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陵 / 文 近日,廣東白雲學院的一則公示引發熱議。這份《關于 2024 級錄取新生拟放棄入學資格名單的公示》稱,該校 2024 級 1477 名新生未請假或未辦理保留入學資格手續。廣東白雲學院是一所民辦本科院校,每年學費在 3 萬元以上,藝術類是 5 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住宿費。因此,不少網友認爲入學率偏低的原因是學費太高,家庭無力承擔。
1477 名學生放棄入學,從絕對數值上來講,确實不少。爲何有這麽大規模的新生放棄入學?是因爲學費太貴嗎?
白雲學院的回應稱,該校今年招生計劃爲 13526 人,其中普本生 8026 人,專升本 5500 人。新生入學後,未到校報到學生爲 1477 人,整體報到率爲 89.08%,其中普本報到率 90.43%,比照廣東全省高校屬于正常範圍。1477 名未報到學生中,709 名是專升本學生。
以此來看,雖然絕對數值讓人吓了一跳,但是相對而言,該校的報到率并未偏離常值。而且,1477 名學生中還有近一半爲專升本學生,這類考生群體除入學高校外有多種選擇,放棄入學并不奇怪。
對拟放棄入學的新生進行公示,是按照教育部相關規定履行的正常程序。一則常規公示之所以引發輿論關注,絕不僅僅因爲 "1477" 這個數字帶給人的沖擊,還在于它引發了公衆對當下高等教育收益率下降以及人口下降趨勢下高等教育生源危機等問題的思考。
先說高等教育收益下降。2023 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60.2%,而 1978 年這一數據隻有 2.7%。高等教育從精英化走向大衆化,帶來的是入學機會的大幅增加,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學曆貶值,高等教育收益率下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并不是上了大學,甚或上了名校,就一定能找到好工作。當下的就業形勢,也讓家長和學生更多地思考教育成本與收益問題。過去,民辦高校雖然學費貴,但是爲了滿足上大學的願望,家庭願意投入;而現在,考慮到成本收益比,很多家庭和考生會更加謹慎地選擇。更何況,在高等教育入學機會整體提升的當下,考生的選擇更加多元,這也給了他們放棄的底氣。
當下,考生對就業确定性的追求,有超過對學曆标簽追求的趨勢。這一點,從近年來高考錄取情況就可以窺見。比如,今年高招錄取季,職業本科成爲 " 新星 ",部分院校投檔線高出普通本科線 100 多分。在浙江,有成績 602 分的考生選擇了一所剛升格的職業本科院校,看中的就是該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 98%。在廣東,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大學普通物理類最低投檔分超本科線 78 分,普通曆史類最低投檔分超本科線 70 分,美術與設計類最低投檔分超本科線 89 分。
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定向生招生也形勢喜人。很多考生就成績而言可以選擇 "985" 高校,但卻選擇了普通二本,看中的就是背後的就業确定性—— " 帶編入學 ",畢業就可以直接就業,有一種 " 鐵飯碗 " 式的就業保障。
再來說人口下降趨勢下高等教育的生源危機。少子化、老齡化是我國人口形勢不得不直面的問題。人口變化已經給基礎教育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幼兒園關停潮顯現;在東北,由于出生人口減少,也出現了一個縣的學生湊不齊一所小學的情況。
有專家預測,2035 年以前,我國 18 歲高等教育适齡人口将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态。但 2035 年以後,高等教育适齡人口的大幅減少将直接導緻高校生源數量進入快速下跌區間,未來高校将面臨較嚴重的生源不足問題,部分高校由于生源數量銳減還将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頂尖學校不會有太大的生源困擾,考生争奪名校入場券的競争可能會更激烈,但是大量辦學特色不鮮明、辦學質量不高的學校卻要面臨生存危機。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可以預見的現實。
對于高校來說,家庭對教育收益率的考慮、對就業确定性的追求是 " 近憂 ",人口下降帶來的生源危機則是 " 遠憂 "。如何面對短期和長期的生存挑戰,是高校們必須思考的問題。其中,民辦高校尤其将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如何破局?近年來,爲了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的适配度,高校學科專業調整幅度加大。教育部提出了到 2025 年優化調整高校 20% 左右學科專業布點的目标。建立學科專業與人才需求的聯動機制。不斷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培養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高校提高辦學吸引力,更好應對當下和未來挑戰的必然要求。在更高層面上,則是要推動高校改革,引導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明确辦學定位,實現專業化、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避免同質化競争。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