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财經故事荟
滲透率持續走高的消費信貸,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金融工具,這一正向價值已成共識。
" 實證測算表明,引入消費金融産品後,借款人消費金額提升 16% — 30%,合作商戶銷售額提升約 40%,能夠助力釋放潛在消費需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相關部門負責人曾表示。
但硬币的另一面,消費信貸也可能會加劇非理性的超前消費——一批年輕人試圖通過關閉消費信貸的方式,回歸理性消費。
95 後互聯網打工人安雅就是其一," 去年關閉花呗後,一年多我存了 8 萬,目标是三年存 30 萬。"
她覺得現在掙得每一塊錢,終于實打實都是自己的了,不必再像過去五年裏那樣,一到賬就要還花呗,就像在給花呗 " 打工 "。
最艱難的時期是在 2018 年大三暑假,彼時父母給的 1000 元生活費到賬後,要先劃掉七八百元還花呗,隻剩兩百顯然不夠吃飯,安雅隻能靠餓來解決,她每天隻吃中午一頓,一個月瘦了 10 斤,這樣的狀态熬了兩個多月,直到假期後恢複了兼職才得以周轉。
" 那種晚上餓得睡不着的感覺,再也不想經曆了 ",安雅感歎。
" 痛心疾首 " 的不止安雅,在豆瓣、小紅書上,不少年輕人分享自己關閉了花呗、白條、微粒貸、信用卡,或計劃還清負債後就 " 關門大吉 ",他們稱之爲 " 上岸 "。
年輕人對超前消費的 " 興趣 " 下降,從信用卡發卡量上可見一斑,央行發布的《2023 年第一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發卡量爲 7.91 億張,環比下降 0.84%,同比下降 1.37%。
與此同時,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國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 0.56 張,環比下降 1.75%,同比下降 1.75%。
另根據部分銀行财報統計發現,2022 年,工商銀行、平安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等 6 家銀行的信用卡消費額也呈同比下降,其中工商銀行和平安銀行的降幅均超過 10%。
來源:平安銀行财報
年輕人的共識是,花呗、白條、微粒貸、信用卡等超前消費類工具讓人失去錢的概念,就像在花别人的錢,容易 " 上頭 ",直到負債 " 累累 " 或急需大額用錢時,才 " 如夢初醒 "。
這種 " 覺醒 " 或與經濟形勢不無關聯,國家統計局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爲 5.5%。
安雅觀察到,如今工作不好找,身邊同事或多或少都在攢錢,她自己也準備了一筆 "Fuck you money",以便在必要時有底氣轉頭離開。
而對于習慣了超前消費,又缺乏自制力的人來說,告别花呗、信用卡可能是攢錢成功的前置條件。
讓人 " 上頭 " 的超前消費
月薪三千元,支出卻有四五千元,這是 95 後鄧思思三年前剛到醫院工作時的狀态。
