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駕駛愛好者,那麽你對待智能電動車的态度或許是悲觀的,因爲它的出現剝奪了兩個我們最爲向往的東西:引擎、駕駛。
首先,在電動機的強爆發、高平順與瞬時響應面前,發動機極富性格但擁有缺陷的出力方式已不再具有優勢。其次,随着駕駛輔助系統的日益強大," 駕駛 " 這件事顯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而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我們所追求的 " 車輛操控 "、" 底盤調校 "、" 駕駛樂趣 ",也不再成爲主流車企所重視的方面。似乎電動化與智能駕駛的來臨,真的就把底盤踢下了 " 三大件 " 的重要地位。
可事實,真就如此嗎?
駕駛樂趣不多,就不需要好底盤?
" 電動車駕駛樂趣不多 ",這是大多數人的常規認知。
由于較大的車重和 " 個性更平淡 " 的加速體驗,電動車所能夠給予的駕駛樂趣上限往往要低于 " 舊能源 " 車。所以,也有很多人理所應當地認爲:" 電動車,不需要好底盤。"
但實際上,這兩者并不形成因果關系,因爲操控和駕駛樂趣,我們應該分開讨論。
操控,應更多從理性層面理解,轉向靈敏度、車輪貼地性、懸挂支撐性等,都會對操控造成影響。而一般來說,在明确了定價、定位、取向之後,評價一台車操控好不好,是有 " 标準答案 " 的。
但是,駕駛樂趣并非如此,它擁有更多的感性因素。路感反饋多少、刹車腳感如何,不同轉向輸入會給車身帶來怎樣的動作等,這些都是駕駛者非常主觀的偏好。也就是說,不同駕駛者對于不同車輛的個人喜好會大幅影響對于駕駛樂趣的總體評價。
所以說,評價一台車操控很好,并不一定代表着它有着不錯的駕駛樂趣。相反,不要求駕駛樂趣,也不代表不需要好的操控、好的底盤。
甚至于,電動車應該對于操控有着更高的要求。
爲什麽電驅需要匹配更好的操控?
從先天條件來說,電動車比燃油車擁有更好的 " 操控底子 "。沒有了笨重的發變,整車的前後重量與底盤部件可以更加合理地布置;大質量的電池置于車身最居中、最下方的位置,帶來了整體極低的車身重心;而爲了放下大電池而匹配的寬車身、大輪毂,也都能爲操控穩定性做出正面貢獻。
但是,電驅動的一系列特性,同樣對底盤操控帶來了新的挑戰。
首先,是動力電池帶來的大車重。從舒适性來說,更高的簧上質量有助于提升整車的濾振能力。但從操控層面上來說,想要抑制大車重帶來的大側傾和響應遲鈍,會對底盤調校造成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電機 " 力大磚飛 " 的出力特性。相比于燃油車,電動車的加速爆發力與瞬時響應是前者無法比拟的。此時,若整體的底盤調校無法應對動力的增加,車輛的可控性會有明顯下降。此時,底盤好壞決定地就不是開着 " 快不快樂 " 的問題了,而是 " 安不安全 "。
然而,電驅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 " 讓加速變得不再值錢 ",這也會給車企在底盤研發成本的控制上帶來挑戰。
最後,是電動車所匹配的 " 特制輪胎 "。爲了盡可能降低滾阻對于續航的影響,同時也爲了應對電動車較高的車重,無論胎壁還是胎面,電動車輪胎都有着很高的硬度。
而這也帶來了對于操控與底盤質感影響極大的兩個特征——濾振性與抓地力的下降。前者勉強能通過犧牲顔值、增加輪胎扁平比的方式繞開,但作爲車輛唯一與地面接觸的部件,抓地力下降對于操控與安全的影響是巨大的。若想要通過底盤調校從而彌補抓地力缺失,例如增加貼地性,又會是一件 " 很吃經驗 " 的事情。
與此同時,由于大多數主流電動車會配備大輪胎,随之增加的簧下質量也會進一步影響底盤的整體素質。尤其在前面提及的輪胎貼地性上,可能會帶來進一步的損害。
而除了電驅帶來的挑戰之外,駕駛輔助系統的不斷發展,同樣會對操控帶來新的要求。
怎樣的底盤更适配 " 智駕 "?
" 車不用自己開了,自然就不追求底盤和操控了。" 這句話聽起來順理成章。但是,要真正實現 " 車坐不開 " 且 " 坐得舒服 ",出色的底盤素質,依舊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讓車輛自動加速、刹車、轉彎,這是智能駕駛的基礎。那麽從某種程度來說,加速響應、刹車腳感、轉向手感等一系列對于駕駛體驗至關重要的表現,确實變得不那麽重要了。
但是别忘了,車依舊在 " 開 "。
首先,無論是 " 人開 " 還是 " 車開 ",隻要駕駛輔助系統的能力足夠,那麽車輛的動态并不會有多大的變化。而一般來說,電腦開起來都很順手的一台車,人開也不會差。
其次,隻要車動起來,底盤濾振能力、彎中側向支撐,高速穩定性能等方面的表現,依舊會對乘坐舒适性帶來極大的影響。舉個極端的例子,就算是坐在車裏的乘客,同樣會對底盤舒适性提出不同的要求。隻不過當自動駕駛真正普及了之後,駕駛者成爲了坐在駕駛室裏的乘客。
既然成爲了乘客,有一點就不得不提及——暈車。乘客比駕駛員更容易暈車,那是因爲駕駛員可以提前預知車輛的動作。可當車輛的大部分動作完全由車輛自主決定的時候,駕駛員暈車的可能性就和乘客來到了幾乎相同的水平上。此時,一台操控更跟手、底盤更紮實的車輛,永遠會比其他車型擁有 " 更幹淨的内飾 "。
也就是說,以後若是遇上一套會把駕駛員開暈車的駕駛輔助,那不一定是 AD(autonomous driving)部門的鍋,也可能是 VD(vehicle dynamic)部門的鍋。
寫在最後
那麽,智能汽車時代下,底盤素質究竟還重要嗎?顯而易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隻不過,在 " 舊能源車 " 時代,底盤操控是與駕駛樂趣強綁定的,底盤素質的好壞,往往決定着一台車的性格。
可當來到新能源時代,一台車的性格更多是由駕駛輔助與智能座艙所決定,因爲新時代汽車更多追求的是 " 移動體驗 ",而非傳統汽車的 " 駕駛樂趣 "。與底盤操控強綁定的,應該是安全性、舒适性。
雖說它們并沒有 " 新三大件 " 來得那麽吸引人,但作爲一台汽車的基礎素質,它們的重要性依舊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