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雷科技數碼 3C 組 | 編輯:定西 | 排版:LIN
趁着今年蘋果大降價之時,小雷購入了一台 iPhone 15 Pro,截至目前也使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但你要說 iPhone 15 Pro 相比小雷之前的 iPhone 13 Pro 有多大提升,那确實沒多少,但 15 Pro 卻在某些方面給我帶來了「厭惡感」,讓我甚至有一種後悔買了它的想法。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而這個引起我反感的東西,就是 iPhone 15 Pro 系列才「配」擁有的 Action 按鍵,蘋果官方把這個新功能吹得天花亂墜,似乎蘋果又一次引領了行業的進步發展。或許蘋果真是這麽想的,根據外媒 MacRumors 的最新爆料顯示,iPhone 16 四款機型都會全面配備操作按鈕,甚至 iPhone SE 4 都要放棄靜音撥杆設計。
蘋果唯一讓小雷喜愛的經典設計,就要這麽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裏了嗎?
在 iPhone 15 系列發布會上,蘋果花了大量的時間闡述這顆新按鍵的「強大」之處,表示它不但可以起到讓手機靜音的作用,還能一鍵喚醒相機、手電筒、APP 等。實際上這一設計小雷早在幾年前就在安卓手機上見過了,錘子的閃念膠囊、小米的 AI 鍵、甚至更古老的榮耀 7 自定義實體快捷鍵的原理都與 iPhone 的 Action 按鍵完全一緻,說句果粉們不喜歡的話,「它甚至算不上是創新,甚至在體驗上還開了倒車」。
(圖片來源:錘子官網)
靜音撥杆就一個功能,讓手機閉嘴,沒有任何的技術含量,但就是簡單、粗暴、高效、好用,沒有任何花裏胡哨,直接往下一撥,手機再也不會發出任何聲音,這個功能曾不止一次救小雷于水火之中。換句話說,小雷隻要看一眼 / 摸一下靜音撥片的位置就能确定手機是否處于靜音狀态,根本不需要任何額外操作。
而這個被視爲創新的操作按鍵呢?同樣以進入靜音模式爲例,如今小雷每次都需要長按 Action 鍵才能讓手機「閉嘴」。但與之前不一樣的是,小雷無法确保自己的手機是否處于靜音狀态下,不得不二次長按 Action 鍵,等靈動島跳轉出相關動畫後才能知曉自己的手機是什麽狀态。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更讓小雷不理解的是,或許是蘋果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當用戶的 iPhone 處于靜音狀态下,鎖屏界面的狀态欄就會顯示一個禁止響鈴的圖标,但解鎖進入到桌面後,這個圖标就直接消失了。說實話小雷不知道這是一個 bug,還是蘋果爲了美觀而有意爲之。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制)
至于它的自定義功能,小雷更是覺得過于雞肋,可能有些讀者會覺得能夠一鍵啓動某個 APP 确實很實用很方便,但實際體驗下來還是設置成靜音按鍵更爲符合之前的使用邏輯,如果能夠根據用戶按壓的時間進入不同的模式,那樣才能大幅提升整體的實用性。
正巧,外媒的爆料正好與小雷的想法有些相似,它表示蘋果内部改進操作按鈕項目代号爲 "Atlas",按鈕特性類似于舊款 iPhone 機型上的 Touch ID Home 按鈕,或較新 MacBook 上的 Force Touch 觸控闆。更新後的操作按鈕将配備 " 力傳感器 ",通過檢測不同壓力,可以實現不同交互功能。
但不管怎麽說,從靜音鍵的角度來看,砍掉實體鍵似乎并不意味着進步,iPhone 15 Pro 的這次改動,更像是找不到創新方向後的孤注一擲。
從 iPhone X 開始,蘋果似乎就對「創新」這兩個字有些過敏,每一款叠代産品都看不出有多大的提升,像 13、14、15 這三代産品更是可以說毫無升級。這種情況就導緻蘋果在手機市場的地位大不如前,尤其在安卓手機們年年拿出各種創新技術的當下,蘋果的處境變得更爲尴尬。
(圖片來源:蘋果官網)
雖說 iPhone 這幾年的銷量從未低過,尤其是在經過各大電商平台的降價後,iPhone 每年都能在雙十一、618 等電商節日當中位居榜首。但高銷量一定是好事嗎?不一定,消費者願意選擇蘋果,是因爲他們足夠信任蘋果,相信這幾千塊能給自己帶來不錯的使用體驗,但蘋果長期的擠牙膏隻會消耗自己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口碑。
另外還有些讀者認爲,蘋果取消靜音撥杆按鍵更換爲固體按鍵其實是在下一盤大棋,認爲之後的 iPhone 會全面取消按鍵,邁向無孔化設計。其實安卓市場這邊也曾嘗試過無孔化手機,最出名的莫過于 vivo APEX 和魅族 Zero,但隻是無孔化升級與改進,并不意味着手機會變得更好用。之前有不少手機爲了所謂的科技感,取消了側邊音量鍵,需要用戶通過雙擊 + 滑動調節音量,就導緻用戶操作時更加繁瑣。如果無孔化手機要以犧牲便捷度爲代價,相信用戶絕對不願意。
(圖片來源:魅族官網)
手機砍掉實體按鍵,确實科技感十足,可實用性未必強于實體按鍵,但這是蘋果無奈的選擇,在行業競争越來越激烈的當下,蘋果需要通過激進的方案提升保證自己的影響力。
蘋果目前的優勢在于極強的品牌号召力和完善的生态,光憑這兩點就能保證蘋果在未來的幾年内依舊處于高端手機市場的頂流,安卓廠商依舊難以比拟,哪怕蘋果明年把 iPhone 16 換個芯片就拿出來賣,蘋果用戶也是該買的照買。
但這不意味着蘋果的地位永遠都不會改變,時間是企業最大的敵人,誰也不知道市場中會不會突然殺出一匹黑馬,打得蘋果潰不成軍。但對于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自然是願意看到科技巨頭慘遭重創,畢竟隻有給予它們足夠的壓力,它們才有可能拿出自己的壓箱寶貝,例如前兩年的英特爾就在經曆完 Cypress Cove 危機後,推出了口碑爆炸的 12 代酷睿處理器,再次成爲消費者的首選。
但不管怎麽樣,盡管小雷一直在唱衰蘋果,但蘋果在未來五到十年裏依然會是行業中最具競争力的公司,但漸漸地很可能在多個領域開始失去優勢,甚至被一衆國産手機廠商超越。至于今年我們到底能不能見到更多優秀且足夠實惠的産品,就得看庫克願不願意做一次大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