額外的支出她已習慣用花呗來承擔,這也意味着,每個月工資到手後,都要先還花呗一兩千,以至于每個月她都感覺過得緊巴巴。
不過,彼時她沒覺得這有什麽問題,畢竟,自 2015 年大一時她就開始用花呗,身邊同學也都在用。
根據支付寶在 2020 年發布的《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中國近 1.7 億 90 後中,有 6500 萬開通了花呗,也就是說每 10 個 90 後就有近 4 個在用花呗消費。
思思習慣了,而和安雅一樣,大學時她每月也能拿到 1000 元生活費,吃喝足夠,但其他花裏胡哨的誘惑太多了—— 3 塊錢的洗面奶、9 塊錢的遮瑕霜,還有自己愛看的精美小說型雜志……這些隻能靠花呗來解決。
思思購買的廉價護膚品
一個月下來,要用花呗透支一千元左右,這完全超出了她當時的承擔能力。
但購物的快感讓她沉浸其中," 用花呗時,就感覺那些錢不是自己的,想買就買,很上頭 ",這讓她無力跳出 " 每月都欠錢 " 的惡性循環。
像思思這樣的負債人群不在少數,據央行數據顯示,截止到去年底,全國負債人數達 7.8 億人,人均負債達到了 13.34 萬元。
另有時趣研究院在今年 5 月發布的《時趣中國青年生活消費觀調研及營銷洞察報告》顯示,在調研樣本中,隻有 35% 的青年人不使用透支消費,多數信用消費比例集中在收入的 20% 以下。
來源:時趣研究院報告
這足見超前消費對年輕人的誘惑力," 就像生活中永遠少了一樣東西,要一直購買才有充實滿足的感覺 ",安雅這樣解釋這種失控感。
但與思思因缺錢透支不同,安雅反而是因爲錢 " 多 " 激發了購物欲。
大二時,安雅開始兼職,每月能有 500 元左右的 " 巨款 " 入賬,她将其用于體驗各種興趣愛好,比如購買手賬、橡皮章等全套工具,隻是,每個愛好幾乎都淺嘗辄止,然後再産生新的愛好,如此往複,每周她都要取回四五個快遞。
爲愛好付費不算錯,安雅也不是個例,《時趣中國青年生活消費觀調研及營銷洞察報告》調研顯示,20~30 歲的年輕群體會拿出約 10% 的收入,用于興趣愛好的消費。
但問題在于度,在 " 無意識 " 花錢的狀态下,生活費 + 兼職收入滿足不了安雅,她每月要額外用掉花呗八九百元的額度。
" 每月拿到新的生活費和收入後,就像失去了理智,隻想把購物車的東西一股腦兒買下來 ",安雅說。
這種 " 無意識 " 狀态,90 後唐雨也體會過,自從五年前辦了招行信用卡後,花錢不感覺心疼,雖然沒刷奢侈品,大多都是吃吃喝喝,但每月一看賬單,總是能超支到八九千," 小數怕長計 "。
而且,信用卡總有各種 " 鈎子 " 讓唐雨欲罷不能,比如特定日期針對某些商戶的半價優惠等," 不去消費,總覺得心癢癢,感覺吃虧了 ",唐雨透露。
當然," 工具 " 無罪,關鍵看如何使用。但安雅認爲,花呗、信用卡這樣的産品其實誘導了年輕人去超額消費,因爲感覺在花别人的錢,會模糊掉自己其實沒有條件擁有這個東西的概念," 我覺得是陷阱 "。
這樣的 " 陷阱 ",95 後出版行業打工人徐冉也曾陷入過。
五年前她剛換了新工作,開通花呗的初衷,是爲了利用花呗 " 當月還清上月欠款,便無利息 " 的特點,先将一部分工資轉到理财賬戶,額外賺一點利息,但不成想,也失控了。
因周邊人種草,她每月要用花呗支付兩三千元,用于外出聚餐、下午茶,以及網購超出正常需要兩倍的衣服和護膚品,而她彼時的工資也隻有大幾千元。
