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中秋,賞月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月亮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着團圓、思鄉、美麗、純潔等美好的意象,在科研人員的眼中,它同樣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作爲地球的天然衛星,人類空間探測的第一站,我們渴望解開它的誕生、它的地質演化過程等謎題。
想了解遠在三四十萬千米之外的月球,實非易事。過去,人類對月球的認識和了解,多來自于其它探月經驗豐富、擁有月球樣品的國家。
直到 2007 年,嫦娥一号發射,中國科學家研究月球的機會和能獲得的資源終于大幅提升。特别是 2020 年嫦娥五号采集月球樣品并順利返回地球以來,全球科學家特别是中國科學家已經利用這些 " 新鮮 " 的月球樣品完成了大量科研任務,并取得了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
根據 2024 年 9 月 6 日發表在《科學》上的一項研究,中國的科學家們從 3 克的嫦娥五号月球樣本中挑選出了 3000 多顆微小的玻璃球,又通過手動挑選、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方式挑選出 3 顆火山活動噴發産生的玻璃球。最後,根據對這些玻璃球的同位素測年分析,發現它們的年齡約爲 1.2 億年,也就是說月球在 1.2 億年前仍然存在火山活動。
有些關注科學新聞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了,中國科學家在 2 年前也有過類似的研究成果,隻不過當時的結果認爲月球至少在 20 億年前仍然存在火山活動。這次的發現又将月球的火山活動曆史大大拉長了。
顯微鏡下的 3 顆火山玻璃珠(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1)
研究月球火山運動
讓我們了解了月球誕生過程
那麽,科學家們爲什麽這麽重視對月球火山活動的研究呢?
首先,這有助于我們認識地 - 月系統的起源,并且厘清月球的地質演化史。目前最被廣泛接受的地月起源理論是 " 大碰撞理論 ",這一理論認爲在太陽系非常早期(45.27 億年前左右)的時候,原始地球與一顆和目前火星差不多大小的原行星忒伊亞(Theia)碰撞,碰撞産生的巨大能量導緻忒伊亞被氣化、熔融,殘骸則被地球吞掉。碰撞後殘留的部分物質被帶入環繞地球的軌道中,經過吸積之後,最終形成了原始月球。
原始地球與忒伊亞的碰撞想象圖
由于大碰撞時産生了巨大能量,原始月球被認爲是一個幾乎完全熔融的岩漿球,在随後的冷卻過程中,岩漿中那些耐高溫的礦物(橄榄石以及輝石等)首先冷卻析出,并且沉澱在岩漿深處形成下月幔。
此後,岩漿開始析出另一些不那麽耐高溫的礦物——鈣長石,但是鈣長石密度很小,所以會漂浮在岩漿上層,形成一個鈣長石層的月殼,根據阿波羅任務采集到的樣本,科學家們認爲最古老的初始月殼年齡甚至大于 44 億年,最年輕的初始月殼也不過 42.9 億年。
接着,由于前述成分從岩漿中先後析出,剩下的岩漿部分逐漸富集鐵,并形成了上月幔。最後剩下的岩漿形成了一層原克裏普層(urKREEP)。
至此,月球發展出原始的核 - 幔 - 殼圈層。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但接下來又發生了兩件 " 特别 " 的事情。
一是在原始月幔形成後 1000 萬年左右,由于下月幔密度比上月幔小,因此月幔開始翻轉,富鐵的上月幔物質下沉,富鎂的橄榄石和低鈣輝石下月幔物質上浮。在這個過程中,重力勢能的轉化重新讓已經結晶成岩的物質熔融成玄武質岩漿。它們在上升過程中吸收了原克裏普層的物質後形成了一層次生月殼。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2)
二是在上述過程完成後,在大約 43 億 ~38 億年之間,太陽系内曾出現過大規模撞擊事件,這些撞擊事件形成了月球表面的大型盆地以及數量衆多的撞擊坑。其中規模較大的撞擊坑,比如直徑約爲 2400 千米 × 2100 千米的南極 - 艾肯盆地可能在當時就直接撞穿了月殼,甚至将月幔物質也撞到了月表。
南極 - 艾肯盆地以及其他撞擊坑(圖片來源:Wikipedia)
一方面,這些撞擊可能直接導緻撞擊坑周圍物質熔融,另一方面,由于月殼可能因此而被削薄,月幔所受到的壓力驟減,因此觸發了降壓熔融(原本月幔被壓,現在壓力消失,月幔中因壓力而儲存的能量驟然釋放,自然就會導緻熔融)。
因此,在多方面的因素下,月球在 40 億 ~30 億年之間曾發生過劇烈的岩漿活動。這些岩漿活動形成的玄武岩溢流造就了我們在月球正面觀察到的大面積黑色月海。而在此之後,月球上的岩漿活動就極爲稀少了。
我們看到的月球正面的大面積黑色被稱爲月海,它們都是大面積岩漿溢流形成的(圖片來源:NASA)
西方國家提出的月球演化理論
真的完全正确嗎?
