内存和射頻前段。
此外,中國台灣廠商的零部件價值占比 9% 左右,其中台積電代工了 iPhone15 系列的 A17 芯片、富士康組裝了 iPhone。中國大陸廠商提供的零部件價值占比排名靠後,爲 2%。
與此同時,蘋果還在爲轉移産能做準備。有消息稱,蘋果計劃将至少 20% 的 iPhone 生産轉移到印度,除擴大和深化在印度的生産外,更計劃在印度生産更多的中間零件,例如金屬外殼,而不是在印度組裝已完成的零組件。
根據 CINNO Research,十幾家蘋果公司的中國供應商獲得印度政府的初步許可在當地開展業務,其中包括立訊精密和舜宇光學科技旗下的子公司,而印度塔塔集團接管蘋果主力供應商緯創印度 iPhone 廠,使得印度本土企業首次擁有第一條蘋果産品的組裝生産線。
不過,CINNO Research 認爲盡管果鏈出走中國已成定局,但因全球智能機的生産高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果鏈的外遷過程并不容易。根據 CINNO Research 統計數據,2022 年中國大陸智能機産量約 8.7 億部,占全球産量的 70%;2023 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智能機産量約 1.8 億部,依舊占據全球 69% 的智能機産量,雖有小幅波動,但仍有七成依賴中國大陸生産。
按蘋果供應商在全球各地所建的工廠數量統計劃分,蘋果在全球各地共有超過 700 家工廠,其中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爲蘋果生産産品的中國工廠數量占比超過 45%;從亞洲果鏈工廠分布情況來看,中國大陸工廠占比 43%,超越四成;而真正能夠進入蘋果供應鏈體系的越南工廠僅占 5%;印度工廠則更少,僅占 2%。(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饒翔宇 編輯 | 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