随着其後來跳槽,收入增加,再加上花呗額度不斷提高,她的花呗支出也随之上漲到了每月大幾千元。
當她今年 4 月決定關閉花呗,看到最後一筆待還金額高達一萬四時,她被驚到了。
" 花呗讓我的支出無節制,心裏稀裏糊塗的,感覺沒買什麽東西,錢就沒了。"
其實,爲了倡導年輕人更理性的消費,早在 2020 年底,花呗就用心良苦,倡導理性消費,曾下調過部分年輕用戶的額度,還在 2021 年上線了 " 賬單助手 " 功能,鼓勵用戶設定每月預算,并以此進行消費進度的強提醒。
不過,對那些已經 " 沉迷 " 的年輕人來說,這樣治标不治本,思思表示," 上頭的時候,一下子就忘了 "。
兩關兩開," 花呗 " 難離
超前消費的感覺是快樂并痛着——因購物的爽感而快樂,因還錢的壓力而痛苦。
前者讓人足夠貪戀,後者卻未必足夠讓人警醒,于是,不少人會陷入 " 時常混沌的消費,偶爾清醒的自責 " 的怪圈中,難以徹底打破這種行爲慣性。
改變很難,徐冉試過三次,才得以跳出。
過去五年間,她曾兩次關閉,但又兩次再度開通,直至今年 4 月,才永久關閉了花呗。
攢錢是她一直想做的,但知易行難,每次發了工資或獎金後,都因爲要還花呗而落空,或者剛存了一點,又超支消費了,以至于工作五年多,她存款爲零。
第一次決心行動是在 2019 年,她在豆瓣看到一個理财帖子,帖子中強調了複利的力量,大意是人生第一個 10 萬是攢出來的。
她有所觸動,果斷關閉了花呗。
但很快當月的消費又管控不住," 社交聚餐、買東西、打點人情這些日常支出一點沒縮水,隻好再開花呗來支付。"
這樣的行爲慣性又延續了一年多,到 2021 年時,新的契機又出現了——跳槽後新工作收入上漲了 50%,她趁着收入增加的興奮勁兒,關閉花呗,有個新的開始,但再度 " 重蹈覆轍 "。
直到今年 4 月,她因升職工資再度上漲了 40%,同時還有一筆 5 萬元獎金,這些得之不易的 " 巨額 " 數字給了她足夠大的攢錢動力,不想再爲非必要消費支出打工的決心才得以堅定。
不止徐冉,在小紅書上,不少人都表示有反複開關花呗的經曆," 關閉了好幾次花呗、借呗,每次都因爲花呗付款更便宜的誘惑開回來,結果本意是爲了省錢,最後又超支 "" 平時沒意志力,花呗總是關了又忍不住開 " ……
究其原因,當超前消費成爲習慣後,改變會帶來不适。
00 後電商打工人李濤就有此感受," 去年 5 月,我關閉花呗後,總是控制不住想買東西,但因爲沒錢,會感覺抓心撓肝,很焦慮。"
安雅也經曆過這個過程,去年她剛關閉花呗的一兩個月,會下意識想用花呗付款,還會有種 " 好像有人從你這裏分走了一筆錢 " 的割肉感。
而在此之前,雖然她未像徐冉那樣反複開關,但也不止一次想要改變,可踐行難度很大。
即便是處在餓了兩個月的窘境中,她仍然維持着 " 今天收到生活費,先還上月花呗,剩下的先買東西,月底再省吃儉用 " 的惡性循環。
而在大四畢業前,當她聽到室友四年攢了兩萬而自己還在負債時,羞恥感讓她再度燃起攢錢的決心,但遺憾的是,這種反思也未能促使她徹底 " 了斷 "。
畢業後的兩年間,她還是忍不住用花呗爲新的愛好買單——嘗試吃更貴的東西和購買電子産品。
比如疫情期間,她買了兩千多的 Switch 用于健身,實際到手兩三天後就吃灰了,隻能二手轉賣,類似的還有 IPAD、電腦等。
這讓她産生了很強的自我厭惡感," 感覺自己怎麽這麽菜,怎麽還購物成瘾了,掙得錢永遠都要用來還款,這筆錢永遠不屬于我,屬于花呗!"