以上的理論都建立在阿波羅等一系列之前的探月任務采集到的标本上。但是這些标本采集的區域幾乎都集中在月球低緯度區域,而且采集的時間也已經過去比較久了,它們并不能代表月球的實際情況。
根據這些年高精度遙感觀測的研究,科學家發現月球的火山活動可能可以延續到 10 億年前左右。根據兩年前的對嫦娥五号月球樣品的研究,确實在樣本中發現了 20 億年前的火山活動證據,再加上這次發現的 1.2 億年前的火山活動證據,足以證明原本的月球演化模型并不完全正确。
從純科學的角度來說,科研工作者可以修正或者有機會重新改寫這個月球演化模型。中國的科研工作者,在這一領域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發言權。
另外,月球上火山活動的研究也有助于我們解答一些還未搞清楚的問題。比如,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景觀完全不同,在月球正面存在大面積月海,正如前文所說,這是大面積岩漿活動的産物,而在月球背面,月海面積則非常小。科學家們将其稱爲月球發育過程中的不對稱性,但這種不對稱性是如何導緻的卻至今未有定論。對月球火山活動的研究也有助于解答這些問題。
月球背面的景觀,可以發現與前文中月球正面景觀完全不同
其次,對月球火山活動的研究,對于研究其他無水無闆塊運動的類似小行星具有很大的參考意義。對月球岩漿活動曆史的研究在更專業的語境下叫作 " 熱演化史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爲其他的小行星形成過程也與月球形成類似,它們形成之初幾乎都是溫度高達數千度岩漿球。
由于與宇宙背景溫度的差異,它們自形成後就一直在降溫,由于越靠外層降溫越快,岩漿降溫後就會形成岩石,所以我們見到的岩質行星基本上都有殼 - 幔 - 核的相似結構。
目前根據月球的演化模型,科學家們認爲類似的小行星在誕生以後很快就會完全冷卻下來,但是這些新發現則動搖了這些看法,我們很有可能在其他類似小行星上也有機會發現比較年輕的火山活動。
各大行星的衛星(圖片來源:Wikipedia)
最後,對月球火山活動的研究,在并不遙遠的開發月球的未來也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爲火山活動是由地下岩漿活動引起的,而岩漿活動活躍的地方往往又是礦物和水的富集區,因此這其實對于未來人類在月球上的定居和開發也具有重要意義。
岩漿其實就意味着水,這聽起來很反常識,但事實确實如此。換個角度來講,岩漿其實就是充滿了各種化合物的高溫熾熱溶液,它包含了大量的水——這些水有些可能是以氫離子或氫氧根離子的形式存在于各類化合物中的,通過岩漿中的化學反應可以随時形成,更多的水則因爲岩漿處于地下深處,壓力很大,直接可以以超臨界水的形式存在。一旦岩漿湧出地表,水就會形成水蒸氣随之噴出。因此岩漿活躍的地方,就意味着能源源不斷地獲得水。
此外,根據地球上的礦床學研究,許多重要礦産都源自岩漿熱液的活動,而要是能在地外天體上發現目前正在活動或是曾經活動過的岩漿區域,那麽對于未來的地外采礦也具有重要意義。
故事仍在繼續。
2024 年 6 月 25 日,嫦娥六号帶着世界首份月球背面樣品順利返回地球。這些樣品,又将如何刷新我們對月球的認識呢?讓我們共同期待。
參考文獻
[ 1 ] Wang B W, Zhang Q W L, Chen Y, et al. Returned samples indicate volcanism on the Moon 120 million years ago [ J ] . Science, 2024, 385 ( 6713 ) : 1077-1080.
[ 2 ] Borg L E, Carlson R W. The evolving chronology of moon formation [ J ] .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23, 51 ( 1 ) : 25-52.
策劃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國
監制丨中國科普博覽
作者丨地星引力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 林林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