或許改變的促成不來自理性,而更仰賴内心深層的觸動。
去年外婆因癌症晚期住院,她年事已高且多病纏身,親戚們都覺得再無治療必要,安雅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工作兩年多沒有一點存款,這讓她第一次感受到風險,也最終給了她走出怪圈的動力。
還清最後一筆 800 元的欠款後,她終于關閉了花呗。
其實,徐冉和安雅是幸運的,超前消費的風險在于萬一遇到失業或其他突發情況而導緻現金流斷裂後,負債無力償還,還會越滾越大,而她們有幸未曾遇到過,但這可能也成了促使她們持續維持 " 這月花,下月還 " 習慣的溫床。
找回人生的掌控感
改變很難,但改變後的狀态很爽。
一方面,告别了每月還款的壓力,輕松自在,另一方面,多了儲蓄的快樂,充實滿足。
在豆瓣、小紅書上,那些關閉花呗的人抒發着一緻的感受," 感覺整個世界都不一樣了 "" 沒有花呗真的太爽了,工資終于能在身上呆超過一個月時間了 "" 關閉花呗的一瞬間感覺真輕松,生活繼續前行 " ……
停用花呗、白條、微粒貸、信用卡,意味着新的消費方式的養成。
一位小紅書網友表示,關了花呗後,每次花錢都能直觀得看到餘額的錢少了,會感到肉疼,就能克制一點。
唐雨也有同感,今年初她注銷信用卡後,發現自己下意識做什麽事都想省錢,現在網購 100 元以上的東西都要斟酌再三。
思思也感覺自從三年前關掉花呗後,自己的消費觀念有了很大改變,比如隻有想買的東西無可替代時才會下手;不再囤積,隻要還有能用的護膚品和衣服,絕不再買;外出旅遊時,除了必要的吃喝玩,不會再花幾百塊買一堆沒用的紀念品……
三年間她存下了大幾萬塊,這讓她有強烈的滿足感。同時,也有了餘力爲父母消費,比如買些大件家居用品,這讓本來一直說教她要攢錢的父母也覺得孩子懂事了。
安雅則開始做支出規劃,每個月設定的目标是攢下四五千元。
一方面,她盡量隻買剛需。
比如彩妝已經極簡化,之前一買就要買彩妝全套,現在隻買真正需要的粉底、散粉和口紅,一年下來能節省一兩千元。
另一方面,她學會了延遲滿足。
看到特别想買的,會先加入購物車等待兩三天,确定真的想要但花費較高時,她會先設置對應的攢錢計劃,用自己努力得來的全款買,而不是預支不屬于自己的費用,也就是借錢去提前擁有。
這個方式很有效,上周她想買一個新的投影儀,但要一萬元左右,糾結兩三天後,她意識到,即便有了新的投影儀,但找不到高清片源,也無法獲得預期的觀影體驗,于是這筆錢就省下來了。
其實,避免沖動消費已成爲很多人的消費趨向,Morketing Research 發布的《2023 中國消費者洞察報告》調研顯示,62.56% 的受訪者表示 " 相較于前一年,在消費時會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購買需求 ",而 76.2% 的受訪者表示 " 相比前一年,全年沖動消費的次數減少 "。
有規劃有判斷的消費,讓安雅拿回了對金錢的掌控感," 之前覺得生活很混亂,每個月都在爲負債發愁,但現在覺得自己有能力應對未來的突發事項。"
這種掌控感,徐冉也有深刻體會,關閉花呗後,她最大的感受是清晰——了解支出,掌控生活。
她将收入的分配比例從 " 理财 15%、固定支出 20%、靈活消費 65%" 調整成 " 理财 15%、固定支出 20%、靈活消費 20%、儲蓄 45%",每月發了工資後,她會先劃一部分到儲蓄卡裏,每月能存下四千元左右。
她将改變的成功歸因于生活方式的變化——把之前社交聚餐這一消費大頭砍掉,換成了運動、逛不花錢的展,每月就能節省 1500 元左右。
" 以前覺得這個月沒買啥,但錢也沒攢下,現在的感受是這個月看了書展、上了瑜伽課,知道錢花在有意義的事上,心理上會産生消費給不了的從容感和滿足感。"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消費減少,但這些年輕人都一緻認爲這并非消費降級,而是消費的 " 返璞歸真 " ——隻爲所需買單,把錢花在刀刃上,剩下的攢起來作爲生活的底氣。
當消費混亂時,生活也容易糊塗失控,而當消費有了邊界,生活也變得清晰可控了。
(文中對象皆爲化名)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